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与器——《水浒传》中的斧
2012-08-15康德强天津体育学院武术系天津300381
⊙康德强[天津体育学院武术系, 天津 300381]
作 者:康德强,博士研究生,天津体育学院武术系讲师,研究方向:武术文化、传统体育养生。
斧,是人类生活中最为古老、最为重要的器具之一,也是为数不多的兼具兵器与工具两种功能的器具之一。根据刘熙《释名·释用器》:“斧,甫也,甫,始也。凡将制器,始用斧伐木,已乃制之也”①,斧作为伐木工具是众器之始。《中国兵器史稿》云:“原始人类,工兵不分,石器即石兵也。以石片斫物则为器,以石片格斗则为兵”②,足见斧自古既是器又是兵,是生产与战斗两用的工具。
《水浒传》大约成书于明朝期间,以《大宋宣和遗事》及民间故事为蓝本,“因文生事”,“凭空造谎”出了一场北宋末年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运动。书中塑造的一百单八将个个栩栩如生,都似“旧时熟识”③。而他们绝大多数都是身怀绝技的武林高手。书中第二回提到的“十八般武艺”,即矛锤弓弩铳、鞭锏剑链挝、斧钺并戈戟、牌棒与枪杈④,在宋朝已臻成熟,在书中尽有描写。而作为兵与器的斧则贯穿全书第三十八回之后,共有225处,尽情演绎了梁山众好汉的豪迈人生以及当时社会的风云变幻。
一、作为兵之斧
宋代官修的军事著作《武经总要》详细介绍了宋代军事制度,对兵器、器械配有精致插图详细记载了当时的武器装备。斧属于在当时已完全成熟并趋于定型的冷兵器中的格斗兵器,书中主要记录了三种斧:大斧“,一面刃,长柯。近有开山、静燕、日华、无敌、长柯之名,大抵其形一耳”⑧;娥眉、凤头斧“,并地道内撅土用之”⑨手斧“,……用于敌楼战棚蹈空版下,钩刺攻城人及斫攀城人手”⑩,并且多处提及作为刑具的斧钺。例如“,五申:听令不恭,视之以斧钺。”⑪《宋史》亦记载当时大斧主要用于对抗敌军铁甲。例如,北宋初年曹利用“使士持巨斧长刀破盾斩首以”⑫,平定岭南叛乱;韩世忠命“背嵬军各持长斧。上人胸,下斫马足。敌被甲陷泥淖。世忠麾劲骑。四面蹂躏。人马俱毙”⑬,取得大仪镇战役的胜利;绍兴十年顺昌大捷中刘琦命士兵“以锐斧犯之,士殊死”,击败金军的重甲骑兵“铁浮图”与“拐子马”。⑭
《水浒传》中作为兵的斧,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作战兵器、泛称兵器、仪仗法器、施刑兵器、守城兵器等。
(一)作战兵器
斧作为作战兵器,可分为长柄斧和短柄斧两种。长柄斧古时多为马将所用的重兵器。除去《武经总要》中记载的装有长柄的阔刃大斧“,开山斧”“、静燕斧”“、日华斧”“、无敌斧”“、长柯斧”等之外,常见的还有“偃月斧”、“金蘸斧”“、祥手宣花斧”等。
短柄斧由长柄斧演变而来,多为古时步兵所用。因其形状扁宽似板,故又称“板斧”。其刃呈扇形,宽十余厘米,极为锋利;其背呈长方形,上有用以安装半米左右斧柄的竖孔。一般双斧并用,少单用者。
不管是长柄斧还是短柄斧,共同的特点是笨重,风格粗犷,动作豪放,但极易发力,威力强大,须力大勇猛者方可使用。
1.李逵之板斧
在《水浒传》中,李逵是一个人见人爱的不朽形象,被金圣叹称为“一片天真烂漫到底”“、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上上人物”。⑮事实上,他仅位居梁山好汉第二十二,任梁山步军第五位头领,算不上是上等梁山英雄。而且他出身贫苦,生性鲁莽暴躁,经常不讲道理,好心办错事。但他的可爱之处就在于他的率真,在于他嫉恶如仇、胸襟坦荡、心直口快、敢作敢为的情真意实。这一鲜明的性格特征突出了李逵这一人物的美感力量,深化了他的艺术价值。在李逵这一人物的刻画上,作者使用的一个典型道具就是他手中的板斧。可以说全篇李逵在斧即在、二者生死相随、个性统一。
李逵出场是在第三十八回,一首七言诗“闲向溪边磨巨斧,闷来岩畔斫乔松。力如牛猛坚如铁,撼地摇天黑旋风”,高度概括了李逵的主要特点,铁牛黑旋风使巨斧。
双板斧的用法有抡、劈、砍、剁、削、砸、扫、扎、由、云、撩、挂、抹、搂、截等,但是李逵并不拘泥于这些技法,更多的情况是任意挥洒、恣情纵欲、先打后商量。第四十回梁山泊好汉劫法场,李逵“轮两把板斧,一味地砍将去”“,火杂杂地轮着大斧,只顾砍人”“,一斧一个,排头儿砍将去”,只需“抡、砍”,便“手起斧落”,砍翻了一片,尽显其勇猛过人、粗鲁蛮横。第五十回宋公明三打祝家庄“,黑旋风一身血污,腰里插着两把板斧,直到宋江目前唱了大喏……‘我砍得手顺……正撞见一丈青的哥哥祝彪出来被我一斧砍了。’”可见其憨态可掬、一味蛮干、不分青红皂白。第八十六回“李逵正迎著贺云,抢到马下,一斧砍断马腿,当时倒了,贺云落马。李逵双斧如飞,连人带马,只顾乱剁”。这里“砍断马腿”、“双斧如飞”“、乱剁”将李逵手中板斧的出神入化以及他为了梁山大业奋不顾身、勇往直前的性格特征表现得淋漓尽致。就连第一百二十回宋徽宗梦里的李逵依旧是“手双斧,厉声高叫……说罢,抡起双斧,迳奔上皇”。李逵这一形象的快人快语、英勇威猛由于板斧的描写而更加生动鲜活。有李逵必有板斧,板斧凸显了李逵的勇猛与率直。第三十八回黑旋风斗浪里白条、第四十三回黑旋风回家接母,宋江深知没有板斧李逵自然会少惹是非,不许他带斧。没有了板斧,李逵似乎丢了魂魄,没了生机。
常言道,兵器是手臂之延长,而李逵与板斧形影不离,二者不可分割,早已融为一体,有关板斧的描写是李逵这一人物成功刻画的主要内容。这一点从以下广为流传的熟语也可以看得出来,例如李逵抡板斧——那可不是好惹的(或以势压人),李逵举斧——斧下不留情。
2.马将之长斧
《水浒传》中使用长斧的有索超、邹渊和邹润、周昂、卞祥、縻胜等,其中,前三位是梁山好汉,其余是梁山泊的敌人。毫无疑问,索超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一个人物,是金圣叹眼中的“上中人物”⑯。
索超,天空星急先锋,位居梁山好汉第十九、任排马军八虎骑兼先锋使第四,原系大名府留守司正牌军,身材魁梧,性情急躁,惯使一把金蘸斧。第十三回索超出场前,施耐庵先写他的徒弟周瑾斗不过杨志为弄引,为他武功高强、气势逼人的特点做足了铺垫。但见他“手里横着一柄金蘸斧”,“忿怒,轮手中大斧,拍马来战杨志”,“一个金蘸斧直奔顶门”,“一个是巨灵神忿怒,挥大斧劈碎山根”,“这个圆彪彪睁开双眼,胳查查斜砍斧头来”。“抡”、“挥”、“砍”、“劈”将一个威风凛凛的神勇天将跃然纸上。第六十三回、第七十回,索超两次受伤,“飕地只一箭,正中索超左臂,撇了大斧,回马望本阵便走”,“索超急躲不迭,打在脸上,鲜血迸流,提斧回阵”,足见其急躁轻敌、争功好胜的个性特征。第七十六回、七十七回、八十四回、九十四回,索超连续打头阵,“手轮大斧,杀过阵来”,“王义挺枪去迎,被索超手起斧落,砍于马下”,“索超横担大斧,出马阵前……双手轮起大斧,觑著番将脑门上劈将下来”,“挥斧跃马,力敌二将”,“吴成见史定败阵,隔开斧要走,被索超挥斧砍为两段”,这几处表现了索超人急斧快、勇猛善战的一面。可以说,大斧的神出鬼没形象地展示出在阵战中斧的巨大威力,勾勒出索超性急、善战的特点,很好地诠释了这位“急先锋”的人格特征。
邹渊,地短星出林龙,位居梁山好汉第九十。邹润,地角星独角龙,邹渊的侄子,位次紧随邹渊之后。二人年龄相仿,皆为人忠良慷慨,武艺高强。书中对二人着墨不多。第五十回写道,二人先藏了大斧,后“听得乐和唱,便忽哨了几声,轮动大斧,早把守监门的庄兵砍翻了数十个”,“抡”、“砍”等寥寥数语,二人的机智威猛已昭然可见。
此外,《水浒传》还设计了几位与梁山好汉作对的使斧的大将,用以反衬梁山好汉的神勇威猛。
首先是八十万禁军副教头、车骑将军周昂,这位与丘岳一同号称“屡建奇功,名闻海外,深通武艺,威镇京师”的大将军,第八十回出场,“使一柄欺袁达,赛石丙,劈开山金蘸斧”,亭亭威猛。阵前,卢俊义“便挺枪跃马,直奔周昂,周昂也抡动大斧,纵马来敌”,二人交锋十余合,未见胜败,可见其武艺之精熟。
其次是晋王田虎麾下著名上将卞祥,第九十九回出场“,跨匹冲波战马,提把开山大斧”。“史进拍马舞三尖两刃八环刀,直抢卞祥。卞祥也抡大斧来迎。二马相交,两器并举,刀斧纵横,马蹄撩乱,到三十余合,不分胜败”。良将惜良将,史进不忍伤卞祥;将爱良才,最终宋江降卞祥。
最后是楚王王庆旗下头号上将縻胜。此人出身暴徒,擅长暴打,担一把长柄开山大斧,坐一匹高头卷毛黄马。第一百零六回与索超大战“,那縻胜也轮斧来迎。两军迭声呐喊,二将抢到核心,两骑相交,双斧并举经五十余合,胜败未分”。索超与縻胜两员使斧的猛将相遇,难分高下。
可以说,施耐庵之所以写阵前这几位与梁山敌对的勇猛的使斧大将,一方面,生动再现了古代阵战的真实面貌,另一方面,反衬梁山好汉亦忠亦勇,为梁山、国家利益奋不顾身、英勇杀敌的豪迈精神。
总之,《水浒传》通过描写以上几位使大斧马将的阵战,描写他们阵前抡动大斧、砍劈削剁、杀敌立功的宏大场面,突出表现了斧在古代战争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古代战争惊心动魄、斗智斗勇的空前盛况。同时,也刻画出了一个个神勇大将的个性人格以及戎马生涯。
(二)泛称兵器
斧与刀连用,即刀斧,原指两种兵器。例如,第九十五回,柴进使刀,卞祥抡大斧,二人大战。“两器并举,刀斧纵横”,实指刀与斧。但是更多的情况下,刀斧用来泛指兵器。例如:
第九十五回中“史进大喝:‘来将何人?快下马受缚,免污刀斧!’”其中“免污刀斧”是指免得弄脏我的兵器。
第三十四回中“火焰堆里,送数百间屋宇人家;刀斧丛中,杀一二千残生性命”。其中“刀斧丛中”是指在各种兵器相互格斗的战场上。
第四十回中“晁盖道:‘却是难得这个人出力最多,又不怕刀斧箭矢。’”其中“刀斧箭矢”是四种常用兵器,这里泛指兵器,意即这人什么都不怕。
第四十一回中“感蒙众位不避刀斧,救拔宋江性命”。其中“不避刀斧”是指不回避战争的威胁。
另外,成语“大刀阔斧”原指刀与斧两种兵器,但在《水浒传》中,转义用以形容军队声势浩大、杀气腾腾,全书共有七处。例如,第六十三回“犒赏三军,限日下起行,大刀阔斧,杀奔梁山泊来”。
总之,以上四字成语“免污刀斧”、“刀斧丛中”、“刀斧箭矢”“、不避刀斧”“、大刀阔斧”中的刀斧都泛称兵器,由此可见斧在古代战争中的重要地位。
(三)仪仗法器
斧作为仪仗法器,可以单用,也可与钺或刀连用,用以显示尊贵、威严或整肃的军容。《水浒传》中多处出现这一用法。例如:
第七十五回中“八方摆布的铁桶相似,阵门里马军随马队,步军随步队,各持钢刀、大斧、阔剑、长枪,旗号齐整,队伍威严”。第九十五回“阵门里马军随马队,步军随步队,各持钢刀大斧,阔剑长,旗齐整,队伍威严”。此二处的“钢刀、大斧”虽然实指两种兵器,但是这里更加强调的是它们所代表的威严与震慑力,因此应该作为仪仗法器来看待。
第九十五回中“北阵前金瓜密布,铁斧齐排,剑戟成行”,此处“铁斧”与“金瓜”“、剑戟”并用,并非战场杀敌所用的兵器,而是两军对峙时威慑对方的仪仗法器,突出这些兵器所显示的威武、雄壮以及强大的军事力量。
第七十六回中“兵分九对,旗列五方。……开山斧,偃月斧,宣花斧,紧随中队”。其中列举的这三种斧,都因其威武高大、厚重有力而行进在队伍当中,用以显示强大的军容。
第八十七回中“胡笳齐和天山歌,鼓声震起白骆驼。番王左右持绣斧,统军前后挥金戈。绣斧金戈势相亚,打围一路无禾稼”。绣斧,出自《汉书·武帝纪》,原指汉武帝天汉二年遣直指使者暴胜之等衣绣衣,杖斧持节,至各地巡捕群盗,后特指皇帝特派的执法大员,而这里是指具有执法大权的一种斧。
第七十六回中“两壁厢碧幢翠,朱幡盖,黄钺白旄,青莎紫电。两行二十四把钺斧,二十四对鞭挝”。第八十二回中“前面打著金鼓旗,后面摆著枪刀斧钺,中间竖著“顺天”“,护国”二面红旗,军士各悬刀剑弓矢”,“见前面摆列金鼓旗,枪刀斧钺”。斧钺,原指这两种兵器斧与钺,后泛指兵器,而这几处都是用在仪仗队列中的法器,起到强化军威的作用。
(四)施刑用具
斧与刀连用,亦可指古代刑具、严刑。例如,第九十五回“无移时,刀斧手将军卒解到”,古代的刀斧手即行刑之人、刽子手。第七十一回“今日却来摇尾乞怜,希图逃脱刀斧!我若今日赦免你们时,后日再何法去治天下?况且狼子野心,正自信你不得!我那刽子手何在?”“宋江却不见刀斧砍来,有一个来搀道:请起!”这几处刀斧都是指刑罚、严刑、杀戮的意思。“希图逃脱刀斧”意思是希望免受刑罚“,不见刀斧砍来”意指无人对他施以严刑。
(五)守城兵器
二、作为器之斧
斧作为农具与日常工具,可以用来砍东西,多用来砍木头等。这一用法在《水浒传》中亦有体现。例如:
第六十五回中“那两个正待要叫,却好一把劈柴斧正在手边,绰起来,一斧一个,砍杀了。房中婆娘听得,慌忙开门,正迎着张顺,手起斧落,劈胸膛砍翻在地”。显然,这一斧头是农家用来劈柴火用的,被张顺随手拿来做了砍人的兵器。
第九十五回中“王庆向邻人家借了斧凿,打开门户”,“诸能大惊道:‘必中了奸计。’忙教将斧凿撬打开来看”。斧凿,即斧子和凿子,这两种工具中斧子用来砍、劈,而凿子与斧子配合使用,可以用来凿、刻、旋或削去各种材料的表面。
而习语“鲁班面前弄大斧”、“头如斧劈”、“双斧伐木”是作为器之斧的引申用法。例如:
第二十一回中“正是‘鲁班手里调大斧’。……你这般道儿,只好瞒魍魉,老娘手里说不过去。”第九十六回中“公孙胜喝道:‘你这厮在鲁班面前弄大斧!’”这一习语指出阎婆、公孙胜的权威与自信,以及对唐牛儿、乔道清的不屑一顾。
第六十五回中“宋江觉得神思疲倦,身体酸疼,头如斧劈,身似笼蒸,一卧不起”。这里“头如斧劈”强调头痛难忍,非常形象。
第九十五回中“王庆昨夜被老婆克剥,今日被官府拷打,真是双斧伐木,死去再醒”。这里“双斧伐木”是指遭受两种折磨与双重打击,祸不单行。
以上作为器的斧都体现了宋朝社会生活现实以及当时的风土人情。
三、结语
《水浒传》中的斧,作为作战兵器和生活器具,以其广博的视角深刻揭示了宋朝社会武器武备、格斗战争、日常生活、风土人情的全景画面,尤其对于形象刻画人物的性格特征以及时代风貌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对于我们解读这一传世名著无疑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
① 刘熙:《释名·释用器》,上海涵芬楼借江南图书馆藏明嘉靖翻宋本景印1985年版,第49页。
②⑤ 周纬:《中国兵器史稿》,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第1页,第1—64页。
③⑮⑯ 金圣叹:《第五才子书施耐庵水浒传》(上),中州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18—20页,第20页,第21页。
④ 施耐庵:《水浒全传》,岳麓书社1988年版,第14页。
⑥ 张连科:《诸葛亮集校注》,天津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127—128页。
⑦ 刘旭:《中国古代兵器图册》,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86年版,第41页。
⑧ (宋)曾曾亮:《武经总要前集六》,上海中华书局据明正德刊本影印,1959年版,第33页。
⑨ (宋)曾曾亮:《武经总要前集四》,上海中华书局据明正德刊本影印,1959年版,第52页。
⑩ (宋)曾曾亮:《武经总要前集五》,上海中华书局据明正德刊本影印,1959年版,第65页。
⑪ (宋)曾曾亮:《武经总要前集一》,上海中华书局据明正德刊本影印,1959年版,第62页。
⑫⑬⑭ (明)柯维骐:《宋史新编》,新文丰出版公司 1974年版,第394页,第531页,第53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