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狄更斯的人道主义思想:“小圣母”“、悔过者”“、恶人”的形象解读

2012-08-15湖北经济学院外国语学院武汉430205

名作欣赏 2012年9期
关键词:恶人圣母狄更斯

⊙胡 磊[湖北经济学院外国语学院, 武汉 430205]

狄更斯在他写作生涯的30多年间,除14部长篇小说外,还著有大量的游记和中短篇小说,他的众多作品都被英国人民所喜爱,甚至还吸引了许多世界范围内的戏剧观众和无数读者。其中许多人物形象的塑造都体现出狄更斯“爱”与“善”的人道主义思想,它偏重于伦理道德,以人性为基石,注重人物外在的感化功效,带有阴柔和略带感伤的气息。狄更斯的人道主义思想诞生于维多利亚这个大的时代背景下,并与他的人生经历密不可分,历史上的审美观和道德观以及浓郁的基督教精神也浸润了其人道主义思想。

一、狄更斯及其人道主义思想

狄更斯是19世纪英国现实主义文学的主要代表,他是一名高产作家,创作出了许多流芳百世的经典著作,除了先天天赋这一因素外,更重要的是后天的勤奋努力。同时他又是一位幽默大师,在现实与浪漫中运用妙趣横生的语言道出了世间百态。狄更斯的人道主义不仅继承了“忍让、仁爱、宽容”的传统,还发扬了“博爱、自由、平等”的精神。他的人道主义核心便是“爱”与“善”,其中的“爱”不是站在自然本性基础之上的占有式的爱,而是基督式的大爱;其中的“善”是指人性方面所存在的善性,包括为善的举止和心态。狄更斯相信人性本善,有的人之所以会变恶只是被罪恶的社会环境所迫而导致了对善良人性道德的偏离,假如他们身处良好的社会环境,那么他们也会是好人。秉持着这样的思想观念,狄更斯的人道主义思想十分注重人物外在的感化功效,所以在他的作品中,总会有那么几个“小圣母”的人物存在,如下文中将要描写到的西丝、小耐尔。

二、“小圣母”、“悔过者”、“恶人”的形象解读

1.“小圣母”

展开狄更斯谱写的人物画卷,其中许多色彩斑斓的女性形象深深地吸引着我们,让我们沉浸其中,为之着迷。她们有的温柔善良,有的美丽可爱,甚至有的有男性般的刚强,在她们的身上,我们看到了女性的内在美,这就是狄更斯小说中的“小圣母”形象,她们引导着人性的迷失者。如《艰难时世》中的西丝、《老古玩店》中的小耐尔等,在她们的身上,我们看到了许多优秀的共同点:即使身处逆境,却依然拥有良好的心态,具备美好的品质,她们总能给人带来温暖的感觉,有了她们便找到了家的归属感。她们都有一个需要自己去照顾、去感化、去引导的父亲或长辈,而这类长辈大多都属于下文中所描述到的“悔过者”形象。在狄更斯的心目中,“小圣母”是最为理想的人物形象,在众多作品中,她们作为感化者和引导者使“悔过者”最终走向了人性回归、精神复活。

《老古玩店》中的小耐尔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个凄美的形象,她是“爱”与“善”的化身,在仆人吉特的眼中,她是遥不可及的天使,给人高不可攀的错觉,实际上她很可爱,也很容易亲近。通常和小耐尔一般年纪的孩子都是活泼好动的,如果让她们日夜陪着衰老的外祖父待在沉闷阴暗的古玩店里过着单调乏味的日子,那是枯燥至极、难以忍受的,可在小耐尔看来,正因为能陪伴在外祖父身边,生活才变得美好。对外祖父来说,他深深地爱着这个孙女,他想竭尽全力让小耐尔在他死去后能过着物质丰裕的生活,正因为这样,他不幸堕入了赌债的深渊,周而复始,最终泥足深陷,不得不带着小耐尔离家出逃。在这一路上,小耐尔却凭借自己的毅力与果断不断引导着外祖父走出困境,她虽然小小年纪,却像个母亲一样照顾、关爱着外祖父,她虽然最终由于身心俱备而早逝了,但却像耶稣一样净化了人们的内心,她美好的形象与精神在人们的心中永世长存。

2.“悔过者”

“小圣母”是人性的完美者,是“爱”与“善”的化身,那么顾名思义,“悔过者”则是有人性的缺陷但愿意改过之人,在这类人的本性之中存在着善与恶两种因素,只是由于罪恶的社会环境,导致他们的善被恶所压制甚至是蒙蔽了,然而在通过“小圣母”的感化和引导后,他们迷失的人性又将复苏与重生。

狄更斯笔下的“悔过者”形象分为两种,一种是本性中虽然存在着善恶两种因素,但善是占主导地位的,是人性的根本,他们仍然持有明辨是非之心,只是由于罪恶社会环境的影响,他们内心的善被恶所压制、覆盖而趋于沉沦。《双城记》中的卡尔登是一个具有天赋、才华出众的人,可他却不思进取,自甘堕落,他认为自己剩下的只是一个躯壳,已无法摆脱酒肉和怠惰了。然而,在“小圣母”露西出现之后,他的内心受到了感化,最终迷途知返,得到了精神复活。露西用“爱”与“善”滋润了卡尔登日渐枯萎干涸的心,使他重新肯定了自我。狄更斯对卡尔登这类人之前所持的态度是“对他们的不幸遭遇感到悲哀,但同时又对他们的不争气而感到愤怒”,在他们受到感化、迷途知返后,便歌而颂之。

另一种则是本性中的善已几乎被恶蒙蔽,颠倒是非黑白,只有将他们内心的魔障全部驱除,引导他们明辨是非,才能让他们真心忏悔,相对上一种“悔过者”而言,这一种通常需要更多的耐心与更长的时间。《艰难时世》中,葛雷梗虽然注重实利、自命不凡,以功利主义作为生活原则,但他自身并不缺乏感情,而他却忽视了自己的感情。心灵的智慧被头脑的智慧所蒙蔽,他的天性被他的事实哲学所压制,他的感觉早已麻木。葛雷梗是一个本性端正善良的教育家,但却交了庞德贝这样一个好朋友,他把自己年轻的女儿露易莎嫁给了比她大得多的恶汉庞德贝,又把轻佻的贵公子介绍到露易莎身边,由此可见,葛雷梗“中毒”不浅却不自知,最终导致女儿婚姻破裂、儿子生活放荡成了盗窃犯,他是可悲的,但他并不可耻,自食恶果之后,他在女儿露易莎和“小圣母”西丝的感化下深刻认识到了自己所犯的错误,最后得以和露易莎一家在温馨和睦中安度晚年。狄更斯对葛雷梗这类人所持的态度由之前的批判变为最后的同情肯定。

3.“恶人”

“恶人”形象是“小圣母”形象的对立面,如果说“小圣母”是人性的完美者,那他们就是人性的缺失者,这两类形象在人性方面是两条永远没有交集的平行线,“小圣母”的“爱”与“善”在他们身上无法得到回应,无法引导他们向善,他们是没有爱心、没有情感之人。狄更斯笔下的“恶人”形象是他极力否定、鞭挞的对象,在他看来,美即是善,丑即是恶,“恶人”形象都是怪异的、丑陋的。

《艰难时世》中的庞德贝是一个极度藐视情感的纺织厂厂主,在许多方面他的言行举止都体现出他没有人的天性,没有情感。他把自己的亲生母亲隐藏在外地的乡下并不许她与自己相见,老妇人迫于无奈,只能每年一次奔波几十英里来到他所在的城市,在他住处的四周徘徊不前,这是一个做母亲的心,她希望这么做能够看上自己的儿子一眼。庞德贝总是喜欢吹嘘自己白手起家,同时,这也是在宣扬一种无情哲学;他总是营造出一种世界对他是无情的,所以他有理由也对世界做无情的假想;他总是以一副咄咄逼人的姿态去面对他人,好像全世界都对他有所亏欠一样;他总是先声夺人,永远都摆出一副优越自负、高高在上的样子;他总是以自己的喜好和思维方式给别人定性。在马戏团的住所,他不分青红皂白,只凭自己的主观臆想就认定西丝的父亲是个无赖兼流氓,他不仅不反思还以此自鸣得意。由于不堪维持婚姻之苦,朴实善良的工人斯蒂芬想到了离婚,而庞德贝又给他扣上了一顶“推翻宗教”的大帽子,这也是最终间接导致斯蒂芬死亡的原因。

本文具体分析了狄更斯作品中的“小圣母”、“悔过者”和“恶人”形象,从中把握了“爱”与“善”便是狄更斯人道主义思想的核心所在,尤其在对“小圣母”与“悔过者”形象的分析中,我们可以感受到“爱”与“善”在狄更斯心目中的分量,对“恶人”形象也做了简单的论述,使其人道主义思想在这三类不同人物形象的相互联系与对比碰撞中更直观地被体现出来。其笔下的“小圣母”以成为悔过者朋友或营造温馨和谐家庭氛围等方式圣母般地引导和感化着“悔过者”,以略带感伤的爱与善使他们走向了人性回归,最终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归宿,而笔下的“恶人”冥顽不灵、难以感化,最终也遭到报应,以悲剧收场。

[1]李淼.论《双城记》中折射出的狄更斯的人道主义思想[J].文教资料,2009(35):20-22.

[2]刘育根.《双城记》与狄更斯的人道主义[J].文教资料,2007(27):18-19.

[3]殷爱平.狄更斯的“仁爱”思想初探[J].镇江高专学报,2002,15(04):13-15.

[4]龚好玲.狄更斯作品中的人道主义思想分析——从人物形象入手[J].咸宁学院学报,2010,30(07):63-64.

猜你喜欢

恶人圣母狄更斯
论狄更斯小说的广告叙事
维多利亚圣母修道院
圣母大学:Fighting Irish
——战斗的圣母人
刺花
我不想感动对方
可以不去扎人,但身上必须有刺
印度 圣母节
狄更斯、透纳与大海
树的美丽传说
狄更斯作品《远大前程》的人物形象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