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体育旅游专业人才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①
2012-08-15古强
古强
(中国矿业大学体育学院 江苏徐州 221116)
我国体育旅游专业人才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①
古强
(中国矿业大学体育学院 江苏徐州 221116)
我国体育旅游市场的日臻成熟为体育旅游专业人才培养开拓了巨大发展机遇,并对体育旅游专门人才的素质培养提出了更高的专业要求,鉴于体育旅游专业人才培养在办学规模、基础条件、培养方式等方面尚存在问题,创新我国体育旅游人才培养模式显得极为必要与迫切。我国体育旅游专业人才培养必须从培养战略、培养目标设计、课程体系构建和培养措施方面大胆改革,构建创新型的体育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体育旅游 人才 发展现状 对策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持续发展,人民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健身、养生、旅游、休闲等消费明显增加,体育旅游产业迎来了良好的发展时机。体育旅游市场的日臻成熟为体育旅游专业人才培养开拓了巨大发展机遇,国内开设本科体育旅游专业的院校,如沈阳体育学院、南京体育学院、成都体育学院、郑州大学、广东海洋大学、浙江林学院、呼伦贝尔学院等逐渐在增多。体育旅游专业作为新兴专业,快速的发展速度印证了当前我国体育旅游人才的紧缺和旺盛的需求,各类院校作为体育旅游专业人才的培养者,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必须明确体育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和内容,以及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方法和措施,才能保证体育旅游专业人才的质量,才能满足体育旅游专业的人才需求。基于以上思考,本文尝试结合我国体育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和对策进行分析。
1 我国体育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
1.1 体育旅游专业人才办学水平明显滞后于体育旅游专业人才的需求
改革开放以来,在我国旅游业快速发展的带动下,体育旅游作为一种可供选择的健身休闲方式,因其兼有娱乐、刺激、时尚等独特魅力,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滑雪、漂流、攀岩、登山、探险、拓展等等新兴体育旅游项目在我国逐渐兴起。20世纪90年代末期,我国经营性漂流场所就达到150余家;登山探险作为我国体育旅游的一大特色,1997~2000年上半年,仅西藏就接待了来自30多个国家的登山团队294家,合计5336人,获得创汇5737万元;冰雪旅游项目为地方经济带来了巨大收益,黑龙江省2000年冬季共接待游客358万人,在2001年春节7天时间就接待中外游客135万人,旅游收入7.01亿元[1]。从1994年体育旅游在我国开办以来,一直以30%~40%的速度上升[2]。2000年,中国国家旅游局启动了新的一轮5年旅游促销活动,并与国家体育总局合作把2001年的旅游主题定为“中国体育健身游”。体育旅游市场的不断发展与完善,急需大量体育旅游专业人才。但是,直到2003年,我国国内院校才开始由沈阳体育学院尝试开设体育旅游专业(方向)。截止2005年,在全国范围内开设体育旅游专业的院校只有5所,即成都体院、天津体院、郑州大学体育学院和沈阳体院,全国体育旅游专业在校生仅有200多人[3]。
世界发达国家开设体育休闲娱乐专业的现状与我国体育旅游专业人才办学水平的落后形成了强烈的反差。目前,美国、加拿大、日本、新西兰与英国多设有体育健康休闲学院,仅在美国就有上百所大学设有“体育、健康、娱乐”学院和体育系、健康系、娱乐系等,体育院(系)有资格授予此类专业硕士以上学位的学校就达到30几所[4]。我国台湾地区也有许多院校开设了与体育休闲娱乐相关的学系,截止2003年,台湾的150多所大学中,已有47所开设了运动与休闲方向的院系,涵盖了与休闲密切相关的运动、管理、观光、康复保健等领域,形成了职技、本科、硕士、博士等系统的人才培养层次[5]。当前,国外体育旅游发展较好的国家或地区体育旅游人才的培养已经走向更加专业化的趋向,从体育旅游指导与服务到体育旅游资源与市场开发等多个方面对学生进行专业指导。反观我国体育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显然不能为体育旅游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撑,体育旅游专业人才的缺乏严重制约了我国体育旅游业的持续发展。
1.2 薄弱的基础条件不能满足体育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
在我国体育专业和旅游专业中,作为学科交叉的体育旅游专业人才培养基础极其薄弱。
首先,体育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的师资力量相当缺乏。体育旅游是新兴专业,体育专业师资大多是从体育教育专业改行过来的,由于经过短期培训就匆匆上岗,对体育旅游专业相关的现状和发展缺乏了解。而来自旅游专业的师资对体育旅游专业不太了解,缺少体育旅游行业实践经验,最终导致了我国体育旅游专业教师队伍人员匮乏、师资水平总体偏低,师资队伍缺乏的问题,成为了制约体育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原因。
其次,体育旅游专业教材建设比较落后。由于体育旅游专业是新办专业,国内自行编撰的体育旅游专业方面的教材较少,对于译介国外体育旅游专业方面的教材的进展也不大。当前,国内部分院校相继出版了几部关于体育旅游方面的教材,但综括来看,现有教材尚缺乏系统性、规范性。目前,我国国内体育旅游专业教材建设距离学科建设的标准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最后,体育旅游专业教学设施与资源严重缺乏。国内体育类院校多是在体育教育专业的基础上构建起来的,各院校配备的教学设施与资源主要包括田径类、篮排足类、乒羽类、体操类、游泳类等传统体育竞技项目,极少有院校配备攀岩、拓展、滑雪、滑草、漂流、登山、定向越野等与体育旅游相关的运动设施与资源。即便是已开设体育旅游专业的院校适时增配,或临时新建一些简易的教学设施,也仍然难以形成规模,根本不能满足体育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所必须的设施与资源。教学设施与资源的缺乏是诸多体育院校开设体育旅游专业时所面临的、具有普遍性的难题。
1.3 固化的人才培养方式不能适应体育旅游专业人才的发展需要
体育旅游专业人才培养孕育于整个体育专业教育体系之中,其运作模式与当前体育专业教育的运作模式基本一致。从总体上来说,国内多数体育旅游专业教师都来自于体育业界,多是从体育运动项目的角度切入体育旅游的发展和人才培养,体育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方式仍然采用体育专业教育的理念。目前,开设体育旅游专业(方向)的院校对于体育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仍然处在探索、摸索阶段,多是利用有限的师资,结合所在区域的旅游资源特点效仿其他体育专业的办学模式来进行体育旅游专业人才的培养。部分院校在开设体育旅游专业课程时经常存在核心课程开设不足、“因人设课”,以及在技能运用和基础理论方面出现顾此失彼的问题。体育旅游专业作为一门体育与旅游双重优势的交叉性学科,其专门人才应成为实际操作技能、理论研究水平、经营管理能力于一体的复合型人才。显然,现有的、固化的体育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方式不能适应体育旅游专业人才的发展需求。
2 创新型培养模式是体育旅游专业人才发展的必由之路
“人才培养模式是学校为学生构建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它决定着人才培养的根本特征,是教育思想和观念的集中体现”。教育部1998年颁发的全国《关于普通高等学校修订本科专业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和1999年颁发的《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规定》中要求高等院校根据国家教育方针与政策、社会发展需要和自身的条件,确定培养模式,这为我国体育旅游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了有利的政策支持。同时,体育旅游专业的特点与其它体育专业有着较大差异,日趋成熟的体育旅游市场也对体育旅游专门人才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专业要求,创新我国体育旅游人才培养模式显得极为必要与迫切。
2.1 体育旅游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应采取“走出去”的战略
培养专业人才是培养者的本职工作和任务,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类似于工厂生产什么样的产品一样,决定权看似掌握在培养者或生产者手中,但是,真正决定工厂生产什么样的产品的决定权恰恰是在使用产品的消费者手中。人才培养也是一样的道理,学校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应该有“消费者”——企事业单位决定。但是,我国国内高等体育院校对体育旅游市场所需人才的了解却不是很明确,笔者在一处近千亩规模、以体育旅游为主的旅游景区中竟然在景区所雇佣的60多名全职员工中找不出1名体育专业的学生,景区管理者给出的理由很简单:“我们这里只相信工作能力,他们(体育专业学生)仅凭借专业文凭很难得到认可”。可见,体育旅游专业培养者对于体育旅游岗位的了解程度还需要进一步的加强。因此,体育旅游专业人才的培养应采取“走出去”的战略,使培养者、培养对象到体育旅游的工作一线去了解、实践,否则,封闭式的培养模式只会是一种浪费。
2.2 人才培养目标的设计应充分体现体育旅游业的应用型特点
体育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体育旅游人才培养模式的首要体现,它的设计与确立必须充分考虑体育旅游业的行业特点。从行业职能的角度看,体育旅游业属于第三产业,即服务业,其产品主要是为体育旅游者提供满足体育旅游需求的服务,这就要求体育旅游专业人才必须首先具备体育旅游所需的专业技能,包括能够设计各种体育活动并可以进行各种户外活动指导、精通各类紧急救护常识,具备处理紧急事件能力,只有将体育旅游专业学生所学技能内化为可身体力行的本领,进而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基础上方能从事体育旅游的市场开发、经营管理。所以,体育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设计应充分体现体育旅游业的应用型特点,培养具有体育旅游专项技术指导能力,适宜在旅游景点、宾馆、旅行社和户外运动俱乐部等企事业单位从事体育旅游技能指导、经营管理、旅游市场开发和旅行社管理等工作的应用型专门人才。
2.3 课程体系的构建应充分考虑体育旅游专业实践性的重要特征
课程体系的构建是高等院校专业教学计划的核心,它是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确定的反映专业特色的重要内容。体育和旅游是两门不同的学科,每门学科都有自己的思想、概念以及理论体系,体育旅游专业作为体育学科与旅游学科交叉融合的新学科,其课程体系的构建不只是在体育专业和旅游专业内选取若干门课程,配以几项运动技术教学的简单整合。体育旅游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必须依据其应用型的培养目标,建立能力本位的课程体系。在课程设置方面,注重学生操作技能的培养,采取专业理论课、社会实践课、岗位模拟实习课等多种形式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做到既能注重理论教学,又能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2.4 兼容式的人才培养措施是提升体育旅游专业人才质量的保证
体育旅游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好与坏关系着该专业未来的发展命运,在当前我国体育旅游专业培养仍然处在初级阶段这一现实的基础上,必须广开思路,采取兼容式的培养措施是提升体育旅游专业人才质量的保证。
第一,必须实现师资队伍的兼容。在当前我国高等院校体育旅游专业师资比较薄弱的情况下,应当优化教师队伍,可以派教师到先进地区的院校和企业去学习,迅速提高他们的专业能力和水平,也可以从企业聘用教师是建立双师型师资队伍,使高职院校与体育、旅游企业建立良好的互惠互助合作关系,实现人才共享,改变教师整体知识与能力结构。
第二,必须实现高等院校与体育旅游企事业单位教学资源的兼容。高等院校可以积极参与与体育旅游企事业单位共同建立实习实训基地,这不仅可以弥补教学资源的不足,而且也可以提升体育旅游企事业单位的人才结构。
第三,必须实现高等院校与体育旅游企事业单位体育旅游信息的兼容。高等院校应当主动深入到体育旅游实践的一线,积极做好与体育旅游企事业单位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充分了解体育旅游行业发展的前沿信息。高等院校与体育旅游企事业单位体育旅游信息的兼容可以使体育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进一步明确,课程设置进一步符合客观需要,教学方法进一步贴近实际需求,学校甚至可以直接根据实际需求为体育旅游企事业单位进行订单式培养,使体育旅游企事业单位直接获得效益人才,解决学生就业问题得。
3 结语
日趋成熟的我国体育旅游市场和专业人才需求与体育旅游专业人才培养在办学规模、基础条件、培养方式等方面不相适应,并对体育旅游专门人才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专业要求,创新我国体育旅游人才培养模式显得极为必要与迫切。我国体育旅游专业人才培养必须从培养战略、培养目标设计、课程体系构建和培养措施方面大胆改革,构建创新型的体育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1]柳伯力,陶宇平.体育旅游导论[M].人民体育出版社,2003:9~11.
[2]范存生,魏鹏飞,等.体育旅游现状与体育专业人才从业优势[J].辽宁体育科技,2005(3):23.
[3]王春生.体育院校设置体育旅游专业(方向)研究[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6(6):39.
[4]张同宽.构筑高校培养体育休闲旅游专业人才的研究[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8(2):31.
[5]曹连众,高圆嫒.我国体育旅游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6(2):30~31.
G80-05
A
2095-2813(2012)10(b)-0077-02
古强(1975,8-),男,河南南阳人,讲师,工作单位:中国矿业大学体育学院。研究方向:体育教学的理论与方法、心理训练与体育教学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