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竞技武术研究进展(2008-2011年)

2012-08-15李印东于翠兰

武术研究 2012年11期
关键词:传统武术套路竞技

洪 浩 李印东 于翠兰 朱 东 赵 岷

(1.河南大学体育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1;2.北京体育大学武术学院,北京 100084;3.南京体育学院武术教研室,江苏 南京 210014;4.上海体育学院武术学院,上海 200438;5.山西大同大学体育学院,山西 大同 037009)

1 竞技武术研究的总体特征

1.1 竞技武术研究领域不断拓展,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

从竞技实践角度而言,中国竞技武术的发展与中国体育的发展是同步的。“北京2008武术比赛”是竞技武术迈向奥运殿堂的重要一步,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意义,标志着竞技武术发展达到一个新的高峰。

从理论研究角度来讲,2008年以来竞技武术的研究领域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无论从论文数量、引用率,还是转载量来看,竞技武术已经成为武术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领域。研究范围涉及到竞技武术发展的方方面面,《论2008年北京奥运会后中国武术的发展方略》、《论竞技武术套路的技术发展方向》等,从宏观层面思考竞技武术的发展走向。《全球价值链视域下的中华武术对外发展战略》、《“标准化”视角下的竞技武术(套路)国际化发展的几点探讨》等研究探讨如何在竞技武术项目上体现出中国传统武术的精华所在,研究视域也超越了奥运体系而着眼于竞技武术的全球传播与发展。对竞技武术相关技术问题的研究也成为热点与重点,例如《竞技武术套路“旋风脚720°+马步”动作的时间特征分析》、《竞技武术套路侧空翻转体360°动作分析》等。对竞赛规则的研究也有新的成果发表,例如《武术套路新规则对竞技套路训练的影响》、《国际武术套路规则对竞技武术套路运动训练影响的研究》等。可以说,这些研究成果的大量涌现为竞技武术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四年来,《中国竞技武术国际化营销研究》、《国家武术套路队选拔评分系统的构建与实证研究》等一些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和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的立项也进一步提升了竞技武术研究的高度,并逐步将竞技武术研究向纵深推进。

2008年以来,竞技武术研究内容日益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首先,由于多年以来武术界一直力推竞技武术进入奥运项目序列,因此研究竞技武术如何进入奥运会或与奥运会对接问题成为诸多研究者关注的热点领域,成为这一特殊时期竞技武术研究的主题。北京奥运会之后,广大竞技武术研究者开始回顾和反思前一时期的研究工作,抱着一种更趋理性化的心态审视竞技武术的发展模式,研究领域也开始由国内拓展到国外,由奥林匹克运动体系拓展到以全球化的发展模式来重新看待竞技武术的发展。邱丕相、吉灿忠借用费孝通先生晚年对人类学前途的感言:“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认为竞技武术进入奥运会不是唯一目标,应当调整策略、拓宽渠道,逐步得到世界上更多人的认同和接受。另外,竞技武术不应与传统武术完全断裂开来,要保存它的特色与特点,要从民间汲取营养,虚心向民间拳师学习。另有学者提出,通过对竞技武术规则的改造,在保持武术原有技术要求的前提下,技术加难,并结合人文关怀、技术创新等内容,论述了后奥运时代技术发展的特征表现。“后奥运”的武术发展应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群众普及与高水平技术相结合,健身与文化教育相结合,全方位地发展。

其次,由于研究视角的不断拓宽,研究的内容与形式变得丰富多彩起来。如从“标准化”的视角探讨了当前竞技武术国际化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认为竞技武术在器械、服饰、竞赛项目设置等方面都存在着标准化不足的问题,需要进一步改革。从视觉文化探讨竞技武术发展的学者认为竞技武术开展不乐观的主要原因在于它给观众带来的是传统“韵味”丧失,视觉疲劳,审美距离消融。还有研究者从文化流动规律、全球化视角、传播学领域等多个角度来探讨竞技武术发展的,这些研究领域的拓展都丰富了竞技武术的研究内容,使得竞技武术研究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同时为竞技武术研究水平的整体提升奠定了基础。

1.2 竞技武术的研究方法日渐科学化和精细化

当前,竞技武术主要以散打和套路两种竞技形式为主,广大研究者也以这两种运动形式为主要研究对象。近年来,随着科研条件和实验技术的进一步提高,在具体技术的研究上运用的研究方法和手段日渐科学化和高精化。特别是多媒体技术在三维运动技术分析系统方面的充分应用,借助现代高速摄像仪器对运动员的动作进行三维技术处理,再通过相关动作数据分析软件进行分析处理,改变了传统意义上的研究方法。如朱东、郭志禹等采用VICON运动分析系统,对旋风脚及连接难度进行了分析,结合肌电结果对比了旋风脚双脚起跳和单脚起跳时受试肌肉放电强度和摆动腿的摆动速度。朱凯等人运用三维摄像对北京体育大学竞技体校武术队一级男运动员进行旋风脚720°+马步动作技术进行测试研究。高丽运用美国“ARIEL”三维图像解析系统对四川省武术队8名优秀男子武术套路运动员高难度323C动作进行三维摄像解析,重点对起跳阶段人体重心的运动学特征进行深入的对比分析与研究。杨乃静等人运用英国产VICON三维运动分析系统对竞技武术套路中腾空摆莲B和C级跳跃落地稳定性的研究。高科技在竞技武术研究中的广泛使用,提高了竞技武术训练水平,如果在传统武术技术体系的研究中也广泛使用,对提升武术研究的逐步科学化和精确化具有重要意义。

一些研究对竞技武术比赛中的一些技术细节问题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如针对运动员现场技术和运动员的小分分值进行分析讨论,找出决定运动员获胜的决定因素的《竞技武术套路国际化发展中运动员竞技能力结构分析与培养》;运用观察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等科学方法针对第9届世界武术锦标赛的各个层面进行分析的,如从世界武术锦标赛参赛国家、参赛人数、奖牌分布等进行深入分析研究的《从第9届世界武术锦标赛看武术套路发展态势》;从竞技武术国际化推广现状、推广数量、质量、效率与结果,以及洲际间普及率差分析研究的《竞技武术国际化推广的现状诊断及战略选择研究——以第9届世界武术锦标赛为视角》;从对第9届和第10届世界武术锦标赛比赛规模和奖牌分布对竞技武术国际化发展进行研究的《从世锦赛管窥竞技武术套路的国际化发展态势》;还有从竞技武术套路技术发展历史和未来发展趋势进行研究的《竞技武术套路的技术发展探析》、《从竞技武术套路的发展历程探讨其未来趋向》等。可以说,这些研究成果的大量涌现都从不同角度体现出竞技武术研究逐步从宏观研究走向微观研究,从粗放式的研究走向精细化的研究,从感性研究走向理性研究。

近四年来,一些研究者对竞技武术主要技术进行了针对性的专题研究。例如针对竞技武术中的跳跃技术动作体系的研究不断深入,研究成果较多。郭琼珠、陈峰对高水平套路运动员的跟踪研究的统计数据表明,运动员单个难度动作10次一组练习,成功率达到90%以上后,比赛中的演练成功率仍然很低,在50%以下,在单个难度动作的准确性和稳定性提高后,要结合在套路中训练,特别是在重要比赛之前,定期组织模拟比赛训练,从准备活动开始模拟比赛状态,使时间节奏、体能消耗、心理刺激等方面的条件与比赛状态相似。说明虽然运动员能够完成跳跃难度动作,但在一定心理压力下跳跃难度完成的成功率不高,除了提高运动员心理承受能力外,改进不合理的运动技术动作是跳跃难度技术研究的重点。从生物力学对跳跃难度进行研究之外,采用观察法对重要比赛进行跳跃难度的技术统计,归总运动员跳跃难度扣分编码和失分原因,提出相应的技术改进意见是武术动作技术研究中使用较多的方法。陈建民对第11届全运会武术套路比赛预赛中的女子南拳、太极拳、长拳运动员难度动作完成情况进行了统计,得出难度动作失误率分别是南拳15%、长拳12%、太极拳17%,认为难度动作前后动作的顺势衔接与利用惯性是动作完成的重要环节。纵观跳跃难度研究,以徒手项目的跳跃难度研究最多,基本没有器械项目相关的跳跃研究报道。正是这种专题的具有较强针对性的技术研究逐步推动着竞技武术走上科学化、规范化和精确化的发展道路。

1.3 武术竞赛规则的研究日趋规范化和标准化

奥林匹克竞技模式是竞技武术现代化发展所参照的范式,但站在西方竞技运动模式下反观竞技武术,则又会发现诸多非西方化的因素。首先反映出来就是竞技武术规范化、标准化的问题。当前,西方主流体育竞技模式是在西方机器大工业文明背景下诞生的,因此西方竞技运动模式最重要的一个特色就是其规范化与标准化。从奥运会比赛项目可以看出,每一项比赛都有严格的规则和评判标准,可以说这些规则和标准体现在比赛的每个微小的细节当中,整个奥运会项目都是可以量化的。竞技武术在这一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无论是宏观上的竞赛规则、评分标准,还是微观上的赛事运作、赛事包装上都有着不小的差异。例如《“标准化”视角下的竞技武术(套路)国际化发展的几点探讨》、《武术套路新规则对竞技套路训练的影响》、《武术套路竞赛规则的变化对竞技武术套路技术发展的影响研究》等文章都从不同层面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探讨。

现代工业文明能够在全世界广泛推广应用的最根本一点就是其技术体系的全球标准化。虽然中国武术以“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著称于世,但正是由于其门派众多、风格各异阻碍了其相互之间的有效沟通,同时也不利于中国武术在全世界的推广与普及。竞技武术除了要注意吸收传统武术的技击特点,提高技击特色之外,还要注意其标准化和规范化,从而有利于在全世界的普及与推广,只有这样,竞技武术才能真正成为全世界人民都喜爱的一项竞技运动。

1.4 竞技武术理论研究逐步趋于理性化和辩证化

竞技武术研究中最受关注的就是与奥运会的对接问题。从1982年第一次全国武术工作会议提出武术的国际化发展战略以来,竞技武术的发展目标主要表现为进入奥运会并成为奥运会的正式竞赛项目,尤其是1990年武术成为亚运会正式比赛项目和1993年北京申办奥运会以后,竞技武术进入奥运会的愿望更为迫切,因而相关研究都倾向于对竞技武术按照奥运模式进行修正和改变。由于奥运会瘦身计划等种种原因,竞技武术未能如愿成为奥运会正式竞赛项目。2008年之后,虽然时有批评之声,但广大研究者大多能以一种理性的态度辩证地看待竞技武术的发展,而不再盲目地将竞技武术作为传统武术的对立面看待。“竞技武术是在传统武术基础上改革出来的新成果,是众多武术专家心血与汗水的结晶。尽管它有某些不足,但它现在还体现着中华武术的基本特征,它同样是承载中华民族文化的载体,在同世界人民的文化交流中发挥着独特作用。”“现代竞技武术虽然存在‘继承传统不够’等种种问题,但它并无‘原罪’。虽然竞技武术尚未能成为奥运会正式比赛项目,它依然是武术改革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14]同时大家也清楚地认识到,传统武术要想在全世界发展传播,单单依靠走保护路线,修旧如旧的方法是行不通的,传统武术必须走创新之路。因此广大研究者也便自觉地辩证地开始将传统武术与竞技武术区分开来,对竞技武术的研究也开始向多元化和理性化转变。

竞技武术如何能更好地体现出传统武术的文化特色始终是困扰竞技武术发展的一个突出问题。一些学者对此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如《中华崛起进程中的武术演变与展望》、《论2008年北京奥运会后中国武术的发展方略》、《武术未能成为奥运项目的原因探究及其发展对策思考》等。可以说,传统武术是竞技武术发展的基础,同时也是竞技武术被世界人民认可的根本所在,竞技武术只有体现出中国传统武术的文化特色才能在全世界发扬光大,才不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基于此,当前竞技武术首先需要解决的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就是与传统武术的关系问题,唯有如此,竞技武术与传统武术才能共同发展,共同繁荣。

2 竞技武术套路研究综述

2.1 竞技武术套路研究更加注重对传统武术精华的吸收与表达

武术套路是凝结中华武术精华的最佳表现载体,展现着中国数千年的传统文化,每一个看似简略的身体动作背后隐含着丰富的文化意象与内涵,体现的是一种东方式的审美文化,甚至说在每个招式之中融入了中国特有的攻防技击哲学理念。因此,竞技武术套路不能简单模拟西方竞技运动的思维模式,而应寻求一种适合自身发展的模式,展示东方体育的竞技特色。

由于竞技武术套路确立了向奥运进军的战略部署,又使得它不能不向西方竞技运动中以展现难美技巧性的主流性项目靠拢,加上中西方体育文化本身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性,西方观众在缺乏相关文化背景知识的情况下很难理解中国传统套路中的诸多身体语言,以及这些身体动作所表达出的文化意象。在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之下,竞技武术套路选择了以“高、难、美、新”作为改革创新方向,以西方量化式的竞技运动模式作为其发展目标。但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性以及其他诸种相关因素的存在,以奥委会为代表的西方主流竞技运动体系并未接纳这些改变与创新。在竞技武术力争进入奥运的时代背景下,传统武术却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相关保护。一方面传统武术与竞技武术话语权的不对等;另一方面竞技武术套路又不能很完美地将中国传统文化相关因素准确地传达出来,而又积极向西方竞技运动的发展模式靠拢;这样难免会受到来自不同方面的指责与批评,特别是在竞技武术冲击奥运会失利之后,指责与批评之声更是不绝于耳,这给竞技武术套路下一步的改革不只带来的是压力,更应该成为一种动力。竞技武术套路应该重新反思今后的发展模式和战略布局,与传统武术进一步结合,并力求体现传统武术的精华,体现传统武术的文化特色,以东方传统体育所特有的身体文化魄力去征服西方观众,从而实现竞技武术套路的华丽转身。《现代竞技武术套路与传统武术套路发展特点对比分析》、《对比竞技武术谈传统武术的科研现状》、《从竞技武术套路的发展历程探讨其未来趋向》、《文化流动规律视域中竞技武术套路发展探析》等文章都从不同侧面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为今后竞技武术的进一步发展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2.2 竞技武术套路适应市场经济,探寻多元化发展模式的研究日益凸显

从近几年竞技武术套路的发展来看,其模式较为单一。竞技武术套路集中于竞赛这一主要的发展途径,市场化运作不足,观众群体规模不大,习练群体较小,发展受到限制,在全球化传播过程中显得后继乏力。纵观西方强势竞技运动项目则会发现,它们不但有设施齐全,配套完善的赛事体系,而且其背后都有着巨大的市场规模和受众人群。诸多西方强势竞技运动的发展之路都证明,竞技武术套路要想发展必然要走市场化道路,这是大势所趋。只有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引导下,竞技武术套路才会获得更大的生存空间,才会不断地发展壮大,受到全世界人民的关注与认可。竞技武术套路要走多元化的发展之路,要有计划开拓各类市场,如竞技武术套路相关产品的商业市场、影视娱乐市场、培训市场、竞赛表演市场、旅游市场等。当然除了要建立相关市场外,还要注重自我宣传,吸引大批商家进驻竞技武术套路领域,从事竞技武术套路的开发与推广。我们要看到中国功夫影片屡屡在国际获奖,许多国家的武术爱好者正是在这些影片的感染下才喜欢上中国功夫的,而诸多影片中所表现出的更多是一种中国传统武术的文化魅力,因此要借助影视媒体的无形宣传力度,在世界全球化一体进程当中完成自己的商业脱变,培育自己的全球市场,以经济为引导实现全球化的传播与普及。《“十二五”期间竞技武术发展对策研究》、《我国竞技武术的现状与发展对策》、《竞技武术套路发展研究》都从不同角度提出竞技武术套路必须适应当前社会宏观发展需要,特别是要以市场经济发展为主导走多元化发展道路,只有这样才能适应当前国际体育发展的大潮,从而发展壮大,走向世界。

此外,竞技武术套路要走向社会培育观众市场。在竞技武术套路对外拓展市场化的同时,还要注重对竞技武术套路在社会等诸领域的传播发展。竞技武术套路发展的根本动力在于要具有庞大的观众群体。西方竞技运动之所以能在全球推广发展,主要原因是其背后有着巨大的观众群体,特别是一些西方搏击类竞技项目,其完善的市场运作模式和发达的传媒技术支持,吸引着不同层面的观众,从高级白领到普通民众,其观众群体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同时,也正是这种多元化的观众群体,使得这些搏击类竞技项目具有很强的竞争优势,跃升为国际主流体育之列。反观日本柔道、韩国跆拳道的发展历程同样如此,它们从一开始就很重视培养项目的观众群体,正是其庞大的观众群体推动了整体的发展进程。因此,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竞技武术套路要积极适应社会,走多元化的发展道路,培育自己的观众市场,只有这样才能赢得发展的空间,才能立身于世界体育大家庭。

2.3 竞技武术套路增强技击性、竞技性和观赏性始终是研究的热点

2008年竞技武术冲击奥运会失利以后,武术界一度呼吁竞技武术回归传统,弱化其竞技性,认为竞技武术套路淡化了传统武术技击性的文化内涵,表现不出中国传统武术的文化魅力。其实,产生这种认识的根源是由竞技武术套路的竞技性不强、观赏性不高所引起的。突出竞技性是全世界竞技运动项目的发展杠杆与平台,失去竞技性就失去了发展的根本。中国传统武术套路本身就是对搏杀格斗技击动作的一种理想化和假想化演练程式,透视传统拳械套路会发现,其技术核心是将改防技击的理念渗透在招式之中,贯穿在势势相连的套路之中。但在套路练习过程中,我们会发现套路在某种程度上更多体现出的是一种自我修练意识,而不是一如现代拳击那样直白的攻防技击动作。由此而言,竞技武术套路恰恰是因为最初的套路技术创编理念而影响其技击性的发挥,而不是现代竞技武术套路不愿意表现技击特性。另一方面,当前的竞技套路本身存在着弱化技击性的倾向,运动员在比赛中过多地追求“高、难、美、新”以获得高分,无形中限制了其技击性动作的体现,自然趋于表演化和体操化。可以说,竞技武术套路不但不能去竞技化反而应加强,竞技武术套路训练的主旨不是演练而是竞技,是在竞技中彰显技击美感,从而形成对观众的感染力,调动广大观众的观看欲望,形成强烈的观赏美感,只有这样才能使竞技武术套路真正走向大众。《论竞技武术套路的技术发展方向》、《竞技武术套路运动员竞技能力特征的演化及其相互关系》、《武术套路竞赛规则的变化对竞技武术套路技术发展的影响研究》等文章都从不同层面论证了竞技武术套路只有不断增强技击性和竞技性,才能提高其观赏性,才能吸引观众,才能进一步提升自己的整体实力,同时也只有增强其技击性和竞技性才能在全世界广泛传播,进入世界主流竞技体育阵营。

目前,学术界针对竞技武术套路的编排观赏性研究,主要以“黄金分割律”、“意象”、“暴力美学”、“势”的视角来探讨竞技武术套路的演练。如刘同为采用“黄金分割律”讨论了武术套路的编排,认为将套路中的高潮安排在黄金分割点上,可促进审美主体情绪变化,体现节奏的最佳张力效果,其应用的方法是结合套路编排利用黄金分割律创作专用配乐,使运动员在训练中把握精确的时间感。套路演练需要给人一种震撼,演练者的演练与观众形成一种共鸣,有研究者从审美心理的视角将武术套路运动中的“张力”提升到理论层面,将武术套路运动的“张力”分为“形式张力”与“意义张力”。认为“形式张力”是武术套路演练质量高低的重要因素,主要通过动作和演练节奏体现。也有研究者从中华文化的武术重“势”不重“形”角度,讨论武术“势”的美学思想在武术中主要表现为:造型中的“力”之美、运动中的“气势”美、运用中的“劲”之美。

2.4 竞技武术套路运动员损伤、竞技能力和体能的研究日渐加强

其一,2008年以来,随着竞技武术改革的不断深入,训练和竞赛对运动员的体能、技能及心理能力等各种竞技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加大了运动员受伤的可能性。在竞技武术套路研究领域,有关运动员损伤的研究成果呈上升趋势,研究结果显示,运动训练中的损伤较高,以急性损伤为主,情况较为严重。损伤的种类集中在扭伤、拉伤和擦伤,损伤部位集中在膝部、腰部和踝部。伤后继续训练和比赛、肌肉力量不足、准备活动不充分、局部负担过重、缺乏自我保护意识、训练负荷过大、难度动作不熟练、教练员的专业素养与损伤有密切的关系。武术套路运动员膝关节损伤的部位主要是髌骨劳损、半月板损伤和侧副韧带损伤,技术动作错误、准备活动不充分、局部负荷过重等是损伤的主要原因。宋军、吴建强对广州多所高校的武术训练伤病的调查显示,造成运动损伤位于前五位的诱发因素分别是准备活动不合理、技术动作错误、对预防运动损伤知识认识不够、场地和身体素质有关。采取有效的教学保护措施或教学干扰以及学生进行的自我保护是减少运动损伤的两大关键因素。

其二是加强针对竞技套路运动员竞技能力的研究。运动成绩和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密切相关,随着竞技武术套路竞赛规则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武术套路运动在内容结构上也发生了改变。结合国际武联、亚洲武联竞赛中实施的规则,重新认识套路运动竞技能力的结构特点,对科学安排训练内容和培养、提高运动员的各项竞技能力指标有重要意义。“高、难、美、新”的技术发展趋势对武术套路运动员的竞技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进而阐述武术套路运动员竞技能力构成的系统框架和各因素的相互关系。林晓光等通过构建竞技能力结构的一般模型和理想模型,筛选出了包含形态、身体素质、心理及技能等竞技能力诸方面的21项典型指标,反映了山东省优秀运动员的竞技能力特点。此外,有研究提出武术套路教练员对运动员竞技状态调控方法的特征有:竞技状态获得过程重视负荷强度;竞技状态诊断过程重视专项运动成绩;竞技状态调控过程重视心理调控。

其三是对竞技套路运动员体能进行针对性的研究。近四年来,国内外关于核心力量的研究越来越多,核心力量训练的目标主要是提高运动员躯干的稳定性。赛前训练的目标是将运动员的竞技水平调整到最佳状态,使运动员能够在比赛中以良好的竞技状态获得佳绩。通过对运动负荷的科学调控,赛前的身体机能监控不仅能防止运动损伤和过度疲劳,而且能够提高训练效果。武术的赛前训练通常为1-2个月。运动生物化学已经阐明,运动时人体内的能量供应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它可以分为有氧代谢和无氧代谢,这两种代谢类型包括3个供能系统,即磷酸原系统糖酵解系统有氧氧化系统,了解各系统的能量贮备,消耗恢复的特点和规律,针对性地从事科学训练,发展专项运动所需要的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能力,才能以最快速度、最有效的方法提高运动能力。

3 竞技武术散打研究综述

3.1 竞技武术散打研究日渐向科学化、纵深化发展

2008年以来,竞技武术散打研究的领域不仅涉及以自然学科为主的体育学研究领域,还涉及到社会学、文化学、哲学、美学、伦理学、教育学等人文社科类综合学科。这也正是武术散打运动科学纵深发展的重要标志。

近四年来,针对武术散打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运动训练、竞技比赛、核心概念、竞赛规则等几个方面。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高水平的科技成果不断应用于体育运动实践中,新的训练思想、方法和手段层出不穷。散打运动自开展以来,不断建立和完善自身的技术体系、竞赛体系和训练体系。而竞赛体系又会对技术体系和训练体系产生持久的影响。随着竞赛体系不断完善,近年来运动训练理论与方法的研究成为散打研究重点。散打运动训练科学化是实现运动员最佳竞技状态和提高散打运动竞技水平的核心任务。竞技能力与制胜规律是近年来运动训练学领域研究的重点,散打项目的研究在继承格斗对抗项群理论基础上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竞技武术散打的基础是中国传统武术,因此只有广泛吸收传统武术技击技法的精华才能有所发展有所突破,近几年来竞技武术散打中的传统技法越来越多,比如各种摔法、腿法的广泛应用,都在不同程度上丰富了竞技武术散打的技术体系,提高了竞技武术散打的竞技水平,因此汲取传统武术精华为现代散打服务就成为当前散打运动训练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徐荣在《太极散打后手直拳在散打比赛中的应用研究》一文中对太极后手直拳与散打的直拳进行比较,分析了两者在动作路线,用力顺序,动作速度,打击力的不同。陈超等将传统武术训练的理论运用到散打训练中来。在技术动作的“快”上,除了力量素质和肌肉的协调放松能力外,更加注重整劲发力。整劲(或寸劲)是中国传统武术中特有的发力方法。

传统武术功力训练是武术训练的重要环节,是提高技艺与技击能力的有效途径。它与现代散打训练的结合是传统武术与现代竞技体育的衔接,能够体现散打的武术特质,传统武术功法练习是功法运动与格斗运动结合的桥梁,它与散打训练结合可以促进二者共同发展。段廷进在其硕士论文《论传统武术桩功的价值与作用》中,对传统武术桩功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分析了传统武术桩功之间的区别和联系,以及传统武术桩功的产生和发展;探讨了传统武术桩功的技击价值、修身价值、医疗价值和娱乐价值;阐释了其在现代武术训练中的特殊作用。高力在其硕士论文《武术桩功对散打运动员核心力量及稳定性的影响》一文中,通过国外公认的核心力量测试方法测试了站桩前后实验组与对照组的核心力量的变化,发现站桩练习对于提高运动员的核心力量具有显著效果。传统桩功对于武术整劲寸力具有关键作用。这些研究将传统武术功法训练引入散打研究领域,丰富了散打训练的手段与内容。

3.2 对竞技武术散打运动技术的生物力学分析成为研究的主流

随着竞技武术研究的整体进步,竞技武术散打的研究也逐步向科学化方向迈进。特别是在竞技武术散打诸多技术的研究中充分运用了生物力学方法进行研究,这不但提高了竞技武术散打的技术水平,而且使竞技武术散打研究达到一个新的高度。传统竞技武术散打研究大多针对的是一些宏观的技术体系,而且所运用的方法也以观察法、调查法等宏观性研究方法为主。而近年来随着竞技武术研究整体的精细化和科学化,竞技武术散打研究也逐步以现代生理生化方法为研究主体。对散打技术体系中各种腿法技术的研究,绝大多数以生物力学的研究方法为主,而且这种研究方法也成为竞技武术散打技术研究中一种主流。

其一,运用生物力学方法对散打鞭腿技术的研究。李恒山在《散打边腿的技术分析与训练》一文中对鞭腿的技术要领结构进行了生物力学分析。张勇在《散打鞭腿技术动作转动特征分析》一文中从运动生物力学的角度,结合环节鞭打运动的理论,对武术散打鞭腿动作技术的结构、运动效果以及影响动作质量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刘存忠在《散打鞭腿技术进攻腿三维运动学与表面肌电特征同步研究》一文中运用三维图像解析系统和表面肌电采集系统,采集进攻腿运动环节速度及肌肉放电相关参数,对其动作进行量化分析与评价。这些研究提高了竞技武术散打中鞭腿技术的研究水平。

其二,运用生物力学方法对散打侧踹腿技术的研究。邵革新等运用生物力学方法对侧踹腿垫步、展髋、踹击和收腿四个阶段重心速度和各发力关节角进行了研究。周田芬通过运动肌肉肌电变化研究对侧踹腿技术踹击过程中如果能使大小腿的对抗肌充分放松,将会使臀中肌、臀小肌、臀大肌上部等主动肌群能够迅速收缩,从而加快打击环节的速度,能够增大打击力度,给对手以重击。

其三,运用生物力学方法对散打转身后摆腿法的研究。牛虹光在硕士论文《河北省优秀散打运动员转身后摆腿技术的三维运动学分析》一文中,通过摄像及其生物力学解析法研究河北省优秀散打运动员转身后摆腿技术动作的基本运动学特征。可以说这些研究都在不同层面反映出运用生物力学原理分析竞技武术散打中的种种技术动作已经成为当前散打研究的一种主流趋势。

3.3 对竞技武术散打运动损伤的生理生化分析成为研究的新趋势

竞技武术散打中最容易出现的就是运动损伤,这是由项目本身所决定的,因此对竞技武术散打中运动损伤的诊断治疗就自然而然成为竞技武术散打研究中的一个重点领域。近年来随着竞技武术散打训练水平和研究条件的逐步提高,研究者对竞技武术散打诊疗水平也在不断提高,特别是生理生化方法的充分运用,极大地提高了竞技武术散打误伤中的诊疗水平。张钢林、黄涛等对国家散打集训队运动员等男子运动员91人进行生理生化等各方面的诊疗研究。王爱华通过教学实验比较法对烟台师范学院体育学院民族体育专业2002级、2003级的116名散打专选学生进行了运动损伤的调查分析。李志雄通过对体育院校散打教学中学生不同神经类型与受伤状况研究认为,散打学生神经类型与受伤状况有十分密切的联系。侯莉娟、丁天翠等人对运动损伤采用传统中医药疗法和包括超声波、磁疗、电疗、光疗、蜡疗等物理疗法效果较好。关于运动损伤的研究文章还有许多,基本都是以生理生化的诊疗方式为主,这已经成为竞技武术散打运动损伤研究的一大趋势。

3.4 对竞技武术散打运动员心理分析的研究上升到新高度

从心理学的视角对散打进行研究,是近几年散打研究的又一热点。首先,运动心理学是近年来发展较快的学科,许多新成果的面世为散打心理方面的研究奠定了良好的理论基础。其二,散打运动对运动员心理品质要求甚高,高水平阶段散打运动员的心理因素是战术实施的基础,是竞技制胜的关键。其三,从事散打项目对参与者心理影响较大。对散打运动员的心理学研究主要集中在散打运动员的心理特征和构成因素、运动员个性心理特征研究、心理因素对训练、比赛的影响等。但是在对运动员心理发展和训练方法上的研究相对缺乏。

当前研究的重点之一就是对散打运动员的疲劳及其控制问题。这个问题不但是现代运动训练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而且已成为体育科学研究者和教练员关注的焦点。姚彬彬采用Raedeke与Smith编制的《运动员疲劳问卷》和晏宁编制的《运动员训练状态监测量表》对上海体育学院附属竞技体校的37名散打运动员进行了调查与分析,对散打运动员运动性心理疲劳的特征进行了研究。赵博分析了应激对散打运动员影响,认为心理和身体能量大量消耗,从而使运动员难以应付所面临的比赛。陈明伟对武汉体育学院散打队的运动员赛前状态焦虑和性格特征进行调查,得出不同运动等级、相同性别的运动员,赛前状态焦虑各个焦虑状态均具有显著性差异。赵洪朋对优秀散打运动员知觉预测过程认知特征与神经机制研究可以说运用心理学相关知识来探讨竞技武术散打对运动员的心理问题已经成为竞技武术散打训练科研领域中一个重要转变,这种转变不但可以增强散打运动员的心理素质,而且从整体上可以提升竞技武术散打的科研训练水平。

4 竞技武术研究展望

2008年之后,竞技武术研究进入一个相对特殊的时期,在此阶段学者们对竞技武术的奥运发展乃至武术百年来的现代化历程进行了必要的回顾和反思,同时对竞技武术的文化特色、市场化发展、比赛的观赏性以及科学化训练等领域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并取得了可喜的进展。

北京奥运会之后,我国提出了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的战略目标,武术也开始了由一个高峰走向下一个高峰的征程。在新的历史时期,竞技武术面临着新的发展形势。一是我们要坚定武术申奥的信心,为早日实现竞技武术成为奥运会的正式竞赛项目而努力奋斗;二是要顺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探寻竞技武术的市场化发展之路。基于此,站在传统与现代、民族与世界的时空坐标上审视竞技武术研究,则必将继续深入研究或关注以下四个方面的课题:其一,积极探索与奥林匹克竞技规范相吻合的武术奥运竞赛新模式;其二,积极探索竞技武术套路市场化发展的新模式,实现竞技武术市场化发展的全面突破;其三,加强对传统武术与竞技武术对接的研究,为竞技武术的可持续发展汲取养料,促进竞技武术与传统武术的和谐共融;其四,建立竞技武术科学化训练体系,借鉴现代体育学科的研究成果提高竞技武术的训练水平。

[1]邱丕相,吉灿忠.对北京奥运会后中国武术发展的思考[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9,21(2):134-137.

[2]丁保玉.“后奥运时代”竞技武术套路运动技术特征发展审视[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9,21(5):528-531.

[3]王国凡.“标准化”视角下的竞技武术(套路)国际化发展的几点探讨[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9(2):35-38.

[4]金燕明,司红玉.从视觉文化谈竞技武术的发展[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8(6):77-78.

[5]吕墨竹,徐伟军.新规则下中国优秀武术套路运动员技术发展的现状分析[J].中国体育科技,2010,29(4):131-134.

[6]朱 东,郭志禹.武术套路跳跃中旋风脚及连接难度动作分析[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8,32(1):44-51.

[7]朱 凯,胡秀娟,李守平.竞技武术套路“旋风脚720°+马步”动作速度特征的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1(4):132-135.

[8]高 丽.竞技武术套路自选项目C级跳跃难度起跳阶段人体重心运动学特征的生物力学对比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12):1715-1719.

[9]杨乃静,林小美,尹燕强,强再昂.竞技武术套路中腾空摆莲B和C级跳跃落地稳定性的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8(3):256-259.

[10]郭琼珠,陈 峰.女子武术套路运动员难度动作落地稳定性的运动生物力学分析[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0,44(6):48-52.

[11]王俊法,韩英甲.世界优秀太极拳运动员技能水平的甄别研究——兼对第9届世界武术锦标赛太极拳难度技术的分析[J].中国体育科技,2009,45(3):47-50.

[12]陈建民.第11届全运会武术套路女子拳术类项目预选赛难度动作分析[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9,43(12):64-67.

[13]栗胜夫.论2008年北京奥运会后中国武术的发展方略[J].体育科学,2008(9):80-88.

[14]文善恬.竞技武术,歧路之羊?武术发展要警惕一种“去竞技化”倾向的回潮[J].体育科学,2008(11):87-92.

[15]刘同为,王昊宁.“黄金分割律”在武术套路编排中的应用[J].中国体育科技,2009,(45)4:91-93.

[16]王昊宁,刘同为.从审美心理的视角论武术套路运动的张力[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8,20(6):116-117.

[17]彭 鹏,盖文亮.竞技武术套路特点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8,25(5):56-58.

[18]孙 刚.武术之“势”的美学思想解读[J].中国体育科技,2010,46(3):123-127.

[19]夏俊彪,康庆武.从“意象”视角审视武术套路美[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0,44(10):78-82.

[20]邓永明.山东省武术套路运动员膝关节损伤的调查与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08,35(13):2469-2471.

[21]宋 军,吴建强.高校学生运动损伤中的教学保护和自我保护调查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1,31(1):112-116.

[22]梅汉超.竞技武术套路运动员竞技能力特征的演化及其相互关系[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0,44(11):58-61.

[23]林晓光,姜明,赵孝彬,张 波.山东省优秀男子武术套路运动员竞技能力结构模型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8,24(6):52-55.

[24]魏 真.武术套路教练员竞技状态调控方法的特征[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0,25(6):551-552.

[25]彭云钊,秦子来,王 攀,谢晓艳.武术专项力量训练引入核心稳定力量训练的实验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9,25(3):62-65.

[26]郑 楠,王美娟.武术套路核心力量训练方法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0,26(1):75-79.

[27]邱 俊,张胜年,刘广奇.武术少年运动员下肢快速力量的测试评价及训练方法的探讨[J].中国体育科技,2008,44(1):131-134.

[28]姜 熙,朱 东.柔韧性训练科研现状及发展趋势——兼议武术套路运动员柔韧性训练的科学化趋向[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8,20(2):30-34.

[29]陈永存.武术套路运动员赛前训练负荷及机能状态的生化监控[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9,32(6):63-66.

[30]田文林.女子武术套路运动员赛前训练部分生化指标变化规律[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0,44(8):39-42.

[31]韩雨梅,李建英,兰 江.氧化应激指标在专业武术运动员训练中的应用[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8,20(5):98-100.

[32]徐 荣.太极散打后手直拳在散打比赛中的应用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176.

[33]陈 超.我国优秀散打运动员攻防转换能力结构及其特征研究[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34]王 辉.传统武术功力练习法与散打训练结合的理论探讨[J].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23(6):120-122.

[35]段廷进.论传统武术桩功的价值与作用[D].开封:河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36]高 力.武术桩功对散打运动员核心力量及稳定性影响[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37]张久超,熊汉涛.散打鞭腿技术动作生物力学原理的分析[J].孝感学院学报,2010,30(6):97-98.

[38]李恒山.散打边腿的技术分析与训练[J].体育世界(学术版),2008,25:77-78.

[39]张 勇.散打鞭腿技术动作转动特征分析[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9(2):88-106.

[40]刘存忠,陈婷婷.散打鞭腿技术进攻腿三维运动学与表面肌电特征同步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0,30(6):68-71.

[41]曹 华.散打前后鞭腿技术的运动生物力学分析[J].吉首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30(3):117-119.

[42]邵革新.从运动力学角度对散打侧踹腿技术分析与研究[J].辽宁体育科技,2010,32(4):40-43.

[43]周田芬.散打侧踹腿动作的肌肉肌电分析[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8,23(4):139-142.

[44]牛虹光.河北省优秀散打运动员转身后摆腿技术的三维运动学分析[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45]张钢林,黄 涛.我国优秀武术散打运动员膝关节损伤调查与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0,3(6):51-53.

[46]王爱华.民族体育学生散打专项训练中损伤的预防[J].现代预防医学,2008,35(4):758-759.

[47]李志雄.体育院校散打教学中学生神经类型与受伤状况探索[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9,29(1):114-116.

[48]吴金荣,罗畅伟.散打运动员膝关节损伤研究[J].搏击·武术科学,2008,5(10):51-53.

[49]陈养胜.论散打训练中运动损伤的预防[J].搏击·武术科学,2010,7(7):54-74.

[50]侯莉娟,丁天翠.浅析武术散打运动损伤的预防与治疗[J].搏击·武术科学,2008,5(12):55-56.

[51]黄 倩,赵晓哲,刘 征.散打对抗训练过程中头部损伤的原因及预防[J].河北公安警察职业学院学报,2009,9(2):26-28.

[52]姚彬彬.散打运动员运动性心理疲劳的特征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53]赵 博.散打运动员的心理应激与控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8:36-37.

[54]高 亮.我国优秀男子散打运动员心理特征的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10,46(1):113-116.

[55]王家忠.散打运动员的心理特征及训练研究[J].搏击·武术科学,2006,3(11):43-45.

[56]刘立华.散打实战教学中普通高校大学生的焦虑心理及克服[J].搏击·武术科学,2009,6(11):49-50.

[57]陈明伟.武术散打运动员竞赛状态焦虑与性格特征的关系分析及培养对策研究[D].武汉:武汉体育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09.

[58]赵洪朋.优秀散打运动员知觉预测过程认知特征与神经机制研究[D].上海:上海体育学院博士学位论文,2010.

[59]邹 军,屠嘉衡.推拿与艾灸调理散打运动员赛前心理应激机理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10,46(1):117-121.

[60]李 玲.陕西省优秀散打运动员专项心理能力指标建构及监控[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0,22(4):84-88.

[61]唐 军.想象训练在散打技术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体育世界(学术版),2009:56.

猜你喜欢

传统武术套路竞技
传统武术怎么了?
网购能“砍价” 有时是“套路”
竞技精神
Airbnb上的套路
拒绝套路,认真搞笑
眼下有套路
花与竞技少女
万籁声的传统武术观
竞技体育
传统武术与傩的传承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