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分之完人”——论《三国演义》中的赵云形象
2012-08-15郭健敏徐州医药高等职业学校护理系江苏徐州221116
⊙郭健敏[徐州医药高等职业学校护理系, 江苏 徐州 221116]
作 者:郭健敏,硕士,徐州医药高等职业学校护理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及语文教学。
《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小说,也是历史演义的开山之作,小说通过魏、蜀、吴三国之间惊心动魄的政治、军事、外交的种种斗争,艺术地再现了那段社会动荡、金戈铁马、英雄辈出的历史,成功地塑造了许多英雄人物形象。人们喜爱《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因为小说中的人物不再是史书上所记载的离人民大众遥远的帝王将相,威严可畏,可望而不可即,而是一些栩栩如生、活泼可爱的文学形象,他们贴近生活,走进世俗,让人们觉得可亲可近。清人毛宗岗说:“古历史甚多,而人独贪看《三国》者,以古今如此之聚未有盛于三国者也。观才与不才敌,不奇;观才与才敌,则奇。观才与才敌,而一才又遇众才之敌,不奇;观才与才敌,而众才尤让一才之胜,则更奇。吾以为三国有三绝:诸葛孔明一绝也,关云长一绝也,曹操亦一绝也。有此三奇,乃前后史之所绝无者,故读诸而愈不得不喜读也。”
但在整部小说的人物塑造上,出于蜀汉正统意识和尊刘贬曹的思想观念,作者把历史人物做了理想化的处理和设计。如对反面人物曹操,则在描写其雄才大略的同时,尽力突出其奸诈狠毒,刻画其“奸雄”的个性。而对作者喜欢和敬仰的正面人物,如蜀汉刘备则突出描写其仁义,诸葛亮则着力赞美其智慧,关羽则反复渲染其义勇,大力美化、神话,可谓用心良苦,不遗余力。正如鲁迅先生所言:“至于写人,亦颇有失,以致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惟于关羽,特多好语,义勇之概,时时如见矣。”在演义中美化、神化最显著的是诸葛亮;其次就是不曾温酒斩华雄,斩颜良却未诛文丑,不曾过五关斩六将,不曾华容道捉放曹,而被后人奉为关圣大帝的关羽。其实,还有一个被大力美化、神话的人物,那就是赵云。
《三国志·蜀书·赵云传》记载:“赵云字子龙,常山真定人也。本属公孙瓒,瓒遣先主为田楷拒袁绍,云遂随从,为先主主骑。及先主为曹公所追于当阳长阪,弃妻子南走,云身抱弱子,即后主也,保护甘夫人,即后主母也,皆得免难。迁为牙门将军。先主入蜀,云留荆州。先主自葭萌还攻刘璋,召诸葛亮。亮率云与张飞等俱溯江西上,平定郡县。至江州,分遣云从外水上江阳,与亮会于成都。成都既定,以云为翊军将军。建兴元年,为中护军、征南将军,封永昌亭侯,迁镇东将军。五年,随诸葛亮驻汉中。明年,亮出军,扬声由斜谷道,曹真遣大众当之。亮令云与邓芝往拒,而身攻祁山。云、芝兵弱敌强,失利于箕谷,然敛众固守,不至大败。军退,贬为镇军将军。七年卒,追谥顺平侯。”从史书的记载来看,赵云只是刘备手下的一员大将,并没有立过多少战功,而且还打过败仗,更不要说有什么丰功伟绩了。赵云的形象在《三国志平话》中也并不突出。《三国志平话》虽然文笔粗鄙,与历史大势不符处甚多,但已可看出《三国演义》的基础。其中描写古城会时,赵云曾战败于张飞;当阳长阪一役,赵云亦只射杀一将;恩封五虎将军时,赵云居于末位。而在《三国演义》中,则可以明显地看出赵云形象的美化与提升。在小说当中,赵云可是响当当的人物,武艺超群,足智多谋,常胜将军,而且富有政治远见,一心为国为民,从无私心杂念,可以说是一个“完人”。
小说中赵云原本是公孙瓒的手下,但是公孙瓒不识人,也不会用人。赵云在他的手下一无所成。刘备在公孙瓒营中第一次见到赵云,“甚相爱敬,便有不舍之意”。赴平原上任时,“赵云与玄德分别,玄德执云手垂泪,不忍相离”,“洒泪而别”。徐州解围后,赵云辞别,“玄德与子龙执手临歧,意犹不舍”,感动得赵云“洒泪上马”,终于在刘备最困难的时候前来投奔,并“肝胆涂地”,报效终生。是刘备发现了赵云,并成就了赵云,没有刘备,就没有赵云后来的显赫声名。
一、武艺超群,骁勇善战
赵云一出世,就大战河北名将文丑,“与文丑大战五六十合,胜负未分”,搭救了公孙瓒。后投奔刘备,为支援袁绍,刘备“引兵欲袭许都”,却正好遇上曹操,曹操教许出战“,玄德背后赵云挺枪出马。二将相交三十余合,不分胜负。”许是曹操手下第一猛将,可见赵云的武艺高强。不久刘备战败,被张和高览夹攻,走投无路,欲拔剑自刎,还是赵云一枪刺死高览,又大战名将张“,与云战三十余合,拨马败走”,救了刘备。长阪坡一场恶战,赵云百万军中单枪匹马,如入无人之境,七进七出,杀得曹军闻风丧胆,保护刘禅安全脱险。“赵云怀抱后主,直透重围,砍倒大旗两面,夺槊三条;前后枪刺剑砍,杀死曹营名将五十余员。“”所到之处,威不可挡”,连曹操都惊叹“:真虎将也!吾当生致之。”作者引诗赞誉“:血染征袍透甲红,当阳谁敢与争锋。古来冲阵扶危主,只有常山赵子龙。”七十几岁时,仍为蜀军前锋的赵云,阵前力斩被作者称为“有万夫不当之勇”的西凉大将韩德一门五将。作者再次引诗赞誉:“忆昔常山赵子龙,年登七十建奇功。独诛四将来冲阵,犹似当阳救主雄。”
二、智勇双全,胆识过人
小说第五十二回《赵子龙计取桂阳》中,桂阳太守赵范欲降,大将陈应不服,出战赵云,结果被赵云生擒。以赵云的武艺杀陈应轻而易举,赵云放他回去,让其劝降赵范,赵范最终献城投降,赵云不费吹灰之力取了桂阳。之后因赵范为其寡嫂提亲而惹怒了赵云,发生了冲突,不欢而散。赵范手下大将陈应、鲍隆乘机诈降,想谋害赵云,结果被赵云识破。赵云将计就计,杀了二人,诈开城门,兵不血刃,夺取了桂阳。第七十一回中,黄忠被曹操大军围困,赵云“挺枪骤马,杀入重围,左冲右突,如入无人之境。那枪浑身上下,若舞梨花;遍体纷纷,如飘瑞雪”。让魏国名将张、徐晃心惊胆战,不敢迎敌,救出了黄忠。为救副将张著“,赵云不回本寨,遂望东南杀来。所到之处,但见‘常山赵云’四字旗号,曾在当阳长阪知其勇者,互相传说,尽皆逃窜,云又救了张著。”曹操见此,勃然大怒,亲自带领大队人马追赶赵云。赵云又上演了一出更加惊险的“空城计”,大开寨门,单枪匹马,立于营门之外。张、徐晃追到,见此情景“,不敢前进”“。正疑之间,曹操亲到,急催督众军向前。众军听令,大喊一声,杀奔营前;见赵云全然不动,曹兵翻身就回。”赵云乘机挥兵掩杀,曹军大败,死伤无数。刘备听说后,对诸葛亮说“:子龙一身都是胆也!”作者引诗赞道“:昔日战长阪,威风犹未减。突阵显英雄,被围施勇敢。鬼哭与神嚎,天惊并地惨。常山赵子龙,一身都是胆。”小说中的赵云的确是难得的智勇双全、胆识过人、武艺超群的大将。
三、深谋远虑,忠君报国
赵云不光是武艺超群、胆识过人,而且深谋远虑,具有政治远见,关键时刻能够挺身而出,忠言直谏,非一般大将能比。第六十五回,刘备平定益州之后,想把成都有名田宅分赐给诸官。赵云进谏说:“益州人民,屡遭兵火,田宅皆空;今当归还百姓,令其安居乐业,民心方服;不宜夺之为私赏也。”刘备大喜,当即便采纳了赵云的建议。战争刚刚结束,首先应该稳定民心,把土地房屋归还给本土人民,让他们安居乐业,然后征调赋税,这样既能得民心,又能满足财政军备的需要。赵云这番话的确很有政治远见,所以刘备欣然同意。第八十一回,刘备称帝后,欲进攻东吴,以报孙权伐取荆州、杀害关羽之仇,赵云上谏说:“国贼乃曹操,非孙权也。今曹丕篡汉,神人共怒。陛下可早图关中,屯兵渭河上游,以讨凶逆,则关东义士,必裹粮策马以迎王师;若舍魏伐吴,兵势一交,岂能骤解。愿陛下察之。”刘备一心报仇,不愿意听。赵云又进言道:“汉贼之仇,公也;兄弟之仇,私也。愿以天下为重。”此刻刘备一心想的只是兄弟之情,而赵云想的却是蜀国的安危、光复汉室的长远大计。但很可惜是愤怒的刘备不听谏言,执意东征,最终导致了失败,落得白帝城托孤,使蜀汉元气大伤,从此一蹶不振。
四、忠于职守,不徇私情
赵云一生都是忠于职守,勤勤恳恳,从不贪图享乐,因私废公。同是第五十二回,夺取桂阳后,桂阳太守赵范看到赵云一表人才,便为其寡嫂提亲。那妇人“有倾城倾国之色”,而且要求三件事兼全之人,方才嫁之:“第一要文武双全,名闻天下;第二要相貌堂堂,威仪出众;第三要姓赵。”赵云正好符合条件,所以赵范提亲,结果却被赵云严词拒绝。后诸葛亮问起此事,赵云说:“赵范既与某结为兄弟,今若娶其嫂,惹人唾骂,一也;其妇再嫁,使失大节,二也;赵范初降,其心难测,三也。主公新定江汉,枕席未安,云安敢以一妇人而废主公之大事?”刘备也觉得这是件好事,要赵云娶亲,赵云却说:“天下女子不少,但恐名誉不立,何患无妻子乎?”刘备称赞道:“子龙真丈夫也!”第九十六回,由于用人失误,蜀军兵败,诸葛亮不得已退回汉中,“计点军士”,只有赵云“并不曾折一人一骑,辎重等器,亦无遗失”。诸葛亮大喜,“遂取金五十斤以赠赵云,又取绢一万匹赏云部卒”。赵云推辞说:“三军无尺寸之功,某等俱各有罪;若反受赏,乃丞相赏罚不明也。且请寄库,候今冬赐与诸军未迟。”孔明叹曰:“先帝在日,常称子龙之德,今果如此!”乃倍加钦敬。
赵云死后,作者引诗赞叹道:“常山有虎将,智勇匹关张。汉水功勋在,当阳姓字彰。两番扶幼主,一念答先皇。青史书忠烈,应留百世芳。”给予了高度的赞美。在《三国演义》中,赵云形象的塑造是成功的。他文武双全,忠勇兼备;他深谋远虑,胆识过人;他忠于职守,不徇私情。他既是跟随先主经营天下的开国忠臣,又是令敌人闻风丧胆的常胜将军。赵云这一形象因符合传统儒家社会对武将和人臣的要求,所以特别得到人们的推崇和喜爱。而《三国演义》的广泛流传,更进一步让赵云成为文武双全、忠勇兼备的古代将领典范,时至今日,在各种影视媒体和动漫游戏的大力介绍推广之下,“常山赵子龙”已是家喻户晓、人尽皆知的古代勇将代名词了。
[1]朱一玄,刘毓忱.三国演义资料汇编[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
[2]鲁迅.中国小说史略[M].济南:齐鲁书社,2004.
[3]陈寿.三国志[M].北京:中华书局,1959.
[4]罗贯中.三国演义[M].长沙:岳麓书社,2002.文中小说引文皆出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