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冲突 痛苦 和解:成长小说视角下《喜福会》主人公解读

2012-08-15张利敏新乡学院外国语学院河南新乡453000

名作欣赏 2012年9期
关键词:喜福会母女女儿

⊙张利敏[新乡学院外国语学院, 河南 新乡 453000]

一、引 言 谭恩美是杰出的新一代华裔美国文学的代表人物。1989年她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喜福会》出版后,就一直高踞畅销书排行榜之首,此书的成功也推动了整个华裔美国文学的创作进入繁荣的阶段。此书自问世以来就一直是评论家的宠儿,其中的女性主义、东方主义及生态主义等不断地被评论家解读。

本文另辟蹊径,运用成长小说的理论来解读书中的重要人物——吴精美,她自小厌恶母亲身上表现出的任何中国特点,母女之间关系紧张,充满隔阂怨恨。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知识的逐渐积累,尤其是母亲去世之后,吴精美不断地思索自己和母亲的关系,并试着了解母亲本人及其身后的中国文化,最后她的大陆之行彻底唤起了其内心深处的中国基因,她最终理解了母亲,找到了自己的精神归宿。

成长小说最早出现在德国,歌德的《威廉·迈斯特的学年时代》被誉为成长小说的开山之作。此类小说以人物的成长经历为主题,一般从主人公的青少年时期开始写起,描述他们从少年到成年,从软弱到坚强,从依赖他人到独立生活的人生历程。在小说之初,主人公对其生活的社会和自我身份处在无知和迷惑的状态,后来在不断的成长历程中,他获取对世界的理解和认知,自身缺点被改正,狭隘视野被拓宽,道德品格被完善,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吴精美出生并成长在美国,她生活在一种文化错位的环境中,外部社会的美国文化氛围构建的环境与家庭内部的中国文化氛围构建的环境。这种多元文化交织存在的环境使得吴精美自小就不断地寻求和探索自己的文化身份,希望在这两者之间找到平衡,构建真正的自我。在《喜福会》中,作者描写了吴精美从少女时代到中年时期的人生经历,她在成长的过程中不断思索和调整自己与母亲的关系,最后母女和解,这不正符合成长小说的特点么?

二、少女时代母女间的冲突 作为在美国出生成长并接受教育的第二代华裔移民,吴精美自幼认同美国主流社会的价值观,也期望获得西方人的认同,实现自我价值。她以一个白人的眼光来看待母亲,于是生活中母亲身上流露出的中国式的行为让她备感厌恶。

她厌恶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以母亲典型的中国行为为耻。母亲与商贩的讨价还价,母亲的色彩搭配不和谐的衣着甚至华丽的中国旗袍等都令吴精美备感尴尬。母亲发起成立的喜福会是几个华裔妇女互相交流和倾诉的聚会,精美却把它视为类似三K党之类的秘密结社活动。总之,童年的吴精美排斥一切与中国有关的事物。

母亲中国式的教育方式更是让她无法忍受。母亲在女儿童年时期以自己为别人做清洁工为代价,坚持让女儿学习钢琴,希望把她塑造成有别于自己,能为白人社会接受的高雅女性。但是母亲强加于人的填鸭式教育方式招致吴精美的反抗。中国家长习惯把儿女当成自己的私有财产,自觉不自觉地把自己的意愿强加于孩子身上,甚至强迫儿女实现自己未遂的梦想,但是吴精美接受的是美式教育,她认同的是美国的自由独立的精神和价值观,怎么能顺从地接受母亲的安排呢?

母亲当初怀揣梦想抵达美国,她希望女儿多才多艺,美丽优雅,无须仰仗丈夫鼻息,不会被人看扁,希望女儿明白自己的良苦用心,期待女儿成为人人羡慕的白天鹅。母亲中国式的无孔不入的爱在女儿眼中是无法容忍的,因为母亲丝毫不尊重女儿个人的意愿,于是吴精美一直为自己的独立与权利和母亲抗争,她宁愿快乐地做一个普通孩子,也不愿痛苦地做一个神童。于是女儿一次次让母亲失望,她的分数达不到A级,她当不上班长,她进不了斯坦福大学,她辍学等等。母女之间的和谐关系不断地受到质疑和挑战,互相的伤害使彼此痛苦不堪。母亲的固执专横和因循守旧,女儿的坚持自我和不解人意成了二人沟通的障碍。

三、母亲去世后女儿痛苦的反思 在成长小说中,主人公从幼稚到成熟,从稚嫩到练达的历程中必须经历刻骨铭心的事件或者变故,使得主人公的思想和心灵受到冲击和震撼,使得他(她)重新审视自己的行为。对于吴精美来说,母亲的突然去世无疑是其人生的重大打击,使得她开始重新看待和思索自己和母亲的关系,重新了解认识母亲。

在母亲去世之后,吴精美发现自己对母亲及中国文化知之甚少,她羞愧自责,开始反省思考。当母亲的好友们告诉精美母亲当年遗弃在中国的双胞胎来信了,并要求精美去看望姐姐们,给她们讲讲妈妈的故事。吴精美一脸茫然,她不知道自己能告诉她们些什么,因为她实在不了解自己的母亲。多年来,她对母亲视而不见,只会耻笑母亲的中国式英语,从未尝试通过心平气和的沟通来化解矛盾。她不了解母亲的中国往事与美国梦想及母亲未偿的心愿。相互的误解像一条鸿沟横亘在精美和母亲之间,深深地折磨和伤害对方。对此,精美深感内疚和自责。

母亲去世后,吴精美打开家中闲置多年的钢琴,弹起了往日觉得很难的曲子。她惊讶地发现这支曲子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难,发现儿时厌烦无比的乐曲现在却给予了她慰藉与信心,它是那么流畅而优美。这里,对于钢琴和曲子的误解不正喻示着吴精美以前对于母亲的误解?母亲去世后,精美才发现自己原来是那样执著地爱着自己的母亲,每次回忆起母亲,她心底就会有一股暖流涌出,也许母女间和谐的相处并没有想象中的那样困难。

吴精美对母亲许多事的一无所知令她悲痛不已,她常常想起母亲从前常做的肉丸子,怎么会有如此松软的质地?而她以前认为中国的饭菜油烟气之重足以腻住鼻子。母亲在世时,每当她讲起往事时,精美根本无心细听,只认为母亲多年来都在重复同一个故事,而且故事的结尾一次比一次暗淡,犹如阴影投身于母女二人的生活之中。如今,吴精美想了解母亲真正的生活和思想,却再也没有机会了。母亲的去世是吴精美生活的转折点,是她走向成熟的开始,认知和确立自我的开始,也是了解和认知中国文化的开始。

四、中国之行使母女关系和解 中国之行是吴精美故事的高潮部分,也喻示精美在经历了母女的冲突矛盾,和自我的痛苦思索后,最终母女二人的和解,也是吴精美痛苦成长历程的美满结局。

三十六岁那年,吴精美和父亲带着母亲的遗愿回到了熟悉又陌生的中国,当她一踏上中国的领土,霎时间一阵激动,这时潜伏在血液中的中国基因突然沸腾奔涌。吴精美感到发自骨髓深处的震颤和感动,感到自己真正地成为了中国人。她像一个多年流浪在外的游子找到了母亲,既热切期盼又忐忑不安,既欢欣雀跃又诚惶诚恐,既竭力镇定又不知所措。

在上海,吴精美见到了失散四十年的同母异父的两个姐姐,霎时间,她恍惚了,因为姐姐的脸庞和妈妈一样,一样的眉目,一样的嘴唇,她仿佛看到了妈妈,而且是两个妈妈。她走向她们,三人拥抱,融合为一体,亲人团圆,组成亲密的大家庭。三姐妹的关系是根据母亲的血缘关系确立的,母亲的血脉决定了精美和姐姐们是一家人,是同胞血亲。与姐姐们的深情相拥意味吴精美与母亲的和解“,相逢一笑泯恩仇”,此时精美对母亲的不解和怨恨终于彻底释怀;此时吴精美不仅仅是和姐姐团圆相聚,也是和母亲团圆相聚,寓意着她对中国血脉的认同和自豪,也是她自我身份的确立。

与亲人相聚对于吴精美是一种无法描绘的骨肉亲情和血脉相连“。我终于看到属于我的那一部分中国血液了。呵,这就是我的家,那融化在我血液中的基因,中国的基因,经过这么多年,终于开始沸腾起来。”不论美国女儿还是中国女儿,双方都共有一个伟大的中华母亲!

五、结 语 母女关系是《喜福会》的基本框架和重要主题,母女之间冲突、痛苦与和解的过程隐喻着中美两个民族、两种文化的冲突及痛苦与和解的过程。吴精美是《喜福会》中作者偏爱的人物,作为第二代的华人移民,她认为来自中国的并且坚持中国式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母亲与美国社会格格不入,同时也为自己的中国血统而烦恼,希望自己成为真正的美国人。但是体内流淌的中国血液,与生俱来的中国基因,血浓于水的姐妹情谊,使她从美国迷梦中清醒过来,认识到自己固有的文化属性的重要,找到了自己的文化身份的意义。母女之间从冲突走向和解同时也是吴精美成长的历程。小说中吴精美的成长经历也正是作者自己成长经历的缩影,体现了谭恩美小说作品中一贯持有的“和”的思想——中西文化的和解与融合。

[1]陆薇.走向文化研究的华裔美国文学[M].北京:中华书局,2007.

[2]侯金萍.华裔美国小说成长主题研究[D].暨南大学博士论文,2010.

[3]陈晓晖.当代美国华人文学中的“她”写作[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07.

[4]谭恩美.喜福会[M].程乃珊,贺培华,严映薇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

[5]关合凤.东西文化碰撞中的身份寻求[D].河南大学博士论文,2002.

[6]邹建军.“和”的正向与反向——谭恩美长篇少说中的伦理思想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8.

猜你喜欢

喜福会母女女儿
모녀(母女)간의 어두운 물결
大三的女儿
搞笑母女档
卖水果的母女(外二首)
海的女儿
母女小剧场
跨文化视阈下的中美文化冲突
浅析《喜福会》的叙事结构
从《喜福会》看华裔家庭的文化困境
电影《喜福会》中母女双重文化境遇中的自我追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