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实对等视阈下的毛泽东诗词英译
2012-08-15河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石家庄050024
⊙赵 倩[河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石家庄 050024]
作 者:赵 倩,河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翻译理论与实践。
引 言
李正栓以“忠实对等”为翻译原则和标准,对毛泽东诗词进行了翻译,并与2010年6月出版了《毛泽东诗词精选——汉英对照读本》,这为毛泽东诗词的英译注入了新鲜血液。下面将以《毛泽东诗词精选——汉英对照读本》为主要研究分析译本,探讨“忠实对等”理论在毛泽东诗歌翻译中的运用及翻译效果。
虽然“忠实对等”仅有四个字,但其内涵极其丰富。忠实是对等的基础和前提所在,如果超越了原文的意思抑或是本来的风格,那么这样的译文也不能称之为合格。忠实与对等有着互相联系、互相依存的对立统一关系。遵循忠实对等的原则,是相对的对等,而不是绝对的对等。因此我们必须注重语言和文化上的忠实对等,具体体现在理解、用韵、风格与文化上。
一、毛泽东诗词英译中对等的理解
李正栓指出:“在理解方面,我们需要译者具有与作者最接近的理解,即基本对等的理解。”(李正栓,2004:37)对等的理解是翻译活动的基础,也是“忠实”的前提。只有正确理解原文作者想表达的意思,才能使目标读者领会理解原文的内容,从而欣赏赞美源语言的内涵和文化。“对等的理解”是指与作者最接近的理解,而不是绝对的对等,是尽可能地还原作者本意,达到“对等”地再现原文的目的。
理解的对等在李正栓的《毛泽东诗词精选——汉英对照读本》中得到了有力的印证,比如在七律·长征一词,原诗为:“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李正柱译为:
Seven-word-line Poem(The Long March)
October 1935
The hard long march the Red Army does not fear;/The thousands mounts and rivers are nothing mere./The five ridges are meandering like fine ripples;/The majestic Wumeng peaks are but rolling balls./Against warm steep cliffs laps the water of River Golden Sand;/Across the River Dadu a cold iron-chain bridge is spanned./Gladder to see the Minshan Range snow-clad for hundreds of miles,/All our soldiers have crossed it and are all happy smiles.
其中,“万水千山只等闲”中的“等闲”译为“nothing”,“只”译为“mere”,充分突出了原作者对“万水千山”这等艰难困苦的蔑视之情,语气坚定。后一句译文以红军的视角和口吻,简明直接表达了在红军眼里虽然是高山峻岭但就像是微小的涟漪和滚动的泥丸之义,看似矛盾实则是诗人对红军的顽强豪迈的英雄气概的充分展现。“大渡桥横铁索寒”,译文“Across the River Dadu a cold iron-chain bridge is spanned”生动忠实地再现了强渡大渡河时的情境以及红军的英勇顽强。最后一联中的“三军”指的是红军的第一、二和四方面军,而不是海、陆、空三军。李译为“all our soldiers”,准确忠实地转达了原诗信息。
二、毛泽东诗词英译中对等的风格
关于风格的对等,李正栓认为:“翻译时应争取保持原作的风格,尽量移植原作的风格。这样做,为的是尊重读者,也是帮助读者了解作者作品真正的风貌,译者的创造个性不能不受原作风格的限制,否则就成了用一种语言对原作进行改编。”(李正栓,2004:37)就诗歌而言,影响风格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是诗歌形式。李正栓在翻译毛诗过程中坚持保持原文诗行的数量,尽量使译文诗行也接近原文,包括行数和每行长短,而不去添加自己的阐述性词语,从而做到努力再现原文的风格。
下面选取李正柱译毛泽东诗词中的《贺新郎·别友》一篇为例:“挥手从兹去。/更那堪凄然相向,/苦情重诉。/眼角眉梢都似恨,/热泪欲零还住。/知误会前翻书语。/过眼滔滔云共雾,/算人间知己吾与汝。/人有病,/天知否?//今朝霜重东门路,/照横塘半天残月,/凄清如许。/汽笛一声肠已断,/从此天涯孤旅。/凭割断愁思恨缕。/要似昆仑崩绝壁,/又恰像台风扫环宇。/重比翼,/和云翥。”
He Xin Lang
(Parting with a Friend)
1923
Waving my hand,I bid thee farewell./How can I bear to face mournful eye/Telling the sorrow again./Complaint reigns your eyes and brows;/Tears about to flow are held back./Your misleading of my former letter/Should vapor like flitting mist thin./In this world bosom friends are you and I./When one is sick,/Does Heaven know it?/This morn sees East Gate road with heavy frost;/The waning moon shines slant over the pond./What a sad scene!/Hearing the whistle my heart breaks,/Declaring me a lonely traveling man./Let’s cut the string of sorrow and plaint/As Mount Kunlun’s cliff fall flat./Also like typhoon sweeping earth and heaven./Let us two wing again/With high cloud in heaven.
《贺新郎》一词与他多数诗词不同,其风格倾向于婉约,但婉约之中也不失豪放。上阕中“眼角眉梢都似恨”用“Complaint”做主语,突出了一个“恨”字,生动传神地表现出杨开慧与毛泽东的眷恋;又用理智去克制感情,所以出现了“热泪欲零还住”的情态,“Tears about to flow are held back”把她对依依惜别的复杂感情表现得恰到好处。词的下阕中,前几句由East Gate road,waning morn,pond和frost构成了凄寒清冷的画面,忠实地复制了原作浓郁的离愁别绪。最后几句,由上文的婉约风格转化为豪放,译文风格也随之变得豪迈宏伟:“cut”一词表现出“割断”的干脆利落,“Mount Kunlun”与“typhoon”两个意象气势磅礴,准确地传递给读者原诗风格、感情的变化。从选词上看,为了对等地传递原诗伤感婉约的风格,译文采用了许多表示悲伤柔情的词语,比如sorrow,tears和plaint等,这些词在毛诗的其他诗词中非常鲜见。本篇词既能够体现毛泽东诗词婉约伤感之风格,亦能反映出毛泽东的豪放雄壮的风格,而译诗恰如其分地把两种风格都转换到目的语之中,真正实现了翻译实践中对等的传达了原文风格。
三、毛泽东诗词英译中对等的用韵
李正栓认为:“翻译诗要用韵。这是理所当然的事。只要原诗用了韵,译诗的人没有权利剥夺原诗作者的音韵安排,包括格律及行内韵等。译诗和原诗要在音韵安排方面形成基本对等。”(李正栓,2004:38)押韵是中国古诗的最鲜明最基本的特点,保留原诗作的韵律,才能给目标读者以美的感受,达到传神怡情的效果。对等的用韵,忠实地把原诗中的韵律尽可能的转化为目标语言的韵律,是实现对等的一个必经之路。
下面从《毛泽东诗词精选》中选取能够充分体现对等的用韵一诗,加以佐证。篇幅所限,仅分析毛泽东词《沁园春·长沙》的上阕,其原文及译文如下:“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李正柱译为:
QinYuan Chun
(Changsha)
1925
In the cold autumn stand I,/River Xiang northward flowing,/The Islet of Orange being passed by./All the hills are in red:/Woods look dyed./All green is the river;/Boats vie to overtake one another./Eagles fly in high sky;/Fish glide in the shallow water;/All creatures vie for freedom in frosty sky./Sighing over vastness,/I ask the earth and sky:/Who will lord over the world?
李正栓的译文第一组押韵方式与原词相同为(ABA),第二组四行韵脚为CCDD,押韵形式十分工整,第三组为ADA。译文以[ai]为韵贯穿整首词的上半部分,在上阕的十三个行尾中出现了五次之多。开口双元音[ai]使读者在朗读的过程中能够充分地体会到诗人毛泽东的豪迈气概和雄浑壮志,令人回味无穷,使其听起来悦耳激扬。李正栓不仅行尾韵用得恰到好处,在译文中还巧妙地运用了很多行内韵。第三组中在“Eagles fly in high sky”仅有五个音步的一句中就用了三次谐元韵[ai],在“All creatures vie for freedom in frosty sky”中“for”、“freedom”“frosty”形成三个头韵,完美地为读者传达了原词的听觉形式之美。第四组的“Who will lord over the world?”短短一句中,不仅有“who”与“will”组成的头韵,还有“lord”及“world”形成的近韵,真可谓匠心独“韵”。使译文真正做到了“听之,悦耳”,忠实地转译了原诗的韵律之美。
四、毛泽东诗词英译中对等的文化迁移
文化是我们翻译工作者们必须要重视的一个问题,下面是李正栓有关文化迁移的观点:“翻译还是文化交流。译者就是文化沟通的桥梁……只有熟悉了大的文化背景与差异,才能忠实而又灵活地选择词语和恰当的表达方法。”(李正栓,2004:39)翻译的目的是传递信息,但仅仅转达原文的字面义是远不够的,更重要的是传播文化。因此,译者不仅要解读和传达原作的表层意义,还要深入诠释原作的文化内涵,把其尽可能的传递给目的语读者。不同文化有其各自鲜明迥异的特色,在翻译时译者既不能完全“归化”,也不能完全“异化”,最好是保留原作中的文化,尽量使读者理解,才能真正达到翻译的目的。
《毛泽东诗词精选》可以说是忠实对等地迁移了原语的文化。最鲜明的体现之一是李正栓在其译本中对词牌名的处理方法,比如:七律译为Seven-word-line Poem;六言诗译为Six-word Poem。全书中除了上述几个词牌名采用意译,其余大都是采用了拼音译法。如:如梦令(元旦)译为Ru Meng Ling(Lunar New Year’s Day);菩萨蛮(大柏地)译为Pu Sa Man(Place of Big Cypress)。
在书的附录中列出了一些常见的词牌名的汉语拼音和常用的英文译法,这种译法最大限度地避免了误解的产生,保持了原文的文化特色。这样既避免了由于过多解释性翻译而影响整体阅读美感,又照顾到了英语读者的文化理解问题。使读者对词牌这一文化特色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实现了文化上忠实对等的传递。
结 语
《毛泽东诗词精选》是李正栓遵循其“忠实对等”的翻译理论而译出的佳作,其中理解、用韵、风格、文化迁移都尽可能地做到了对等和忠实于原文,尽可能地使目标读者能够像原语读者那样理解和欣赏毛泽东诗词。不仅把原诗词中的信息准确地传达给译语读者,还传神地再现了原作的风貌和毛泽东的思想精髓,为传播中华优秀灿烂的民族文化及毛泽东豪迈壮丽的诗篇做出了贡献。
[1]李正栓.毛泽东诗词精选汉英对照读本[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10.
[2]李正栓.忠实对等:汉诗英译的一条重要原则[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