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诗魂不熄:浅析苏轼《屈原庙赋》

2012-08-15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公共课部湖北黄冈438000

名作欣赏 2012年9期
关键词:屈原苏轼灵魂

⊙金 燕[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公共课部, 湖北 黄冈 438000]

苏轼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诗文书画都名留青史的天才式人物,不仅如此,他的精神气质也可谓是冠绝古今的。《屈原庙赋》是苏轼年轻时的作品,这部作品不论从写作、内容、思想、表达各个方面来看都是一篇极为伟大的作品,这部作品不仅充分体现了苏轼少年天才,同时更是展现了他所独有的那种激情、那种沉思、那种豁然、那种豪放。我们对于这篇作品的解读,就是为了能够让读者更加深刻地去理解苏轼。我们认为要想真正理解一个作者,哪怕只是一个人,必须深入到他的思想之中、他的灵魂之中。

一、对话屈原 《屈原庙赋》写作于宋仁宗嘉 四年,苏轼与其父苏洵前往京师的突进,途经屈原庙,有感于国家命运,触景生情写下此篇。此篇绝不是一篇为赋新词强说愁的作品。北宋年间,积弊深重,作为一个有远见、有抱负的年轻人,苏轼对于对于朝廷所存在的问题,绝不可能是一无所知的,他甚至预感到自己虽怀报国之心,但却可能无报国之力,甚至很有可能沦为屈原式的人物。因此,在这部作品中,苏轼不仅表达了对于屈原这位伟大诗人的景仰之情,同时也表达了对于国家命运的忧思,更是表达了不屈服现实、勇于抗争的决心与勇气。

屈原是中国历史上最为著名的爱国诗人,屈原一生忧国忧民,无奈当时的楚国政治腐败,人心涣散,屈原在悲愤与绝望中投江自尽,以身殉国。苏轼在《屈原庙赋》的开篇,就刻画了屈原那种孤愤、无奈、彷徨以及绝望的心态。“徘徊江上欲去而未决兮,俯千仞之惊湍。赋《怀沙》以自伤兮,嗟子独何以为心。忽终章之惨烈兮,逝将去此而沉吟”,这些都是屈原内心的挣扎,他作为楚国的大夫,却没有尽到责任,尽管这些都不是他主观上的原因所造成的,但是他没有尽到责任这是一个事实,屈原感到的是懊悔,是自责,是无奈,是悲痛。最终这些情绪彻底压垮了他,对于他而言,唯有一死才是解脱。这并不意味着他在逃避责任,而是在这个时候,他已经没有承担责任的可能了,只有通过这种方式来表达自己对于国家以及人民的忏悔。苏轼正是看到了屈原内心最为真实的情感,因此他这样写道:“吾岂不能高举而远游兮,又岂不能退默而深居?独嗷嗷其怨慕兮,恐君臣之愈疏。生既不能力争而强谏兮,死犹冀其感发而改行。苟宗国之颠覆兮,吾亦独何爱于久生。托江神以告冤兮,冯夷教之以上诉。历九关而见帝兮,帝亦悲伤而不能救。怀瑾佩兰而无所归兮,独 乎中浦。峡山高兮崔嵬,故居废兮行人哀。子孙散兮安在,况复见兮高台。”

对于屈原而言,是可以选择逃避和苟活的,是可以把所有的责任完全推卸给那个不负责任,甚至是没有责任的国君身上的,甚至像屈原这样名满天下的人,在任何一个国家都可以安身立命,甚至享受荣华富贵,但是屈原并没有这样做,因为他是一个至情至性之人,他对于楚国的爱是深入骨髓的爱,是超越生死的爱,是发自灵魂的爱,正是这种爱超越了千古,为一代又一代人所敬仰。屈原不是为了一个不争气的国君自杀的,他是为了楚国而死的,他是一个殉国者,一个殉道者,这是屈原作为一个伟大知识分子与历代腐儒的不同之处。

接着苏轼有写道:“贤者畏讥而改度兮,随俗变化斫方以为圆。黾勉于乱世而不能去兮,又或为之臣佐。变丹青于玉莹兮,彼乃谓子为非智。惟高节之不可以企及兮,宜夫人之不吾与。违国去俗死而不顾兮,岂不足以免于后世。”对于很多人而言,屈原的确是一个不合时宜的人。他完全没有必要为了这样一个国家去死,但是他就是去了,原因何在,因为这个国家不仅仅是一个政治形式,而是一种文化,一种精神。正如齐奥朗所言:“一个国家的偶像灭亡了,那么这个国家就灭亡了。”偶像是什么,就是文化,就是精神。屈原悲伤的不是国破家亡,而是神器被毁,楚国就此不复存在了,这是令他感到绝望的根本之处。作为一个人,一个有良知的人,难道能够就此苟活于世吗?难道能够没有灵魂、行尸走肉一般地活下去吗?屈原是一个贵族,他有着无与伦比高贵的精神,这种精神是不能够受到一丝一毫玷污的,同时越是高贵的灵魂越是脆弱,越是不堪一击。

最后苏轼写道:“呜呼!君子之道,岂必全兮。全身远害,亦或然兮。嗟子区区,独为其难兮。虽不适中,要以为贤兮。夫我何悲,子所安兮。”苏轼通过一种跨越时空的、一种精神上的对话,完成了对于屈原精神的一次深刻的分析与理解,最后他终于明白,作为一个君子,所要思考的,所要接受的,不是利害,不是现实,不是生死,而是一种道,这种道类似于儒家所谓的“仁者”之道,类似于孟子所谓的“舍生取义”。我们总是要为了某些东西做出牺牲,这种牺牲并不是为了我们能够得到更多的东西、更好的东西。而是为了捍卫信仰,捍卫真理。屈原的死,是出于对自身的绝望,他只有通过这种方式进行抗争,但是这种绝望不是彻底的绝望,死不是目的,而是一种手段,为了唤醒更多麻木的灵魂。这就是屈原的希望。

二、对话自身的灵魂 尽管从这篇文章的内容来看,只是苏轼对于屈原这位先哲的缅怀与沉思。但是事实上,却是苏轼对于自身命运的一次探究式的询问。苏轼在文中这样写道:“吾岂不能高举而远游兮,又岂不能退默而深居?独嗷嗷其怨慕兮,恐君臣之愈疏。生既不能力争而强谏兮,死犹冀其感发而改行。苟宗国之颠覆兮,吾亦独何爱于久生。”苏轼是一个品性高洁、天赋卓然的人,他对于当时的政局、时局可谓洞若观火。尽管年仅二十四岁。但是,苏轼的远见卓识不逊于任何一位老于世故的政客,甚至要比他们更敢于直面现实。但是当时的北宋内忧外患,政治日趋腐败,国力衰落,外敌环伺,连年战祸,苏轼不禁感慨,难道我不能远离这纷争吗?难道我不能隐居吗?难道我非要去趟这样的浑水?我想要忠君报国,但是未必就招人待见。尽管,这些话都是一些反话,尤其是像苏轼这样一位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大知识分子,必然是明知不可为而为的,必然是要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必然是要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但是,不免为这样悲剧的命运感到遗憾,感到惋惜,但是绝没有后悔。苏轼这么自问,就是要看自己是否是一个坚定的革命者,一个有勇气的人,一个坚强的人,一个面对挫折是否会动摇的人,是否是一个临危潜逃之人。他看到一个真正的屈原,一个不畏死亡的屈原,同时他也看到了自己,一个即便明知前途渺茫,仍然奋不顾身的自己,这就是一个真正的儒者,一个义士。

《屈原庙赋》这部作品的伟大之处,并不是仅仅停留在对于先人的缅怀上,而是一种反思。这是一种对于生命的反思。作为一个知识分子究竟应该做些什么?当尽了所有的努力之后,是否应该通过自杀的方式做最后的抗争呢?这就是苏轼对于屈原自杀所提出的最为核心的问题。苏轼对于屈原的死是感到惋惜的,在他看来,无论如何人不应该通过自杀的方式来进行抗争,这是没有意义的。这可能是因为苏轼对于官场、对于政治黑暗所有耳闻,但没有切肤之痛而产生的一种结论。在苏轼看来,自杀固然不是一种逃避、一种推卸,但是终究不是最好的解决方式,相反一个人应该忍辱负重,一定要坚持,为了信仰、为了真理而去坚持。放弃生命,意味着放弃信仰、放弃真理。或许正是苏轼年轻时对于为了信仰生还是死这个问题的反思,最终在日后激烈地政治斗争中始终选择顽强地活下去,并且用自己的生命做更多有利于人民的事。

尽管苏轼与屈原在人生选择上存在着重大差异,不容忽视的是他们都有着一颗赤子之心。也许是因为苏轼最终也没有遭遇到屈原所遭遇到的命运。因此,苏轼也没有机会做出屈原式的选择,但是苏轼的一生其实仍旧是在履践屈原精神,这一点毋庸置疑。这对于我们理解苏轼、理解苏轼的作品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这一点是值得每一个读者所重视的。

苏轼与屈原都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伟大人物,他们在精神上气质上都具有一种贵族性。正因为如此,苏轼才可能在精神上与屈原形成契合,从而写下了这篇感人至深的不朽诗篇。这篇作品不仅在文学上有着极高的造诣,同时在思想上也极为深刻。苏轼不仅仅通过这部作品缅怀了伟大的诗人屈原,同时深刻地分析了屈原精神,并且反观自身,对于自己的灵魂也进行了一番深刻的剖析,并且树立了远大的理想、不屈不挠的精神。纵观苏轼的一生,他也的确实践了屈原精神,做了无数利国利民的好事,深受百姓的爱戴与敬仰。通过本文的分析,我们进一步接近了苏轼的灵魂世界,看到一个品性高洁、至情至性的苏轼。这对于我们理解苏轼的其他作品,有着极为重要的借鉴意义。

[1]王许林.与屈原灵魂对话:景仰与沉思——读苏轼《屈原庙赋》[J].古典文学知识,2001,(03).

[2]苏轼.苏轼文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3]杜道明.试论屈原悲剧的必然性[J].中国楚辞学,2005,(01).

[4]龚克昌.评苏轼赋[J].文史哲,2008,(02).

猜你喜欢

屈原苏轼灵魂
从善如流
梦见屈原
苏轼错改菊花诗
他有睿智的灵魂 却孤苦修行一生
苏轼吟诗赴宴
屈原及其《离骚》(外三则)
有趣的灵魂终将相遇(发刊词)
屈原诗·天问
灵魂树 等
屈原送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