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学校体育“课外体育活动”的再认识

2012-08-15董跃春

当代体育科技 2012年31期
关键词:课外体育活动课外体育课

董跃春

(东北农业大学 黑龙江哈尔滨 150030)

对学校体育“课外体育活动”的再认识

董跃春

(东北农业大学 黑龙江哈尔滨 150030)

随着课程改革的进程的深入,“课外体育活动”将在学校体育中占有更为重要的作用,理清其与“体育课”及其他学校体育内容的关系,有助于学校体育自身的发展,也有助于学校体育理论建设,实现学校体育的目的。

学校体育 “课外体育活动” 认识

“课外体育活动”,陶景飏、李晋裕主编的《学校体育大词典》是这样解释的:课外体育活动(after-class physical activities)是学校在课余时间开展的体育活动的总称。是巩固与提高体育课所学的知识技能,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丰富课余文化生活,锻炼意志与培养组织活动能力的有力措施。从以上解释说明中可以看出,课外体育活动指的是体育课以外所进行的各种体育活动的总称。

课外体育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课与课外体育相结合是实现学校体育终极目标的前提条件,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越来越显示出课外体育活动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中具有独特的作用。“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实施以及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的深化,终身体育思想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学校体育工作者所接受,对于义务教育处于终身体育的基础阶段的地位也基本取得共识。

1 “课外体育活动”的产生及发展

1951年7 月,政务院《关于改善各级学校学生健康状况的决定》中规定:“学生每日体育、娱乐活动或生产劳动时间,除体育课及晨操或课间活动外,以1h~1.5h为原则。”1954年颁布实施的《准备劳动与卫国体育制度》进一步促进了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

1982 年开始,教育部先后颁布多种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及体育合格标准,对课余体育活动做了明确的指示和规定。2001年开始实施的“全国中小学生课外文体活动工程”和2007年开始实施的“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在从不同的角度推进素质教育的同时,也极大地促进了学校课外体育活动的发展。

2 对“课程”的新理念

自启动课程改革,尤其是实施“体育新课标”以来,“健康第一”的观念、“终身体育”的指导思想以及“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观念逐渐成为了学校体育发展的指导思想。同时,对“课程”的研究也使得“课程”重新回到了学校教育的核心地位。目前,教育学界对“课程”持有几种观点:“课程即教学科目”、“课程即教学活动计划”、“课程即社会经验”等。对于“新课标”理念下的“体育课程”,专家学者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理解。如“狭义的体育课程”即学校体育课程,学生在学校所收到的体育教育的总和,包括课程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虽然没有给体育课程是什么做出一个让所有人认可的定义,但有一点是可以取得共识的,那就是“新课标”理念下的“体育课程”已经突破了传统学校体育中两节体育课所代表的范畴。

3 围绕“课外体育活动”的几个问题

3.1 关于“课外体育活动”的范畴

3.1.1 “课外体育活动”与“两操”

建国初期,学校体育是国民体育的基础,是重中之重,社会体育被职工体育、军人体育等所代替,并与学校体育没有过多交叉,所以“课外体育活动”这一称谓所包含的是学校体育之内体育课之外的那一部分内容。现在,随着家庭体育、社区体育的兴起以及学校体育与其他体育活动的交叉融合,学生在学校之外从事体育活动的机会大大上升。正因为如此,有的学者将家庭体育、课余训练竞赛,两操,校外体育等诸多内容均包含在“课外体育活动”之中。这些新兴的活动形式已经远远地超出了“课外体育活动”原来所指的学校范围之内体育课之外的范畴。“课外体育活动”不仅仅受到“课外”这一条件的约束,同时也受到“课”这一名词的约束,“课”或者“课程”是被限定于学校范围之内的。

“眼保健操和课间操”,有的资料将这两者归于学校体育的范畴而不包含在“课外体育活动”,有的学者将两者归于“课外体育活动”之内。随着国家对青少年健康发展的重视,健康和卫生保健等问题越来越被重视,各级学校也大都配备了医务室和校医,并开设了健康教育课程,继续将眼保健操归于“课外体育活动”已经不是很妥当。课间操:学校体育活动形式之一。在中小学学生上课间隙所坐的徒手体操等活动,有助于消除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的疲劳,防止身体畸形。课间操的意义在于缓解师生长时间进行学习生活过程中产生的身体疲劳,并不是为了增强师生的体质健康,提高运动技能等,这和国家开设“校外体育活动”的出发点是不完全一致的,同时,在实施目的和组织方法上等方面,也和“体育课”没有互动关系,所以,“保健操课间操”更应该属于学校卫生保健的范畴。

3.1.2 课外体育活动与课余训练竞赛

《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全国普通大中学校学生体育竞赛暂行规定》等条例都要求学校体育要做好课余训练与竞赛工作,同时要处理好课余训练竞赛与课余体育锻炼之间的关系。可见,课余训练竞赛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竞技运动的重要内容,是校园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同时也要认识到课余体育训练竞赛是少数具有突出运动能力的学生所从事的活动,在活动的目标、参与群体、活动方式上,同“课外体育活动”有着显著的区别,所以,两者同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彼此不能互相包含。

3.2 “课外体育活动”与“体育课”的关系

“延伸”:“课外体育活动”是体育课堂教学的延伸;“第二课堂”:“课外体育活动”是学校体育的第二课堂;“一体化”——课内外一体化的体育课堂实践模式;“终身体育的两个车轮”——课外体育和体育教学共同组成终身体育的两个车轮。

上述几种观点分别从组织形式、内容和目的等方面阐述了两者的关系,其中有一个共同点是比较清晰地划分了“体育课”和“课外体育活动”两者“课内”和“课外”的关系。但是,文献仅仅是论述了两者的关系,但是却没有给“体育课”是什么给出明确的说明。以前的几次课程改革仅仅是局限于教学层面,也可以说是教学改革,并没有真正的触及到课程是什么以及课程建设的问题。而从“新课标”实验稿颁布以来,围绕着课程建设的研究广泛而深入的开展起来,也取得了比较丰硕的成果,也可以说“体育课”代表了全部体育课程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在新的课程理念指导下,“课外体育活动”在学校体育课程中处于何种地位,应该给予重新的认识。

不论是“延伸论”还是“第二课堂论”,都将“体育课”的主要功能定义在知识的传授上,却又将增强体质和技能形成作为体育教育的主要目标,这显然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体育运动因其自有的实践性和生活性,使得体育知识具有多种多样的存在形态,学生有组织的或自由的活动也恰恰是体育知识传播和学习的途径之一,课外体育活动也正是学生进行体育自我学习和实践的重要形式,同时也是健身娱乐的重要过程,对实现学校体育的目的有着体育课所无法取代的作用。

3.3 现代教育思想对学校体育的意义

现代教育是面向未来的教育,合格的受教育者能够独立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对于学校体育而言,也应该培养学生现在以及将来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也是和素质教育以及终身体育的思想相符合的。由于体育独特的运动实践性,也决定了体育相关的知识与技术具有多种多样的存在形式,学生也具有多种获得体育相关知识技术的方式,体育课堂教学只是其中的主要方式之一。所以,课堂教学在传授体育相关的知识与技术时,不能远离学生的运动实践,要主动解决学生在运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不仅仅是技术上的问题,还包含组织、管理、情感等方面的问题。体育活动特有的实践性和生活型,使得体育课程不能仅仅按照教学的规律、运动的规律来安排教学内容、设定教学模式,还要紧密围绕学生的生活和运动实践。“课外体育活动”无疑是学生进行运动实践的最好的场所,而体育课堂教学应该主动解决学生在运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这不仅仅是“一体化”或者“延伸”的问题,而是一种新的教育思想在教育实践中的体现。

3.4 从学校体育理论建设看“课外体育活动”

在学校体育理论方面,一直持有相当大的争议,学校体育是什么,学校体育的本质任务是什么,学校体育的目的等问题一直持有相当打的争议。不论是“体质论”还是“三基论”,都把争议的主战场放在了体育课堂教学方面,在潜移默化中,将体育课代替了体育课程,也是在这场争议中,将“课外体育活动”放在了从属的地位上。根据体育原理研究的成果,体育已经不仅仅是增进健康的手段,更是生活的目的;而教育学理论的发展,是学校体育的目的有增进健康发展为培养全面发展的、具有终身体育能力的人。体育原理以及教育理论的发展使“课外体育活动”这一处于从属地位的课外活动将承担更多的学校体育的任务。“课外体育活动”原本所蕴含的教育性、健身性以及娱乐性等将得到更深入的发掘。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对体育认识的进一步深入,社会上各种形式的体育活动越来越丰富多彩,学生在校内校外参加各种活动的机会也越来越多,学校与学校、学校与社区等的体育交流活动也日趋频繁,因此,“课外体育活动”也被加入了更多的内容。这就使得在认识“课外体育活动”的目的、功能等问题时,面临着过多的主要的次要的区分和辩论,事实上,许多的功能与目的是学校体育的目的,而不是“课外体育活动”的目的。在处理“体育课”与“课外体育活动”的关系等问题上,“体育课”要面对着“课外体育活动”所包含的诸多内容,不论在实践操作上还是在理论建设上都存在许多矛盾。

4 结语

综上所述,在新的学校体育指导思想和新的课程理念下,经过了几十年发展的“课外体育活动”已经显得过于庞杂,“课外体育活动”也必将在以后的学校体育教育活动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因此,围绕“课外体育活动”的一些问题应该得到重新的认识,比如,随着卫生保健在学校体育过程中重要性的提高,是否还应该包含在“课外体育活动”之中;如何界定“课外体育活动”与“校外体育活动”的区别,这也是影响学校体育理论建设、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交流发展的一个课题。

对“课外体育活动”的重新认识,也有助于将其从诸多的次要目标中解脱出来,充分与“体育课”相融合,共同完成学校体育所承担的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奠定终身体育的良好基础的任务。

[1]陶景飏,李晋裕.学校体育大词典[M].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1994:507.

[2]毛振明.学校课外体育改革新视野[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5:18.

[3]周登嵩.学校体育学[M].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264.

[4]吕中凡.学校体育“双中心”体系的构建[J].山东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7:12.

[5]王沂.体育课程的界定[J].山东体育科技,2004:44-45.

[6]胡孝安.对学校体育目的及其理论基础的再认识[J].体育学刊,2002:3.

[7]张学忠.试论学校体育课程的本质[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3.

G8

A

2095-2813(2011)11(a)-0041-02

猜你喜欢

课外体育活动课外体育课
可有可无体育课?不!必须有!
小满课外班
我的“课外老师”
体育课
关于学校课外体育活动的意义
临翔区一中高中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中国矿业大学文法学院课外体育活动的调查研究
上好期末三节体育课
"三个结合“上好室内体育课
取经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