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六合螳螂拳的传承及技术特点
2012-08-15温胜男
温胜男
(中北大学体育与艺术学院,山西 太原 030051)
浅谈六合螳螂拳的传承及技术特点
温胜男
(中北大学体育与艺术学院,山西 太原 030051)
螳螂拳,属于象形拳的一种,因模仿螳螂捕蝉的戏纵擒打动作而得名。六合螳螂拳(又称马猴螳螂拳),即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称为内三合;肩与胯、肘与膝、手与足称为外三合,内外结合称为“六合”。六合螳螂拳一种以实练、实打、实用为一体的拳法,经过几代人的传承,六合螳螂拳不但具有攻防技击性,而且具有健身观赏性和娱乐性。而六合螳螂拳的最重要特点就是它的攻防技击性。
六合螳螂拳 拳功体系 技术特点
引言
中国武术和世界上的任何一种武技都一样,都是以搏击为目的。中国传统武术最初产生于军队,发源于战争,最原始的搏击术就是在古代的战争中由那些英勇的士兵从你死我活的格斗经验中总结出来的。在古代,由于社会与经济发展水平很低下,平时的生活很需要有一种防身术,所以武术的实战功能在冷兵器时代被发挥的淋漓尽致。进入近现代以后,由于科技的进步和西方体育文化的冲击,使人们渐渐忽视了传统武术。进入当代以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传统武术,但是只注意到它的强身健体的功效,或者演练套路时的身体动作之美,却忽视了传统武术的根本——武术的技击性。
1 六合螳螂拳的主要发展脉络
六合螳螂拳的创始人魏德林(约1780—1873年),山东莱阳城西魏家沟人。因其先天一只手五指相连,故称“鸭子巴掌魏三”。少年时期学艺于河北沧州,据说拜在金、龙二位六合大师门下为徒,因其资质聪颖、悟性极好并勤学苦练而深得老师厚爱。受教数年后便代师授艺。24岁出师回乡途中,为增长技艺,到处访友。曾闯过七十二处“功夫屋子”,未遇对手。回到莱阳后于当地名师李某(绰号李二巴狗子,据传为王郎三代正传)相遇,二人多次交手,未分胜负,后二人结为好友。李邀魏教其子孙,并与其相互切磋,取长补短,丰满自我,交流技艺,串换拳法,使李的螳螂、魏的六合各自增进了一些技法。
六合螳螂拳第二代传人林世春(1826—1912年),山东招远市川林家人,其祖父有传授“罗汉拳”,林自幼习之,酷好至极,不耻下问,见魏之拳法由于罗汉拳,后拜魏学艺十余载,仍舍不得所学的“罗汉拳”,出师后结合所学改编,揉以六合真意,将其改编为“六合单捶”,即“罗汉短打”,取名“短捶”,成为很重要的一块看家拳,是六合拳原有的九套成为十套“金不换”绝技,林师祖以卓绝的武功成为招远六合螳螂拳的奠基人,他的武功造诣为当时东三府(即登州府、莱州府、胶州府)第一把手,威震武林,名扬齐鲁。
六合螳螂拳的第三代传人赵同书(1869—1939年),招远市招城镇北关(东)村人,早年习长拳,因与林文蔚是朋友关系,28岁时得到其推荐拜在林师祖门下为徒,嗜武如命,坚持不懈,勤学苦练,受教十余年。至林师祖八十四(时年赵同书四十一岁)时,赵将其接至招城家中居住,尊师如父,早晚伴其左右,深得林师惜爱。林师祖在招城期间精化了早年教拳拳路,去伪存精,倾心教授林世春特别喜爱赵同书,说赵有三宝,即“三捶、铁刺和单刀”,并评说“北有林文蔚、丁子成,南有赵同书”。赵同书更是虚心好学,刻苦钻研,得其全部精髓,多次遇上门访友者,未曾负过。当时的黄县地霸“十虎”也被他惩过,人送绰号“神拳赵同书”,七十一岁不幸因病逝世。
六合螳螂拳的第四代传人赵春合(1910—1994年),招远市招城镇北关(东)村人,十六岁学艺于祖父赵同书,得其真传。二十八岁开始授徒,1937年,正逢抗日战争爆发,赵春合在游击队当武术教官,为游击队培养训练了大批杀敌勇士,后因鬼子疯狂扫荡,游击队转移,赵回乡后以开武馆为业。他刻苦练功,历经战乱,文革仍坚持不懈,直至晚年还刻苦钻研拳术,写有《六合门拳法和器械》小册子,留下了六合拳录像带一盘,被弟子视为珍宝。赵春合性格开朗,思想开放,授徒打破旧传统,一生择善徒二、三百人,这其中以追随其左右二十余年的顶门大徒弟张玉坤最为出众,赵将其平生所学,全部相传。赵春合在1994年秋因病去世,享年85岁,张玉坤等弟子为其树碑,以志纪念。
2 六合螳螂拳的拳功体系
中国的传统武术是以自己的独特方式、方法,不断地繁衍生息,继承和发展,它在中国农耕背景下形成并发展至今的,以套路、散手包括功法练习为有机活动内容,以提高技击能力为主题价值,注重体用兼备的中华民族体育活动方式。由此可以看出,中国的传统武术的内在核心是技击能力。但时至今日,受到西方文化、竞技体育的冲击,以及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战争现代化的影响,传统武术渐渐失去了它的技击能力。史料记载,“技击”一词最早见于《荀子·议兵篇》中的“齐人隆技击”和《汉书·刑法志》所记载的:“齐慰以技击强”。这里所说的“技击”意为士兵杀敌之技术。中国武术的存在无论如何都是不能脱离拳种套路的,没有了套路就无异于失去了外壳,灵魂自然也无处得以安放。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武术套路既不脱离技击之“真”,又不执着于技击之“实”。
2.1 基本手法
六合螳螂拳以三捶为入门拳,拳谱讲:“有人会打扑拉钻,走到天下打一半”。充分强调练好基本功三捶的重要性。
基本手法包括手型(拳、掌、勾)与步型(鸡步坐山式、大猿式)、手法、步法、肘法、腿法。
2.2 基本功法
(1)二十八手(七肘、七腿、七拳、七搂手);(2)三捶(定步、进步、进退连环步、龙行连环步、龙行连环上三捶、龙行连环下三捶);(3)活步弹腿、活步壮腿、内外踩、劈斩、劈截等;(4)桩功(托球、揉球、抛球、撑球)、石锁等;(5)十二捶拍打功法(头手肩肘胯膝足,背胸尾闾跟底位)。
2.3 主要套路
左右圈,截手圈,铁叉手(铁刺),撩阴掌,眼里插花(插花手),镜里藏花(叶底藏花),照面灯,闪手奔,双封,六合短捶(罗汉单打)。辅助套路:双锦,大洪拳,小虎燕,四面风,八仙汇等。
2.4 螳螂拳对练
螳螂对三捶,磨盘手对三捶。
2.5 六合螳螂门器械
刀:(1)力劈四门;(2)荷风拔叶
棍:五虎擒羊棍
大刀:春秋大刀
枪:(1)六合大枪;(2)六合花枪;
双刀:六合双刀
功法:以内家八段锦为主。
2.6 六合螳螂拳拳理
六合螳螂拳除技术内容和其他拳种不同外,在风格上也更有特色:拳势稳健扎实,迅猛凌厉,劲力精巧合一,具有闪、展、腾、挪之妙处。
3 六合螳螂拳的技术特点
3.1 六合螳螂拳技术特点
六合螳螂拳在速度、劲力和技击三个方面都有独到之处。与人交手,不待思索,意辨虚实,以静待动,手脚齐出,凌厉果断,势若霹雳,常常制对手于千钧一发之际,练至上乘则有“出手不见手”之神奇。如“勾搂连环手”:左右连搂,有手连环上,无手直接上,不招不架,只打一下,招招架架,十下八下。以招代打,以打代招,后发而先至。六合螳螂拳出手,很少看到螳螂的形象动作,但对方一旦挡架,则随即顺势变成先扫其面、后扫其身的勾搂刁采,使酷似螳螂两臂的威力得以充分发挥。
它的拳法多以锥捶(即中指突出,其余四指依次攥紧)为主,击为内旋、收为外旋、冲拳要略带向上之力,击中后能使对方失重而无跟无还手之力。如底漏圈捶、勾搂倒打捶、反背撩挂捶、六步十字捶等。出手如穿箭,回手似拉钻。在突然间出捶,离对方距离短,爆发力大,发出的劲力极易伤害到对方。
六合螳螂拳推掌之力也同冲拳,缠绕、旋转、粘黏、滚圈之力多于直冲之力,多讲旋寸之力。六合螳螂拳的肘法、腿法多以暗袭出现。不高起、不空抬。“腿法不高起,起腿不过膝,肘膝不空抬,抬起要有力”。
六合螳螂拳步法多以鸡步(坐山式)、大猿式(马猿式)出现,重心均以后腿为主。适合于技击变化,万一前腿被袭,可以随起而虚,随其而变。以拖带(跟步)为主要步法,此法为母,一法多变。进步、退步、进退连环、龙行连环、进跟、退收、左随、右带、纵横交叉、虚中有实、实中有虚。
六合螳螂拳技法可以用三十二字口诀概括:勾搂采挂、撑挑劈砸、刁砍锯锉、粘黏刺压、推帮挤靠、抹漏封扎、闪展腾挪、捆缠崩发。勾是以小臂接敌入手,小臂要直竖,不可平,平则敌手滑脱,用全力自中门向外开。肘不离肋,肘一离肋,敌手滚入。以腰力带手力,小臂外缠,勾手多用于直拳攻击我心口以上时。搂是以小臂大臂弧形向下、向外化敌手,多用于对方攻击我中门部位时,搂时外缠,同时攻击,另手补在肩,以防对方向上漏手。
六合螳螂拳采是直进而带斜的手法,所谓“斜”,全在小臂外缠之力,小臂外缠把对手向外一开,则我正而彼斜,采手用于直拳对我胸口时。挂是以小臂由中门向上、向外化敌手。手上要有缠劲,挂时走弧线,肘不过肩,拳不过头,臂不越身之边线,否则白费力气。挂手用于对方来手高于心口时,直拳、圈捶均可用之,也可破对方擒拿。
3.2 六合螳螂拳口诀歌:
“出手闪电独一家,提拖滑步实堪夸。
勾搂刁采缠丝手,崩砸挂辟螳螂抓。
闪展腾挪危后安,粘黏贴靠力推山。
里外磨盘怀中抱,随手低漏法无边。
手下有手叶底花,随形捉影镜里花。
顺提倒牵飞擒手,霹雳斩关挑进手。
败步撕退实为进,旋身展拍左右分。
指似刚钩劈点打,点插乘隙上中下。
字母连环三尖照,腰似龙形身法妙。
步步向前世无敌,手步相因门不抛。”
3.3 六合螳螂拳的打法:
一不登山,二不骑马,怎么练就怎么打。
乱截中门一条沟,迎风劈砍往里投。
圈锤连环向前进,刚破刚来柔破柔。
螳螂到头,捆封底漏。
4 结语
伴随华夏五千年文明的发展,武术也植根于中国这块东方古老的土地,浓缩了中华先民的生活哲学和求生智慧,形成了蔚为壮观的文化景观,成为中国特有的身体文化现象,以迥异于其他武技的鲜明特征和博大内涵,与其他民族的击技相区别开来,形成了中国武术特有的完整的独立技术体系。现在,中国武技历史上那种神秘与“虚幻”神功已然不能实现,中华武术的技击功用也渐渐淡化,而且越来越艺术化、体育化,然而它终是中国传统文化最为宝贵的成就之一。六合螳螂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理论技术、思想渊源扎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沃土之中。当前,随着传统文化的重新兴起,传统武术的研究也日益成为显学。对于特定拳种的传承、发展、技术的研究也日趋增多,通过对“六合螳螂拳”这一特定拳种技术体系的传承与发展的进行研究,有助于从微观的角度来阐发中国传统武术的特色。
[1]黄培浩,高炳南.螳螂拳探源[J].中华武术,2006.
[2]杨书清.内家精粹——六合螳螂拳[J].太极大观,2003.
[3]李成银.螳螂拳的起源与传人[J].中华武术,2000.
[4]彦 博.螳螂拳[J].中华武术,2000.
[5]刘 培,余立斌.论螳螂拳之美[J].搏击·武术科学,2010(7):21-22.
[6]刘朝生,陈占峰.浅谈螳螂拳的技术特点和演练风格[J].搏击·武术科学,2007(4):36-37.
On the Inheritance of Liuhe Mantis Boxing and Its Technical Features
Wen Shengnan
(College of Sport and Art,North China University,Taiyuan Shanxi030051)
Mantisboxing,belongsto a pictographic boxing,because imitation of mantises'catching and capturing actions,the boxing got its the name.Liuhe Mantis boxing,namely includes heart and sense cooperation,intention and the Qi cooperation,Qi and strength cooperation,called inner cooperations;the shoulder and hip,the elbow and the knee,hands and feet,the three pairs of cooperation are called external cooperations.Liuhe Mantis boxing is a integration of real practice,real fighting and practical application.Through several generations of inheritance,eighteen-style boxing not only has characteristics of combat attack-defense,and with fitness appreciation and entertaining.And the most important feature isthat Liuhe mantisboxing hasitscharacteristicsof combat attack and defense.
Liuhe Mantisboxing Boxing Power System characteristicsof combat
G85
A
1004—5643(2012)05—0045—03
温胜男(1987~),男,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民族传统体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