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成长中的话语权分析:解读马克·吐温的《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

2012-08-15王志敏常州纺织服装学院外语系江苏常州213164

名作欣赏 2012年9期
关键词:哈克吉姆话语权

⊙王志敏[常州纺织服装学院外语系, 江苏 常州 213164]

一直以来,人们对马克·吐温作品的研究多偏重于他的幽默和讽刺技巧,对他作品中蕴含的丰富思想内涵、社会意义研究相对较少,而从“话语权”角度对儿童成长过程的解读更是凤毛麟角。本文尝试运用福柯的“话语权”理论来解读主人公哈克和黑奴吉姆的成长过程以及这部作品蕴含的社会意义。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作为美国文学中的一部经典著作,其中独具特色的口语化语言的运用开创了美国小说语言的新风。作品中的主人公多采用土语方言,甚至是俚语,常常打破语法常规,却又与叙述者的儿童式思维契合。更重要的是,作者正是通过符合儿童身份的口语化语言,刻画了主人公在成长过程中对传统社会秩序的抗争以及对自由的向往。主人公成长过程中的“话语”成为抗争旧秩序和向往新世界的工具和手段。

一、成长与话语权

成长是人生经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生的必然过程和重大转折点。语言是成长过程中用来表达自我意愿、展示自我个性、质疑社会权威以及追求自由理想的方式和工具。他们实现这一目的的手段就是通过获得并行使“话语权利”,实现“话语权力”,这个过程就是成长的过程。

法国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米歇尔·福柯认为,“人类的一切知识都是通过话语而获得的”,“人与世界的关系就是话语关系”。福柯把实践中的“话语”分为两类,一是“话语权利(DiscourseRight)”,即社会或经济主体创造、生产自身的知识并将其意义传播于社会之中,以确立其在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主体地位,并为其他团体所认识的权利;二是“话语权力(DiscoursePower)”,是指一定社会或经济主体通过其所承载的一定知识的话语体系,以制订、维持规则和秩序的手段或语言,使其生产或制造的知识获得统治地位,并对其他话语体系进行监督与筛选的权力。概括起来,“话语”是权利的一种形式。

在成长过程中,青少年渴望独立和自由,希望能够进入社会的主流价值中心,通过获得话语权利来实现自己的话语权力。他们在不断地尝试靠近成人话语形成的权力系统时,也在不断地行使着自己的话语权利,虽然他们的话语难以“确立其在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主体地位”,也难以“为其他团体所认识”。但无论怎样,青少年单纯、乐观、善良和平等的美德会通过其独有的话语系统表达出来,去质疑和颠覆着成人世界的冷漠、贪婪和残酷,话语权利,在不断成长过程中形成对成人话语权力的颠覆与重建。当然,在颠覆和重建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各种挫折和失败。因此,逃跑和历险成为青少年消极行使他们话语权的方式之一。《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的主人公哈克和吉姆正是采用这种方式来对抗和颠覆成人世界的话语权,并在这一过程中不断成长起来。在逃亡过程中,他们的道德观念在斗争中不断发展,他们的话语也日益成熟。哈克和吉姆正是两位在挑战成人话语过程中不断遭受挫折和失败,勇于向象征秩序的话语权力挑战的典型代表。

三、成长过程中对成人话语权力的颠覆

小说采用第一人称的方式,讲述了年仅十三岁的主人公哈克贝利·费恩(下文简称“哈克”)不甘遵守成人社会循规蹈矩的“教化”,和黑奴吉姆逃亡到密西西比的历险故事。在逃亡过程中,出身白人最底层的哈克和黑奴吉姆因为相同的遭遇和生存危机走在了一起,历经一次次磨难和斗争,两人终于从幼稚走向成熟。通过两人在逃亡中的思想斗争和言行,可以看出哈克对成人话语权力的颠覆和挑战过程。

哈克对成人话语权力的挑战和颠覆贯穿全文。在哈克出逃之前,哈克就对身边的成人世界充满厌恶。首先表现在他对刻板的教育的抗争上。哈克从一开始就不喜欢道格拉斯寡妇企图通过“教育”来“改造”他的做法,所以就偷偷跑掉了,只是后来为了能参加汤姆的盗窃团伙才又回来读了几个月的书。再到后来,哈克去学校,是因为他故意惹他的父亲生气。其次是哈克对宗教的挑战。哈克根本就不相信宗教。在小说第一章中,当道格拉斯寡妇给他读《旧约全书》时,他很感兴趣,但当他知道摩西早就死了的时候,立刻就没兴趣了。因为他“从不评价死人”。当沃森小姐试图通过让他每天祈祷来教化他时,他用自己的思维来挑战:“如果祈祷什么就有什么,为什么那个寡妇丢了的银鼻烟壶找不回来,为什么沃森小姐胖不起来?”一个对上帝充满质疑的人绝对不能算是上帝的忠诚信徒了。第三是对王权的挑战。这点可以从哈克对“公爵”和“国王”两个骗子的厌恶态度看出来。当两个骗子睡着的时候,吉姆问哈克:“你对国王和公爵的行为感到惊讶吗?”哈克回答说:“一点都不惊讶,我们的公爵和国王很不诚实,当然了,我也从不觉得王室的任何一个成员会诚实。”

对哈克的成长具有决定意义的,应该还是哈克对吉姆的态度以及话语权的让渡。在杰克逊岛上他意外地碰到吉姆——一个从沃森小姐家逃跑的奴隶。当吉姆要求哈克保守秘密时,哈克因社会、家庭的种族偏见难以抉择:是保守秘密还是向镇上告发? 但最终哈克善良的本性战胜了畸形的社会意识,选择了帮助吉姆。当吉姆被“公爵”和“国王”卖掉,被关在菲尔普斯家等待被送还给他的合法主人时,哈克又一次面临抉择。当他决定写信告发吉姆的行踪,又想起了他们一起逃亡的经历和患难中结下的友谊,他“左右为难”,“好像连气也不敢出似的”,最后良知终于战胜世俗,“好吧,下地狱就下地狱吧”。哈克义无反顾地撕毁了信件。哈克这些独具特色的话语,就是他使用话语权对抗社会主流价值的工具和方式。

哈克的成长不仅仅只源于他内心的良知,还源于他对黑人的敬仰。在吉姆谈论他妻子和女儿时,哈克“很惊奇地发现吉姆几乎和白人一样为其家庭担忧”。吉姆偷逃的目的是不想被卖掉而离开自己的妻子和女儿。逃走的目的也只是为了跑到北方赚钱把妻子和女儿赎出来。这让吉姆感到,同他的白人父亲相比,吉姆这个黑人爸爸比白人更关心自己的孩子。在当时的白人意识当中,白人都是优秀的,而黑奴则都是“邪恶”和“愚蠢”的,可以像货物一样买卖。但吉姆所表现出的超越白人的父爱让他对这一传统的道德教化产生了质疑。在历险当中经历的一系列事情都使哈克逐步认识到“白人都是些极其卑鄙的家伙”。随着故事的发展,哈克认识到黑人与白人并没有多大差别时,他就从一个缺乏判断力的小男孩逐渐成长为一个有自己主见、对生活理想有着承诺的男子汉。他不再是一个被动的逃亡者,而是勇敢地用行动表明他的态度,完成了他对成人世界的抗争由被动到主动的转变。

根据福柯的话语权力理论,控制方享有对被控方的控制权。任何一种权力的掌握都意味着对话语权的掌握。处于社会核心价值圈中的成年人享有对处于价值边缘的儿童群体绝对的控制权,也就是话语权。然而,儿童善良、纯真和公平的天性会对成人的话语权进行反抗、挑战和颠覆,以期建构一套属于自己的话语规则。从上文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十三岁的哈克正处于成长阶段,因为他强烈感受到来自成人世界的压力,他采取逃亡、帮助吉姆获得自由等各种方式挑战成人世界的游戏规则,通过行使自己的话语权来实现对主流社会的行为规范和文化秩序的改造。正是在这一反抗的过程中,哈克增加了对社会的认识,逐渐接受了社会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一步步从天真走向成熟。

马克·吐温创作这部作品的时间是在1884年,作者却有意把小说背景设定在奴隶制未被废除的内战以前,具有深刻用意和强烈的讽刺意味。当时北方政府企图把战败的南方蓄奴州并入的政治计划推行不利,南方各州顽固抵制,开始管制和压迫因战争解放了的黑人。黑人的生存处境极度恶化,种族关系异常紧张。作者之所以选择白人哈克和黑奴吉姆作为故事的主角,并随着故事情节的展开,哈克逐渐认同并承认了黑人吉姆的话语权,且以黑奴吉姆获得人身自由作为结局,表达了作者希望消除种族隔阂,消除奴隶制度的强烈愿望。另外,当时的美国正处于“西部大开发”时期,当时的美国人民对自由新世界充满了憧憬和希望,正从思想和行动上不断告别陈腐的旧世界,开拓新世界。这双重背景有一个共同的契合点,那就是人们对于自由的渴望和追求。主人公哈克道德发展和成长历程,正是这个时代美国人民的心理缩影。因此,单纯从故事本身来看,哈克通过对成人世界话语权的抗争和颠覆,完成了从幼稚到成熟的成长历程,其更深层次的寓意则是年轻的美利坚民族逐渐成长的历程。

[1]王治河.福柯[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

[2]马克·吐温.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

猜你喜欢

哈克吉姆话语权
哈克萨
话语权是一种暴力
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
真正的强者
用心良苦
布哈克历险记
让身体从纸中穿过
陈年凡客创始人
水里的倒影
被春天取消了话语权以后 [四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