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河南省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行为现状的调查研究

2012-08-15卢澎涛

运动 2012年5期
关键词:体育锻炼意识大学生

卢澎涛

(河南科技学院体育系,河南 新乡 453003)

河南省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行为现状的调查研究

卢澎涛

(河南科技学院体育系,河南 新乡 453003)

运用文献资料法、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对河南省普通高校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行为现状进行调查与研究,通过对反映河南省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体育行为特征的分析,提出学校体育培养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行为的相应改革对策,以期探索河南省普通高校体育教育深化改革的发展方向,并为推动高校体育改革提供经验借鉴和理论依据。

河南省;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体育行为

1 前 言

终身体育是当今我国学校体育发展的终极目标,是现代学校体育教育思想的发展方向。培养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是实现终身体育教育目标的最关键环节。实现高校体育与终身体育的成功衔接,是高校体育改革发展的重要使命。高校体育是学校体育的最后阶段,是终身体育最重要的、带有决定性意义的关键环节,只有使学生在思想上树立并形成主动参与体育锻炼的意识,持久的体育锻炼行为才能得以实践。它不仅是人们健康工作和幸福生活的需要,也是增强人民体质增进大众健康的需要,更是人类社会谋求科学发展的共同需要。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本文以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行为为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及数理统计法进行研究。于2010年3月20日至~ 4月30日之间,从河南省5类普通高等院校中(综合院校、理工院校、师范院校、财经医药院校和农林院校)各随机抽取3所,共15所,并每所学校随机抽取100名学生共1500名在校大学生为调查对象,发放问卷1500份,回收1420份,回收率为94.7%,调查前对问卷进行了信度、效度的检验,均符合统计学要求。

3 结果与分析

3.1 相关概念的分析与界定

3.1.1 终身体育意识终身体育意识,是客观存在于人脑的体育现象在人们头脑中的特有反映,是人脑对体育运动的感觉、思维和判断的总合,是人们对体育锻炼的认识和看法。终身体育意识是终身体育行为的内驱力、动力源。终身体育意识的强烈程度,直接影响人们终身体育行为的养成与坚持。就大学生而言,终身体育意识是指学生在参与体育活动过程中,按照个人对学校体育运动的认识,通过概念、判断和推理等的心理活动。

3.1.2 行为与体育行为行为是人在意识的支配下,在一定的社会中按照一定规范进行并得到一定结果的主客观活动。体育行为是指人们在内在动因与环境交互作用下,有目的、有意识地利用各体育手段和方法,为满足身体健康和某种体育需要的躯体运动。其既包括体育行为的主要表现形式—运动行为,也包括体育的组织管理、咨询指导、消费观赏等方面的行为活动。

3.2 反映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体育行为特征分析

3.2.1 大学生对体育关注程度的调查

大学生对体育关注程度的调查结果显示,有62.5%的大学生经常通过大众媒体关注体育新闻、体育节目、体育赛事(奥运会等重大比赛除外),其中男生占68.4%,女生占55.0%。男生对体育的关注度明显高出女生,男女生呈极显著性差异(p<0.001)。这表明男生对体育的关注程度比女生明显强烈,体育信息在大学生心目中的重要程度是比较高的。

3.2.2大学生体育锻炼的频度调查结果显示,在大学生过去一年里,每周参加1 ~ 2次体育活动的人数为53.7%,参加3 ~ 4次体育活动的人数为29.8%,基本每天都参加体育活动的人数为12.6%,从不参加的为3.9%。从总体上看,在一周内除去体育课外,能参加3 ~ 4次体育活动的学生人数所占比例为42.4%。这说明目前河南省大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状况还不能令人满意。其中,男生每周参加3次或以上体育活动的占49.8%,女生为32.9%,男生高于女生16.9个百分点,呈极显著性差异(p<0.001)。

3.2.3大学生体育锻炼的强度从本体感受进行调查的数据可以看出,参加体育锻炼达到中等强度(颜面出汗)以上的大学生为65.0%,其中男生占80.7%,女生却只占44.7%,男女生呈极显著性差异(p<0.001)。体育活动强度“中等以上”是我国体育人口锻炼标准要求的强度。有65.0%的大学生达到“强度中等”以上说明其体育活动的“质”已经得以保证。需重点关注的是,大学女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强度尚需进一步提高。

3.2.4大学生体育锻炼所持续的时间调查结果显示,高达91.8%的大学生每次体育锻炼时间达半小时以上,其中有22.8%的学生达2小时以上,41.2%的学生达 1 ~ 2小时,27.8% 的学生达 0.5 ~ 1小时,只有8.2%的学生在0.5小时以内。另外,男生每次体育锻炼时间达半小时以上的占95.9%,女生却只占86.5%,男生每次锻炼的时间明显多于女生,呈显著性差异(p<0.05)。因此,今后学校体育教学中急需加强对女生终身体育意识与行为能力的培养,以提高他们主动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

3.2.5大学生体育参与的规律性大学生体育参与的规律性调查结果显示,每周固定时间参加体育锻炼的大学生为31.8%,周末节假日参加体育锻炼的大学生为20.3%,参加体育锻炼与季节相关的为20.5%,参加体育锻炼无时间规律的为19.2%。由此看来,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规律性不强。这可能与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空间自由度较大有关。

大学生要注重自己体育锻炼计划或运动处方的制定,形成科学健身的意识规律,并养成良好的终身体育锻炼意识与行为习惯,在充分体验体育锻炼的愉悦快乐的同时,不断提高自身的生活生命质量。3.2.6大学生体育参与的形式大学生体育参与的形式调查结果表明,自己独立锻炼和预约结伴锻炼(包括同学、朋友、老乡、父母陪同等)是河南省大学生体育锻炼参与的主要形式,这与大学生们喜交往、善交流、重友谊感情的生理心理特点有极大的关系。因此,我们应鼓励大学生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灵活选择体育参与的形式,以养成积极坚持锻炼的体育习惯,最终形成良好的终身体育意识。

3.2.7 大学生体育运动能力在关于大学生掌握体育活动技能项数的调查问卷回答中“您能较为熟练地掌握几项运动技能?”,有64.8%的大学生回答为“一项”,11.5%的大学生回答为“二项以上”,还有23.7%的大学生回答为“不知道”。

此外,研究中还对大学生能否根据自身状况选择合适的锻炼方法进行了调查。在调查问卷中“您能根据自身状况选择合适的锻炼方法(包括运动项目、时间、频度、强度等)吗?”的回答中,有18.3%的大学生选择了“能”, 66.5%的学生选择了“基本能”,另有9.8%和5.4%学生分别选择了“不能”与“不知道”。

综合上述两种体育运动能力的调查数据可知,在熟练掌握运动技能和根据自身状况选择合适锻炼方法两项上,男生分别高出女生18.2%和 11.3%,男、女生之间呈显著性差异(p<0.05),表明男生比女生具备较强的运动能力。

3.2.8大学生的体育消费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用于购买运动服装鞋帽消费的为62.5%,用于购买体育用品、器材的为40.2%,用于购买体育报刊的为23.9%,用于健身娱乐活动的为30.1%,用于体育比赛欣赏的为22.9%,用于体育培训的为11.5%。以上数据说明,河南省大学生的体育消费结构不够合理,实物性消费是大学生的主要体育消费趋向,劳务性方面的消费则偏重于健身娱乐。另外,由于男、女生生理、心理特征的差异以及对参与体育运动的需求不同。在选择体育消费内容上男女生之间表现出显著性差异(p<0.05)。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 论

4.1.1 大学生对体育信息关注程度是比较高的河南省有62.5%的大学生经常通过大众媒体关注体育新闻、体育节目、体育赛事,其中男生占68.4%,女生占55.0%,男女生呈极显著性差异(p<0.001)。这说明体育信息在大学生心目中的重要程度是比较高的。从总体上看,在一周内除去体育课外,能参加3 ~ 4次体育活动的学生人数所占比例为42.4%,说明目前大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状况还不能令人满意。

4.1.2 大学生体育锻炼参与规律性不强

河南省有31.8%的大学生每周固定时日参加体育锻炼,有20.3%大学生在周末节假日参加体育锻炼,另有19.2%的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时间为无规律。由此看来,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规律性不强。这可能与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空间自由度较大有关。

4.1.3 大学生体育参与方式具有明显的一致性调查结果表明,自己独立锻炼和预约结伴锻炼(包括同学、朋友、老乡、父母陪同等)是河南省大学生体育锻炼参与的主要形式,这与大学生们喜交往、善交流、重友谊感情的生理心理特点有极大的关系。

4.1.4 真正具备运动能力的大学生比例不高调查结果表明,“您能根据自身状况选择合适的锻炼方法(包括运动项目、时间、频度、强度等)吗?”的回答中,18.3%的大学生选择了“能”, 66.5%的学生选择了“基本能”,另有9.8%和5.4%学生分别选择了“不能”与“不知道”。说明河南省大学生真正具备运动能力的比例不高。

4.1.5 大学生的体育消费结构不够合理调查结果显示,河南省大学生的体育消费结构不够合理,实物性消费是大学生的主要体育消费趋向(62.5%),劳务性方面的消费则偏重于健身娱乐。形成大学生这种消费结构的现状,是由我国现阶段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人们的体育消费心态所决定的,它与社会传统消费习惯,个人的经济收入、家庭条件有密切关系。

4.2 建 议

4.2.1加强终身体育思想宣传和教育,加强对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行为的培养,学校应确立以终身体育为核心的指导思想,加强对大学生终身体育思想的宣传和教育。围绕以终身体育为方向这个目标与核心,紧密结合“千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和大学生“华光”体育活动的开展,以培养体育能力为重点,加强对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行为的培养,形成科学健身的意识规律,并养成良好的终身体育锻炼意识与行为习惯。在充分体验体育锻炼的愉悦快乐的同时,不断提高自身的生活生命质量,实现其终身体育的健康教育目标。4.2.2加强课外体育指导,丰富课外活动,有效促进课内外一体化体育学习锻炼的课内外有机结合是完成体育教育教学任务的重要保证,课外活动是体育课的延伸。高校应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把体育课教学与课外锻炼有机地结合起来,课内突出教学过程,课外突出生活过程,有效促进课内外一体化,充分调动其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使学生能真正从思想上、行动上确立终身体育观。

4.2.3结合《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倡导科学的终身体育生活方式学校要全面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报告书制度、公告制度和新生入学体质健康测试制度。广泛传播健康理念,倡导科学的终身体育生活方式,使“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生活一辈子”的理念深入人心。争取做到“人人有项目、班班有活动、周周有安排、月月有比赛”,使学生在系统地锻炼中增强体质,养成良好的锻炼身体的习惯,以利于他们走出校门后能继续保持,使体育成为他们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4.2.4加强对高校体育场馆设的施建设与督导,创设学校体育教育的良好环境学校体育设施是完成体育教学任务和保证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基本物质条件,是检查、督导、评估、规范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高校的体育场地设施是开展大学生群体活动的基础,也是践行全民健身活动的重要条件。因此,河南省政府及教育各部门要重视加大教育经费投入,加强对高校体育场馆设的施建设与督导,创设学校体育教育的良好环境,最大限度地满足大学生参与正常体育锻炼活动的空间要求。

[1] 李跃年.体育行为学[M].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4.

[2] 陈琦. 从终身体育思想审视学校体育的改革与发展[J].体育科学,2004(1):40-42.

[3] 孙晓明.南京市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的调查与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8.

[4] 杨娟. 大学生体育行为偏好研究[D]. 成都:西南交通大学, 2008.

[5] 仇有望.女大学生体育行为对策分析[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科版,2009,8(1):94-96.

[6] 孙飞.女大学生的体育行为调查分析[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1,35(6):109-110.

G806

A

1674-151X(2012)03-080-03

10.3969/j.issn.1674-151x.2012.03.038

投稿日期:2012-01-19

卢澎涛(1979 ~),硕士。研究方向:大学生体育意识及学科能力培养。

猜你喜欢

体育锻炼意识大学生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怎样激发学生参与体育锻炼
大学生付费实习“天坑”必须提防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意识不会死
大学生缴存公积金,这个可以有
强化五个意识 坚持五个履职
六旬老妇“养出”了个大学生
滇辽两省城镇居民体育锻炼行为的比较研究
2013年第三届大学生演讲比赛圆满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