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浮现》中生态危机的根源探析

2012-08-15刘晶晶重庆三峡学院外国语学院重庆万州404100

名作欣赏 2012年27期
关键词:中心主义家乡人类

⊙刘晶晶 郑 丹[重庆三峡学院外国语学院, 重庆 万州 404100]

⊙谭庆华[重庆市万州第二高级中学, 重庆 万州 404000]

作 者:刘晶晶,硕士,重庆三峡学院外国语学院助教,主要研究方向为英美文学;谭庆华,重庆市万州第二高级中学语文教师;郑 丹,硕士,重庆三峡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英美文学。

《浮现》是加拿大女作家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的早期创作之一。小说由于其多元化主题及深刻的思想内涵,一直被认为是“20世纪最重要的小说之一”。小说除了探讨民族生存问题以及女性的社会生存环境等主题外,还将大量笔墨用于描述自然生态问题,体现了作者对环境保护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

一、生态危机的揭示

由于人们对大自然的滥用和过度开发,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在自然灾害频频发生的背景下,生态批评(ecocriticism)于20世纪70年代应运而生。最早提出“生态批评”一词的是鲁克尔特,他提倡“将文学与生态学结合起来,构建出一个生态诗学体系”。厦门大学王诺教授在吸取国外的经验教训后,将生态批评定义为:“生态批评是在生态主义,特别是生态整体主义思想指导下探讨文学与自然关系的文学批评。它要揭示文学作品所蕴含的生态思想,揭示文学作品所反映出来的生态危机之思想文化根源,同时也要探索文学的生态审美及其艺术表现。”这个定义集中体现了生态批评的任务和使命以及生态批评与文学作品之间的关系。生态批评反对人类中心主义,反对人类以任何理由为借口来破坏生态环境。本文以生态批评的理论为指导,揭示小说《浮现》中暗含的生态危机,进而探讨危机的根源以及从中得到的启示。

小说《浮现》讲述了无名女主人公因寻找父亲的下落,与男友乔及大卫夫妇进行的一次返乡之旅。通过女主人公的见闻,作者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幅家乡生态环境恶化的图景,进而揭示了隐藏在种种表象背后的生态危机。第一幅图景呈现了家乡荒野的沦丧。“我”的家乡因地处偏远的北方,所以一向人烟稀少。然而,多年之后,家乡也慢慢遭受着“人类文明”的侵蚀。筑路是人类向荒野入侵的一个主要方式,人们用炸药炸开岩石,摧毁树木……道路的修筑方便了人类的活动,于是,即使在孤岛上也有了人类活动的印记:“……到处是垃圾,橘子皮,空罐头盒,还有一堆油腻腻的臭烘烘的纸……”当然,人类扩张是有目的的。除了娱乐之外,更重要的原因是经济利益的驱使。“我”的家乡拥有丰富的森林和水资源,这就注定了它要遭到人类的掠夺。由此,作者为我们展现了第二幅图景——森林的锐减。木材的用途早就为人所知,除了可以用来生火以外,木材还可以用于造纸、建造房屋和制作家具。木材广泛的用途催生了需求的市场以及无限的经济价值。在“我”的家乡,树木的砍伐很早就开始了。以前,人们将原木通过高架滑木道运进锯木厂。随着市场对原木需求的不断增加,水路运输的方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原木的供应。于是,人们便加大了树木砍伐的力度,每天通过火车运走一车皮的原木。在森林中,“我”不时看到树木的残骸。树干上的刀痕,即使是在十四年之后其痕迹仍然清晰可见。“我”不由得发出感慨:“树木不会长得像过去那么高大了,刚刚长成它们就被砍掉,大树有如鲸鱼那样所剩不多了。”然而,即便如此,树木的砍伐仍在继续。第三幅图景是动物的灭绝。在“我”的家乡,由于人类对鱼类的过度捕捞,有的湖区已经无鱼可捕了。当人们意识到过度捕捞的害处之后,虽然采取了一些保护措施,但仍然无法改变鱼类数量急剧减少的事实。由此,作者通过荒野沦丧、森林锐减、动物灭绝三幅图景清晰地展现了人类对自然为所欲为而导致的生态危机。那么,生态危机的根源又是什么呢?

二、生态危机的根源

以生态为主题的作品往往都以揭示生态危机的思想文化根源为使命。小说《浮现》揭示了危机源于人类中心主义的思想和征服与控制自然的欲望。

1.人类中心主义

长久以来,人类中心主义在人们的思想中根深蒂固。人类将自己视为地球上所有物质的主宰,认为地球上的一切,有生命的和无生命的,动物、植物和矿物,甚至就连地球本身都是专门为人类创造的。所以,人类可以为了自己的需求和利益无限度地向地球索取。然而,人类竭泽而渔地对待自然,很快就导致了生态失衡,生态危机不断出现,人类的生存环境面临挑战。

在小说《浮现》中,人类中心主义主要体现在以女主人公“我”、“我”的男友乔以及大卫和安娜夫妇为代表的其他更广泛的人群身上。加油站前,当四人看到被残杀的驼鹿时,他们不但没有丝毫怜悯之情,反而因新奇而觉得兴奋不已。一行四人在湖区钓鱼,当发现蚯蚓做鱼饵不好使时,“我”抓出带来的青蛙,“尽管它一个劲地挣扎,我还是把它牢牢地穿在钓钩上”。终于,这招起了作用,一条梭鱼上钩了,那鱼掉进独木舟,“我一脚踩上去,迅速地夺过刀,用刀柄使劲地击打它,一下子就把脑壳给砸碎了”。看着这被俘虏的猎物,四人都大笑起来,“那是因为胜利而感到的轻松欢喜”。青蛙和鱼的死亡只为换取四人的一时之乐。这段描写生动地诠释了人类为了一己私利,藐视生命的狂妄之举。然而,四人捕鱼、杀鱼的行为,在众人的眼中只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情。因为人类对自己所拥有的一切并不满足,他们还在不断地开发新的领地,破坏环境,残杀生命,向自然索取。

2.征服与控制自然的欲望

人类征服与控制自然的欲望是与人类中心主义伴随而生的。霍克海默认为人类的这种欲望在人类的始祖“把世界作为被捕食的动物并向其投射工于计算的注视中就有其萌芽了”。在小说《浮现》中,人类征服与控制自然的狂妄之举不胜枚举,而这种欲望的实现又是以毁灭生命为代价的。首先是为了食物而捕杀动物。这似乎是最名正言顺的理由,于是,在鱼类丰富的湖区,捕鱼便成了人们的拿手好戏。从吊钩到拖网再到炸药,人类捕鱼的手段不断升级,以至于那些经常捕鱼的湖区都无鱼可捕了;其次,人类还打着科学研究的幌子来进行动物实验,所以,小说中出现了高中生解剖青蛙的描写。人类为了探寻未知的领域以达到征服与控制自然的目的,随意剥夺其他生命的生存权利。更荒唐的是人类的杀戮游戏,比如美国人驾驶机动船追赶潜鸟,“当潜鸟潜入水中,他们就立刻冲过去,不给它起飞的机会,直到它们被淹死或是被船下的螺旋桨绞成碎块”。再比如,游人将苍鹭杀死并捣碎眼睛倒掉在树上。人们通过各种方式残杀动物,只是为了满足人类优于其他动物的征服与控制的欲望,证明他们有杀戮的权利。不幸的是,这种欲望的危害不仅直接导致了生态危机,而且还扩散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来。小说中大卫对安娜的控制便是征服欲望的直接反映。

三、生态危机的启示

面临业已出现的生态危机,《浮现》的作者更多的是通过女主人公“我”的反省来表达对人类破坏环境的不满。她呼吁人类有节制地发展,重新回到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状态中来。小说中“我”的母亲是朴素生活的典型代表,而“我”重回自然的极端做法也是作者寻求应对危机的一个可能性出路。虽然这两种方式都很难成为解决人类面临危机的真正出路,但作者毕竟用这种方式警醒世人:是时候正视我们的生存环境了。

印第安人申南多在其撰写的文章《生命圈》里明确指出:“我们面临一个残酷的时代。现在就得开始改变,因为我们的生命支持系统正在被严重地滥用和错误地操纵。……人类认为自己高于整个生命支持系统,这是一种愚蠢的狂妄。……自然,即大地,绝不意味着金钱,而必须意味着生命。自然是一个神圣的储藏室,它为后代人的生命提供保障。……破坏了自然的平衡,就同时毁掉了当代的和未来的自然与人类的生活。”《浮现》中的生态危机带给我们的启示是:只有放弃人类中心主义的思想、放弃人类征服和统治自然的权利,才能真正拯救这个星球和属于它的所有生命。

[1]王丽莉.文本的浮现——论《浮现》中戏仿技巧的运用[J].外国文学,2005,(03).

[2]Cheryll Glotfelty&Harold Fromm(ec.).The Ecocriticism Reader: Landmarks in Literary Ecology.Athens: The University of Georgia Press,1996.

[3]王诺.欧美生态批评[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8:67.

[4]玛格丽特·阿特伍德.浮现[M].蒋立珠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

[5]Max Horkheimer.Eclipse of Reason.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47,p.176.

[6]Lisa M.Benton&JohnR.Short(ed.),Environmental Discourse and Practice,A Reader,Malden.MA:Blackwell Publishers Inc.,2000,pp.4,6,15-16.

猜你喜欢

中心主义家乡人类
人类能否一觉到未来?
人类第一杀手
环境哲学视域下的人类中心主义辨析
1100亿个人类的清明
试论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之争
西方中心主义遮蔽西方之乱
An Eco—critical Interpretation of the Conflicts in the Poem “Snake”
人类正在消灭自然
夏天的家乡
家乡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