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称谓变化的艺术——从称谓变化角度解读《不肯告发的女人》

2012-08-15河北农业大学河北保定071001

名作欣赏 2012年9期
关键词:伤兵士兵战争

⊙刘 冀[河北农业大学, 河北 保定 071001]

⊙冯洪真[中国地质大学长城学院, 河北 保定 071000]

作 者:刘 冀,河北农业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英语语言文学、英语教育;冯洪真,中国地质大学长城学院助教,在读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英语教育。

短篇小说《不肯告发的女人》最早出现在美国《读者文摘》1968年12月刊,后被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大学英语》第三册收录(略作改编)。小说中的故事发生于美国南北战争中,年轻的南方妇女Bettie的兄弟战场上一死一被俘、丈夫被俘后下落不明。在这种情况下,家奴告知在她家的农场里发现了一名严重受伤的北方士兵。Bettie明知这种情况应该向南方邦联政府报告,但善良的本性却让她不顾生命危险,克服重重困难,最终救活了北方士兵并把他送回北方军总部。读者心灵受到巨大震撼的同时,也被主人公高尚的人格所感动。本文从不同场景中作者对女主人公使用的不同称谓角度来分析作者的写作目的和写作效果。

在文学作品中,称谓语有时被称为叙事角度。文学作品中不同的人称视角叙述故事,不同人称角度的描写或叙述会带给读者不同的理解和感触。第一人称会增加故事的可信度,但往往缺乏客观性,而第三人称则相反。《不肯告发的女人》的作者在巧妙地利用了传统的第一、三人称的写作视角的基础上,灵活地改变了对故事中女主人公的称呼,使故事读起来既有可信度又不失客观;既增加了故事的亲切感又不失其严肃性;既能让读者对女主人公高尚的品格肃然起敬,又因作者对她的亲切称呼缩短了她与读者之间的距离。

1.Mygreat-aunt Bettie或者Aunt Bettie

“Mygreat-aunt Bettie”或者“Aunt Bettie”称谓在全文中只出现了三次,且全部是在小说的开始部分。年近八十岁的“my great-aunt Bettie”在为“我”讲述一个主人公是她自己的动人故事,此时读者的脑海中自然而然地出现一位慈祥的老人形象,她在给小孩子讲故事。故事中的她“barelytwenty,pretty,with bright blue eyes”,于是年轻、漂亮、长着一双明亮的蓝色大眼睛的姑娘形象跃然纸上。“I never did hate the Yankees.All that I hated was the war”,“我的姨婆”每每用来开始讲故事的这句话发自她的肺腑,展现给读者的是她善良、热爱和平的心。历经磨难的老人理解了生活的真谛,被卷入战争的士兵不应是仇恨的对象,真正应该憎恨的是战争和操纵战争的人。

善良美丽的人理应拥有幸福安定的生活,然而本来在战争中可以为她提供保护的两个兄弟一个被“北方佬”杀死,一个被俘,更糟糕的是新婚丈夫(同时也是她最忠实、最可靠的保护者)也不知被“北方佬”俘虏到哪里去了,生死未卜。与“北方佬”有着杀兄之仇、掳夫之恨的人,有机会面对敌人尤其是没有能力伤害自己的北方伤兵时,首先想到的会应该是报仇,正如电影《乱世佳人》中郝思嘉开枪射杀北方士兵的行为得到观众的理解甚至喝彩一样,读者很可能想到贝蒂一定会将北方伤兵交给南方军队,或者亲手杀死他,为自己的兄弟、丈夫报仇,因为这是合情也合理的行为,但作者在后面的叙述中却对贝蒂变换了称谓,这改变了故事的发展轨迹。

2.Bettie Van Metre 或者 James Van Meter’s wife

在接下来的故事叙述中,作者采用了“Bettie Van Metre”这一称谓。作者采用此称谓旨在告诉读者故事的主人公已经结婚,又一名与之关系密切的人成了战争的受害者。这更增加了她痛恨北方士兵的理由:两个兄弟一个被“北方佬”杀死,一个被俘;新婚丈夫在战争中生死未卜,不知去向。在这种情况下,当奴隶报告她发现受伤的北方士兵并一起赶到现场处理时,她的脑海里却只有一个想法:“这个人不是敌人,而只是一个在遭受痛苦的人。”尽管北方士兵的伤口让她恶心,尽管她知道自己有义务向南方军队报告发现敌兵的情况,但她还是耐心地为他擦洗伤口。需要注意的是,此时作者特意使用了“James Van Meter’s wife”这一称谓,作为战争中交战一方士兵的妻子(或许她的丈夫或兄弟就是被面前的伤兵所杀或俘获)在为另一方伤兵悉心疗伤。尽管她手里什么药都没有,由于了解战时药品的重要性,所以她不愿意从自己一方的医院取药,把药品用于给敌人疗伤无异于伤害自己的亲人。她竭尽所能照顾着伤兵。由于缺乏药品加之伤情严重,伤兵的生命受到威胁时,她甘愿自己冒险到北方军总部讨药。因为她“一直在想,他是不是在什么地方有一位妻子,等着他,盼着他,可又毫无音信……就像我一样。在我看来,唯一重要的事是让她的丈夫重新回到她的身旁”,她在进行换位思考,“我知道他的妻子一定在为他祈祷,就像我为詹姆斯祈祷一样。真奇怪,我和她的感情多么接近”。James Van Meter’s wife站在北方伤兵妻子的角度设身处地地为对方着想,正是这种感情使她冒着随时被南方邦联政府发现的危险将北方伤兵转移到自家阁楼上,不惜付出生命代价成功地来到北方军总部讨得药品,挽救了比德尔的生命,并有惊无险地将他送回其部队总部。作者采用主人公全称“Bettie Van Metre”或者突出她身为南方士兵妻子身份的“James Van Meter’s wife”称谓,凸显了女主人公纯真善良的品行和伟大高尚的人格。

3.Bettie

Bettie这一称谓多次出现,作为对女性的亲切称呼,作者的使用目的显然是为了突出主人公的女性特征,拉近她与读者之间的距离,塑造其邻家女孩的形象。正是这位美丽善良的邻家姑娘,冒险救助北方伤兵,冒险到北方军总部讨药,冒险将伤愈的北方兵送回其部队,其行为让心存怀疑的北方军将军也佩服,不得不说“You’re a brave woman”。读者欣赏她的热心、善良、勇敢,对饱受战争摧残的她报以同情,祈祷她能早日找到失散的丈夫和兄弟,一家人团圆。这就是作者使用“Bettie”这一称谓达到的另一目的,激起读者的同情心。Bettie的行为同样感动了北方军高级将领,他不仅给Bettie写了一封感谢信而且下令在北方所有的监狱寻找并释放Bettie的丈夫。虽然寻夫过程历经周折,但当衣衫褴褛的丈夫踉踉跄跄投入Bettie的怀抱时,读者无不为之动容,悄然落泪,当然也感动了另一主要人物——在场的北方士兵亨利·比德尔。感动之余,读者一颗悬着的心终于放下,由衷地为Bettie感到高兴,她的努力终于得到了回报,虽然这并不是她救人的初衷。

一篇不足两千字的短篇小说,为读者塑造了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通过“my great-aunt”,“Bettie Van Metre”,“James Van Meter’s wife”,“ Bettie”等不同称谓的使用,让读者从不同视角更深刻、全方位理解故事,细细品味欣赏主人公善良的本性和高尚的品格。作者对称谓的使用驾轻就熟,在故事的发展过程中游刃有余,随时变换的同时,控制着读者的情绪,追随故事中的人物命运,或悲伤,或同情,或紧张,或喜极而泣。读者在被故事感动、震撼的同时,不得不佩服作者高超的写作艺术。

[1] 李小娟.英汉称谓语的差异及其原因[J].语文学刊,2009,(03).

[2] 梁韦弦.中国传统思想伦理研究[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7.

[3]刘冰.《红楼梦》中女性称谓语之语用考察[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6).

[4] 刘萍.称谓的语用意义及其翻译[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2003,(03).

猜你喜欢

伤兵士兵战争
他们的战争
门牙士兵
士兵与海豚
战争催生的武器
瞭望塔
伤兵
战争
我必须放弃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