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东北沦陷区废园文学的成因

2012-08-15绥化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黑龙江绥化152061

名作欣赏 2012年32期
关键词:作家群东北作家

⊙孙 娜[绥化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 黑龙江 绥化 152061]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东北三省彻底沦为日本帝国主义铁蹄之下的殖民地,变成了游离于祖国母亲之外的一座“孤岛”。东北三省沦陷以后,随着各种文学社团、文学派别的不断崛起,作家们所创作的“批判旧家族制度”的小说作为普遍的文学现象具有一种独有的特征:荒芜、颓废、孤独、哀伤。正是这样一种氛围,奠定了这一时期文学的情感基调。所谓“废园文学”是指东北沦陷区作家的创作倾向于描写家族溃败这一题材的文学,主要是指小说创作,它是家族叙事文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东北沦陷区废园文学的问世正是发生在“九·一八事变”以后,承继了关内作家的创作流程并最终形成自己独特的创作风格,即以文学流派、文学群体的形式进入到人们的视野。在东北沦陷区的文坛上,文丛、文选派,艺文志派和大北风作家群是支撑满洲文坛最重要的文学派别和文学群体,这三个文学团体都形成于1939年,它们彼此呼应,遥相呐喊。其中吴瑛、爵青、古丁、厉行键、支援等很多作家都创作过废园文学,如吴瑛《墟园》的问世,在形式上为废园文学提供了一个原型,整部小说散发了一个破落家庭的神秘和悲凉气氛;爵青的中篇小说《欧阳家的人们》以欧阳家族二老太太五十寿辰的宴席开头,集中展现了一个官宦家族儿女荒唐、嫡庶倾轧的全过程;古丁的《原野》展现了一个“无味的盐”的世界的颓败;厉行键的《溃败一族》描绘了孙氏家族的溃败历程;支援的《白藤花》展示了一个白俄家庭由昔日的繁华衰落成今日的家徒四壁,没有男人,没有孩子的废园。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这种文学现象几乎是同一时间段应运而生,既然存在一定有其合理性和必然性。

一、文学继承五四传统、借鉴外来思潮的必然结果

早在“五四”运动之前,东北文坛就受到关内新文化思潮的影响,就开始有人用白话文写文章。“五四”运动以后,鲁迅、郭沫若、茅盾、闻一多、朱自清等新文学作家所创作的文学作品,给闭塞的东北三省思想文化界带来了新时代的气息,从思想上动摇了封建专制制度的基础。“五四”前后的东北三省正处在军阀统治的混乱的黑暗时期,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爆发之后,它的影响迅速蔓延到东北大地,极大地鼓舞了本土的知识分子,他们积极接受“五四”文化精神的精髓,汲取文学革命的养料。在“五四”运动的激荡下,新文化、新文学运动在沈阳、吉林、哈尔滨等地勃然兴起。“1931年‘九·一八’事变发生后,一度逐渐兴盛起来的东北文学,遭到殖民主义文化统治的严重摧残,五四新文学的洪流并没有在白山黑水间中断,它仍以自己特有的形态,或隐或显地存在着,或快或慢地发展着。”①文丛、文选派及“大北风”作家群的作家并未逃避自己生活的地方沦为殖民地的事实,而是出于文学意识的觉醒,制造了“独立特色”的文学即“废园文学”。虽然东北三省与祖国的政治疆域断裂了,但文化的气脉却血肉相依,“五四”运动的文学给养被传承着。

西方文艺思潮的流行,对东北沦陷时期的文学创作有着积极影响。东北三省本土成长起来的一些新文学作家的文学活动变得活跃起来。他们翻译介绍世界各国的文学作品,不自觉地形成一股文学潮流,以“拿来主义”的态度大胆地吸收域外的文学营养。如小松的创作带有英美格局的影响;而古丁的追求似乎更侧重于在传统文化中融入日本现代文化的因素;有着“鬼才”称号的爵青的小说《欧阳家的人们》则采用纪德的“立体的综合的表现手法”,将客观描写和主观叙述结合起来,不断展开情节,使小说在形式上有一种开拓感。尽管作家的侧重点不同,在东北当时的那种文化环境里,艺文志派的各个成员的创作中,多多少少都留下了日本文学的影响。“大北风”作家群的主要成员如饥似渴地广泛吸收世界文学的营养,在广泛学习过程中,“大北风”作家群的多数成员都受到了外国文学的熏陶,为他们将来的创作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在东北三省沦陷、文网森严的情况下,提倡新文化、传播新思想只能借助外来力量的渠道,其中一些作家对“纯文学”的追求,实际上是借鉴了现实主义文艺思潮。有的作家改变了创作的初衷,从家国沦陷后的感伤、茫然、虚无的情绪出发,直接应和了欧美现代文艺思潮。

日伪入侵后,受日本殖民文化的影响,形式上形成了中日文化的交融,在东北沦陷区的作家可以直接接触到日本文人,而这些文人并非殖民侵略者,其中很多人还站在了反对战争、反对侵略的政治立场上,有的作家凭借他们的帮助,出版了大量的刊物、书籍。日本文人在文化界的大力支持下,为东北沦陷区的作家创作废园文学提供了便利条件。当时作家的创作有意无意间便形成了一股创作潮流,即今天我们看到的废园文学思潮。他们描写黑暗,几乎所有的作品都充满浓郁阴暗的气息。而尤以文丛、文选派,艺文志派,“大北风”作家群的代表作家居多。这三个文学团体派别在实现“批判旧家族制度”的同时,通过隐晦曲折的表达方式,或在局部描写上或在整体行文中,都不同程度地暗喻对现实环境的批判。由于受到“五四”文学人道主义精神的影响,作家们把文学看成是政治斗争的工具,大量废园文学的产生,正是作家们继承“五四”传统,借鉴外来文艺思潮的必然结果。

二、作家有意散布悲哀情绪的必然结果

1941年《艺文指导要纲》公布以后,有的作家缄口不言,有的作家只是偶尔发表一些作品,很多作家都受到日伪政府警务局的秘密监视,几乎失去了行动的自由。东北现代文学史料第六辑的敌伪第一四一四封密件,描述了“山丁最近的动态,表面上趋于消极,突然请假回家乡,是料到客观形势紧迫而暂时逃避风险”。而“大北风”作家群中的关沫南的作品所带有的左翼倾向,经常是特警们检查的借口。日伪政府明确规定了作家的创作方向,毫不隐晦地提出要以日本文学为纲,并特别强调的是不许写黑暗面,不许流露悲观失望的情绪,即使是爱情小说,也不许写失恋和离婚。在文网森严的情况下,作家们表面上拥护政府的文化监察制度,希望挑起民众的反政府情绪,背后却在作品中散布一种哀伤情绪,借此增强消极反抗的意识。

有学者认为:“文学者是有思想工于写作的,虽然处于十分恶劣的创作环境,鼻尖的滑行被监视着,但是毕竟实践了文学者的使命,利用一切有利机会,借题发挥便成了文学者的本色。他们利用报纸,刊行杂志,在东北各个角落,向着各层人民,呼喊了。”②如山丁在《拓荒者》中写到“儿子回家去了,知道家园不断遭受野狐与豺狼骚扰,于是,兄弟二人齐心协力,重整荒芜的家园,一定要继承祖先的遗产”。作者借“野狐”“豺狼”象征日本,侵略者掠夺了满洲的财富和宝藏,爱国的民众应奋力反抗,必须毫不犹豫地赶走日本强盗,重建满洲。关丽在《黄昏的诗篇》中用“黑暗”、“黄昏”来比喻满洲;“光明和黎明”来比喻理想社会和中国。号召民众必须起来斗争,满洲建国的十年间,民众的生活绝不幸福,只是生活在饥饿和黑暗之中。石军在《混血儿》中借逃亡满洲的白俄人的痛苦及其感慨,唤起满洲民众的祖国观念,并借此表现没有祖国的民族的悲哀。反映旧家族制度缺陷的小说被政府列为合法创作的范畴之内,作家们抓住这个强有力的机会,通过创作废园文学,来表现对伪满政府的不满,而且是其有意散布悲哀情绪的必然结果。

在东北沦陷的十四年时间里,日本帝国主义实行极其严酷的思想专制统治,在创作废园文学的这些作家中,甚至还包括具有崇高理想或倾向革命的进步青年,即使在民族立场,侵略与反侵略之间,压迫与反压迫之间,他们存在着尖锐的矛盾,但在文学创作上又表现出惊人的统一。这时的文艺作品已拥有一定数量的读者,即使发表的作品具有反抗意识,只要不是过于露骨,刊物的创办者也乐于放手,积极支持,而检查机关也为了自己能多分一些红利,马马虎虎,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地放过让之通行。可想而知,在这种情况下,废园文学的问世正是东北沦陷区的作家们利用了这种出版的混乱局面,以此来警示人们不但要拒绝而且要打击禁锢人们思想的文化统治。他们中绝大多数人不愿与“汉奸政治”为伍,更不愿丧失自己的民族气节。东北沦陷区的废园文学具有较高的社会批判价值,在延续五四文学反封建文化传统的同时,也承担了保存民族文学的艰巨任务。

① 高翔:《现代东北的文学世界》,春风文艺出版社2007年版,第6页。

② 张毓茂:《东北现代文学大系·评论卷》,沈阳出版社1996年版,第689页。

[1]王承礼.中国东北沦陷十四年史纲要[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1.

[2]徐 翔、黄万华.中国抗战时期沦陷区文学史[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

[3]钱理群.中国沦陷区文学大系[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7.

猜你喜欢

作家群东北作家
作家的画
东北铁锅炖
作家谈写作
作家现在时·智啊威
Make ’Em Laugh
每到冬天,东北就变成了“冻”北
大东北的春节
地域作家群研究的新样本
大作家们二十几岁在做什么?
文学自觉与当代文学发展趋势——从昭通作家群说开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