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氏物语》的佛教性格
2012-08-15汤春苹南阳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河南南阳473061
⊙汤春苹[南阳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 河南 南阳 473061]
诞生于日本平安时期的《源氏物语》是日本传统文学思想与佛教思想结合的最好典范。平安时期,佛教进入全盛的发展阶段,对日本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梅原猛指出:“抽掉佛教的影响来看待日本文学时,日本文学整体仅仅如同一种风雅的游戏。”①由此可见,佛教在研究日本文学中的重要地位。因此,透过《源氏物语》探究其佛教性格便成为一个重要的文学研究视点。
一、平安时期的佛教
佛教起源于印度,在6世纪中叶的日本奈良时期由中国传入日本,随后虽经历各代王朝,却始终留有深深的政治烙印,并且,无时无刻不伴随着复杂的政治斗争。经苏我氏、圣德太子的积极推动,尤其是天武天皇时期把佛教作为御用宗教思想,作为巩固自身政权和稳定人心的重要手段,使得佛教在日本曾经盛行一时。随着时代的发展,日本平安时期的新的宗教思想和势力开始慢慢摒弃世俗化的奈良佛教,最终分别由最澄、空海创立的天台宗和真言宗占据了统治地位。最澄提出“一切皆成”说,即不仅人,现实世界的一切都可成佛;空海则提出“即身成佛”也就是在现世成佛,日本佛教进入新的发展时期,产生了“本地垂迹”的思想,认为佛是神的本体(本源),神是佛的垂迹(化身),神佛思想融为一体。②
日本平安时期,是藤原氏掌政的贵族社会盛极而衰时期。上层贵族深感人生无常,中下层贵族更加“厌离秽土,欣求净土”,整个宫廷和贵族社会充满着复杂而尖锐的矛盾,这些都促使佛教思想得到进一步发展。据村上专精的《日本佛教史纲》记载:“平安朝共有十六位天皇出家,至于皇后、皇子出家者,则不知其数。”③平安时期佛教之盛况由此可见一斑。
平安时期的佛教已不再局限于国家佛教,而逐渐发展成为一种个人的宗教信仰。也不再仅仅局限于上层社会,在普通民众中也广为传播。佛教思想的这种民众性,必然会体现在日本文学作品中。正如佐藤势纪子所说:“‘变化不定之世间’乃时人抱怨世事无常之际的惯用语……无常与宿命,同为支配《源氏物语》中的出场人物乃至此书写作之时代的人们的重要思想。”④紫式部的长篇小说《源氏物语》就明显地表现出这种思想。
二、佛教对紫式部的影响
《源氏物语》的作者紫式部出生于中层贵族家庭,家道中落后,嫁给比他大20岁的藤原宣孝为妾,婚后不久,丈夫病逝,过着孤苦的孀居生活。不幸的遭遇,再加上当时崇佛的社会风气,佛教不可避免地影响着她的世界观和美学观,影响着她对故事情节的安排、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因果报应的观念深深根植于作者的思想深处,再同世事无常的观点结合起来,内在地引导着她的创作走向,佛教的各种思想在她的长篇巨著《源氏物语》中有着淋漓尽致的体现。紫式部的佛教思想包含着当时已经传入日本的佛教的各种思潮,是一个内容庞杂的广博体系。“它既有哲学色彩的般若学‘法性’本体论思想,又有纯宗教的弥陀净土信仰;既有一套宣扬成佛的理论,又有修持成佛的念佛三昧方法;既有‘精巧’的神不灭说的唯心主义论,又有粗俗的因果报应说教。”⑤作者的思想显然烙上了当时佛教思想所具有的特征。
日本学者小松伸六也明确指出:“在日本作家的传统中似乎有一种透过死亡和黑暗来观察人生的佛教思想。这可以上溯到歌唱‘诸行无常、盛极必衰’的《平家物语》,把世俗的人和家庭喻为河中流水的《方丈记》,强调人生无常的《徒然草》和出家歌人西行,游吟俳人的无常感文学。”⑥受到这种佛教思想的影响,紫式部也流露出对人生与生命不确定性的忧伤,对人生的无常与变化的感叹。
另外,紫式部还受到中国诗人白居易的佛教思想的影响。紫式部出身于书香门第,曾祖父、祖父、伯父和兄长都是当时有名的歌人,父亲擅长汉诗与和歌,对中国古典文学颇有研究,她从小就跟随父亲学习汉诗,熟读中国《白氏文集》等古典名著,紫式部的创作思想和灵魂中集中体现出了白居易对佛教的理解元素,舍妄求真是佛教思想的具体体现,但白居易一生功业之心未泯。因此,《源氏物语》中的人物虽然时常感到人生无常,但是仍然留恋现实生活、向往爱情和人世功名。
三、《源氏物语》的佛教性格剖析
《源氏物语》是一部充分展示人情世态的经典小说,而它对世态人情的深刻理解和细致体悟却始终渗透着佛教思想,因此《源氏物语》具有浓厚的佛教色彩。作品当中出家、因果报应论、无常观等佛教思想无时无刻不深深地影响着作品人物的思想性格发展,成为作品人物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诸行无常,是生灭法”之无常观是佛教所表现的重要思想之一,《源氏物语》中多处都表现着人生的无常。源氏恋慕继母藤壶并与之私通后,藤壶因负罪感又坚决拒绝他的求爱。女三宫与柏木私通后,源氏联系到自己曾与继母藤壶私通,深感人生无常。他又因情事被流放须磨时,感叹人生无常,“源氏流放须磨、明石归京后,升至内大臣,深感当朝在全盛之世,但由于他的遭遇,还是痛感人生之无常”⑦。当源氏最宠爱的紫姬病逝时,源氏更加痛感人生无常。“源氏对她们说:‘我此生所喜荣华富贵,他人无法可比。谁料所遭噩运却胜于他人。想是佛菩萨要我感悟人生无常,世事多艰之理,故赐我此命吧。”⑧源氏不停地猎艳女性、追逐爱情,其实,这是现实的爱情与人生无常之间的冲突,是一种深刻的虚无,虚幻的满足背后是深刻无尽的、无可奈何的人生哀叹。
《源氏物语》中诸多女性的出家是佛教思想的具体化反映。她们在现实生活中历经坎坷、艰难挣扎,最终感觉无法解脱而选择出家。藤壶与源氏私通后,进退维谷中削发为尼;空蝉相貌一般,但性格矜持自重,气度高雅,富于理性,为摆脱继子的纠缠而矢志佛门;女三宫和柏木私通之事被源氏发现后,源氏对她态度冷淡,女三宫自知今后的日子难挨,对自己的境遇衡量后,为回避婚姻生活而出家;六条御息因源氏而坠入情网,却又遭受冷落,被贵族社会边缘化,失去了人生坐标中自己应有的位置,使“她流传了不贞的罪名,遭受了轻薄的讥评”,遂因对源氏爱情的绝望、失去在贵族社会的生存空间而出家。这些在爱情生活上遭到挫折和不幸的女性,为了逃避和脱离痛苦,在所谓的二元对立理念(无常感的此岸与彼岸思想)的强烈影响和思维碰撞下,在对人生现实场中沉重苦难的深刻思索和感悟后,企图通过皈依佛门来消灭烦恼,寻求解脱。
因果报应是佛教所体现的另一重要思想,它所表达的是三世因果论,即前世的因和现世、来世的果。平安时期,人们相信佛教的因果报应思想,今世的果必定有前世的因,或者说是前世有因才有今世的果,所以人们认为现世的生活是前世的报应。《源氏物语》中把人物的命运归结为生前命定,宣扬了因果报应的思想。源氏的正夫人葵姬,受其冷遇,遂与东宫太子有染,生下夕雾。而随即在源氏娶了女三宫作为正夫人之后,女三宫和柏木私通,又生下薰君,他们私通后,柏木惊恐万分、一病不起,临死前还在沉痛思索“我前世作了什么恶孽,而使得今生有如此悲痛之事”。夕颜暴毙后,惟光对源氏说“你又何必如此伤感,一切缘自于前世注定”。对于浮舟的悲惨境况,则解释为“大概是做了某种坏事,故而遭此报应吧。”源氏晚年发现自己年轻时做过的斑斑恶迹,到今日好像是又一件一件地反馈到自己身上,感到胆战心惊,感到心中充满了丑恶和卑劣,人生将永远为此而悔恨交加,更不期来世将受到何种报应,何等苦难的折磨。”⑨因果报应理论使人们空虚的精神有所寄托,痛苦的心灵有所抚慰,引导人们认为因果报应是自然的赏罚、是人生的必然规律,使他们在内心产生强烈的恐慌和莫名的忧伤,同时冥冥之中又迸发出强烈的希望和归属感,从而使他们对宗教产生某种依赖感。
马克思说:“这个宗教既是纵欲享乐的宗教,又是自我折磨的禁欲主义的宗教,既是林加崇拜的宗教,又是扎格纳特的宗教,既是和尚的宗教,又是舞女的宗教。”⑩所以,现世享乐思想在《源氏物语》中也有所体现。“源氏大将时刻不停地念叨着:‘如此修行,可使现世不致寂寞,可又使后世获得善报。这虚幻无常的一身还有什么烦恼呢?”“女人持身之不易,折磨和难苦之多,世间无与其比拟了。假设对于悲哀之情,欢乐之趣,一概冷淡处之,只管修身养性,那么安得享受世间荣华富贵,慰藉人生无常之痛苦呢?”一方面,他们深感人生无常,企图通过出家、来世以寻求解脱;另一方面,又留恋现世的荣华富贵,这无疑就是“和尚的宗教”和“舞女的宗教”的复杂结合。
作为表现人类精神世界的文学艺术,它与宗教有着相通的地方。佛教思想在日本文学作品中有着真实而全面的体现。可以说,这种融合在文学中的佛教思想对于我们解读日本文化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透过《源氏物语》,我们能够看到紫式部所处的时代,以及她的恋爱观、世界观和宗教观。其恋爱观在作品中有着隐晦的表现,她从空蝉身上表现了在爱情面前的理智精神,从源氏的塑造上又表达着对人类真正爱情的极力探求。紫式部对日本平安时期常见的出家行为也作了犀利的剖析,当时的女性不具备独立的社会地位与经济地位,只能依附于男性生活,两性 情感问题是女性生活的中心,一旦遭受感情纠结,便矢志佛门。另外,紫式部在《源氏物语》中用形象的手法对因果报应理论作了艺术的阐明,把构建人们现实困苦的原因上推到前世,进而把改善人们现实命运的希望下移到后世,这就要求人们的一念一行、一举一动都要符合佛教的要求,从而大大束缚了人们的思想。这样,植根于作者思想深处的因果报应理论和无常观念相结合,时时刻刻影响着作者的创作思想。紫式部认为人们虽然能够摆脱现世的苦恼,但是无法摆脱人本能的苦恼,无法解决现实与人生的矛盾,在苦恼、彷徨中,只好求助于佛教,借助于皈依佛门来实现精神的回归和解脱,寻求灵魂的最终平静。
① 梅原猛.佛教的思想[M].东京:集英社,1982:42.
② 叶渭渠.日本文化史[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08.
③⑤ 钟旭.从《源氏物语》看紫式部的宗教观[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00,(04):59,60.
④ 佐藤势纪子.宿世的思想(序)[M].东京出版社,1995:3.
⑥ 吴舜立.佛禅与川端康成的“虚无”[J].南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68
⑦⑧⑨ 紫式部.源氏物语[M].丰子恺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352;568;101.
⑩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