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讬跋惑世——明冷谦《蓬莱仙奕图》鉴真

2012-08-15林友标

武术研究 2012年11期
关键词:张三丰蓬莱商务印书馆

林友标

(广州大学体育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6)

1 冷谦《蓬莱仙奕图》概况

对张三丰传奇身世考证的诸多实物中,要论影响深远的,当推落款为“起敬”所作的《蓬莱仙奕图》。永乐年间,成祖大张旗鼓地寻访仙人张三丰,该图缘有张三丰的跋语,使这位本来已经扑朔迷离的“真人”身世,从元末明初径直上攀至宋,神仙僧侣超自然的能力和长生不老的形象,为世人所崇尚,籍此变得更加神异和夸张。

艺术类史籍相继收录或转载:明代的张丑撰《真迹日录》、《清河书画舫》,汪砢玉撰《珊瑚网》,朱谋垔撰《画史会要》;清代的《佩文斋书画谱》,卞永誉撰《式古堂书画汇考》,《石渠宝笈》,原品贮藏在乾隆帝的御书房。记述最为详尽清楚的是《石渠宝笈》。《蓬莱仙奕图》大致包涵了前幅的画和落款,背面引首的“大字”、押缝的印鉴及拖尾宋濓、胡翰、张凤翼三题和张三丰一跋。《石渠宝笈》卷三十三:“明冷谦蓬莱仙奕图一卷,素绢本,着色。画款署‘起敬’,下半印存‘谦’字,又半印漫漶不可识。卷后有‘士奇之印’、‘杨氏家藏’二印。引首有‘希世仙踪’四大字,款署‘玉雪坡’。又‘士奇之印’、‘杨氏家藏’二印。”“拖尾有‘祥卿’、‘杨氏家藏’二印。”“押缝有‘印川’、‘意斋’二印,又‘玉兰堂’半印,又半印二,惟存印字、意字可识。卷髙八寸,广二尺九寸八分。”

“卷后”即是画卷的背面,分为“隔水”、“引首”、“拖尾”。《石渠宝笈》凡例:“书画首详,本幅先分别牋绢与书之真草、篆、隶,画之墨、画着色及本人款识、图章,或他人题跋,在本幅者暨收藏。押缝诸印以次叙录,不奸不僣。其册则前后副页,次及余副;卷则前后隔水,次引首,又次拖尾;轴则左右边幅,次及诗塘题记。”三题一跋的顺序依次为宋濓、胡翰的题,接着是三丰的跋,最后又是张凤翼题。仙奕图描绘的内容,是在与“红尘”隔绝的大山深处,深深的庭院里面,即便是“日正长”,俩仙翁仍徜徉于休闲对弈之中。宋濓题云:“红尘不与此山通,一局千年万事空。知白知元无象妙,为生为死不言功。兴亡刘项山河外,聚散巴卭草木中。满眼羊肠无妙着,此机何处问仙翁?”胡翰的题还标明了时间,云:“深院棋声日正长,闲中对奕漫徜徉。风云不动罗星象,黑白分明列雁行。何必巴陵寻橘叟,更须柯斧遇仙郎。此中便可为宾主,一局输赢未易量。洪武十五年三月十日,金华胡翰。”

纷扰后世的,就是这个署名为“三丰遁老”的跋。明张丑撰《清河书画舫》卷四上:“《蓬莱仙奕图》者,龙阳子湖湘冷谦所作。谦武陵人,名起敬,龙阳则其号也。中统初同邢台刘秉忠(仲晦)沙门海云游,书无不读,尤邃于《易》及邵氏《经世》书,天文、地理、律历以至众技皆通之。至元中,秉忠入拜太保参预中书省事,乃弃释业儒,从游霅川,与故宋司户参军赵孟頫(子昂)于四明史卫王弥远府,睹唐李思训将军画,倾然发之胸臆,遂效之。不月余,其山水、人物、窠石等无异于将军。其笔法傅彩,与将军尤加纤细,神品幻出,由是以丹青鸣当时。隶淮阳遇异人授中黄太丹,出示平叔悟真之旨,颖然而悟,如已作之。至正间,则冷君已百数岁矣。其绿发童颜,如方壮不惑之年。时值红巾作乱,君避地金陵,日以济人利物为念,方药妙用如神。天朝维新,君有画鹤之诬,隐壁仙逝,则君之墨本绝迹矣。此卷乃至元六年五月五日为余作也。吾珍藏若连城之璧,未曾轻以示人。予将访冷君于十洲三岛,恐后人不知冷君胸中邱壑三昧之妙,不识为真仙异笔,混之凡流,故识此。特奉遗元老太师淇国丘公览此卷,则神清气爽,飘然意在蓬莱之地。幸珍袭之,且以为后跋云。时永乐壬辰孟春三月,三丰遁老书。”从至正间的“百数岁”,到永乐壬辰(永乐十年),则冷谦、三丰当时的寿命已经接近二百岁。

最后是张凤翼题,云:“蓬莱之山在溟渤,方丈、瀛州鼎足立。上与蜃气分有无,下与蛟宫同出没。欲往寻之风引船,由来此山与世隔。秦皇空见巨鱼来,汉帝徒观大人迹。何如狂生得神游?六尺生绡见仙奕。仙人对奕谁为传?能传仙奕人亦仙。仙本无心尔何苦?纵横局上犹纷然。却怪手谈谈不歇,那知坐隐隐谁边?樵客旁观亦难老,斧柯欲烂无昏晓。垂杨不彫舞青鸾,红莲长芳覆瑶草。蟠桃已实桂女携,桃花落地芝童扫。龙阳冷君紫府卿,玉皇香案标香名。偶然兴发欲玩世,遨游赤县投帝庭。三丰张老欣相得,倾盖清都心莫逆。为言蓬莱俱旧游,因之绎思挥彩笔。倐忽变幻殊景收,分明五城十二楼。龙阳隐壁作蝉蜕,三丰遁老从此逝。白云黄鹤相后先,独留仙迹人间世。晴窗展玩开心顔,鼎湖龙髯不用攀。我将持为长命箓,身骖青龙叩天关。前邀冷君一执手,后呼张老笑拍肩。锦囊盛之悬肘后,何用十万矜腰缠?”可以看出,此诗是根据前面三丰所跋的内容,结合图中的意境,把主要人物冷谦和三丰的事迹嵌入句中。

2 《蓬莱仙奕图》的画、题作者

署名“起敬”的作者,正是元末明初声名显赫的黄冠道人冷谦,字“起敬”亦“启敬”,嘉兴人,洪武初担任太常协律郞,世人传说他升仙而去,无可验证。冷谦因其有“画鹤之诬”和“隐瓶之功”而为世所乐道。明王鏊撰《震泽长语》卷下《仙释》:“冷谦,字启敬。国初为协律郎,郊庙乐章多其所撰。谦有友人,贫不能自存,求济于谦。谦曰:吾指汝一所往焉,慎勿多取,过分取之。乃于壁间画一门,一鹤守之。令其人敲门,门忽自开,入其室,金玉斓然盈目。其人恣取以出,而不觉遗其引。它日内库失金,守藏吏以闻,引有人姓名,曰:必此人所盗也。命所在执其人讯之,词及谦,因并逮谦。谦将至城门,谓逮者曰:吾死矣,安得少水以救吾渴。守者以瓶汲水与之。谦且饮且以足插入瓶中,其身渐隐。守者惊曰:汝无然,吾辈皆坐汝死矣。谦曰:无害,汝但以瓶至御前。至御前,上问之,辄于瓶中应如响。上曰:汝出见朕,朕不杀汝。谦对:臣有罪不敢出。上怒击其瓶碎之。片片皆应,终不知所在。”

冷谦是生活在元、明时期的知名人物,音乐方面的才能,元末便久负盛名。他初居杭城的金刚岭,至正十五年,因时局乱离及心中的愤怨而归隐于吴山。元赖良编《大雅集》卷八《次冷起敬韵》:“金刚岭头山雨晴,深林黄鸟最多声。草堂隣近天咫尺,楼子正同双树平。”明乌斯道撰《春草斋集》卷二《大雅歌,为冷起敬先生》:“先生名谦,元至正十五年作。冷先生,鼓大雅,适不遭其时。十载风尘暗关塞,满城戎马苦乱离。吴山深处一茅宇,五弦独对天门挥。天门荡荡隔沧海,海上干戈故相待。片帆欲发空归来,只有宫商袖中在。两鬓萧萧意惘然,又将归住吴山巅。人生万事多龃龉,几时得似羲皇前?冷先生,鼓大雅,且勿生愤惋。愤惋心不和,愤惋思不远。只今驿骑燕山通,此调可献明光宫。声音之感疾如影,圣心即使超鸿蒙。一人唱于万人和,天下尽荷雍熙风。乌生有泪不复洒,融融泄泄无声中。”洪武二年(1369)应召为协律郎。张廷玉《明史》卷六十一:“是年(洪武二年)置太常司,其属有协律郎等官。元末有冷谦者,知音,善鼓瑟,以黄冠隐吴山,召为协律郎,令协乐章声谱,俾乐生习之。取石灵壁以制磬,采桐梓湖州以制琴瑟。乃考正四庙雅乐,命谦较定音律及编钟、编磬等器,遂定乐舞之制。”

为该画作题之一的宋濂,博闻有道,被誉为“开国大臣之首”,擅长诗及书法,并与冷谦同朝共事。明李贤等撰《明一统志》卷四十二:“宋濓,浦江人。九岁作诗,有奇语,人呼为神童,游元末诸名贤之门。至正间有荐于史馆者,辞不赴。洪武初,遣使以书帛征至,除起居注。修《元史》为总裁官,擢翰林学士知制诰,兼修国史,继陞承旨致仕。所着有《潜溪》、《翰林》、《芝园》等集、《萝山诗稿》。”《大清一统志》卷二百三十二:“濓于学无所不通,为文深醇演迤。与古作者并朝廷典礼及大制作悉以委濓,为开国大臣之首。正德中追谥‘文宪’。最知名善诗,尤工书法。”《明史》卷六十一:“明兴,太祖锐志雅乐。是时,儒臣冷谦、陶凯、詹同、宋濓、乐韶凤辈皆知声律,相与究切厘定。”作题之二的胡翰,与宋濂师出同门,共修《元史》。《明一统志》卷四十二:“胡翰,字仲申,金华人。从吴师道游,博习经史。从吴莱学古文,复登许谦之门,学益邃。同郡黄潜、栁贯见翰文,称之不容口。游元都,公卿交誉之,或劝之仕,不应。既归,遭天下大乱,避地南华山,著书自适。文章与宋濓、王祎相上下。太祖下金华,召见,授衢州教授。洪武初,聘修《元史》,书成受赉归,卜居长山之阳。所着有《春秋集义》,文曰《胡仲子集》,诗曰《长山先生集》。”

作题之三的张凤翼,字伯起,长洲人,是名冠吴郡的才子,行草自成一体,喜爱收藏,他又是《蓬莱仙奕图》的收藏者。《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百十一:“明张凤翼,字伯起,长洲人,嘉靖甲子(1564)举人。”明朱谋垔撰《续书史会要》:“张凤翼,字伯起,吴郡人。中乡试,不上公车。行径似陈公甫,风流蕴藉,掩映一时。着有《处实堂集》数十卷。又以豪侠之气,寄诸传奇。行草纯用偏锋,严整古淡,自为一体。”张凤翼居住在吴城东北的求志园,与名仕王世贞的交契甚笃,时常有艺术方面的往来。明王世贞撰《弇州四部稿》卷七十五《求志园记》、卷一七一、卷一百九十:“吴城之东北隅,为友人张伯起园,园当其居之”。“仙奕图今在张伯起家”。“近又见伯起有冷启敬仙奕、马和之国风二图,却佳弟恐直太昂耳却。”

3 《蓬莱仙奕图》的图章和印鉴

题引首“希世仙踪”四大字的“玉雪坡”,是元末江浙行省左丞周伯琦,擅长书法,也是少数能侍候元明两朝的臣子。清顾嗣立编《元诗选》初集卷五十二:“周左丞伯琦。伯琦,字伯温,饶州人,集贤待制应极之子。自幼随父宦游京师,入国学,为上舍生。以荫补南海簿,三转为翰林修撰……至正十七年,拜江浙行省左丞中,入国学为上舍生,留平江者十余年。所着有《六书正讹》、《说文字原》及诗文稿若干卷。伯温别号玉雪坡、真逸,仪观温雅,尤善篆隶书法”。“明太祖平吴,元臣之用事于吴者多被诛戮,而伯温与陈敬初俱获免。敬初以廉谨见容而史称,伯温遭时多艰,善于自保,良不虚云。”周伯琦以别号“玉雪坡”所题的作品众多,如:明朱存理编《珊瑚木难》卷一:“王叔明《听雨楼》图卷,‘听雨楼’篆,玉雪坡翁。”“《听雨楼》诸贤记:周伯温,号玉雪坡,饶州人。为人慎重,为元氏左丞。天下乱流,寓胥台而无所就,然妙于古篆,得赵文敏公遗意,字颇化而玉润可爱,士、君子至今宝之。”明郁逢庆撰《书画题跋记》卷九:“王叔明《听雨楼》图,诸名公题咏不能具录,共二十一人。前有‘听雨楼’三大篆书,款云‘玉雪坡’,下周伯温白文印。”明赵琦美编《铁网珊瑚》卷十:“崔氏《友竹卷》,玉雪坡瘦玉筋篆‘友竹轩’三字。”清髙士奇撰《江村销夏录》卷二:“元朱泽民《秀野轩》图卷,引首‘秀野轩’大篆三字,玉雪坡翁书。”

至于卷后、引首和拖尾的“士奇之印”、“杨氏家藏”二印,指的是杨士奇。杨士奇历建文初年(1399)到正统初年(1436)的宦官生涯,著述颇丰,文章德业名冠一时。明朱谋垔撰《续书史会要》:“杨士奇,名寓,字士奇,字行,一字侨仲。居东里,人称东里先生,江西泰和人。永乐初以博学征入翰林,任编纂,官至内阁大学士。谥文贞。善行楷,笔法古雅而少风韵。”押缝“玉兰堂”的印鉴,是文征明常用的收藏章,表明为其所收藏。《明史》卷二百八十七《文征明传》:“文征明(1470-1560),长洲人,初名璧以,字行更,字征仲,别号衡山。”“学文于吴宽,学书于李应桢,学画于沈周,皆父友也。又与祝允明、唐寅、徐祯卿辈相切劘,名日益着。”

清《天禄琳琅书目》卷三、卷六、卷十:“《栾城集三函十六册》,明文征明藏本有玉兰堂、梅溪精舍、辛夷馆诸印”,“《六臣注文选》,明文征明藏本,有玉兰堂印”;“《栾城集二函三十册》,书中有文征明梅溪精舍、玉兰堂二印”;“《元氏长庆集一函八册》,明陆完、文征明藏本。完见前。征明有玉兰堂印,又有春草堂印”。除外,拖尾的“祥卿”,押缝“印川”、“意斋”二印,合共三印无考。实际上,对该画卷的题、跋,还不止这些。明隐逸士陈继儒、清户部侍郎田雯均有另作。陈继儒的好友俞孺子,还是该画的收藏者之一。明汪砢玉撰《珊瑚网》卷十七陈继儒《题仙奕图》:“绿发丹台生,结庐长松侧。仙客未通名,对奕不相识。云来棋局暗,云去分黑白。独有雪髯猿,旁观无怖色。”明张丑撰《真迹日录》卷四陈继儒《冷启敬蓬瀛[莱]仙奕图跋》:“冷先生以冲举妙道,雅入丹青三昧,故应春丝幻出,色色飞舞。吴道子一日之力,李思训数月之功,可谓兼之,此图正其得意笔也。闻余友人俞孺子秘藏久矣,令嗣君经牧诗才,冠绝一时,余尤爱之重之。一日访余东佘苕帚菴,携此相赏,神情洒洒,何啻秦太虚之阅《辋川图》也。遂书此,以识胜事云。”陈继儒二十九岁之前,又是王世贞等三吴名下士竞相争宠的对象,其成名应晚于王世贞所在的嘉靖中年。《明史》卷二百九十八:“陈继儒,字仲醇,松江华亭人。幼颖异,能文章,同郡徐阶特器重之。长为诸生,与董其昌齐名。太仓王锡爵招与子衡读书支硎山。王世贞亦雅重继儒,三吴名下士争欲得为师友。继儒通明髙迈,年甫二十九,取儒衣冠焚弃之,隐居崑山之阳。”田雯,字子纶,一字纶霞,号山姜,德州人。康熙甲辰进士,授中书舍人,官至户部侍郎。清田雯撰《古欢堂集》卷十五《题冷谦画卷》:“曾在夜郎观石壁,三丰写照万峰奇。原来冷叟仙踪妙,也向人间作画师。”

4 《蓬莱仙奕图》的流播

推演《蓬莱仙奕图》的流播,首先,从创作时间来看,或许就在明初洪武年间。这一时期冷谦礼聘入朝为协律令,与诸如周伯琦、宋濂、胡翰和杨士奇等名流同朝共事,其作品受到这些文柄的赏识并欣然作题赋诗,是比较可信的。而且,胡翰的落款还注明了具体的时间:洪武十五年三月十日。其次,从收藏者的角度来看,先是由杨士奇家藏,后落入都玄敬所说的“苏城人家”手中,再到文征明,又到张凤翼(伯起),后又到陈继儒的友人俞孺子,辗转再三,最后收入清宫的御书房。有趣的是,张凤翼题诗之后,有意寻找买家,但因要价太高,甚至让他的好友王世贞都接受不了。《弇州续稿》卷一七一、卷一百九十:“故协律郎冷起敬,以画鹤之诬瓶隐,其所图仙奕,张三丰道人已详记之。今年春,有携售者,以直太昂不能应,聊为摹其大都。因戏谓:石室仙奕大迟,取滑待诏天人奕大速,孤山仙姑妇奕大巧,恒山仙奕大拙。吾不知此仙人于巧、迟、拙、速何似?有粲者姝乐,于橘中叟远矣。漫为题尾。”“近又见伯起有冷启敬仙奕、马和之国风二图却佳,弟恐直太昂耳却。”

再者,从接触过该画的人物角度来看,除了前引所有的题、跋、收藏、鉴赏者外,在明,还有王鏊、仇英、李日华、朱谋垔等;张丑和汪砢玉分别是收录过该画的《清河书画舫》和《珊瑚网》书籍的作者,两人与该画接触,不在话下。明王鏊(1450-1524)撰《震泽长语》卷下《仙释》:“又有冷启敬者,传闻颇不经,余不敢信。今见其仙奕图,三丰题识,则其事不可谓无也,因识之。”仇英,字实父,号十洲,有模仿冷谦的《蓬莱仙奕图》,文征明为该图卷后誊写“三丰”跋,董玄宰(其昌)题。清卞永誉撰《式古堂书画汇考》卷五十七:“《仇实父倣冷启敬蓬莱仙奕图卷》:绢本,长八尺,高八寸,青绿亭榭绵延,面山临水。二客围棋,一客高卧;女子二,一供茗,一饲鹅;二童子添香一,拥篲一,闲情逸态,仿佛于板桥竹院、夕阳桃树之间。殆所谓仙境云。款书:仇英实父制,行楷,书图末下角”。“长洲文征明。行书纸本装,图后”。明汪砢玉撰《珊瑚网》卷四十一《名画题跋》:“董玄宰题:仇十洲《蓬莱仙奕图》,乃冷谦本。谦学小李将军,所谓心死方得神活,仙家之秘藏也。”明李日华撰《六研斋三笔》卷三:“余曾得见冷啓敬、张三丰书迹与此后湖先生手简(《清江曲》),皆仙人腕中洒落,可为多幸矣。”明朱谋垔撰《画史会要》卷四:“曾见(冷谦)所画《蓬莱仙奕图》,署名在树孔中,张三丰有题跋。”

揣度“三丰遁老”题跋的大概时间,应该是在王鏊退休之后到去世之前,即(1509-1524)这段时间。按照题者的顺序,当是介于胡翰和张凤翼之间。胡翰题款日期是洪武十五(1372)年,张凤翼盛名之时,是嘉靖甲子(1564);从收藏家的角度分析,则是在杨士奇和文征明期间。实际上,有关冷谦神异的传闻,是在王鏊退休之后才渐渐在社会上传开的。明王鏊撰《震泽长语》卷下《仙释》:“世有恍惚不可知者三,鬼神也,神仙也,善恶之报应也。若神仙者谓之有,则平生未之见;谓之无,则古今所传奇踪异迹不可胜纪。国初周颠仙、张铁冠、张三丰,灼灼在人耳目。颠仙之事,太祖亲立碑于庐山,入火不热,入水不濡,不可诬也。三丰则太宗命胡忠安旁求者数年。又有冷启敬者,传闻颇不经,余不敢信。今见其《仙奕图》三丰题识,则其事不可谓无也,因识之。”《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百二十二:“《震泽长语》二卷,明王鏊撰,鏊有《史余》已著录,此本乃其退休归里时,随笔录记之书。”张廷玉等修《明史》卷一百八十一:“鏊不能救,力求去。正德四年(1509)疏三上,许之。赐玺书、乘传、有司给廪隶,咸如故事。家居十四年廷臣交蔫不起。嘉靖三年(1524)复昭有司存问。未几卒,年七十五。赠太傅,谥文恪。”王鏊退休初年(1509),距离杨士奇的去世(1436)已经是六十多年。

与王鏊的叙述相仿的另一则记载,是弘治乙丑(1505)进士的陆深,他为官期间,在都玄敬的语言中得到“三丰手书”的传闻,进而推测张三丰是“金时人”。明陆深撰《俨山外集》卷十二《玉堂漫笔》:“相传永乐初,遣胡忠安公巡行天下,以访邋遢张仙人,即张三丰。名通,号玄玄子,天师之后。寓居凤翔宝鸡县之金台观修炼。洪武壬申,常应蜀献王之召,辞还山,金时人也。都太仆玄敬尝为予言,苏城人家有三丰手笔,盖与刘太保秉中、冷协律起敬同学于沙门海霅者”。“近见都公《谈纂》记三丰在洪武永乐中事三则。祝希哲《野记》,冷谦作《仙奕图》以遗三丰一条,此不录。”这两则关于冷谦和张三丰手书传闻溢出的记载,在时间上是相对接近的,王鏊所记在正德四年(1509)退休至嘉靖三年(1524)卒之前,陆深所载当是1505年之后。假若当时杨士奇收藏的《蓬莱仙奕图》中有张三丰的题跋,则关于冷谦神仙的传说或许早就传开;抑或杨士奇秘而不宣,那么文贞公可是犯了欺君之罪!可能的情况是,《蓬莱仙奕图》上三丰题跋的添加,发生在从士奇家藏流出之后,到文征明收藏之前或者期间,大约是正德年间;文征明之前或者还有另一位玩家,就是都玄敬所说的“苏城人家”,因为都太仆玄敬与文征明都很熟悉。当然,“三丰遁老”的原创者是谁,那就不得而知了。

5 《蓬莱仙奕图》的影响

“三丰遁老”跋记的出现,让冷谦这位实实在在的协律令成为“异人”,人们对其离奇的传闻从疑虑到信服。明张丑撰《清河书画舫》卷四上:“《皇明异人录》云:古之名流韵士,有不事画学而偏饶画趣者,如唐之李林甫,宋之蔡襄、晁无咎,胜国冷谦,及皇明徐有贞、祝允明,往往而是。冷谦读书学道,尝画《蓬莱仙奕卷》,大类李思训……独冷谦以世外高真,而其《仙奕卷》丹青特立一世,政(正)如王谢家子弟,自有一种风致耶。”当然,围绕着题跋内容的真假讨论也随着而至。王世贞的问题最为尖锐,《弇州续稿》卷一七一《仙奕图》:“仙奕图今在张伯起家。初无冷起敬题款,止据张三丰一跋,为二仙遗迹,故见重耳。然跋内称与宋司户参军赵孟頫于四明史卫王府,睹唐李思训将军之画。按弥远与孟頫生不相及;复称以此图奉送太师元老淇园丘公,而末云:永乐壬辰,三丰遁老书。尤可笑。考壬辰为永乐十年,而前是五年丁亥,上遣胡忠安访三丰于武当,则先期已隐化矣。七年己丑,丘淇公败没于迤北,全家谪海南矣,岂有至壬辰而三丰复出、淇公更生者耶?”王士贞提出的质疑包括两方面:一是该图是否出自冷谦?因为“初无冷起敬题款”,令人生疑;二是跋中所述内容与史实有明显差异。

于前者,能受宋濂、胡翰等学柄赞誉的作品,自非下品。冷谦除了在音乐上有极高的造诣外,其书画艺术的才能也毋容置疑,元末期间就有较高水准的作品问世。其中一幅贮藏于养心殿的《白岳图》,是至正癸未(1343)秋,与刘伯温登朝白岳时自画自题。《石渠宝笈》卷十七:“明冷谦《白岳图》一轴,素笺本,墨画。……黄冠道人冷谦作并题于硃砂菴。下有‘冷谦之印’一印,前有‘竹斋’一印。左方上刘基题。前有张居正赞云:斯画斯题我亦神驰,钦哉敬哉二大仙师。万历四年春,后学张居正赞。左方下有‘孙承泽’一印。轴髙二尺六寸三分广一尺二寸八分。”此画有一临品,贮御书房,《石渠宝笈》卷三十九:“明冷谦山水一轴素笺本墨画……黄冠道人冷谦作并题于硃砂菴。又刘基题句一,张居正赞一。按:题句中字多误,盖临本也。”另有《竹溪琴友图》,《御制诗四集》卷二十三《题冷谦竹溪琴友图》:“丛篁深处两仙翁,佺羡精神黄绮风。横膝焦桐不须抚,琅玕清响正相同。”此外,还为《山居图》作题,明郁逢庆编《书画题跋记》卷二:“宋燕穆之《山居图》:依稀庐岳高僧舍,仿佛商山隐者家。我亦抱琴酬素约,白云深处拾松花。胶东生冷谦,朱文‘起敬’。”

关于跋中内容的质疑,王世贞考证的纰漏归纳有三:其一,“弥远与孟頫生不相及”。王弥远乃宋臣,宝庆六年(1230)卒;赵孟頫则是元子,至治二年(1322)卒,年六十九。俩人的确生活在不同时期,王弥远卒时,赵孟頫还没出生。明徐应秋撰《玉芝堂谈荟》卷二:“史卫王弥远以嘉定元年(1208)为右丞相枢密使擅政,进少师少傅太师,以宝庆六年(1230)卒。”《元史》卷一百七十二《赵孟頫传》:“至治元年,英宗遣使即其家,俾书孝经。二年,赐上尊及衣二袭,是岁(1322)六月卒,年六十九,追封魏国公谥文敏。”其二,永乐壬辰(1412)遗元老太师淇国邱公已经去世,无理由复生参览此卷。明王世贞撰《弇山堂别集》卷三十八:“淇国公丘福,直隶凤阳人,从靖难师为中军都督佥事。永乐二年,加太子太师。五年加禄一千石。八年,以征北大将军帅师北征败殁,妻子谪徙广东,国除。”清谷应泰编《明史纪事本末》卷二十一:“成祖永乐七年秋七月,以淇国公丘福为大将军,武城侯王聪为左副将军,同安侯火真为右副将军,靖安侯王忠安平侯李远为左右参将,帅师北征”。“大众掩至围之,李远、王聪率五百骑突阵,聪战死,丘福及火真王忠、李远竝被执死,全军皆没。”

其三,永乐五年(1407)丁亥,“上遣胡忠安(胡濙)访三丰于武当,则先期已隐化矣”。《明史》卷一百六十九《胡濙传》:“胡濙字源洁,武进人,生而发白,弥月乃黑。建文二年举进士,授兵科给事中。永乐元年迁户科都给事中。惠帝之崩于火,或言遁去,诸旧臣多从者,帝疑之。五年(1407),遣濙颁御制诸书并访仙人张邋遢(张三丰),遍行天下州郡乡邑,隐察建文帝安在。濙以故在外最久,至十四年(1416)乃还。所至,亦间以民隐闻,母丧乞归,不许。”胡濙奉命寻找张三丰历十年之久,遍访不遇,故认为三丰“先期已隐化”不无道理。除此之外,又有新的疑惑:冷谦与赵孟頫于四明史卫王弥远府,睹李思训将军画的时间是“至元间(1264-1295)”,此时赵孟頫还没有出生;既然跋中所说“吾珍藏若连城之璧,未曾轻与人看”,在永乐十年写跋之前,又怎么会有周伯琦、宋濂和胡翰等人题字?综上所述,众多纰漏的交织,内容多与史实相违,故疑之为讬。后世由此画中的跋语推测出张三丰的年龄、历经宋、元、明三代而不死的传说,应该予以纠正。

通过上述对《蓬莱仙奕图》相关人物、时间、内容的梳理分析,不难看出,《蓬莱仙奕图》的流播脉络清楚,三丰题跋为后人故意添加,冷谦神仙神异夸张的传说大约在正德年间开始传开。毫无疑问,冷谦的《蓬莱仙奕图》因其是“仙人”手迹而价值不菲,由于“三丰遁老”题跋的渲染,使黄冠道人成为“异人”,具有超自然的能力。所塑造的二仙形象,从宋横跨至明,且不知所终,是长生不老的象征。它所带来的社会影响,远远超越图画本身的艺术价值。在朝纲不振、灾害频仍、生灵涂炭的年代,祈求超乎万有、神妙莫测的真仙显圣,可以点缀升平,求道法仙药以养生延寿。由该画引发的神仙传闻,撬动人的心灵,暗合了有明一代复杂社会背景之下普罗大众的心理需求。诚如清代学者陆世仪所言,《思辨录辑要》卷三十二:“神仙亦未必能长生,只是比世人年寿为多耳,此即朱子室中火炉之说也。所以,在汉则称锺离权、王方平;在唐则称张果老、吕嵓、司马承祯;在宋则称陈抟、董五经;在明则称周颠仙、张三丰、冷谦之属,以后则不称矣,大约亦只是一时也。盖其人必禀气特异,禀性特髙,而又处于深山,不涉人世,则自能如此。”

[1](清)张照撰.石渠宝笈[M].文津阁《四库全书》第273册.上海:商务印书馆,2005:386

[2](清)张照撰.石渠宝笈[M].文津阁《四库全书》第273册.上海:商务印书馆,2005:320.

[3](清)张照撰.石渠宝笈[M].文津阁《四库全书》第273册.上海:商务印书馆,2005:386.

[4](明)张丑撰.清河书画舫[M].文津阁《四库全书》第271册.上海:商务印书馆,2005:317.

[5](清)张照撰.石渠宝笈[M].文津阁《四库全书》第273册.上海:商务印书馆,2005:386.

[6](明)王鏊撰.震泽长语[M].北京:中华书局,1985:45.

[7](元)赖良编.大雅集[M].文津阁《四库全书》第458册.商务印书馆,2005:31.

[8](明)乌斯道撰.春草斋集[M].文津阁《四库全书》第411册.上海:商务印书馆,2005:608.

[9](清)张廷玉等撰.明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1500.

[10](明)李贤等撰.明一统志[M].文津阁《四库全书》第161册.上海:商务印书馆,2005:404.

[11]何清涛辑.大清一统志[M].文津阁《四库全书》第232册.上海:商务印书馆,2005:232.

[12](清)张廷玉等撰.明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1499.

[13](明)李贤等撰.明一统志[M].文津阁《四库全书》第161册.上海:商务印书馆,2005:404.

[14](清)纪昀等著.四库全书总目[M].中华书局,1997:1478.[15](明)朱谋垔撰.续书史会要[M].文津阁《四库全书》第270册.商务印书馆,2005:521.

[16](明)王世贞撰.弇州四部稿[M].文津阁《四库全书》第428册.商务印书馆,2005:44.

[17](清)顾嗣立编.元诗选初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7.1:1857.

[18](明)朱存理编.珊瑚木难[M].文津阁《四库全书》第270册.上海:商务印书馆,2005:531,533.

[19](明)郁逢庆撰.书画题跋记[M].文津阁《四库全书》第271册.上海:商务印书馆,2005:191.

[20](明)赵琦美编.铁网珊瑚[M].文津阁《四库全书》第270册.上海:商务印书馆,2005:722.

[21](清)高士奇撰.江村销夏录[M].文津阁《四库全书》第273册.上海:商务印书馆,2005:655.

[22](明)朱谋垔撰.续书史会要[M].文津阁《四库全书》第270册.上海:商务印书馆,2005:515.

[23](清)张廷玉等撰.明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5620.

[24](清)于敏中等撰.天禄琳琅书目[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74、75;192;342.

[25](明)汪砢玉撰.珊瑚网[M].文津阁《四库全书》第271册.上海:商务印书馆,2005:564.

[26](明)张丑撰.真迹日录[M].文津阁《四库全书》第271册.上海:商务印书馆,2005:457,458.

[27](清)张廷玉等撰.明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7631

[28](清)田雯撰.古欢堂集[M].文津阁《四库全书》第442册.上海:商务印书馆,2005:174.

[29](明)王世贞撰.弇州续稿[M].文津阁《四库全书》第429册.上海:商务印书馆,2005:334,414.

[30](明)王鏊撰.震泽长语[M].北京:中华书局,1985:44.

[31](清)卞永誉撰.式古堂书画会考[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829-446.

[32](明)汪砢玉撰.珊瑚网[M].文津阁《四库全书》第271册.上海:商务印书馆,2005:729.

[33](明)李日华撰.六研斋三笔[M].文津阁《四库全书》第287册.上海:商务印书馆,2005:418.

[34](明)朱谋垔撰.画史会要[M].文津阁《四库全书》第271册.上海:商务印书馆,2005:138.

[35](明)王鏊撰.震泽长语[M].北京:中华书局,1985:44.

[36](清)纪昀等著.四库全书总目[M].中华书局,1997:1800.[37](清)张廷玉等撰.明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4827.

[38](明)陆深撰.俨山外集[M].文津阁《四库全书》第293册.上海:商务印书馆,2005:237.

[39](明)张丑撰.清河书画舫[M].文津阁《四库全书》第271册.上海:商务印书馆,2005:317.

[40](明)王世贞撰.弇州续稿[M].文津阁《四库全书》第429册.上海:商务印书馆,2005:334.

[41](清)张照撰.石渠宝笈[M].文津阁《四库全书》第273册.上海:商务印书馆,2005:255.

[42](清)张照撰.石渠宝笈[M].文津阁《四库全书》第273册.上海:商务印书馆,2005:431,432.

[43](清)乾隆撰.御制诗四集[M].文津阁《四库全书》第436册.上海:商务印书馆,2005:596.

[44](明)郁逢庆编.书画题跋记[M].文津阁《四库全书》第273册.上海:商务印书馆,2005:158.

[45](明)徐应秋撰.玉芝堂谈荟[M].文津阁《四库全书》第292册.上海:商务印书馆,2005:483.

[46](明)宋濂等撰.元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6:4022.

[47](明)王世贞撰.弇山堂别集[M].文津阁《四库全书》第141册.上海:商务印书馆,2005:158,159.

[48](清)谷应泰编.明史纪事本末三[M].北京:中华书局,1985:76,77.

[49](清)张廷玉等撰.明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4534,4535.

[50](清)陆世仪撰.思辨录辑要[M].文津阁《四库全书》第240册.上海:商务印书馆,2005:463.

猜你喜欢

张三丰蓬莱商务印书馆
蓬莱迎曦
烟台 身在蓬莱就是仙
蓬莱凝翠
为何明朝历代皇帝都苦寻张三丰
岱山五云缥缈隔蓬莱
商务印书馆120年
1949年以前商务印书馆股东财产权分析
张三丰的手掌有多?硬
商务印书馆
商务印书馆推出《新华成语大词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