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制约我国高校体育教学发展的因素及其对策研究

2012-08-15胡小谦

运动 2012年4期
关键词:体育教师教学模式评价

胡小谦,朱 峰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体育学院,辽宁 抚顺 113001)

制约我国高校体育教学发展的因素及其对策研究

胡小谦,朱 峰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体育学院,辽宁 抚顺 113001)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实现良好的接轨,我国高校的体育教学秉承着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原则,不断确立和深化体育教学的理念和力度,旨在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型人才。在对我国高校体育教学现状的分析研究中发现,依然存在一些因素和弊端制约着我国高校体育教学的发展,需要全面剖析,及时扫除这些障碍,才能培养出一批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精锐队伍。

高校体育教学;制约因素;改革与发展;对策

为社会培养和输送一批批人才是教育的终极目标和根本任务。自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大学体育教学一直注重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型人才的教育,虽然在进行了多次教学改革且有成效,但是由于受传统教学思想至深,所以没有太大的突破。但是随着社会的不发展,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不断的转变,促进高校体育教学的发展成为一个重要的任务。若想促进我国高校体育教学的发展,必须找出制约我国体育教学发展的因素并以此为基础加大改革力度,才能取得良好成效。

1 制约我国高校体育教学发展的因素

1.1 教学模式单一、传统

虽然在调查中很多大学都引进了西方的理论和信息,但是这只是在原本体育教学上简单的包装了一下,却没有起到实质性的作业,教学结构上基本上仍旧沿袭以往,高校体育教学单一和传统的模式严重制约了高校体育教学的发展。以太极拳为例,很多高校在体育教学中都将太极拳列为必修体育课程,体育教师在为同学们传授太极拳的过程中,依旧采取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模式,即老师在讲并且示范每一个动作,同学们站成整齐的队伍按照老师的样子做,老师强调某一个动作手应该在身体的什么位置、弯成多少度角等,同学按照老师的规定来模仿。这样只强调运动技能却忽视增强学生体质的教学模式很普遍,这中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并不利于我国高校体育教学的发展,教师只是一味地强调学生对动作和技术的掌握,形成了“重视技术、轻视理论,重视共性、轻视个性”的局面,严重约束了学生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1.2 体育教学评价体系不科学

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以分数和成绩说话的体育教学评价体系仍旧延续,但是在高效体育教学评价体系中,通常情况下注重的是学生的运动能力是否达到竞技体育的标准,却对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差异完全忽视,如有的高校在一个学期内分为几个阶段教学,每个阶段训练同学们一项技能,学期末体育考核时要求同学们每一项技能都要达到标准,但是却忽略了同学们的个性差异,只是片面地硬性要求同学们要达到标准分数,但是这样的体育教学评价体系并不科学,很大程度上剥夺了同学们自主选择学习的权利,不仅不能起到检验和促进同学们体育锻炼的作用,甚至还给同学们造成太大的身体和心理压力,严重制约了我国高校体育教学的发展。

1.3 课程设置存在避重就轻的现象,教材更新不及时

在对高校体育教学的调查中发现,很多高校沿用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等都围绕社会价值来展开的,没有考虑学生的个性价值导向,这种明文规定的统一、规范、细化的纲领性文件很多只是纸上谈兵,与新形势下对社会人才培养的需要脱离开,而且在对体育课程设置上不合理,教材老化,以上种种均制约了我国高校体育教学的发展。试想,单调枯燥的教学形式、严谨陈旧的教学内容、机械单一的课程结构必然会塑造一个程序化的体育教学课堂,严重束缚了高校体育教师的教学思想,也打消了大学生积极参加体育活动的热情。虽然很多高校在体育教学中在原有的田径、武术、球类等课程的基础上设置了一些新兴的项目,如健身、体育舞蹈、单双杠等,但是受器材设备以及师资力量的制约,很多高校达不到这样高的需求,便依旧停留在传统的体育基础课程上,高校的学生便对此失去了兴趣,重视程度也很低,导致同学们无法对前瞻信息、科学等知识的领略和学习,严重制约了我国高校体育教学的发展。

2 发展我国高校体育教学发展的对策研究

2.1 将“三大理念”有机结合

在素质教育被大力宣扬和推崇的今天,大学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社会培养健康性、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所以在高校体育教学中,需要将 “健康第一、以人为本、终身体育”的三大理念有机结合并强化。由于高校体育教育工作面对的对象是学生,以学生为核心和中心展开的教学工作,而高校开展各类体育运动目的是加强学生的竞争意识,让同学们学会在竞争中团结合作、积极进取、勇往直前,所以若想真正实现三大理念的有机结合必须要摒弃以往的“以竞技运动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建立以学生为中心开展的“体育与健康”课程体系,激起同学们对体育的学习兴趣,培养同学们将体育锻炼作为习惯和能力的意识,为同学们营造一个和谐、宽松的体育学习气氛。高校体育教学很关键,是每一位同学在学生生涯中的最高层次学习体育,也是同学们养成自我锻炼、体育知识技能的掌握以及终身体育培养的黄金时期和关键时期,所以高校中的体育教学应当顺应教育发展的大潮,促进高校体育教学的发展。

2.2 树立多元化体育教学模式

单一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严重制约了我国高校体育教学的发展,只有在体育教学中增添更丰富的内容、定出更高的目标、运用更加科学有效的方法,应用一套多元化的体育教学模式才可以扭转这个局面,为培养出高素质人才做出贡献,所以要建立一套多元化的体育教学模式尤为重要。西方发达国家的高校体育教学模式一直是我们学习的典范和努力的方向,要注重以学生为核心,更加重视运动的感受和体验,将丰富多彩的体育教学内容与社会和生活息息相关,这样才能满足学生对体育学习的需要。所以,我国高校体育教学在改革的道路上要与社会环境及社会发展相联系,采用先进的教学思想,将三大理念有机地结合并强化,激起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实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以及素质培养的目的。

树立多元化的体育教学模式需要在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上进行大胆的改革,引进西方的先进思想,课程设置做到多元化、多层次化,教学内容做到多样化,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满足不同身体素质,不同体育能力的学生对体育学习的要求,树立多元化的体育教学模式还需要摒弃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模式,不再以传授体育知识、体育技能为中心,而是以培养学生自主锻炼、自发学习以及独立思考创造为中心,这样才可以有效地实现一次性体育教育向终身体育教育的转变,树立多元化的体育教学模式。需要依据学生们心理、生理特点以及自身素质的不同,将竞技项目的体育内容与现代体育内容结合到一起,使高校的体育教学具有多样性、全面性以及可选择性的特点,可以满足同学们健美、休闲、健身、娱乐等不同需要。

2.3 加强培养复合型高素质体育师资力量

在高校的体育教学中,师资力量的好坏直接影响教学质量的好坏,所以若想提高高校体育教学的质量,必须从培养复合型高素质体育师资力量开始。所谓“复合型”教师是指在智能结构方面具备跨学科的多种能力,在知识结构方面具备两个以上的不同性质的知识群,所以提倡高校培养复合型体育教师是指培养具有主、辅修专业技能且具有渊博的知识的体育教师,并且能够将丰富的教学科学理论与实践教学有机的结合到一起带入课堂。

对复合型高素质的体育师资力量进行加强,主要应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是稳定体育教师的队伍,可以通过提高体育教师的待遇及社会地位的方式入手,对一些业务精湛、工作认真、对体育事业的发展有突出贡献的青年教师提拔并重用,对体育教师队伍实行流动式管理,即有固定激励及考核制度,采用能者上、庸者让的动态职位调换机制,以此来激励体育教师;另一方面是加强体育教师自身的素质,可以通过各种形式的研讨培训的方式,发扬爱岗敬业、崇尚创新、提高道德素质的思想来加强体育教师自身的素质,激励体育教师不断学习和储备知识,培养体育教师的教学能力,可以创造性的发现问题并具有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打造一批务实、精锐的师资力量。

2.4 健全体育教学评价体系

对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行评价其主要的目的是为了检验和强化学生的体育素质,是对学生掌握基本知识、技能以及基本素质的考验,评价的结果也并不仅仅是为了升学、就业或是对学生健康状况的评价,而是预测同学们对未来工作环境和职业的各种能力的适应能力的检验,所以传统的体育教学评价体系并不科学,建立和完善多元化的教学评价体系已经势在必行。

健全体育教学评价体系,需要考虑学生们的个体素质。在进行体育考核评估时,要避免学生的个体差异以及体育项目的不同特点,让每一位同学通过一番努力最终达到目标,重视这一过程,对同学们在进行达标的过程中基本知识技能的掌握和运用进行考核,并且在评价的过程中,包括对学生学习态度的评价、定量评价以及对学生身体形态技能变量的评价,通过这样的方式来激发同学们对体育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让每一位同学能够通过体育教学评价中看到自己的前进目标以及努力的方向。

3 小 结

新形势下的社会已经是一个知识经济的时代,随着信息量不断的增加,知识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对高校体育教学已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对制约我国高校体育教学发展的因素做出了调查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改革的对策,将以人为本的理念作为突破口,将健康第一、终身体育教育作为目标,将主动参与体育、快乐体育作为导向,全面培养同学们的德智体素质,为向社会输送高素质人才做出卓越的贡献。

[1] 赵伟芳,马春花.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案例丛书[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9.

[2] 赵开.体育素质教育的体育教学与学生非智力因素培养[J].吉首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2):7-8.

[3] 刘培琳,李智琪.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0(2):21-22.

[4] 于开峰,李岩.我国学校体育教学目标的价值取向研究[J].天津教育,2010(4):23-24.

G807.4

A

1674-151X(2012)02-073-02

10.3969/j.issn.1674-151x.2012.02.037

投稿日期:2011-12-09

胡小谦(1978 ~),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体育运动训练学。

猜你喜欢

体育教师教学模式评价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思”以贯之“学、练、赛、评”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2006—2016年度C—NCAP评价结果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3)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2)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
5E教学模式对我国中学数学教学的启示
体育教师如何上好室内课
寻困而学之笃学常行——谈镇江市润州区青年体育教师自主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