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禅宗思想对佛教绘画与禅宗写意画的影响

2012-08-15谢华文绵阳师范学院美术与艺术设计学院四川绵阳621000

名作欣赏 2012年21期
关键词:写意画禅宗佛教

⊙谢华文[绵阳师范学院美术与艺术设计学院, 四川 绵阳 621000]

作 者:谢华文,绵阳师范学院美术与艺术设计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画。

中国的绘画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深受传统的儒道思想的重大影响,孔子的“游于艺”的思想规定了艺术的性质就是“娱乐”,老、庄的“五色乱目”“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等思想对中国绘画的影响很大。中国的绘画受到儒、道思想的影响,因此,写意成了中国绘画的重要表现特征。佛教在中国传播以后,禅宗的思想对中国绘画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特别是禅宗的“明心见性、顿悟成佛”以及“空”“寂”“幻”等思想对中国绘画的影响最大。

一、佛教禅宗的发展概述

佛教产生于公元前6世纪—公元前5世纪的古印度,创始人释迦牟尼。佛教大约在西汉袁帝元寿元年传入我国,并在我国广大的地区进行传播。印度佛教在长期的传播过程中,逐渐与中国本土的儒、道文化相互碰撞、相互融合,逐渐地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宗派,主要包括华严宗、天台宗、净土宗、禅宗、密宗、三论宗、法相宗、律宗。其中禅宗最具中国特色,并对中国的文化思想等方面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禅宗的祖师菩提达摩(?—536),天竺人,在中国传授佛教50多年,他的教法“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他提出的“二入、四行”的禅法对禅宗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禅宗发展到五祖弘忍(601—670),门下弟子达500多人,他还认为:清净之心是成佛的重要根基,但是要通过坐禅来达到“守心”。弘忍的这些思想被其弟子神秀、慧能继承并得以发展,禅宗从此分化为“北宗”与“南宗”两大门派。北宗禅最主要还是对印度传统佛教的继承,北宗禅在安史之乱以后逐渐地走向衰微。慧能创立的南宗禅最具中国特色,代表了中国的佛教文化,因此,南宗禅最为兴盛,并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禅宗发展到六祖慧能时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他对佛教禅宗理论理解深刻并有创新。慧能的佛性说认为:“人性本净,为忘念故,盖覆真如,离妄念,本性净。”佛性人人皆有,每个人都是平等的,人人皆可成佛。成不了佛是因为人们的妄念覆盖了真如本性。为此,他提出了识心见性成佛说。他认为求佛要向自己的心中求,佛就在自性中。惠能提出的顿悟成佛说认为“成佛无须通过长期的修习,只要一旦领悟便可成佛”。他说:“迷来经累劫,悟则刹那间。前念迷即凡,后念悟即佛。”虽然他主张顿悟,但是他也并不反对渐修。他认为人有聪明与愚笨之分,愚笨之人可以渐修成佛。他说:“迷即渐修,悟人顿修。”慧能的禅学思想为禅宗的发展注入了新的血液,他在印度佛教思想的基础之上融入了中国儒家思想的人性论和道家思想的主静说。从而使得佛教进一步中国化。唐代中期以后,禅宗发展到更加辉煌的局面,形成了宗下分宗、派中分派,这种不拘一格的发展局面使禅宗的发展达到了空前的繁荣。禅宗在两宋得到更加迅猛的发展。这一时期,文人士大夫们信奉佛教,他们与禅僧之间往来非常密切。禅宗思想深入到文学、艺术等很多领域。

元、明、清时期禅宗的发展逐渐形成三教合一的趋势。禅宗更是朝着世俗化与居士化的方向发展。禅宗思想对文学、艺术等领域产生了更为深远的影响。

二、禅宗思想对佛教绘画的影响

佛教题材的美术作品是中国早期绘画、雕塑的重要表现内容。佛教美术主要是起着传播佛教教义的作用,它通过绘画和雕塑的表现方法使得深奥的佛教思想易于理解,更加通俗化,具有深刻的佛教思想内涵与独特的美学价值。

初期的佛教绘画是以“符号”的形式来表现佛教的内容。后来,为了传播佛教教义能够更加的形象化、真实化,佛教绘画逐渐地发展成为内容丰富、形式完备的宗教美术。早期的佛教绘画在人物形象、服饰、色彩等方面都有着较为明显的异域特色,这在敦煌早期的壁画中比较显著。为了符合中国传统的审美习惯,佛教绘画里面的人物形象以及绘画方式等逐渐地中国化、本土化,佛教绘画最终成为一种民众喜闻乐见的绘画形式。佛教绘画里面的佛陀等形象有着固定的粉本,是不可随意改变的,这是为了教义传播必要。从敦煌壁画以及其他佛教绘画作品的人物形象来看:观世音菩萨等女性形象逐渐地中国化,具有中国传统女性的特点。另外,画家们在构图方面中国传统的分段式、长卷式等形式,并且在绘画的环境里融入了中国本土的山川河流等自然风貌。张大千先生在论述敦煌壁画时说:“好多人都说敦煌壁画是佛教艺术,尤其是佛教人物的最高表现,因而就有人认为,敦煌壁画是印度艺术的传入,我则认为不然。佛教固然是由印度传入,但敦煌的艺术都是我们历代艺术家融会贯通后的伟构,是我们中国人自己的艺术,绝不是模仿来的。”从中国美术史的记载来看:道释题材的绘画作品是早期绘画的重要表现内容,这一时期的画家大都善于表现佛教题材的绘画作品。傅抱石先生在评论这一时期的佛教绘画时说:“曹不兴、卫协、顾恺之、陆探微、张僧繇诸大家就应运而产生了!但最大的影响,还是佛教的输入。……我以为魏晋六朝的画风,洵可说是完全的佛教美术……他(卫协)最善画佛,中国以佛画传名于后世的恐怕是第一个。能以挹形赋情,纳之笔底。故《七佛图》《释迦牟尼像》《穆王宴瑶池图》都冠绝晋代,为后世法。”佛教绘画中的一些表现方法对曹不兴、顾恺之、陆探微、张僧繇等画家的艺术风格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张僧繇所画佛像,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被称之为“张家样”,并为后人所效仿。

早期的佛教绘画主要是对佛教故事的演绎,通过这种绘画方式来达到传播佛教教义的作用。这就严重地阻碍了佛教绘画的进一步发展。因此,佛教绘画在唐代达到艺术高峰以后就逐渐地走向衰微。

三、禅宗思想对禅宗写意画的影响

以传教为目的的佛教绘画在唐代以后逐渐地走向衰弱,而以表达禅宗思想为目的的禅宗写意画却逐渐地发展并兴盛起来。禅宗写意画成为一些僧人、文人士大夫们对禅宗思想的理解与感悟的一种表达形式。唐代以后,禅宗思想对中国画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特别是慧能南宗禅的“佛性说”“顿悟成佛说”以及更加生活化、简便化的修行方式,深受世人的喜爱。僧人与文人士大夫之间的交往非常频繁,禅宗思想已深入到文学艺术等诸多方面。这一时期,一些禅师和很多文人士大夫们通过书法、绘画的形式来表达自己“顿悟”的思想。绘画的内容也从画佛像来达到传教目的的绘画形式,逐渐地发展成为禅僧与文人士大夫们直接表达“顿悟”思想的一种绘画形式。从此,以山水、人物、花鸟为表现内容的禅宗写意画逐渐地兴盛起来。大珠禅师说:“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华,无非般若。”这种习禅的绘画方式很好地表现了慧能南宗的“不离世间觉、明心见性”的禅宗思想。禅僧和文人士大夫们“以画喻禅”“以禅入画”来表达自己习禅的“顿悟”心情。禅宗写意画在两宋以及元、明、清时期都出现了一批擅长禅画的画家,例如:宋代的苏轼、梁楷、法常,元代的倪瓒,明代的董其昌,清代的大大山人、石涛等人。梁楷是宋代禅宗写意画方面最为杰出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绘画风格独特,不受院体绘画的条条框框所限制。他与禅师交往密切,深受禅宗思想的影响,他的绘画之中处处都体现出禅宗“明心见性”“顿悟成佛”的思想内涵。梁楷的《泼墨仙人图》人物形象夸张,以泼墨法随意泼写而成,不重形似,重视禅意的表现。苏轼的《枯木竹石图》、法常的《白衣观音图》、倪瓒的“聊写胸中逸气”的山水画作品、八大山人的写意花鸟画、石涛的“我师我心”“法自我立”的写意山水画作品等,他们都是禅宗写意画不同时代的重要代表人物。

禅宗写意画既不同于早期的佛教绘画作品,也与文人写意画不一样。禅宗写意画主要在于表现画家“明心见性”的“顿悟”思想,作品中透露出禅僧和士大夫们对禅意的理解。禅宗写意画中所特有的禅宗思想对文人写意画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综上所述,禅宗思想对中国的佛教绘画和禅宗写意画的发展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禅宗写意画实际上和中国写意画有着很多共同之处,只是禅宗写意画更加重视对禅宗思想的理解与表现。中国绘画的美学思想就是在儒、道、禅思想的共同影响之下形成的。

[1]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潘天寿.佛教与中国绘画[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3.

[3]陈传席.中国绘画美学史[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9.

[4]陈洙龙.张大千[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5]徐小跃.后期禅宗哲学思想研究[M].江苏: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

猜你喜欢

写意画禅宗佛教
李白与佛教思想关系再探讨
挥毫泼墨忆平生——追忆当代中国写意画大师范子登
禅宗软件
佛教艺术
贾宝玉三次劫难及其佛教隐喻——“三毒”与情
灵 山
落叶禅
佛教禅宗究竟是如何诞生的
中国传统“工笔画”画种名称溯源
论佛教与朴占的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