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的狂欢——试论媚俗盛行原因

2012-08-15方玲玲长江师范学院文学与新闻学院重庆涪陵408000

名作欣赏 2012年9期
关键词:媚俗商家大众

⊙方玲玲[长江师范学院文学与新闻学院, 重庆 涪陵 408000]

审视当今我国的文化,我们无法逃离一个字眼——媚俗。当前我国文化领域媚俗现象是十分严重的。那么,媚俗作为一种文化现象,频繁受到各界的关注,必然有一定的原因。

一、商家追求最大化的利润

随着上世纪90年代市场经济在中国的确立,中国踏入消费文化时代,于是消费文化便成了国内文化研究的热点。消费文化最大的特征就是一切以满足消费者的需要为主轴,更为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个商业化、工业化、市场经济化、信息多元化的时代,“在意义的解释过程中,消费者或接受者变得比生产者更重要了”①。如果说媚俗要在社会上广泛传播,必须经过的第一道程序便是商家,由“利欲熏心”的商家设计并制造出媚俗的最佳载体,然后寻找最佳的传播途径,一旦成功,商家因此获得丰厚的利润。在金钱的诱惑下,策划者放弃高雅的品味,穿破道德的底线,放弃引导的神圣使命,去迎合大众的口味是在所难免的。

为了获得眼前最大利润,可以以媚俗取代高雅。所以,商家成为媚俗的第一个制造者,是合情合理的。换而言之,商家们试图通过媚俗的方式讨好大众,通过市场运作,将产品以最快速度卖给大众,从而获取利润。媚俗确保了商家的经济利益最大化,也满足了大众的审美需求,这正是媚俗出现的意义所在。

二、创作主体迎合市场需求

市场和商家是媚俗的始作俑者,但他们充其量只是策划者,真正将这一文化现象推向波峰的,离不开两大主体,即创作主体和受众主体。创作主体选择媚俗的缘由是什么呢?

20世纪80年代末的中国,随着改革步伐的不断加大,经济或金钱的魅力日益显现。某些创作家受利益驱使,放弃坚守艺术神圣的使命,社会责任感已被金钱完全蒙蔽,创作的出发点是消费者需要什么、喜欢什么,就创作什么。故一味迎合消费者的需求,粗制滥造作品的现象频频发生。上世纪90年代,以王跃文《国画》为代表的官场文学引起广泛关注,读者对此类痛揭疮疤式的文学感到新鲜和解气,同时,读者也可以借此了解官场“潜规则”。很多作家看到了市场的前景,为了迎合读者的心理,很多官场小说极尽虚构夸张之能,色情、暴力和秘闻等成为卖点,一时间大量的所谓官场小说蜂拥而至,有数据表明,2009年官场小说品种达到130余种。多了未必就不好,但是试想有的高产作家两年间就能出版四、五部长篇小说,质量怎么能得到保证呢?

媚俗艺术家着手工作时,他的创作思路来源于什么呢?卡林内斯库认为此时的艺术家有两个想法:“首先他要想的是如何打动和取悦那些将要购买他作品的均等消费者。其次作为生产者的他必须意识到他的公众在兴趣和欲望上存在千差万别。”②归根结底,媚俗艺术家的出发点就是紧紧围绕消费者的需要而设计、生产自己的作品,因为一切以消费者为主,所以媚俗的作品一般具有普遍性而非独特性。

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开放,给了中国人更多思想自由的空间,人的个性越来越被充分体现出来。于是,创作主体的创作自由加大,尤其是给了女性作家更广阔的潜力空间。在1995年5月的一个上海国际前卫艺术展览会上,卫慧是加入其中的唯一作家,她的作品是7条印有她的照片和一段小说《像卫慧那样疯狂》的白色男式内裤,据称“一上架就被买家买走”。

大众传播媒介的渗透使文学研究更多地关注图像等视觉文化。大众传播媒介引发了视觉文化的崛起,更多的人把目光转向了网络、影视等领域,而对传统文本失去了昔日的浓厚兴趣。影视、网络等视觉样式在广泛的意义上都属于文本,这就自然地扩大了文学研究的范围。在消费文化大语境下,身体不再只是具有生理的意义,它更是种符号和象征。如果说此前人类的本能欲望受时空地域的限制而有所局限的话,那么,大众传媒形式的丰富和手段的不断更新,使得人类的本能欲望寻找到了较为“得当”的发泄途径,也使得本能写作、身体写作大行其道,从而对媚俗文化的兴盛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三、消费者在主客观环境中的选择

当代中国处于消费文化时代,消费者至上。如果市场是一只无形的手,那给它指引方向的就是消费者。消费者的兴趣、品味就是有力的杠杆。

首先,从消费者的心理来看,作为生活中的极为普通的一员,他们对现实中的人和事以及身边的生活的关注远远大于对国家大事等政治的关注。就是因为读者对社会极强的好奇心、对个人隐私的极度关注,才使得明星、名人的自传一度畅销。图书市场调味品一样丰富的名人自传,即是通过满足读者窥探欲望和心理来获得巨额回报。刘晓庆的《我的自白录:从电影明星到亿万富姐儿》仅凭标题就卖了108万,的确是名副其实的“摇钱书”。

其次,作为大众中的一分子,受条件限制,接受者大都没有专门接受并培养自己的审美趣味,只是在生活中随波逐流,盲目跟从流行文化的潮流而亦步亦趋。诚如罗伯特·墨顿在评价勒庞的《乌合之众》一书时所言:群体中的个体“日益被大众文化所湮没,这种文化把平庸低俗当作最有价值的东西。……群体更易于接受自己周围的人的判断和爱好”③。所以说,大众的榜样是无穷的。当别人喜欢什么,个体认为自己和他一样就跟得上时代了,如果与众不同,那极有可能想自己是否落伍了,被别人嘲笑,而不会从曲高和寡的角度安慰自己。甚至即使清楚自己的审美品味是高雅的,但为了合群,也可能降低自己的品味而去接受大众喜欢的东西。

再次,接受者寻求某些能满足自己审美需要的艺术作品等,但因现实所限制,故借媚俗达到目的。比如说,你很喜欢《蒙娜丽莎》,且很想挂在自家的墙上。可是对你而言,买到真迹是不可能的,一张复制的《蒙娜丽莎》就可以解决问题。卡林内斯库指出:“我们不得不承认,有较低等媚俗艺术的同时,也有一种作为富人专利的豪华的媚俗艺术。”④他认为媚俗是资产阶级或中产阶级的生活方式。而在中国,大众则是媚俗的主要消费者,所以可以说,媚俗不仅仅媚低级庸俗的东西给大众,它还可能满足大众附庸风雅的需求。媚俗是不存在独一无二性与稀罕性的。

最后,从消费文化角度而言,读者作为文学生产的消费者,对作家的创作、市场的需求、走向等都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读者的审美趣味、取向直接影响到作家的创作意向,而市场为了追求最大限度的利润和商机就要时刻注意读者的需求,根据读者的反应选择出版、发行的作品,因为只有符合了读者的心理甚至是迎合了读者的心理才能获得更大利益。因此,作家在创作过程中必然地要考虑到读者的“期待视野”。总的来说,读者的消费是作品价值实现的最根本的力量。消费文化时代实现了接受者(读者)对文本的自由选择和意义阐释,使接受理论不仅仅是种理论,更为重要的是具有了实践的意义。⑤

当代中国不仅处于消费文化时代、大众文化时代,更处于一个充满竞争力的商业经济时代。处于这样社会背景中的人,成天为了生计奔波,生活节奏极快,生活压力大。因为节奏快,所以发现美、欣赏美的时间就不多,媚俗的东西可以使人摆脱现实,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享受美,放松自己紧张的情绪。“廉价商业娱乐的整个领域都反映着这种双重欲望。它导致放松,因为它是有熟套的,被预先消化过的。”⑥

科技的高速发展,致使产品的淘汰率提高。如果没有雄厚的经济实力,人们想要时刻走在时代的最前沿是不可能的。现实中,不是所有的人都能过上不考虑经济的日子,所以物美价廉的产品更受众人青睐。时尚不断在变换,人们竭力追从流行。可是如果你花了很高价格买的物品短时间内竟不流行了,你必定会心疼花销。而这一切,媚俗都会帮助力不从心的消费者协调金钱和时间问题。

所以,无论从消费者自身,还是消费者所处的环境来看,媚俗以其精美的外衣、便宜的价格备受欢迎。

① 周宪:《中国当代审美文化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22-23页。

② [美]马泰·卡林内斯库:《现代性的五副面孔》,顾爱彬、李瑞华译,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第268页。

③ [法]古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冯克利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年版,第51页。

④ [美]马泰·卡林内斯库:《现代性的五副面孔》,顾爱彬、李瑞华译,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第261页。

⑤ 包莉秋:《从接受理论看消费文化时代的消费主体》,《西华师大学报(哲社版)》2007年第5期。

⑥ [美]马泰·卡林内斯库:《现代性的五副面孔》,顾爱彬、李瑞华译,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第260页。

猜你喜欢

媚俗商家大众
中国人不骗中国人
一汽-大众ID.6CROZZ
上汽大众ID.3
大众ID.4
上汽大众
杨乃文 不媚俗的声音
商家告示不能打人脸
媚俗是丑恶的渊薮
媚俗是丑恶的渊薮
诚信乃是商家的金字招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