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决定理论及其在大学生锻炼行为中的干预①
2012-08-15易铭裕肖新桥韩振勇
易铭裕 肖新桥 韩振勇
(1武汉科技大学体育课部 湖北武汉 430081; 2.武汉交通职业学院 湖北武汉 430062 )
自我决定理论及其在大学生锻炼行为中的干预①
易铭裕1肖新桥2韩振勇1
(1武汉科技大学体育课部 湖北武汉 430081; 2.武汉交通职业学院 湖北武汉 430062 )
为促进大学生经常性地参加体育锻炼,养成良好的身体锻炼习惯,树立健康观念,培养科学、健康的锻炼行为。本文对自我决定理论进行简要概述和分析,介绍该理论目前的研究进展。自我决定理论是新近发展起来的一种社会认知理论,它把人类动机看成是一个外部调节到内部动机的移动连续体,按照自主程度将动机进行分类,并从人的基本心理需要的视角探讨了外部动机可内化的条件。最后,提出了运用自我决定理论对目前大学生锻炼行为的干预策略及措施。
自我决定 理论 动机 大学生 锻炼行为 干预
体育运动作为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要内容,对人类健康始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是保持人们身心健康最有效、最有益的方法。研究表明,目前我国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很少经常性地参加体育锻炼,也没有养成良好的身体锻炼习惯。基于对这一现状的忧虑,很多研究者将目光投向大学生锻炼行为方面。自我决定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Deci和Ryan等人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一种自我决定行为的动机理论。根据此理论,个体自主性越高,动机对锻炼行为的可预测性就越强。自我决定理论经历几十年的发展和研究,已逐渐形成一套较完善的有关人类动机的理论体系,并广泛运用于教育、咨询、管理等各实践领域。本文试图从自我决定理论角度探讨大学生锻炼行为的干预措施,改变他们当前的一些不良生活习惯,让他们树立健康观念,培养科学、健康的锻炼行为,同时为高校体育教育研究和发展提供参考。
1 自我决定理论
1.1 动机统一连续体
自我决定理论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社会认知理论。它把人类动机看成是一个外部调节到内部动机之间的移动连续体[1]。缺乏动机处于连续体的开始位置。它是指完全缺乏目的、缺乏意向、缺乏自我控制的状态。位于连续体中间的是外部动机。由于受外界环境制约,个体行为通常需要付出一定的意志和努力,这种条件下产生的动机为外部动机。根据自我决定理论,外部动机是多维度的[2]。它包括:(1)外部控制。个体从事某种活动是基于想获得报酬或避免惩罚。例如,当一名学生被体育老师告知,如果不在课余时间加强长跑体育锻炼,1000米考试就可能不达标。因而,此学生开始在不自愿的情况下参与一项长跑锻炼计划。他参与体育锻炼是受外部调节的驱使。(2)內摄调节。它是指,当个体行为紧密联系自尊或自我价值时,个体就会留意外部要求和规则,但并没有接受这些要求和规则,因而个体还是受控制的。按上述事例,这位不情愿参加长跑的锻炼者,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1000米考试合格了,但他仍感觉应该坚持长跑锻炼,那这样的动机就是摄入调节。摄入调节和外部调节的区别在于个体已经开始内化某一行为的动机。(3)认同调节。它指个体足够领悟到某种行为对于自己有帮助作用时,并能够将自己的认知标准和这种规则保持一则,他在从事这项活动时中就不会感到控制和压力,而是更多地体会到个人意志和自由。在这种调节状态下,个体按自我意愿选择从事参与的活动,而不斟酌个体自我是否愿意,最重要的是是否完成个人目标。认同调节可以解释一个讨厌或不喜欢运动的人,却能不放弃有计划的身体锻炼。他相信进行身体锻炼可以保持身体良好的健康状态。外部控制和内摄调节主要让个体处于一种受控制状态,个体更多地是屈从于外部压力而产生行动,因而,它们可以看作是受控制动机。而在认同调节中,个体从事活动的动机中,较多的成分是自我决定,个体已经接纳了外界环境的规则,并在很大程度上将这种规则与自我意愿进行整合。连续体的另一端是内部动机。内部动机指个体按自我意愿从事活动的一种动机,它与活动本身密切相关,由于从事这项活动能激发个体兴趣,令人愉快,活动本身就是行动者追求的目标。在内部动机的调控下,个体的行为是完全自发的,不需要做任何形式的自我控制。在缺乏动机到内部动机的连续体中,认同调节到内部动机主要都是以内部控制为主,自我决定成分逐渐增加,因而它们可以看成是自主性动机。自主性动机是个体在个人意愿的驱动下产生行动的动机,其概念与自我核心完全相同,体现的是全心全意付出的价值观。参与某种行动时,由于动机的差异,个体会体验到不同的控制点,因而所需自我努力的程度会不同,行为效果和心理感受也有很大区别。
1.2 心理需要与动机的产生
自我决定理论的另一重要内容是关于个体的基本心理需要。Deci等认为,个人不同的心理需要引起不同的动机或目标。同时,为满足心理需要,个体努力促使个体能力的发展和实现。自我决定理论提出的基本心理需要包括三类:自主、能力和归属[3]。自主需要是指个体在行为调节中渴望自我决定。当环境能够让个体体验到自主性,或在某个活动上自我决定较高时,体验到的是一种内部归因,他参与活动的内部动机就高。能力的需要是指个体对参加活动能达到某个水平的信念,相信自己能够胜任该活动。如果在活动中个体的能力感得到增强,内部动机则会被激发。譬如,锻炼者参加了一个舞蹈培训班,一段时间后,他或她发现不能跟上其他学员的进度,这位锻炼者很可能改变开始的想法,决定退出舞蹈培训班,转而参加其它锻炼项目。归属的需要指个体与周围环境或他人联系,并体验到的归属感。当个体从事某行为时,察觉与他人存在联系,内部动机就会被促进。以上三种心理需要能促进外部动机的内化和内部动机的增强,使个体能长期地坚持某项活动,保持积极的心理状态,产生积极良好的行为结果,从而让个体更好地成长。而那些妨碍三种需要的环境通常会削弱个体的自我决定感、幸福感和工作成绩[4]。
2 运用自我决定理论干预大学生锻炼行为
自我决定理论在众多实践领域得到应用,其中在学校教育领域中的运用显得尤为重要。
Hagger等认为[5],自我决定理论经过20年的发展和完善,尤其是在体育锻炼领域的研究不断增多,它对行为、动机、情绪、自我效能等心理效应方面的解释具有很好的理论机制。
首先,如何激发大学生锻炼动机是高校教育者要关注的问题。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可以运用外部调节,让无锻炼动机的学生在外部动机的支配下参加体育锻炼。例如,对于一名耐力素质较差,且平时很少参加长跑锻炼的学生,教师可以运用成绩的奖励办法让他平时多参加跑步运动。假如他在期末1000米测试中,跑出了比原先更好的成绩,可以获得额外的加分。在这种外部调节下,学生开始进行长跑锻炼,久而久之,他发现长跑能给自己带来快乐,并将这种外部调节的动机与自我意愿融为一体,最终将长跑锻炼坚持下来。按照自我决定理论,人的行为特性是一条主线,外部动机和内部动机分别位于连续体的两侧。从外部动机到内部动机需要经历内化程度的两个中间状态,使外部动机到内部动机的转化成为可能,同时意味着内部动机可以培养。教师在运用奖励和激励的方法时,应在避免和他人比较或竞争的环境中进行,对学生的奖赏或肯定应是个别进行,教育或引导学生对形成自我参照的能力。针对个体的成绩或进步给予奖励,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而且教师要注意到学生有同等接受奖励的机会。教师对大学生锻炼行为干预后,需适时地对学生心理状态进行评价,观察学生坚持体育锻炼是否由内部动机所激发,并且这种奖励是否能持续激励学生锻炼行为,否则需要进行调整和改变,以达到干预预期效果。Ryan,Frederick等[6]研究发现内部动机能够促进锻炼的坚持性。褚跃德等[7]采用问卷调查法研究了大学生的各种锻炼动机以及锻炼动机与锻炼坚持的关系。结果表明,大学生锻炼的健康动机最强,然后是乐趣动机和能力动机;锻炼的健康动机、乐趣动机和能力动机与他们锻炼坚持性有显著相关。
其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认识到动机在转变过程中受到能力、自主和归属三种心理需要的促进和削弱。Heller和Sottile建议教师应减小课堂上的竞争氛围,而要把注意力多放在如何发展学生的自尊,以及创造更有利学习的环境[10]。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特质和能力,让个体从事不同的学习任务并且允许其有不同的学习内容,使教学具有挑战性和趣味性,并集身心于一体,这样,既能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也可减少学生相互间的比较。比如,在上篮球课时,可依据学生的发展层次,制订不同任务,由易到难(直线运球往返上篮到曲线运球过障碍往返上篮),或者,让学生制订短期可实现目标到长期要到达的目标(篮下罚球线定点投篮每组10球,2个及格到6个优秀的标准),这样安排学习任务可以让学生专注体会自身进步状况并建立学习的自信心。教学中应适度赋予学生自主决定权,并安排学生参与教学进程的决定,这不仅会提高学生的能力感,亦能提升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Lonsdale, Sabiston等[8]研究了528名香港学生的自我决定动机和体育课及非体育课期间的锻炼行为关系,发现自我决定动机能够激发锻炼行为,自我决定动机对青少年锻炼在非体育课期间的锻炼行为更具影响性,即在非体育课期间,有高自我决定动机的学生有更多的锻炼行为。Wilson, Rodgers等[9]的报告指出,是否满足基本心理需要能够影响自我决定动机,而自我决定动机又影响锻炼行为,自主型动机能有效预测高水平的中等强度自我报告的锻炼行为。若想要让学生增强对学习任务的投入,可让学生按自我意愿选择想学的任务。因为了解学习者状况的人,莫过于学习者本身。一旦学生掌握了正确的决策方法,他们可能设计出更好的计划,并有更强烈的责任心去执行自己制定的计划。同时,教师应当意识到学生是社会的成员,是班集体的一员,个人的行为需要得到集体的认可和赞同,在安排教学内容时,须增加一些集体参与的项目。例如,在篮球课堂教学中,进行小组间的教学比赛对抗;或是,加入“抢打球”、“大网鱼”等集体参与的体育游戏。个体学生的能力和价值在这样的集体锻炼内容中体现出来,他的自我价值感得到提高,因而乐于坚持体育锻炼。
[1]Ryan RM,Deci EL.Self-determination theory and the facilitation of intrinsic motivation,social development, and well-being[M].American Psychologist, 2000,55:68~78.
[2]Deci El, Ryan RM.Facilitating optimal motivation and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across life’s domains[M].Canadian Psychology,2008,49(1):14~23.
[3]Patrick H,Knee CR.The role of need fulfillment in relationship functioning and well-being: A self-determination theory perspective[M].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2007,92:434~457.
[4]刘丽虹,张积家.动机的自我决定理论及其应用[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53~59.
[5]Hagger M, et al.Special Issue in 2007 on advances in self-determination theory research in exercise and sport[J].Psychol Sport Exerc,2005,6(9):709.
[6]Ryan,RM,Frederick,et al.Intrinsic Motivation and Exercise Adherence[M].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port Psychology,1997,28:335~354.
[7]褚跃德,勒文豪,等.大学生锻炼动机及其与锻炼坚持性的关系[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9,32(3):85~86,97.
[8]Lonsdale,C,Sabiston,CM,et al.Self-determined motivation and students’physical activity during structured physical education lessons and free choice periods[M].Preventive Medicine,2009,48:69~73.
[9]Wilson,P.M.,Rodgers, W.M.,et al.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sychological needs, self-determined motivation,exercise attitudes, and physical fitness[M]. Journal of Applied Social Psychology,2003,33:2373~2392.
[10]黄希庭.心理学导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180~207.
G806
A
2095-2813(2012)05(a)-0050-02
湖北省高等学校省级教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20114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