APP下载

浅析教育信息化对体育教学设计有效性提高的作用

2012-08-15王君亚

运动 2012年4期
关键词:信息化体育设计

王君亚

(浙江省慈溪市浒山中学,浙江 慈溪 315300)

浅析教育信息化对体育教学设计有效性提高的作用

王君亚

(浙江省慈溪市浒山中学,浙江 慈溪 315300)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潮流,是国家、社会发展的趋势,是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水平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基于教育信息化的背景,笔者对教育信息化对教学设计有效性提高的作用进行了论述。

教育信息化;体育;教学设计;有效性

1 问题的提出

以多媒体技术和网络通讯技术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在21世纪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信息化浪潮对当今世界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种影响必然波及教育领域。可以说,信息化教育背景下教师的职责“已不再只是教学生学习的问题了,而且还要教学生寻找信息,使这些信息相互联系起来,并且以批评的精神对待这些信息”。可以预见教育信息化已经在我们的教育领域中着床、生根、发芽,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里我们的教育将以教育信息化的面孔出现。那么如何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对体育学科教学有效给予根本性的提高,笔者认为抓住教学设计这一环节非常重要。利用教育信息化这一发展契机,对体育教学设计进行深入研究,将是对教师与学生的双赢之举。

2 核心概念的界定

2.1 教育信息化

“信息化”一词最早于20世纪60年代出现在日本的一些学术文献中。国内对于教育信息化的界定普遍认为是“指在国家及教育部门的统一规划和组织下,在教育系统各个领域中全面深入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加速实现教育现代化的过程”。也有部分学者认为教育信息化是“一个追求信息化教育的过程,包括资源全球化、教学个性化、学习自主化、任务合作化、环境虚拟化、管理自动化”。教育信息化的出现促进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推动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培养适应信息社会要求的创新人才和促进教育现代化等4个方面。基于以上的观点,笔者对教育信息化的理解是在教育过程中充分利用信息化的手段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2.2 教学设计

“教学,是贯彻教育方针与实现课程标准规定的教学目标与任务的最重要阵地,教师要进行有效教学,必须事先精心策略准备,而教学准备的一种较高的境界就是教学设计。”美国著名教学设计专家梅里尔认为:“教学设计是一种以开发学习经验和学习环境为目的的技术。”帕顿在《什么是教学设计》一文中提出:“教学设计是设计科学大家庭中的一员,设计科学各成员的共同特征是用科学原理及应用来满足人的需要。”也有学者认为:“教学设计是对学业业绩问题的解决措施进行策划的过程。”国内教学设计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主要受西方教学设计理念的影响。进入21世纪,教学设计再次成为课程和教学改革的核心问题。这一时期的教学设计有了新的含义,“教什么”“怎样教”“如何学”等成为研究的核心内容。在教学设计的内容或者说设计的环节上普遍认为有设计指导思想、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分析、教学流程、预设问题等6个方面。在每一个大的方面有包含若干小块,所以说一个好的教学设计是要通过较复杂的过程之后产生的,是要给以整体性考虑。例如,教学导入的设计、教法的选择、课堂组织形式的设置、课堂即时评价策略等。

2.3 有效的教学设计

从开始研究教学设计到今天已经走过了20余年,目前国内对于教学设计上主要存在这样几个问题:第一,对“互动”的设计过于形式化,对教学活动节奏的设计不足;第二,教学前提条件分析的不足,不注意进行教学分析;第三,教学设计理念与教学实践相脱离;第四,教学设计中对多媒体技术的过分依赖。笔者认为无论是那种理论所支配的教学设计模型,都要涉及到教学导入、教材分析与处理、学情分析、教法选择与运用、课堂组织等设计部分。德国教学设计流派中的柏林学派认为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一定要根据具体学科目标要求(课程标准的总目标),把学科内容与其他各种影响教学和学生学习的因素放在一起综合考虑。笔者非常认同这一提法,我们现在的很多老师缺乏的就是这种综合考虑,不能在整体上给以充分考虑。基于以上的分析,笔者认为有效的教学设计应该是使课堂变得活跃,使学生变得兴趣,使师生参与的双方都能乐在其中。

2.4 有效的体育教学设计

体育教学设计是为体育教学活动制定蓝图的过程,它规定了教学的方向和大致进程,是师生教学活动的依据;所谓教学设计,是指依据特定的理论和方法,对教学资源或活动过程进行规划、安排的理论和方法;教学设计是在教学理论、学习理论指导下运用系统方法对各个教学环节(教学目标、条件、方法、评价等)进行具体的设计与计划;体育教学设计是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条件,对某个过程(如学段、学年、学期单元和学时)的教学所进行的各方面的最优化研究工作和计划工作。

3 教育信息化背对体育教学设计有效提高的作用

3.1 教育信息化催生了课堂导入设计的创新

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进程推动了课堂教学导入有效性,从而也提高了教学设计的整体有效性。有学者曾这样说:“课堂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的心灵牢牢地吸引住。”笔者认为这句话一针见血地道出了课堂导入对于整节课有效性的重要作用。以多媒体技术的为代表的教育信息化推进进程,直接对教师课堂导入设计产生了震撼性促动。随着经济条件的改善,学校教学设备的大力投放,一些学校教师里都安装了先进的多媒体,教师也配备了专用的计算机。这一切都为教师导入设计提供了途径与载体。例如,笔者曾经武术教学时就采用了如下的导入设计:

师:同学们好!生:老师好!师:请坐,同学们今天上课前老师先让你们看一段视频,之后再开始我们的学习(播放一段精武门的打斗视频)。生:聚精会神的欣赏视频。师:好,同学们,在视频中我们看到了什么呀?对,精彩的打斗!生:是!师:好,那么我们今天就来共同学习我们中国的传统体育项目—武术(青年拳)。

可以看出,笔者在这个导入设计中主要采用了视频播放这一载体加以实现课的导入,以往的课堂是无法实现的,就是现在仍然有许多贫困地区由于没有多媒体教师无法运用这一方法。因此,说教育信息化的推进是丰富教师课堂教学设计的重要途径之一。

3.2 教育信息化丰富了教学方法选择与运用

教育部《关于深化教学改革,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高质量人才的意见》中指出:“改革教学方法是深化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要重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北京师范大学毛振明教授认为,体育教方法“是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为实现体育教学目标和完成体育教学任务而有计划地采用的、可以产生教与学相互作用的、具有技术性的教学活动。由于在教学实践活动中涌现体育教学方法主要包括教学策略、教学技术和教学手段3个主要的层次”。

教育信息化前由于受到教学手段的限制,教学活动的开展主要是在教师、学生、课本、教学环境间进行,学生获得信息的传递方式比较单一。例如,学生想提问时,只有等待教师有足够的接受提问时才能提出,等到教师有足够的时间时才能得到答复。一般一名教师要面对几十名学生,教师用在答复提问的时间分配上的工作密度可想而知。因此在传统的课堂上,往往是教师“主动讲解”,学生基本不问的单方面“灌输”。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受到限制。

3.3 教育信息化提升课堂组织形式的价值与作用

长期以来,体育教学组织形式的变化不大,主要还是局限于教师主导地位,学生被动性的学习。然而,教育信息化的推进将打破这一模式。传统教育模式下实行的是组班教学,网络教学虽然仍存在集体授课这种基本的教学组织形式,但小组学习特别是个别化学习已经占据了相当的分量。网络的交互性在一定意义上促进了个别化的概念的产生。学生可以通过自主学习、教师指导的模式进行,例如交互式教学软件的开发与运用,学生可以自主地学习、复习,软件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给予提示,教师的重点放在那些需要帮助的学生身上。自主、探究、合作的课堂组织形式在教育信息化的背景下更加容易得以实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也可以从教学时间中解脱出来,针对每个学生进行指导,使个体化智能化教学因此成为可能。

3.4 教育信息化提升教学设计时教学内容的可选择性

教学设计在一定程度上要受教育资源的限制,特别是我们体育这门弱势学科。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化发展,使教师在获取资源上多了一条便利的途径,如今只需在电脑旁用鼠标轻轻一点,便可找到自己想要的资源。接下来用相关软件进行编辑、处理、制成多媒体课件,这样在课堂上教师便如鱼得水般进行教学了。不仅仅是在获取资源途径上我们有了捷径,在所花费的时间上也大大缩短,这些都直接提供了教师的工作效率,也对教学设计的有效性有了极大的推动促进。教育信息化最大的优点就是使得信息传递是即时化、方便化,教师在信息获取、信息筛选、信息处理等都非常方便。充分、全面收集教育信息是教师做好教学设计的基础,能否有效、高质量的完成信息的收集工作,将影响教学设计活动的全过程,影响教学设计的有效性。

4 结束语

以信息技术为代表性的教育信息化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中,其加快了知识的更新速度,某种程度上解决了传统教学中的教材滞后性问题。但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全面铺开,一些教师对多媒体技术产生了一定程度上的依赖。备课采用电子备课、板书采用ppt等,更有甚者没有了多媒体就不知道如何开展课堂教学了。这些现象都说明了一个道理,好的东西如果不能有节制的享用,时间久了也会变成自己的阻碍。因此,教师自身要对其有节制,必要时采取控制。

[1] 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66.

[2] 童富勇.现代教育新论[M].北京:浙江教育出版社,2005:8.

[3] 李其龙.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德国教学设计研究序[A].德国教学设计研究[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6.

[4] 谢彬.新课程教学设计[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5] 杜慧杰.德国教学设计[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

[6] 王致华.简论体育课堂教学导入设计[J].教学与管理,2010(12).

[7] 王策三.教学论稿[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

[8] 毛振明,于素梅.体育教学方法选用技巧与案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G807.0

A

1674-151X(2012)02-127-02

10.3969/j.issn.1674-151x.2012.02.067

投稿日期:2011-12-11

王君亚,中教一级,本科。研究方向:体育教学与训练。

猜你喜欢

信息化体育设计
月“睹”教育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一核三轴”:信息化时代教学管理模式的探索
瞒天过海——仿生设计萌到家
设计秀
有种设计叫而专
我们的“体育梦”
设计之味
体育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