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林家铺子》的戏剧审美效果
2012-08-15曾洪军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四川南充637009
⊙曾洪军[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 四川 南充 637009]
作 者:曾洪军,文学硕士,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
我们所熟知的茅盾先生是一位现代著名作家,但同时他又是一位知名社会活动家,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起着旗手的作用。他的身上有着强烈的时代使命感、历史责任感和社会参与意识,因此,他的写作意图传达出他对于社会的关心、关注和关切。茅盾先生的出生地是近代以来中国农业最为发达的区域,它毗邻现代化的上海,当时世界的风云变幻常常在这里得到反映,这也深深地影响着茅盾,使他的作品既打上时代的烙印,又染上了一定的地域色彩。《林家铺子》以1932年的“一·二八”上海战争前后的江浙农村为背景。那时的中国下层人民外受日本帝国主义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残害与荼毒,内受蒋家王朝统治下的各级残暴、贪婪官吏的压榨、剥削、欺凌,更饱受地主豪强敲骨吸髓式的盘剥、掠取、抢夺。下层人民在这样的处境之下过着艰辛的生活。小说就是以这样的社会境况作为背景,通过林家铺子的不幸遭遇,反映民族商业悲惨的命运。
《林家铺子》是茅盾先生的名作,自问世以后,与他的《子夜》《春蚕》一样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茅盾先生是长期坚持以现实主义手法描绘中国社会现实的社会历史小说作家。如果说他的《子夜》成功地塑造了民族工业资本家的形象,“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成功地描绘了20世纪30年代农村生活以及农民革命斗争,那么《林家铺子》则成功地塑造了市镇小商业者形象。
许多评论家是从思想内容、人物形象塑造等方面高度评价《林家铺子》的。如朱自清认为这篇小说:“写一个小镇上一家洋广货店的故事,层层剖剥,不漏一点儿,而又委曲入情,真可算得严密的分析。”罗浮认为:“这篇小说在取材上是百分之百把握了现实,意识上也是非常正确的,在人物的配置上和描写小市民阶级的林先生,封建意识的林大娘,金融资产阶级的走狗上海客人,市镇的豪绅商会长,都写得非常深刻、生动、有力;此外在写老年人朱三太和少女林小姐时,也都能描摹出个性来。”
这些评价无疑是中肯、正确的。但笔者以为,《林家铺子》的成功和引人注目之处,不仅在其思想内容,而且还体现在其艺术方面。更进一步说,是其达到了高度的戏剧审美艺术效果。诚然,茅盾先生认为自己于戏剧不过是个门外汉,但他对戏剧却是非常重视的。他说:“近代文学,是现代人生的反映,而戏剧又是近代文学的中心点,所以欲研究近代文学,竟不可不研究戏剧。”他在《民众戏剧社宣言》里说道:“当看戏是消遣的时代现在已经过去了,戏院在现代社会中确是占着重要地位,是推动社会前进的轮子,又是搜寻社会病根的X光镜;它又是一块无私的反射镜:一国人民程度的高低,也赤裸裸地在这面大镜子里反映出来,不得一毫遁形。”茅盾是出色的小说家,这是大家所公认的。但是,他同时也是一位在戏剧研究方面投入很大热情、也取得很大实绩的戏剧理论家、实践家。新剧在中国肇始的初期,茅盾就关注外国戏剧,并经常性地将外国戏剧思潮和流派的理论主张传播给国人,同时他还大量译介外国戏剧作品,以飨国民。茅盾这样做的本质目的在于他对中国传统戏剧的诸多不满,希望借此改造传统戏剧,使之符合革命所需,起到挽救民族危亡的目的。为此,他着重提出了许多关于当时中国传统戏剧方面的文学评论、演出理论。后来他也创作了一部具有一定影响力的话剧《清明前后》。毫无疑问,茅盾对戏剧是有着极大兴趣的,加之他对戏剧的本质、规律、特征等形成了较为深刻的认识,这就不能不影响到他的小说创作,使他有意无意地把对戏剧的一些主张、认识、看法等运用到他的小说创作之中。
如果我们对《林家铺子》从戏剧文学的角度来审视,则它完美地体现出戏剧般的审美效果。这篇小说分为七章,我们可以把它视为七幕戏剧,这七章从第一章开始,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矛盾冲突渐趋激烈,并向高潮发展。各章之间紧密相扣,每一章既是前一章的结果又是后一章的原因,但又能相对独立成章,到最后一章,矛盾冲突达到高潮。
戏剧作为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有着自己特殊的要求,即要有尖锐的矛盾冲突,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我们看到,在《林家铺子》的每一章里,皆有不同的矛盾冲突:第一章,林家铺子与抵制东洋货的冲突;第二章,生意萧条,朱三太逼息;第三章,上海开仗,钱庄拒借;第四章,上海客人逼债;第五章,卜局长夺女,林老板被抓;第六章,林老板被逼出走;第七章,商会长、警察与债主的冲突。在这里,矛盾冲突是剧烈的。如第三章里,“林老板愈想愈仄,走过那座望仙桥时,他看着桥下的浑水,几乎想纵身一跳完事。”第六章里,林老板从狱里回来,“叹了一口气,过一会儿,方才有声叹气地说道:‘让我死在那边就是了,又花钱弄出来!没有钱,大家还是死路一条!’”小说的中心人物林老板虽然精明能干,苦心经营,想尽千方百计,但在步步紧逼、越来越多、越演越烈的矛盾围困下,欲一死了之,矛盾冲突之剧,由此可见一斑。在《林家铺子》中,故事的场景基本上是在林家铺子及内宅里,林老板与其他人物的矛盾则主要是在这里进行的;而上海发生战争、快班船遭抢、林老板坐狱等远离林家铺子发生的事则是通过人物对话反映出来的;再则,小说的主要矛盾是通过环环紧扣的七个章节来揭示其发展的,中间没有松散的、与主要矛盾无关的情节,而且主要矛盾的发生、发展也是在新年前后短短的一段时间内;故事高潮迭起,扣人心弦,读者在集中的、主要矛盾的发展中,感受到如戏剧般得紧张激烈的审美效果。
但是,我们也看到,这种矛盾冲突尽管剧烈,却也是有张有弛、舒缓适度,节奏把握得恰到好处。戏剧冲突的紧张感和集中性,并不是说一出戏从头至尾都要保持紧张的气氛,让观众的心一直都紧绷着、担心着、害怕着,这是不符合人的艺术欣赏规律的,而是应当根据情节发展的需要,张弛有度,该紧张时就紧张,该舒缓时就舒缓,这样作品才具有更大的艺术张力与艺术魅力,才能引人入胜,使人久久难以忘怀。《林家铺子》中的每一个章节都有大大小小的多种多样的矛盾冲突,而这种冲突时而让我们揪心,时而让我们舒心,时而让我们担心,时而让我们放心,时而让我们愤怒,时而让我们高兴……既有潺潺流水,又有澎湃洪流;既有花香鸟语,又有乌烟瘴气……比如,铺子刚露出一点生机,读者紧张的心情刚刚得到释放,突然,麻烦又一次找到了它:商会会长的敲诈,上海来的客人和恒源钱庄催账的施压,把林老板弄得焦头烂额,以至于快要把他逼入绝境了,令人为他的前景备感不安,揪心不已,使入戏的人放松的心又一次紧张起来。如此再三,让人在他所描绘的世界里经历多重天,产生多种多样的审美感受。文章虽小,却是尺幅绘世界,小潭荡海波,让人感觉美不胜收,倾心不已。
戏剧冲突是社会生活中矛盾尖锐化的反映。人是社会生活的主体与中心,戏剧冲突主要是剧中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冲突以及人物自身的内在冲突,实际上就是社会冲突在个体身上的多种反映。戏剧冲突当然不是生活矛盾的简单照搬,也不是任何生活矛盾都能构成戏剧冲突的。戏剧冲突是作家对生活中的矛盾根据作家的创作意图进行定向选择、概括、提炼并进行艺术加工的结果,是以表现人物性格、人物关系、人物性情、人物文化、人物习俗等来达到反映社会生活本质和高度典型化了的矛盾冲突。它表现出来的或是不同性格人物之间的冲突,或是人物性格自身的内在冲突。《林家铺子》集中在几个场景来揭示生活矛盾,刻画人物性格,表现其冲突,这其中对林老板的刻画非常成功。文中通过多个场景,把林老板作为商人的精明、唯利是图的职业本性鲜明地刻画了出来,同时也把处于国民党黑暗统治高压下的林老板逆来顺受、委曲求全的懦弱性格鲜活地呈现在我们眼前。总之,小说根据人物的出身、年龄、职业、教养、经历、社会地位以及所处时代等,以富有特征性的语言刻画出人物的性格。作者很好地把握住人物性格的发展,根据人物所处情境的变化以及人物错综复杂的多种关系,写出此时此地、此情此景中人物唯一可能说出的话,触及到人物的灵魂深处,鲜活地揭示人物的内心感情,表现出作者高超的语言驾驭能力。
从小说结局来看,《林家铺子》具有悲剧一样的审美效果。悲剧的基本特征是以悲剧性的矛盾作为戏剧冲突,即具有肯定素质的主人公遭受挫折以致毁灭,唤起人们以悲为特点的审美感受。悲剧人物的悲应当具有十分重要的社会意义、社会价值和社会作用,只有这样才具有一定的美学意义。例外的、特殊的及纯个体的不幸不具备悲剧学意义上的美学价值。因此,只有把人物的不幸与相应的社会意义联系起来,他的不幸才超越了个体意义范围,从而具有了一定的社会价值。
林老板从父亲手里继承下铺子,他不浪费,做生意巴结,没有害过人,没有起过歹心,是地地道道的规矩商人;在“时势不好,市面清得不成活,素来硬朗的铺子今年都打饥荒”的时节下,他虽竭尽全力、绞尽脑汁,但最终在同行的中伤倾轧下、党老爷的敲诈勒索下,只能关门倒闭,仓皇出逃。这分明是一出悲剧,而林老板则是一个悲剧人物。林老板的这种悲剧在当时的中国下层人民中具有一种普遍性、代表性及典型性:底层人民外受帝国主义列强的欺压,内受官僚豪强的欺凌,他们在这样的情势下无一列外地过着凄风苦雨的生活。这样,小说通过林老板这一中国小商业者典型人物的命运,揭示了中国民族工商业者在当时的社会历史环境下必然走向破产,从而在人们的心灵上引起强烈震撼,带来悲剧的审美效果。
从小说整体来看,《林家铺子》还带有一些喜剧的审美色彩。毋庸讳言,《林家铺子》的感情基调是悲的。但是,在这悲的情感中却渗透着丝丝喜的成分。比如,文中提到的名叫“小花”的小猫再三再四地想和林小姐亲热而被拒绝的这个细节,林老板急于出货而向顾客倾力推销他的货品的一些场景,在生意出现一丝良性转机时林老板一家很兴奋的情景,一些带有漫画所特有的夸张、滑稽、可笑的人物面貌、神情、动作、语言、甚至人名(如,文中的“朱三太”,“闲汉陆和尚”,“痨病鬼经理”)等,这其中尤以对林大娘的“打呃”描述最能体现这一点。茅盾先生本身并不缺乏幽默感,他对喜剧艺术也情有独钟。在他不同时期、不同心境下所创作的短篇、长篇小说中,其喜剧色彩或浓或淡,贯穿作品的始终,构成了他的创作风格之一,如《喜剧》《小巫》《我是一个中国人》《蚀》《野蔷薇》《虹》《子夜》《腐蚀》等等;甚至在他的散文和杂文作品中,我们也不难发现这个特点。
由此观之,阅读茅盾先生的《林家铺子》,犹如在戏院里观一出戏剧,一出令人感动、悲伤不已的悲喜剧。笔者不禁想到:茅盾先生是否意欲借助戏剧的艺术手法来增强他这部小说的审美效果?不管他是否有这样的初衷或创作意图,很明显,他的目的是达到了。
[1]茅盾.林家铺子[M].北京:接力出版社,2005.
[2]茅盾.近代戏剧家传[J].学生杂志,1919年7月第6卷第7号.
[3]茅盾.民众戏剧社宣言[J].戏剧,第1卷第1期.
[4]茅盾.茅盾全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