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太极拳攻防特点分析研究

2012-08-15郭凯陈延

武术研究 2012年11期
关键词:短距离技击太极拳

郭凯陈延

(河南大学体育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1)

1 前言

太极拳作为中国武术向外推广的代名词,其所具备的健身养生性是不言而喻的,人们对于太极拳的了解更多的是在其养生方面对于其技击性相对而言有少许淡化。随着24式太极拳不断得到普及与推广,太极拳逐渐成为学校体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在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手段单一,武术特有的本质特征——技击性得不到体现,以致于出现学生对教师的授课内容难以掌握,学习兴趣不高,教学效果不明显等问题。以最佳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尽快地掌握技术动作,从而提高教学效果,是现代武术教学的理想模式。探索如何改革教学模式,如何找准提高教学效果的切入点,具有重大的教学指导意义。本文对在24式太极拳教学中讲解、演练动作攻防含义进行实验研究,为探索更合理的教学方法提出新的思路。

2 太极拳攻防转化的内涵

技击的实质就是攻防,即运用各种技击方法,在攻防相互转化的过程中实现克敌制胜。无论是太极拳的盘架走势、技击推手,一招一式都以阴阳为根本,处处时时都体现了阴阳变化。正如王培生先生所说:任何法则的精髓,千变万化,也决不会离开阴阳。进攻与防守是相互转化、统一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只有把握阴阳变化的规律,将两者更有效地配合和运作,深刻理解攻防之间的辩证关系,才能在太极拳与围棋的技击实战中攻无不取、守无不固、战无不胜。

2.1 太极拳的攻防变化内容

中国的传统哲理讲究阴阳的整体性,太极就是一个整体的概念,阴阳相互不离、相互作用、相互转化是万物平衡和谐的根本。太极拳结合了阴阳学说的思想,讲究整体思维模式,注重内外一体的协调配合、心神合一、气脉连绵。太极拳把人体比作太极,人体动,阴阳分,人体静,阴阳合。王宗岳在太极拳论中说: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方为懂劲。因而,掌握了阴阳变化规律,在某种程度上也就掌握了太极拳攻防变化的根本方法。太极拳处处讲虚实互根,有虚有实。虚即为阴,就是保持肢体安静、松驰的状态,没有与对手接触用力的感觉,这就是虚;实为阳,就是将意识集中贯注与肢体一处,并想象用力制胜对手的一种状态。虚是灵敏巧妙之源,实则是沉稳强悍之根。太虚则必轻浮,易失去平衡,太实、则动作必定呆滞。在太极拳运动中虚实无处不在,每一个式子,每一个动作都分虚实。两手的开合、重心的虚实与内气的上下运动、两腿的虚实变化、身法的左旋右转,都具备虚实变化,虚可变实、实可变虚。正如《太极拳论》指出:虚实宜分清,一处自有一处虚,处处均有一虚实。因此,阴与阳体现在太极拳运动中,就是使对手始终只能触到我之虚,而触不到我之实,从而达到不受控于对方,始终牵制对方的目的。太极拳运用阴阳虚实的无穷变化作为控制对方的方法,始终牵制对方的目的。太极拳运用阴阳虚实的无穷变化作为控制对方的方法,使得该运动产生无穷的奥妙。

2.2 太极拳的三大攻守转化的特点

(1)以静制动:太极拳属于内家拳讲究后发制人,以静制动,以不变应万变是其太极攻守转化的指导思想。

(2)以柔克刚:外似柔软,内含刚强,讲究以柔克刚,刚柔并济,在实战讲究以柔克刚,柔化刚发是太极拳技击的又一大特点。

(3)以顺避逆:顺、逆是一对矛盾的概念,既对立又统一,在技击中以顺避逆又是太极拳技击的一大特色。

3 太极拳攻守转化的原则

3.1 以静制动

太极拳的攻守转化的时候要求保持冷静之动,能够根据攻防过程中实际情况的变化,迅速调动周身劲力,使自己招法动作得机得势的时候将有效的力量施加于对手,达到制胜对手的效果。太极拳论动静,静则无所不容,动则无所不应。“静”如何能制“动”,这要从静与动的优劣来分析和解释“以静制动”的道理。静的优势有三方面:一方面是在攻防过程中保持头脑冷静,从而使自己的技战术得到有效发挥;第二方面是有利于保持自己招法动作根基稳定,使自己的防守动作做的更加严密,不给对手留有可乘之机;三是己静才能观察对手攻击动作变化特点,“做到人不知我,我独知人”。所以,静的目的是为了等待最佳进攻时机的出现,蓄势待发,对手一旦出击,己不动则已,一动周身无有不动,即技击动作落后于对手而先制胜对手。反之,不静则不能领悟对手动作变化规律,给对手留下可乘之机,从而受制于对手。动的劣势正好表现为头脑比较紧张,基础不稳,对对手的动作变化了解不清,容易露出自己的破绽,容易为对手所击败。

3.2 以慢制快

攻防之道,手慢让手快理所当然。《太极拳经典》讲,太极拳讲究手慢制手快,这个道理在科学发展的今天,用科学原理解释就一清二楚了。第一方面,太极拳招法快慢的含义是关于技击动作分辨率的问题。有时速度快能观察动作招法之变化,而有时慢才能观察招法变化之过程。招法动作的快与慢是相对而言的,没有慢也就无所谓快,两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招法缓“慢”不是消极地等待,而是根据对手招法变化情况,有目的的缓慢,慢是为了调动对方的动作变化,寻找有利时机,积蓄力量,慢是为快速制胜对手做准备,招法快是慢的继续和结果,快通过慢的过程做准备,以达快速制胜对手的目的。

太极拳以慢制快的最高境界是“不思而得”。太极拳强调以最近的攻击路径达到速度取胜对手目的;也就是轴与轮的关系,即己走车轴,而彼行车轮,始终使自己招法在圆心的范围内运转,迫使对方的招法轨迹沿着以自己为圆心的圆运转,那么我方招法所运使的距离远比对手招法运使距离小得多,因此,我方以较慢速度的动作就可以赢得对手较快的速度攻击,达到以慢制胜对手的目的。

3.3 后发制人

“后发先制”是指双方在技击实战中,一方在知己知彼的前提下,最合理地运用时机和距离,以最有效的方法和最快的速度,正确判断对方的攻防意图和攻防方法,以达后发先制的技击效果。攻防过程中了解对手并且判断对方劲力的变化情况。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劲力运使的方向,二是劲力的着力点,三是劲力的大小虚实变化情况。用合理的运用技法来达到引进落空的目的可以为取胜对手创造条件。

太极拳在攻守转化的过程中,通过利用这些力学原理柔化对手之力,便可以轻制重,以弱胜强。同时,太极拳对抗运动运用了轴轮的原理,并以腰脊作中轴,使得动作走内圈。虽然速度较慢,但动作幅度小,因此仍可胜过动作幅度大、走外圈的效果,这是“后人发,先人至”的缘由,也是“慢胜快”的关键所在。陈鑫《十三势行功新解》中曰:“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己先动”。正如《孙子兵法》中所云:“兵之情主速,乘人之不及”,进攻时要兵贵神速,乘对手措手不及,不动如山,动如雷霆。

4 影响太极拳攻守转化的因素

4.1 最佳时机在太极拳技击中的运用

俗话说:“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时机的把握对于达到好的技击效果具有重要的作用。时机恰当是指进攻的时间与防守躲闪的时间恰到好处,不早也不晚,如果进攻过早,技击动作有可能击打不到位,进攻过晚则对手已经做好充分的准备,很难完成有效的攻击,因此只有把握好最佳时机才能有利于取得最佳的技击效果。在千变万化的攻防格斗过程中,要仔细观察对手的行动,即所谓寻找其蛛丝马迹,才能捕捉到有利战机。有利的时机稍纵即逝,所以在实战当中准确判断并把握攻防的时机是取胜的关键。最佳时机通常有以下几种情况:首先是旧力略过,新力未发时反击对手。例如在太极实战中彼以右腿进攻落空,己趁彼落步之瞬间迅速以右横踢腿反击其膝部,这样则无需太大力量就可以击倒彼方。原因是彼方由于动作的惯性作用,重心失去平衡,而且攻击的腿刚落地,尚无法转换成为防守姿势,所以在“乘人旧力略过,新力未发”之时反击成功的机率很大。其次是在对手的身体重心发生变化时。太极拳在技击中要求立身须中正安舒,身体动作姿势具有支撑八面之势,从而在对抗的时候身躯不至于偏于一边或依赖于对方身手之上,以免己劲力的路线和方向为对方所掌握。在交手的过程中,对手身体的重心发生变化之时便是己方进攻的最佳时机。再次是对手动作转换之时。此时要乘人之势,借力打人,引进落空。所谓“借力打人”或“乘人之势”,就是充分利用力学原理,使对方之力又加于对方之身,以我之小力击倒对方,当对手动作转换之时,我方引进落空,已达到制胜对手的目的。在实战过程中做到引进落空,借力打人,主要是通过技法的运用来引动对方的重心变化,使对方的身体重心失去平衡,从而为我方取胜创造条件。《兵法百言》中言道:“大凡逆之愈坚者,不如顺以倒瑕。敌欲进,赢柔示弱以致之进;敌欲退,解散开生以纵之退;敌倚强,远锋固守以观其骄;敌仗威,虚恭图实以詒其惰。致而掩之,纵而擒之,骄而乘之,惰而收之。”这与引进落空的原理是不谋而合的。欲要引进落空,在技击中取得主动权,我方必须随对手的的重心和劲力的变化而变化,随时掌握对方的动作变化过程。倘若稍有疏忽,就将陷于盲目,从而失去“引进落空”的机会,反而可能被对方制住。例如敌以右冲拳进攻,我略向左闪,敌因进攻落空而重心向前倾倒,我趁此机顺势轻轻一拨就能够把对方摔倒,从而取得制胜对手的效果。最佳时机的把握,需要以最效方法的运用为前提,己方始终顺随对手,得机得势,处于彼背我顺的境地,从而达到制胜对手的目的。

4.2 最快速度在太极拳技击中的运用

太极实战中当对手的最佳时机出现以后,己方需要应用最快速度、最效方法制胜或者成功防守对手。这里的“最快速度”是指在达到进攻或防守的最好的技击效果的前提下,在得机得势或在被动防守时以相对对手更快的速度击倒对方或防守。太极实战中,无论是进攻或者防守,双方在交手之前都处于相持和窥视的状态中,互相保持着一定的距离,任何一方发起攻击必须以快速的步法,在有效距离内实施技击,只有以最快的速度攻击对方,进攻才能有效。同样,防守方必须具备快速的后退和躲闪能力,只有这样防守才能成功。陈王廷在《拳经总歌诀》中言道:“心如火药手如弹,灵机一动鸟难飞,身似弓弦手似箭,弦鸣鸟落显神奇,起手如闪电,击敌如迅雷,雷发不及掩耳”,即是指在进攻或者防守时要发挥自己最大的潜能,以最快的速度击倒对方或者防守。太极拳技击与其它拳术技击风格特点的不同之处在于,太极拳动作讲究轴轮规律的运用,己走车轴,彼走车轮,所以彼方的动作相对于己方来说始终是慢的,彼方始终处于背势,处处受制于己方,要想在对抗过程中以最快的速度击倒对手或防守,需要最佳时机、最效方法和最短距离的协调配合。

4.3 最短距离在太极拳技击中的运用

在双方攻防转换的过程中,最佳时机出现以后,除了进攻(或防守)方法恰当,反应和攻防速度快之外,在进攻动作的作用距离方面的要求也非常严格。“后发制人”除了要求动作运行速度快之外,还要求动作运行距离尽可能缩短,在达到最好效果之前提下越短越好。距离把握依赖于对抗双方的身体素质、动作运使方法等多方面的协调配合,合理把握动作运使距离有利于取得好的对抗结果。一般来说,动作作用的距离越短越好,力求最短距离、最快速度击倒对手。所谓最短距离是指从我进攻出招的位置到击打到对方身上某一部位或从出招防守闪躲成功时,使自身身体某一部位移动的路线最短。太极拳动作进攻或防守始终粘着对手,走的是捷径;通过闪转躲避对手的正面攻击延长对手进攻动作作用的时间和距离,消耗对手的气力;抓住对手松懈、体力过度消耗这一有利时机,利用较小的劲力在较短距离内击倒对手。太极拳技击讲究粘连粘随、引进落空,要求劲力运使是一个整体劲,这相对于外家拳法而言对技艺水平的要求更高。攻防格斗的核心是取胜对手,距离把握也是围绕着这一思想而进行的。攻防格斗双方之间的有效进攻距离是依据实际情况千变万化的。在实战中把握住最短的距离是制服对方的有利条件,要战胜对方,我方必须具备最快的速度才能在进攻中拉近与敌方的距离,创造进攻的条件,才能在防守时破坏对方进攻的有效距离。此外,技击的最短距离与最佳时机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对抗过程中对最短距离的把握包含着对最佳时机的控制,掌握好技击的最短距离,有利于掌握技击的最佳时机。同时最效方法是获得最佳时机和最短距离的有效手段。

4.4 最效方法在太极拳技击中的运用

最效方法是指为了制胜对手所采用的最有效的进攻或者防守的策略和程序等。太极拳技击讲究踢打摔拿推等技术的综合运用,技击方法的巧妙运用,必须与对抗过程中的时机、动作的力量和速度以及灵活多变的战术等有机结合起来。最效方法是相对于具体的对手而言的,要随着实战对手的具体情况变化而变化。具体情况主要有以下几种:第一种是防守型选手。防守型对手一般进攻不多,但在防守的时机、距离等方面能够做到判断准确,防守恰到好处。针对这样的特点,在对付此类对手时首先应将其防守的节奏打乱,以迅猛的攻击方法压制住对手,抓住进攻的时机撕开对手的防线,进攻之后又要黏逼对手,做好下一次进攻的准备,这样的打法要求运动员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和技术素质,这是取得胜利的重要条件。第二种情况是进攻型选手。进攻型对手的特点是进攻很凶猛,如猛虎下山一般,而其防守技术则相对薄弱些。针对这样的特点,要多采用防守反击的技术,并适时以迎击技术重创对手,挫掉其锐气。综上所述,只有在最佳时机、最快速度、最短距离和最效方法协调配合的情况下,才能在对抗过程中得机得势,从而取胜对手,取得最好的攻守效果。

5 结语

太极拳攻防要遵循“后发制人”原则。强调“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我先动”,讲究轴轮原理的运用,己走车轴,而彼行车轮,拉长彼方的动作,使其进攻动作路线拉长,相对缩短我方反击的距离,我方以短击长、以慢制快,后发先至。攻防过程中讲究以静制动,太极拳之动静,静则无所不容,动则无所不应,要静以含机,动以变化。攻守转化中要保持冷静之动,迅速调动周身之劲,继而施力于对方,达到触其一点,万点皆应在不丢不顶、不即不离之中讨消息。在太极拳技击中动静要有“度”,只有把握好动静变化之度,才能在推手中审时度势,因势利导,从而取胜于对手。

[1]韩 雪.中州武术文化研究[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6.

[2]张迎中.太极中的攻防[J].中华武术,1999(11).

[3]马相国.太极拳的技击要素[J].中华武术,1997(7).

[4]高 谊.论太极拳理的哲学基础[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0(3).

[5]姜周存,姜守峰.虚实在太极拳中的运用[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6(6).

[6]刘树春.太极十三式新解[J].武当,2005(9).

[7]任 海.中国古代武术[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8]张林艳.论“天人合一”思想对太极拳运动的影响[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1996(1).

猜你喜欢

短距离技击太极拳
练习太极拳的感悟
练太极拳为什么要一门深入
二十四式太极拳技击含义探析
轴对称与最短距离
短距离加速跑
少林拳实战技击精粹(上)
南派洪家拳之技击基础
静力性拉伸对少儿短距离自由泳打腿急效研究
42式太极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