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奥斯卡·王尔德笔下的“美”与“丑”
2012-08-15袁庆锋华南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广州510642
⊙袁庆锋[华南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 广州 510642]
奥斯卡·王尔德(OscarWilde)是19世纪末英国唯美主义的集大成者。自青年时代起,王尔德就视自己为“美的传教士”,视美为顶礼膜拜的最高神祗:“美是天才的一种形式,实际上还高于天才,因为美不需要解释。美属于世界上伟大的现象……美有它神圣的统治权。”唯美主义思想重要的一面即是以美反抗社会,王尔德对充斥英国社会的市侩哲学和虚伪道德深恶痛绝,他用艺术的美抗击鄙俗现实中的丑,在作品中构筑了“美的理想国”。王尔德曾说:“在这动荡和纷乱的时代,在这纷争和绝望的可怕时刻,只有美的无忧殿堂,可以使人忘却,使人快乐。”
王尔德的唯美主义思想继承了约翰·罗斯金的思想。约翰·罗斯金强调美在社会的意义,主张美必须与道德原则相一致,不能为了美牺牲真理和道德目的。霍尔布鲁克·杰克逊早在1913年就注意到王尔德一生中的任何阶段都从来没有彻底不顾道德。王尔德的人文主义式的道德关注导致了其作品中美最终陨落的结局,而对丑的关注丰富了其唯美主义的艺术内涵。
一、“美”的陨落
王尔德在其作品中塑造了众多美的形象,他们代表了王尔德理想美的形态,为丑陋的现实增添了亮色。但他笔下的美的代表人物具有共同的悲惨结局:死亡。美最终沦落为现实强大压迫下的牺牲品,凸显了王尔德唯美理想的现实困境。
1.存活于艺术中的美
这种美是理想的美,仅存于艺术的想象世界中,人世间没有,这种美能净化现实、提升灵魂,但因缺乏现实存活的土壤而只能昙花一现般陨落。《道林·格雷的画像》中的西碧儿·韦恩的美即是此类。
西碧儿是道林·格雷在“灰色庞然大物”伦敦的肮脏的、迷宫般的街巷的小剧场找到的美。她不到17岁,是神圣、完美的古希腊美的代表:“小脸蛋儿像花”,“嘴唇好比玫瑰花瓣”,颈脖的曲线“酷似洁白的百合花”,胳膊简直是用象牙雕成,声音像“黎明前夜莺的歌唱”,跳舞时“身姿摇曳,犹如一茎芦苇在水中荡漾”。她活在莎士比亚的戏剧中,扮演着戏里的各种女主角,却对人生一无所知。她的表演能唤醒一代人的灵魂,能给浑浑噩噩过日子的人注入精神活力,能在过着卑琐生活的人身上启发美感,促使他们撂下自私自利之心,为别人的悲哀一掬同情之泪。可当她爱上道林·格雷、踏入真实生活时便失去了所有的美的艺术生命力,最终被遗弃而自杀。
2.社会污染的美
这种美易受社会污染,因无法抵挡现实的侵蚀而最终变质沦落为徒有美的外表的丑。代表人物有道林·格雷、西班牙小公主以及教授的女儿。
道林·格雷被亨利称作“用象牙和玫瑰花瓣做成的阿都尼”、“那喀索斯”:鲜红的嘴唇轮廓雅致,湛蓝的眼睛目光坦然,一头金色卷发,青春率真,纯洁热情“,还没有被这浊世所玷污”。可是这种美在以亨利爵士为代表的颓废享乐主义思想浊化下一步步走向堕落的深渊,他杀人,嫖妓,同性恋,吸食鸦片,他的美早已成为空壳,转化为一种可怕的腐蚀力量。同样,美丽的西班牙小公主自出生就被囚禁于皇宫,被侍从女官严加看管,最终变得冷酷无情,面对小矮人之死毫无恻隐之心,反而命令以后只允许无心人陪她左右,这种无心无善之美最终只能成为戕害美的帮凶。而《夜莺与蔷薇》中教授的女儿早已被金钱权势所收买,出卖自己的爱情。
3.没有灵魂的美
这是一种无奈的美,它用灵魂换来解脱,可以快乐存活,但没有灵魂注定最终的灭亡。《打鱼人和他的灵魂》中的小美人鱼是典型代表。作者不惜笔墨地描述了她的美“:她的头发像是一簇簇打湿了的金羊毛,而每一根细发都像放在玻璃杯中的细金线,她的身体像白的象牙,她的尾巴是银和珍珠的颜色,她的耳朵像贝壳,她的嘴唇像珊瑚”,“紫水晶般的眼睛”。年轻的打鱼人一眼就爱上了她,把她抱得紧紧的,不肯放开她。但她是没有灵魂的,所以打鱼人必须送走自己的灵魂才能与她相爱。最终,打鱼人在女巫的帮助下除掉自己的灵魂,和海里的美人鱼结合,过着幸福的生活。但那颗在人世飘荡的灵魂最终被社会的腐败、堕落所诱惑过着苦不堪言的日子。在不知情况下,灵魂又回到打鱼人的体内,而美人鱼也因此而死亡。故事寓意社会现实只能玷污美的灵魂,而快乐幸福也只能是没有灵魂的暂时逃避,其结局注定只能是悲剧。
二、“丑”的救赎
在残酷的社会现实中,美纷纷陨落,而与此构成强烈对比的则是丑最终得到救赎。由美到丑的转变标志这王尔德在现实社会认识上的无奈、转变与成熟。丑的救赎强调的不是丑的意义,而是王尔德用极端的策略映衬了善和真的重要性。
1.“善”的丑
善比美重要、深刻。在一个美无法存活的现世里,王尔德强调了善的意义。快乐王子、星孩以及巨人的故事都证明了这一观点。
快乐王子生前住在无愁宫里,远离现实,生活在美的世界里,可死后才发现城市的丑恶与穷苦,铅做的心也禁不住流下泪水。为了帮助生病的小孩、饥饿的书生、卖火柴的女孩以及穷乞丐们,他送走了剑柄上的大红宝石、蓝宝石眼睛、身上贴的纯金,最终变得灰暗难看,被人遗弃,但却住进了上帝的金城里。星孩迷恋自己的美,骄傲、残酷、自私,因为母亲的丑陋而拒绝相认,后来变成跟“蟾蜍一样地难看,跟毒蛇一样地可恶”后,开始悔改,最终凭借自己的善良与自己的国王父亲、王后母亲相认。自私的巨人拒绝小孩子到他的花园玩耍时,只能一个人守着寂寞、冷清的冬天,而当他最终变得善良友好,邀请孩子们来玩时,他得到的是春天般的欢乐,死后被上帝带到天堂。由美到丑的快乐王子、星孩,由丑到美的巨人都证明了善的关键意义。
2.“真”的丑
“真即是美”在坎特维尔幽灵身上得到体现。坎特维尔幽灵在庄苑作祟300年之久,迫害过多人,作恶多端,但最终在与美国公使一家的较量中败下阵来,开始反思悔改。最终,他来到弗吉妮亚的房间,他摘下他恶魔的面具,把自己的真实内心袒露在弗吉妮亚面前,最终在弗吉妮亚的帮助下得到救赎进入美丽的死亡园。丑陋的救赎背后是真,而真也是一种美。
三、由美到丑的社会意义
研究者在论及王尔德时,很少有人注意到他思想中人文主义者的一面。事实上,王尔德早在就读于牛津大学时就已经是“一位早熟的维多利亚时代的人文主义者”。有些评论家认为,“王尔德是以人文主义者的身份开始他的知识分子生涯的”。王尔德自己也认为艺术家应“担负起改变民族道德观念的重任”,我们对自然、现实和世界的责任就是改造它。王尔德作品中由美到丑的演变充分反映了他的这种人文主义者的时代责任感。
19世纪后半期的英国在其经济繁荣的表象下,整个社会却蕴含着巨大社会危机、精神危机。随着资本主义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张,国内的阶级矛盾也随之升级,过度的海外扩张也激化了英国和其他国家的矛盾。敏感的王尔德正是要用美的象牙塔对抗英国社会的唯利是图、金钱至上的市侩哲学。他对现世的腐化与堕落感到忧心,呼吁人们前往美的殿堂,这实际上是对英国中产阶级虚伪道德观的一种反拨。但美的最终陨落促使他在更深层次上思考社会,最终认同美的道德内涵,进而提倡一种真善美相结合的艺术生活理念。
正如王尔德所说:邪恶与美德都是艺术家艺术创作的素材,邪恶与美德始终是其作品关注的核心。王尔德推崇生活中的美,以美对抗维多利亚时期英国社会中虚伪、腐化的中产阶级道德,同时也清醒认识到这种艺术理想的局限性,所以在塑造大量美的同时,又为其安排了无奈陨落的悲惨结局。此外,王尔德在作品中也用极端的方法——丑给世人敲响警钟,丑最终得到救赎的事实凸显了真、善在美中的意义。实际上,王尔德是在提倡一种和道德密不可分的唯美思路,即真、善、美的理想艺术生活方式,唯有如此,唯美主张才能在精神、审美异化的社会起到净化风气、洗涤丑陋、提升灵魂的功能。
[1]赵武平.王尔德全集(小说童话卷)[M].北京:中国文学出版社,2000.
[2]王洪琛.现代视野中的唯美主义[J].外国文学研究,2004,(04).
[3]赵澧,徐京安.唯美主义[M].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1988.
[4]赵武平.王尔德全集(评论随笔卷)[M].北京:中国文学出版社,2000.
[5]奥斯卡·王尔德.快乐王子[M].巴金译.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1981.
[6]索亚军.柏拉图哲学中真善美的统一[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