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丽丝·莱辛作品在中国的研究综述

2012-08-15徐建纲三峡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北宜昌4430024

名作欣赏 2012年21期
关键词:多丽丝莱辛金色

⊙徐建纲[三峡大学外国语学院, 湖北 宜昌 4430024]

作 者:徐建纲,硕士生导师,三峡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英美文学、文化。

多丽斯·莱辛(Doris Lessing,1919—)是20世纪英国文坛最重要的作家之一。她从1950年开始发表作品至今,共出版了五十多部长、中篇小说和短篇小说集,两部自传,以及大量诗歌、剧本、散文、文论和纪实文学作品。莱辛多次获得国际性文学大奖,2007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

同国外持续的莱辛研究热相比,莱辛及其作品的研究在中国学界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根据笔者不完全统计,从1950年代一直到1999年,专门评介和研究莱辛的论文数量只有144篇。进入21世纪以来,尤其是2007年诺贝尔文学奖的揭晓,莱辛作品在中国掀起了一场研究热潮。从2000年到2011年,相关研究论文多达678篇,还有71篇硕士和博士学位论文,并出版了三本相关的研究专著。在这种背景下,对我国莱辛作品研究成果进行梳理,无疑有助于相关研究走向深入。本文从莱辛作品的文本翻译与出版、整体研究、主要作品研究等方面对我国大陆地区莱辛研究状况进行简要的述评。

一、文本翻译与出版情况 文本翻译与出版是进行多丽斯·莱辛作品学术研究的基础性工作。早在20世纪50年代,多丽丝·莱辛的作品就已经被译介到我国,分别是解步武翻译的《渴望》(上海文艺联合出版社1955年版,上海新文艺出版社1956年版)、《野草在歌唱》(王蕾译,上海新文艺出版社1956年版)和《高原牛的家》(董秋斯译,作家出版社1958年版)。随着国内政治形势的变化,莱辛作品的译介不久后即陷于中断,其作品在国内基本上销声匿迹。

改革开放以来,国内的期刊杂志陆续刊发了莱辛短篇小说译作约十余篇,如1982年《名作欣赏》第5期率先刊发了《蝗虫袭来》(海西译)。1987年,著名的“五角丛书”出版了韩刚、韩少功翻译的《命运五部曲》(上海文化出版社)。1998年,花城出版社出版了短篇小说集《一个男人和两个女人的故事》(范文美译)。2000年,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了《简·萨默斯的日记》英文版。同年8月,《金色笔记》作为世界文学名著现当代系列之一由译林出版社隆重推出,译者是陈才宇和刘新民。译文忠实于原文,行文流畅,质量较高。2003年,浙江文艺出版出版了短篇小说集《另外那个女人》。

在莱辛荣获诺贝尔文学奖之后的2008年,南京大学出版社在其“精典文库”系列丛书中推出了“多丽丝·莱辛作品集”,这是国内目前种类最齐全的多丽丝·莱辛作品中文译本。同年,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了《特别的猫》(彭倩文译),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了莱辛的自传《影中漫步》(朱凤余等译)。

2009年,南海出版公司出版了《幸存者回忆录》的中译本(朱子仪译)、《天黑前的夏天》(邱益鸿译)。2010年,作家出版社又翻译、出版了《好人恐怖分子》(王睿译)、《时光噬痕:观点与评论》(龙飞译)。至此,多丽丝·莱辛绝大多数有影响的作品都已经被翻译成中文,成为国内学者进行相关研究的基础。

二、莱辛作品整体研究概况 从1950年代到1970年代,国内学者基本没有对莱辛其人其作进行研究和评价。唯一的研究成果是一篇附在译本《渴望》中转译自苏联学者维·弗拉第米罗娃的评论文章《小说家多丽丝·莱辛》。该文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艺观的角度来评价莱辛的非洲题材小说创作,称赞她抛弃了吉卜林式的传统。

改革开放以后,国内学界才真正展开了对莱辛的研究工作。第一篇提到莱辛的论文是1979年黄门澄在《现代外语》第2期发表的《当代英国有哪些比较著名的小说家》。他认为当代英国有十六位比较著名的小说家,莱辛是其中之一,文章还列出了她1950年至1974年间发表的十七部作品。

孙宗白的《真诚的女作家——多丽丝·莱辛》则概述了作家的创作现状、地位以及特色,认为反对种族歧视与争取妇女的平等自由权益是莱辛创作中的两个重要主题。①王家湘也评述了莱辛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②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逐渐有学者关注莱辛创作的阶段性特点。如李福祥将莱辛的文学创作划分为三个阶段:早期文学创作(1950—1962)、中期文学创作(1962—1974)、后期文学创作(1979—)。③

该阶段的研究虽然取得一些进展与突破,但还存在许多问题,例如对莱辛个人情况介绍不完整甚至出现错误,评价和介绍存在滞后于史实的情况。④

最近十年,关于莱辛作品整体研究的成果越来越多,质量也越来越高。从笔者搜集的资料来看,多集中在主题研究和形式研究两个方面。

苏忱探讨了莱辛在对待女性问题上的悖论,即女性必要经历受虐的过程才能找到真实的自我。⑤向丽华则结合莱辛不同时期创作的代表性小说及其主要女性形象,按照她们年龄的差异对其进行大致的分类。⑥

2007年,山东大学教授王丽丽出版了英文版的《多丽丝·莱辛的艺术和哲学思想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该书探讨了莱辛作品的哲学思想;2007年10月,陈景霞出版了《多丽丝·莱辛殖民比喻的模糊性》(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揭示了莱辛在对殖民主义进行批判的同时又有所保留;2008年,四川辞书出版社出版肖庆华的《市空间与文学空间——多丽丝·莱辛小说研究》,该书探寻了其都市空间书写的特征。在研究中,争议比较大的一个问题是对莱辛创作后期“太空小说”的理解。张中载认为是“失误”,刘雪岚和李福祥则认为“成功的创作探索”。⑦

值得指出的是,在目前的研究方法上,以传统的社会历史批评和女性主义方法进行解读的成果比较多,这造成研究观点的趋同和重复。

三、莱辛主要作品研究概况 从总体上看,《金色笔记》是目前国内莱辛研究中研究得最多的一部。黄梅是较早对莱辛主要作品《金色笔记》进行探讨的学者。⑧刘雪岚的分裂与整合——论〈金色笔记〉的主题与结构(《当代外国文学》1998年第2期)、陈才宇的《形式也是内容:〈金色日记〉释读》(《外国文学评论》1999年第4期)和姜红的《有意味的形式——莱辛的〈金色日记〉中的认识主题与形式分析》(《外国文学》2003年第7期)都探讨了莱辛创作中突出的艺术特点,认为小说的复式多重结构使文本充满了不稳定性和极强的阐释张力。

刘颖则认为《金色笔记》的开放式结尾使小说形成了一个循环结构,解构了传统的因果线性情结观,是女性经验的最直接的体现。⑨

黎会华指出莱辛的叙事结构消解了男女二元对立关系,重建女性主体地位。⑩白艾贤探讨了《金色笔记》中的女主人公们具有强烈的女性意识,但妇女解放问题只能随着其他社会问题的解决而逐步解决。⑪

除了《金色笔记》外,莱辛其他的作品也有一些研究论述,王丽丽用生命哲学观来读莱辛的《简·萨默斯的日记》。严志军认为莱辛的《丹恩与玛拉》解构了西方传统文化的基督教中心、白人中心、科学理性中心和男性阳具中心。⑫马建军和葛静萍分析了莱辛《黑暗前的夏天》,探讨了一个中年妇女所面临的种种问题。⑬田若飞采用罗杰斯的反射理论分析了莱辛在《简·萨默斯的日记》中通过心理分析家和小说人物双重身份来追求自我。⑭夏琼运用精神分析学说中有关无意识的理论来探析小说《野草在歌唱》中的女主人公的内心世界。⑮

肖庆华运用空间理论,在《论多丽丝·莱辛的都市书写》等论文以及专著《都市空间与文学空间:多丽丝·莱辛小说研究》(2008年)中深入探讨了莱辛小说中社会空间与人类生存状况的关系。

总之,目前对莱辛主要作品的研究发展不平衡,国内研究明显集中在几部小说上,其他很多作品几乎都无人问津。加强对莱辛其他作品的探讨,将是我国未来莱辛作品研究的发展方向。

①孙宗白:《真诚的女作家——多丽丝·莱辛》,《外国文学研究》1981年第3期,第70页。

②王家湘:《多丽丝·莱辛》,《外国文学》1987年第5期,第80—83页。

③李福祥:《多丽丝·莱辛笔下的政治与妇女主题》,《外国文学评论》1993年第4期,第40—46页;李福祥:《从动情写实到理性陈述——论D·莱辛文学创作的发展阶段及其基本特征》,《四川外语学院学报》1994年第1期,第33—39页。

④ 侯维瑞:《英国杰出女作家多丽丝·莱辛》,《译林》1998年第2期,第132页。

⑤ 苏忱:《多丽丝·莱辛的女性观点新探》,《江淮论坛》2005年第5期,第144页。

⑥ 向丽华:《试论多丽丝·莱辛创作中女性形象的基本特征》,《湖北社会科学》2006年第11期,第135—137页;向丽华:《多丽丝·莱辛创作中的女性形象及其分类》,《船山学刊》2007年第2期,第214—216页。

⑦ 李福祥:《八九十年代多丽丝·莱辛的文学创作》,《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0年第1期,第58—61页。

⑧黄梅:《女人的危机和小说的危机》,《读书》1988年第1期,第64—72页。

⑨ 刘颖:《建构女性的主体性话语——评多丽丝·莱辛的〈金色笔记〉》,《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1期,第88—91页。

⑩ 黎会华:《多丽丝·莱辛〈金色笔记〉中的现代主义技巧分析》,《外语研究》2003年第6期,第73—77页。

⑪ 白艾贤:《〈金色笔记〉与莱辛的女权主义思想》,《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3期,第61—64页。

⑫ 严志军:《〈玛拉和丹恩〉的解构之旅》,《外国文学研究》2002年第2期,第43—46页。

⑬ 马建军、葛静萍:《自我发现的旅程——评多丽丝·莱辛的〈黑暗前的夏天〉》,《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4年第4期,第22—14页。

⑭ 田若飞:《论罗杰斯的反射理论在〈简·萨默斯日记〉中的体现》,《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第55—56页。

⑮ 夏琼:《扭曲的人性,殖民的悲歌》,《当代外国文学》2001年第1期,第132—136页;夏琼:《追寻无意识的踪迹》,《兰州学刊》2005年第6期,第283—285页。

[1]刘霓.西方女性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2]侯维瑞.现代英国小说史 [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3]张岩冰.女权主义文论[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5.

[4]陈憬霞.多丽丝·莱辛殖民模糊性——对莱辛作品中的殖民比喻的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5]王丽丽.多丽丝·莱辛的艺术和哲学思想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6]肖庆华.都市空间与文学空间——多丽丝·莱辛小说研究[M].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2008.

猜你喜欢

多丽丝莱辛金色
高贵的“伪证”
失散53年美国姐妹因疫情团聚
高贵的“伪证”
金色七夕节
德前总理要求前妻放弃使用他的姓氏
金色的光
金色十年
穿一双闪亮耀早秋的金色鞋子
多元化文化视角下的多丽丝·莱辛小说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