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转型期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模式的研究
——以宁波梅山水浒名拳为例

2012-08-15舒仁彪龚志铭施剑冰

运动 2012年5期
关键词:梅山水浒文化遗产

舒仁彪,龚志铭,施剑冰

(浙江师范大学体育与健康科学学院,浙江 金华 321004)

社会转型期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模式的研究
——以宁波梅山水浒名拳为例

舒仁彪,龚志铭,施剑冰

(浙江师范大学体育与健康科学学院,浙江 金华 321004)

本文以宁波梅山水浒名拳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资料法、实地调查法、专家访谈法探析了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水浒名拳的传承模式及其演变。通过对宁波梅山水浒名拳的考察研究,得出宁波梅山水浒名拳的保护传承模式为家族传承、师徒传承、群体传承、学校传承。因此,坚持走传承项目、传承人、传承基地“三位一体”传承保护模式,建立以学校、农村生态村落为项目传承源,保护好主要传承人是当前开展水浒名拳保护与传承应采取重要策略。

社会转型期;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梅山水浒名拳;个案研究

当前,随着社会发展进程加快,生活方式及思想观念的改变,现代体育项目的冲击,众多民俗体育项目逐渐失去生存空间,民俗体育项目的传承保护和开发工作迫在眉睫。宁波梅山水浒名拳历史悠久,起源于北宋时期,由于其特殊的海岛地理位置和长期积淀下来的人文环境造就了水浒名拳较强的攻防技击性。2009年被列为浙江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处于社会转型期下的梅山水浒名拳传承方式关系到这一民俗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如何认识和应对社会转型期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模式改变而导致濒危现象已成为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课题。因此,有关民俗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水浒名拳的传承模式研究是一个非常现实的课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水浒名拳及其传承谱系概况

梅山岛地处浙江省宁波穿山半岛外,全岛陆域面积26.9平方公里,是宁波市唯一保留的海洋湿地岛屿。据相关资料记载,相传早在公元1121年,一位沈氏绅士拜水浒名将智深、武松为师,学得少林武术,并传授沈氏子孙,成为宁波梅山沈氏武术,即水浒名拳的鼻祖。清咸丰年间(18世纪末),浙东沿海匪盗猖獗,而梅山又是一个沿海孤岛,为了抵抗倭寇,梅山岛内沈氏后人选择学习梅山水浒名拳,奋起杀敌,名扬浙东。沈天童曾著书《水浒名拳拳谱》,并在祠堂开设武馆,梅山水浒名拳曾一度达到鼎盛期。历经数百年的传承和发展,梅山水浒名拳成为南北武术的融合体。宁波梅山水浒名拳共有宋江拷、闹天堂、边城、小人十八、红拳、南宋五拳等五套拳术套路,十二种器械套路及水浒名拳散手,即当地俗称的“肉子”。其传承历经沈天童武师→沈为岩(第一代)→沈云哉(第二代)→沈金全(第三代)→沈云定(第四代)→沈根法等人(第五代),现为有第六代代表性传承人傅信阳、张仁元、陈忠良等人。

2 水浒名拳的主要传承方式

2.1 家族传承

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多采用家族或家庭传承的模式。所谓家庭传承或家族传承,主要表现在手工艺、中医等专业性、技艺性比较强的行业中,指在有血缘关系的人们中间进行传授和修习。如同绝大多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水浒名拳的传承方式最早时多沿用家族传承或家庭传承模式,以血缘关系为纽带进行传承,家族传承模式下的梅山水浒名拳传承特点,一是不会传授外姓;二是只传男不传女。海岛地域性是梅山水浒名拳独特性之一,梅山水浒名拳主要分布在发源地宁波梅山梅中村一带,从地理位置上看梅山岛东临峙头洋,南濒汀嘴港,与舟山市佛渡岛、六横岛隔海相望,特殊的海洋地域性、对外交通一度限制了梅山水浒名拳对外交流及发展,烙上了浓厚的海岛地域性色彩。家族传承模式下的水浒名拳由于其第一代传承人姓氏为沈氏,因此仅在梅山岛内里岙(现在梅中村)一带沈姓人家中封闭式地传播传承,较为保守,制约了其进一步传承和发展。根据相关资料记载,沈氏家族传承谱系不难发现,水浒名拳的传承人全部为具有血缘关系的沈氏家族后代。另外,水浒名拳只传男不传女由诸多因素影响。受中国传统封建思想的束缚,自古就有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古训,女子教育模式及传统武术的特点导致了水浒名拳只传男不传女。这种传播途径单一的传承状态一直保持到20世纪60年代初期,在政府行政力量的干涉下,梅山乡里要求全体村民参与习武,这就使得梅山水浒名拳打破了不传外姓、传男不传女的保守风俗。但值得肯定的是,家族传承模式在水浒名拳的传承和发展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2.2 社会传承

社会传承的作用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的作用逐渐显露出来。所谓社会传承,大致有两种情况:(1)师傅带徒弟的方式传承某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某种手工记忆,如戏剧曲艺;(2)没有拜师,而是常听多看艺人或把式的演唱、表演、操作,无师自通而习得的。这两种传承情况的共同点是,这些类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比较单纯,不需要多种因素和多种技艺介入,都有赖于熟练的传承人才能得以传承和延续下去,不至于“绝种”。 随着水浒名拳传承的不断延续,其传承方式不再局限于单一的家族传承方式,开始融入了师徒传承的方式,遵照采用慎重择徒,单线传承的模式。师徒传承的前提是双方无直接血缘关系,这种传承方式在水浒名拳传承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使得水浒名拳得以延续。师徒传承在传统武术中较为常见,师傅通过口传心授像徒弟传授技艺。以口传心授为主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乃至一个国家文化记忆的载体,虽然不显山,不露水,没有波澜壮阔的起伏,但其传统的枝枝叶叶和浩繁谱系却透出无限生机。据相关资料记载,最早的水浒名拳传承事实上是由师徒传承开始进而演变为家族传承模式,第一代传承人沈天童拜师学习水浒名拳,中间经历了四代的家族传承,第六代传承人傅信阳开始师徒传承模式重新出现。

2.3 群体传承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民间记忆”或者叫“群体记忆”。一般属于以群体传承方式传承的非遗项目主要有风俗礼俗类、岁时节令类、大型民俗活动等。这3类传承方式往往是共同存在的,岁时节令是时间条件,风俗礼俗是行为方式,大型民俗活动是具体依附载体,这样就有了一个群体在特殊固定的时间前往某地进行观赏、交流、娱乐等的平台出现。梅山水浒名拳的群体传承主要依附的是口头表述、岁时节令、庙会文化。据水浒名拳传承人沈根法和傅信阳介绍,梅山水浒名拳有在岁时节令时表演的风俗,一直从老一辈传承下来,时间从农历年三十到正月初十,一般会是过年庆祝或者年底集中起来到各乡各村去贺新年,进行表演活动。以往每年逢年过节的时候都有,选择一个最热闹的地方,当地村民称之为会堂或庙会,台上表演舞狮及水浒名拳等地方特色传统项目。这类活动的组织是由梅山岛内当地的沈氏家族成员组织,组织的人员规模在20~30人。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处于转型期,人们对传统时令节俗意识的淡化,近些年鲜有人组织这样的活动,春节也就没有表演了,现在是梅山乡每年的文艺汇演才组织表演。可见,水浒名拳在社会上开展越来越冷淡。笔者认为,长此以往,将影响水浒名拳的传承发展。

2.4 学校传承

在目前传统体育文化的自然传承环境出现危机的情况下,利用学校进行传承不失为一个良好的选择。学校传承可以扩大传承面。包括初、中等教育、高等教育机构及教学研究机构在内的校园场所将是未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主要阵地。归根到底,我们谈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来进行传承的主体终究是人,是靠人传承下来的。而学校正是人群的聚集地和培养人才场所,担负着传播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这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提供了天然的滋生土壤。学校传承中一个重要的措施就是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引入到学校教育当中来。目前,水浒名拳的学校传承已经成为水浒名拳主要的传承发展模式。北仑梅山中心小学于2005年成为梅山水浒名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教学传承基地,开始担负起水浒名拳学校传承的重任。学校聘请了水浒名拳第六代传承人傅信阳为武术教练,在全校范围内开设了武术课,纳入学校体育课时。同年,梅山乡人民政府委托浙江师范大学学校体育研究所来挖掘、整理梅山水浒名拳,并合作编辑《水浒名拳梅山武术》和《梅山传统武术》系列教材,初步解决水浒名拳无教材的困境。学校通过校本课程开发,将梅山水浒名拳引入到学校体育教育当中。教学传承基地自2005年建立-2010年累计共计有毕业学员486名。笔者曾多次前往梅山小学调查访谈,得知水浒名拳在学校传承和发展的同时,同样面临着诸多困境,如教育资源不均衡致使学校就读适龄学生人数减少,导致优秀青少年传承人匮乏;人才培养体系不健全等;未建立有效且长效的体制机制是水浒名拳学校传承所面临的突出问题,为了挽救水浒名拳的传承,上述问题是我们急需攻克的课题。

3 水浒名拳传承模式发展策略

3.1 坚持走“三位一体”模式

做为全国属首创的“三位一体”非遗保护模式,宁波市正式实行新的《宁波市传承基地、传承人的命名及管理办法》,办法中首次明确提出,传承基地必须与传承人、保护名录项目挂钩。目的是将传承基地、传承人、非遗保护项目有机地整合起来。非遗引入学校教育中,把传承保护项目、传承人、传承基地“三位一体”集中在校园内,扭转一些古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链条濒临断裂的局面,打破传统非遗项目传承“口传心授”的单一模式,从而寻求一种新的保护方式的突破。坚持走“三位一体”模式,就要培养好传承人,加强传承基地硬件和软件的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和传承基地“三位一体”模式将在一定程度上弥补非遗保护工作中普遍存在的尴尬现象,有的非遗项目有传承人,却因找不到传承人而无法传授;有的个人或者社会组织想传承某项非遗项目,但苦于找不到优秀的传承人。梅山水浒名拳的“三位一体”模式事实上走在了宁波市的前列,水浒名拳传承基地梅山乡中心小学2005年就已经聘请了水浒名拳第六代传承人傅信阳开展传承教学工作。

3.2 传统武术的原生态保护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待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态度是‘文化环保’,是尽量保护各种文化传统(特别是小传统)的原生状态,以免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在全球化过程中逐渐消失”。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需要的是原生态的传承,需要一个相对保持原始的生存环境,村落及其文化则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综合载体。随着社会城市化和新农村建设进程加快,原生态自然村落遭到破坏,村落老祠堂等古建筑正在销声匿迹。当前为了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各地盲目地跟风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商业旅游开发,值得我们进行反思,而水浒名拳的传承需要保持梅山岛内部分村落的原始生态,合理利用梅山文化、海岛风情、自然资源优势。

3.3 保护好代表性传承人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活态传承,传承人决定着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命运,成为重要承载者和传递者。保护好代表性传承人,需要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参与,利用代表性传承人具有一定的社会号召力,要鼓励和支持代表性传承人采取收徒、办学等方式开展传承工作,充分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提供必要的传习活动场所,资助代表性传承人,组织开展展示、宣传活动,建立代表性传承人档案等。同时,对年迈、生活困难的代表性传承人,政府部门发放养老津贴、生活补助等方式为他们提供生活保障,为开展水浒名拳传承排除后顾之忧。

4 结 语

传承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核心内容,是文化得以延续的前提。宁波梅山水浒名拳作为浙江省优秀的民俗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需要我们将其更好地传承保护下去。单一传承模式下的非遗项目,发展受到限制,传承项目很难有生存的空间。要把水浒名拳更好的传承下去,就要综合的运用家庭传承、群体传承、社会传承、学校传承等多种传承方式,这需要政府部门的引导和全体社会成员的广泛参与。

[ 1 ] 关昕.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征和保护策略[ J ].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9(1):1-6.

[ 2 ] 王林,王恒.非物质文化遗产视域下传统武术传承的原生态回归[ J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9,43(12):58-63.

[ 3 ] 邢莉.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群体传承与文化精神[ J ].三峡文化研究,2009,43(12):42-47.

[ 4 ] 安剑群,樊花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野下“人龙舞”的文化传承研究[ J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1,28(1):69-73.

[ 5 ] 郑培凯.口传心授与文化传承[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5-6.

G852

A

1674-151X(2012)05-136-03

10.3969/j.issn.1674-151x.2012.05.064

投稿日期:2012-03-13

浙江省科学技术厅、浙江省财政厅、浙江省教育厅、共青团浙江省委2011年浙江省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项目(新苗人才计划)(编号:2011R404034);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浙江省民俗体育传承与开发 阶段性成果。

舒仁彪(1990 ~),本科。研究方向:民俗体育。

张剑利(1975 ~),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体育管理。

猜你喜欢

梅山水浒文化遗产
处方分析在中药房药学服务中的应用
World Heritage Day 世界遗产日
梅山民歌的地域文化简析*
童说水浒——项目式美术课程设计的探究
与文化遗产相遇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Tough Nut to Crack
胡澹三维场景设计作品
《闲看水浒》里的黑暗江湖
论梅山道教文化中的“巫”特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