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态度研究①

2012-08-15张红梅

当代体育科技 2012年33期
关键词:态度体育锻炼大学生

张红梅

(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体育部 江苏南京 210046)

对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态度研究①

张红梅

(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体育部 江苏南京 210046)

采用文献资料等方法,对体育态度的理论基础和影响学生体育态度的因素进行了分析,并对如何培养学生积极的体育态度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旨在为学生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和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提供理论和实践的参考。

大学生 体育态度 影响因素 策略

2010 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查结果显示,我国19~22岁的大学生群体,爆发力、力量、耐力等身体素质继续呈下滑趋势。大学生人群身体素质继续下滑的主要原因是体育锻炼意识缺乏、体育锻炼时间不足[1]。学生身体素质的下降,其后果特别严重。天津体育学院副院长、群众体育领域专家于善旭曾表示,青年一代不爱体育运动,已不单单是青年人的体质健康和生活习惯的问题,对中华民族的长远发展来说,都是令人担忧的事情。大学阶段是奠定终身体育观念最为关键的时期。学生对体育锻炼的态度如何,直接会影响到学生的体育行为。正如前苏联教育家斯卡特金指出的那样:“教学效果基本上取决于学习态度。”因此,在学校体育以“健康第一,以学生为主体性教育”为指导思想的今天,广大体育教育工作者对学生的体育态度学习的问题应尤为重视。因此,加强对体育学习态度的研究。这不仅可以更好地指导大学生的自我体育锻炼,培养学生积极的体育态度,同时也有助于高校体育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和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

1 体育态度的理论基础

1.1 态度理论

态度是指个体在社会生活中对某种对象形成相对稳定的心理反映倾向。态度作为心理上的一种准备状态,它通过经验组织起来,影响个人对情境的反应。支配着人的一系列活动,是行为的基础和重要原因,它影响人如何对待事物,左右人的行动,一直是社会心理学的重要研究领域[2]。社会心理学研究认为,态度具有一定内在的心理结构,由认知、情感和意向(也称行为倾向)三种心理成分构成。态度的形成需要经过模仿与服从、同化和内化三个阶段。态度形成的标志是新的观念内化为主体自身价值体系的一部分。由马启伟教授主编的《体育心理学》教材中认为:“态度是个体对待人或事物较一贯、较固定的心理倾向。体育态度属于态度概念之内,它是特指个体对体育活动所持的评价、体验和行为倾向的综合表现”。体育态度结构中包括认知、情感、意向等因素,其调节着人对体育活动的行为选择和行为反应,影响着体育学习和锻炼的效果[3]。

1.2 人本主义理论

人本主义心理学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美国兴起的一种心理学思潮,其主要代表人物是马斯洛(Maslow)和罗杰斯(Rogers)。罗杰斯认为,情感和认知是人类精神世界中两个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彼此是融为一体的。因此,罗杰斯的教育理想就是要培养“躯体、心智、情感、精神、心力融汇一体”的人,也就是既用情感的方式也用认知的方式行事的情知合一的人。这种知情融为一体的人,他称之为“完人”(whole person)或“功能完善者”(fully functioning person)。斯特恩 (1983) 提出影响学习者的情感因素主要有以下三个组成部分:态度、动机及性格。人本主义教学理论的重要原则之一就是让教师重视学生的态度,通过各种教学方法手段,通过与学生交流沟通,让他们从中获取乐趣,改变他们的教学态度,享受学习成功的喜悦和乐趣[4]。

1.3 态度和行为相关性研究

态度和行为是社会心理学研究的核心领域。许多专家学者对态度与学习行为都进行了相关的研究。如陶德清指出:学习态度是学习者对待学习比较稳定的具有选择性的反应倾向,是在学习活动中习得的一种内部状态。它是由认知因素、情感因素和意志因素三者组成的一种互相关联的统一体[5]。李小平等人研究结果表明:影响学习行为最主要的因素不是认知,而是意向和情感。所以要使学生真正形成一种能够促进学习行为的积极的学习态度,关键在于使他们产生对学习的愉悦体验和强烈的投入意愿[6]。邹国振研究结果表明:正确运用心理学的态度理论,是提高大学生思想教育的科学性和有效性的重要途径[2]。李洪臣等人研究表明学生体育意识的形成、发展是受教师、家庭和社会等方面因素的制约。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应结合学生的身心特点及发展规律,采取积极有效措施,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自我体育锻炼意识[7]。赵俊荣研究结果表明基于学校教育这一特定阶段来探讨高师学生终身体育态度形成的心理特征及其关系,认为“知、情、意”等因素对高师学生终身体育态度形成具有重要意义[8]。

因此,只有当学生建立了正确的体育态度,她才会从被动性的接受知识到主动性地去学习,这种主动性的学习是建立在一种积极的心理基础上的,学生把学习当成一种乐趣,转化为内因其作用,才能有效地促进自身的学习。

2 大学生不愿参加体育锻炼态度形成的原因分析

大学生体育态度的形成受家庭、社会、学校和自身的对体育锻炼的认知和情感等方面因素的影响,其中,任何一个因素的改变都会对学生形成积极的体育态度起到很大的影响作用。

2.1 对体育认知方面因素的影响

在今天还是以高考为指挥棒的升学模式教育中,体育似乎成了学生最可以放弃的课程,很多人觉得体育锻炼是可有可无的东西,从小学开始,家长们宁愿花费高额的费用把孩子送到各种文化补习班上去,也不愿让他们去参加体育的培训。所以,很多的家长,宁愿让孩子呆在密封的教室里学习,也不愿孩子去大自然中锻炼,长期以往,孩子们在大负荷的学习压力所束缚着的家庭环境下成长,对体育的兴趣也在慢慢地消失,导致体育能力也渐渐地下降了。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曾指出,家长的利益选择对孩子是否参加运动的影响很大,家长既想要孩子健康,又想要孩子学习好,两者冲突后势必有一个权衡和利益选择。研究发现有70%的家长和学校校长把学习放在第一位。这真实地反映出家长和学校在体育教育观念方面的缺失。那么,在这样环境下长大的孩子,对体育锻炼的态度自然也比较消极了。

在传统的观念里,有些人还认为体育运动好的孩子就是“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认为体育运动是没有知识和文化内涵在里面的。如前不久,一则新闻引起了大家的思考, 杭州某小学开学伊始,学校给三年级的一个班级安排了一名体育教师当班主任,结果却遭到了班上22名家长集体反对。体育教师被迫调换, 体育老师怎么就不能当班主任了呢,这些家长们给出的理由也是五花八门,“体育课是在室外上的,室内外是有差别的,体育老师怎能关注到孩子课堂上的表现”、“孩子是要参加中考的,要拿出成绩的, 体育老师当班主任,对孩子的学习成绩会有影响的[9]。”从家长给出的理由我们可以看出,他们认为体育课是副科,对体育运动不重视,而重视文化方面的学习,试想一个社会,都不重视体育运动,其后果将不堪设想。

任何外因都要内因起作用,学生自身的体育态度也决定了其锻炼行为。由于部分学生没有养成正确的健康观念,觉得自己还很年轻,认为体育锻炼都是老年人或生病的人才去做的事情,在一次“当你生病了,医生给你两个处方,一个是让你去参加体育锻炼,一个是让你去吃药,你会选择的答案是什么”。结果90%以上的学生都选择了吃药。原因是吃药比体育锻炼来的更快,而且,吃药没有任何的累和苦。学生这样的选择,折射出了一部分大学生的体育态度。学生认知上的偏差,影响到了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态度。

2.2 对体育情感方面因素的影响

体育课程是从小学一直伴随到大学的一门课程,然而,正是这样一门时间跨度那么长的课程,却让很多的孩子出现了“喜欢体育,但是不喜欢体育课”的现象,爱玩是每一个孩子的天性,而随着年龄的增长,为什么我们的孩子们却越来越远离了体育锻炼,这与我们目前体育课程内容设置以及教学方法等都有很大的关系,教学内容和模式的僵化,没有从学生内在的需求出发,评价模式的单一,没有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兴趣,学生在体育课上找不到成功的体验等等,都让学生对体育课的情感渐渐远离。久而久之,学生慢慢地从爱动的天性逐渐地变为应付式的上课,这种结果直接影响到了学生积极的体育态度的形成。

另外,随着社会的不断变化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出门坐车,上楼乘电梯,长期面对电脑已经成为现代人的生活常态。而逐渐地脱离了体育锻炼的这个氛围,如有些学生宁愿在网络的游戏世界里去漫游,也不愿回到现实的生活中去漫步。如有些大学生甚至连个简单的徒手操也不会做,更不愿去从事一些难度较高的体育项目了。学生不愿去从事体育锻炼了,自然的对体育这份情感也就越来越淡了。

3 培养学生良好体育锻炼态度的对策研究

3.1 学校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在当前提倡关注人的生命价值、注重人文关怀的教育大背景下,更应还原体育以人为本的本质,在教育过程中给予学生以深刻的人文关怀。学校应注重学生内在的潜能与开发,深入了解学生的体育需求,尽可能地选择那些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的体育内容。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使他们养成良好的体育态度和锻炼习惯。

3.2 营造浓厚的校园体育文化

校园文化是体现一个学校师生的核心价值的导向的,浓厚的校园体育文化对学生体育态度的形成能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让校园体育文化进课堂、进宿舍、进运动场,在全校范围内营造一种重视体育锻炼的氛围。如在校园里大力宣传体育锻炼的益处,举办各种各样的体育活动,通过各种活动,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体育锻炼的魅力,激发学生内心对体育的喜爱,养成良好的体育态度。

3.3 加强体育课程的改革

在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下,学校的体育目标不仅仅局限与在课堂上或是学校阶段的体育锻炼,更应从学生终身体育锻炼方面考虑,培养学生积极的体育态度和教会学生自我锻炼的方法,养成学生自我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首先,应加强对现在大学生体育态度和体育健康的教育,因为几年之后,这些学生也都将为人之父母,他们的体育态度也会直接影响到他们的下一代,因此,在大学期间,就应给学生树立积极的体育态度和终身锻炼的意识。其次,加强体育课程的改革评价模式,采用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客观正确地评价学生的体育成绩。同时,加大场地器材的投入,让学生在运动时有充足的场地和器材保障。

3.4 加强体育教师的职业素养和能力

体育教师是体育锻炼的直接传授者,他们的一言一行对学生起到很大的示范作用。教师的首要工作不是传授而是促进,应当营造有意义学习的生活氛围。一方面,体育教师如果在课上积极地参与到学生体育锻炼中去,将学生作为一个需要尊重的人来对待,和学生互动,这会很好地激发学生体育锻炼的兴趣;另一方面,体育教师精湛的技术和丰富的知识内涵对学生体育锻炼也会起到引领作用。相反,如果体育教师在课堂上,采用放羊式的教学模式,对学生的锻炼不闻不问,对学生只会起到消极的作用。造成恶性的循环。因此,体育教师应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与时俱进,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让学生知道怎么做、为什么要这样做,还要对学生充满情感教育,让学生喜欢体育课,从被动学习变主动学习,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形成积极的体育态度。

3.5 加强社会舆论的宣传和监督,营造全社会终身体育的氛围

人是社会的人,只有融于社会这个大家庭,人才能实现他的社会性。俄罗斯在实施青少年体育战略中,除了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用于改善青少年体育活动场地条件、举办各类青少年体育比赛之外,一个重要工作是在全社会大力宣传和推动体育与健康生活方式,利用媒体等传播方式提高全社会对体育和健康生活方式的敏感度,首先对学生灌输“我要运动”的观念[10]。

4 结语

总而言之,态度决定一切,良好的态度是促进学生积极体育锻炼的重要前提,有了积极的体育态度,才会有良好的锻炼行为,因此,学校、家庭、社会、自我教育四者之间必须互相联系、相互作用、有机结合,共创良好的育人大环境[11]。营造一个重视体育锻炼态度的氛围,这对于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和培养终身体育意识都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1]李小伟.生活好了,学生的体质却为何喜忧参半——我与学生体质监测一同走过30年[J].中国学校体育,2011(10):11-14.[2]邹国振.心理学的态度理论在大学生思想教育中的运用[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3):122-123.

[3]马启伟.体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4]宋炳,董丽娜.从人本主义教学理论看英语学习中的情感因素[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11(3):107-109.

[5]陶德清.学习态度的理论与实践[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1.

[6]李小平,郭江澜.学习态度与学习行为的相关性研究[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5,3(4):265-267.

[7]李洪臣.对大学生自我体育锻炼意识培养的研究[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3):108-109.

[8]赵俊荣.“知、情、意”等因素在高师学生终身体育态度形成中的意义[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12):1673-1674.

[9]梁建伟.体育老师为什么不能当班主任[N/OL].钱江晚报,201 2-09-05.http://edu.Cnr.cn/yw/201209/t20120905_5108 38048.html.

[10]慈鑫.让大学生运动仅靠政策远不够[N].中国青年报,2012-09-11.

[11]杨双燕.高职学生体质和体育生活方式的关系探析[J].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3):91-93.

G806

A

2095-2813(2012)11(c)-0072-03

张红梅(1978—),女,汉,讲师,研究方向:学校体育学。

本论文为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课题部分成果(课题编号:YK11-15-03)。

猜你喜欢

态度体育锻炼大学生
怎样激发学生参与体育锻炼
大学生付费实习“天坑”必须提防
态度
别人对你的态度,都是你允许的
夏天好烦 懒也能穿出态度
大学生缴存公积金,这个可以有
六旬老妇“养出”了个大学生
态度决定一切
滇辽两省城镇居民体育锻炼行为的比较研究
2013年第三届大学生演讲比赛圆满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