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苏东坡幽默的主要形式及根源
2012-08-15西南大学文学院重庆北碚400715
⊙马 列[西南大学文学院, 重庆 北碚 400715]
幽默是一种智慧。
什么是幽默?这个西来的词语,当然是见仁见智。当代著名学者周国平认为:幽默是一种智慧。最深刻的幽默是一颗受了致命伤的心灵发出的微笑。受伤后衰竭,麻木,怨恨,这样的心灵与幽默无缘。幽默是受伤的心灵发出的健康、机智、宽容的微笑。幽默是对生活的一种哲学式态度,它要求与生活保持一个距离,暂时以局外人的眼光来发现和揶揄生活中的缺陷。①
苏轼是中国古代最为幽默乐观的文人。论性格的乐观开朗,白居易与他相似,苏轼自己非常羡慕白居易,自言“我甚似乐天”②,可见是白居易的铁杆粉丝。但要说性格的幽默和旷达,白居易却不如苏东坡。
苏东坡是一位幽默大师,无论生活多么坎坷,无论岁月多么荒凉,他一样幽默地笑对人生。千百年之后,我们仍然从苏东坡的幽默中,汲取智慧和摄取力量。当然,作为失意文人,苏东坡的幽默,也是“受伤的心灵发出的健康,机智、宽容的微笑”。
一、笑对人生
苏轼(130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他不仅是个文艺巨匠,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位罕见的通才人物,更是个有着极大政治抱负的官员,但他的人生却是罕见的坎坷曲折。苏东坡二十一岁时与弟弟苏辙一同进京考试,一路通过礼部考试与殿试,获进士及第。宋仁宗在殿试苏氏兄弟后,高兴地对高皇后说,他为大宋王朝找到了两个宰相人材。可惜苏东坡虽有宰相之才,却无首辅之运,其一生官宦生涯大起大落。苏东坡虽才高八斗,却总不得重用,或因作诗不慎,或因出言直率(喜欢开玩笑),一再被政敌抓住把柄,害得苏东坡在将近四十年的官宦生涯中,有一半时间是在贬谪中度过的,远离朝廷,远离政治中心。
仁宗末年,苏东坡向朝廷献策,提出“厉法制,抑侥幸,决雍蔽,教守战”等主张,要求励精庶政,督察百官,果断而力行,但是他的献策石沉大海。
宋神宗初年,王安石变法,苏东坡上书反对(变法没有错,可是措施不对,加重了农民负担,不切合当时的实际),以此被贬谪到杭州做通判。后转密、湖、徐三州做知州。通判是副职,协助知州工作,只是个小官儿。元丰二年(1079),因作诗讽刺新法,被捕下狱,出来后授黄州团练副使,更是无所作为了。宋哲宗接位后,旧党执政(司马光这派),苏东坡还朝,作翰林学士,这官儿有名无权。对司马光扫除新党(王安石一派)提出批评,使自己两边不讨好,又被逐出朝廷,出仕杭、颖、定三州。到他五十九岁时,新党再度热政,苏东坡再次被贬岭南的惠州和海南的澹耳(琼州)。他的一生就夹在新旧两党间,两边相攻,郁郁不得志。③
这样的遭遇,当然过得凄惶,有时居然弄得食不果腹,借贷度日。面对这样的生活,苏东坡不仅没有气馁,而且尽量找寻开心,拓展自己的文艺事业,终成一代文艺巨匠,究其原因有以下两点:
第一,他经常调侃自己的境遇,以良好的心态走自己的路。不管生活如何,自己从来不少幽默,从而让自己过得心情开朗,活好每一天。要做到这点需要博大的胸怀和超群的智慧。并非人人都能做到,尽管现在很多人自封为“达人”,其实一点也不“达”。
如这段小故事——梦中作祭春牛文:
元丰六年十二月二十七日,天欲明,梦中吏人持纸一幅,其上题云:请《祭春牛文》。予取笔疾书其上,云:“三阳既至,庶草即兴,爰出土牛,发戒农事。衣披丹青之好,本出泥涂;面毁须臾之间,谁为鼓愠?”吏微笑曰:“此两句复当有怒者。”旁一吏云:“不妨,此是唤醒他。”④
元丰六年即公元1083年,在黄州被贬六年,无所事事,荒度岁月的一代文豪,拿自己开涮。梦里有小吏请他作文,祭春牛,不知不觉间,就发出了人生的感叹:那些泥巴做的牛,反正要打碎了再成泥土,有什么可惜的呵!这样的感叹,被一个小吏认为不行,怕又被认为是讽刺朝纲。还好,另一个小吏说,没有关系,可以唤醒那个生气的人。你看,连做梦都还被怀疑,可见活得多累。就是在这样的生活中,苏东坡仍然寻找到了幽默的由头,实属不易。可见他的心中,随时都在寻觅幽默的由头,或是尽最大可能去发掘生活中的幽默。
在黄州时,苏东坡的生活十分清苦,他幽默地记述道:“今年刈草盖雪堂,日炙风吹面如墨。”⑤把自己的脸说得跟墨水一般黑,确乎很逗。在他幽默感的影响下,小妾王朝云哈哈一笑,甘愿布衣荆钗,与苏东坡共度患难,还发明了闻名遐迩的“东坡肉”。
拿自己开涮,一是不得已,二是要有大胸禁。恰恰好的是,苏轼两点皆足。
第二,苏轼可以做到对朋友尽其善意的戏谑,让友谊之花常开。苏东坡谈笑戏谑,历代著作中已记载很多。明清以来,苏东坡更是被小说家当成了幽默的渊薮,他的名下又被虚构、演绎、附会了许多故事。苏东坡与苏小妹、与僧人佛印之间,调笑取乐,笑话段子颇多。
当然他戏谑最多的友人是佛印,还有他的妹妹,不过后者恐怕仅仅是传说,比如《苏小妹三难佛印》《兄妹戏对》绝对是杜撰。查《苏老泉年谱》⑥,无苏小妹此人。如果有,也是苏东坡的堂妹。倒是戏谑佛印的故事甚多。比如这则《吃饼》:
苏东坡和黄庭坚住在金山寺中。有一天,他们打面饼吃。二人商量好,这次打饼,不告诉寺中的佛印和尚。过了一会儿,饼熟了,两人算过数目,先把饼献到观音菩萨座前,殷勤下拜,祷告一番。不料佛印预先已藏在神帐中,趁二人下跪祷告时,伸手偷了两块饼。苏轼拜完之后,起身一看,少了两块饼,便又跪下祷告说:观音菩萨如此神通,吃了两块饼,为何不出来见面?”佛印在帐中答道:“我如果有面,就与你们合伙做几块吃吃,岂敢空来打扰?”⑦
当然这则故事也可能是后人杜撰的。不过,在被贬的日子里,苏东坡和朋友之间的这种戏谑,也是种精神力量,支撑着他走了过来。
二、文学的幽默
苏东坡的一生是悲苦的一生,打击不断,厄运不间。然而苏东坡能看得开,他秉承了道家“物我两忘”的处世思想,把一切名利、荣辱看得淡然。
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自请外放的苏东坡经过吴兴(今浙江湖州市),恰逢老朋友李公择喜得贵子,大宴宾客,席间苏东坡挥毫写下一首《减字木兰花》。词的上阕写朋友生的儿子不凡,真乃上天送的麒麟儿。下阕写了古时生儿散发喜钱喜果的习俗,“犀钱玉果,利市平分沾四座”,就是描写的这种场面。末两句显现出苏东坡的幽默风趣来:“多谢无功,此事如何着得侬!”这里引用了一个典故:晋元帝生子,宴请了百官,还每人赏赐束帛一匹,大臣殷羡叩谢道:“臣等无功受赏。”晋元帝说:“此事岂容卿有功乎?”晋元帝的意思是:我老婆生孩子,当然是我播的种,有你什么事?难道你们还想让我戴绿帽子不成?可想当时殷羡该是如何的尴尬,这以后朝臣常拿这事取笑他。苏东坡把这故事引用到词中,意思是:多谢多谢,我是无功受赏了,这件事情,怎么可以该着我有功呢?语言诙谐风趣,难怪引得“举座皆绝倒”。
苏东坡在另一首词《前赤壁赋》中写道:“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充分揭示了人生的苦短。然而人生短短几个秋,苦难多欢娱少,何不看淡一点,让自己活得轻松一点呢?所以苏东坡的幽默风趣也正是为沉重的人生减压,让自己脱于尘世的纷争,让心灵融于清风明月中遨游,达到一种超然物外、至高至美的人生境界!
幽默是作家的基本素质之一。不懂幽默的作家,不会成为优秀的作家。因为人世间有太多的不能承受之重,需要有人来制造一些轻松快乐的气氛来以此释怀。作品若是太沉重,又能从生活中发现什么希望呢?
苏东坡当然是一个诙谐幽默的作家,他的言谈、诗文,往往妙趣横生。写于海南儋州期间的《夜烧松明火》,是他平生所作诗歌中最幽默的一首。
诗歌大意是:岁末一个风雨交加的晚上,苏东坡的住所冷清、寒冷。但是,松明火让满室红光,犹如凤舞龙飞。快速腾起的火焰,明亮炫目,青碧的烟雾呈团状飘浮。幽居偏僻之人,仿佛突然间大富大贵起来,帷帐都散发出椒兰的芬芳。松烟点缀屋顶,松明燃烧时流出的汁液,滴流在铜盘中。看着松明燃烧,渐渐成为灰烬,想起晋朝大富豪石崇,他家早上煮饭都不用柴火,用蜡烛;又想起本朝莱国公寇准,府上夜夜高朋满座,巨大的蜡烛间,觥筹交错。⑧
因此不由心生感慨:寇准被贬至海康做雷州司户参军的时候,海康应该是没有松明这种好东西的。蜡烛燃尽,夜却漫长,寇准在海康的日子大约是不太好过的吧?
当然,其实寇准是个相当清贫的人,关于他夜夜蜡烛的事,也许是讹传。这首诗,苦中作乐,睥睨富贵,极尽夸张之能事,将精神胜利法发挥到极致。诗人的自身形象也由此显得天真烂漫,十分可爱。
三、苏东坡的幽默之源
苏东坡为什么能这么幽默?林语堂认为:幽默本是人生之一部分,所以一国的文化,到了相当程度,必有幽默的文学出现。
林语堂说得明白,人能幽默,得有幽默的性格。一个内向的人,不是说他不幽默,但幽默绝对少。苏东坡除了性格外,还特意善于从生活中挖掘幽默的因子。
第一,苏东坡不断地向下层人民学习。苏东坡长期远离朝政,被贬被谪,成就了他和下层人民的密切交往。《东坡志林》中,这种记载不少,比如这则《记道人戏语》就相当有意思:
绍圣二年五月九日,都下有道人坐相国寺卖诸禁方,缄题其一曰:“卖钱不输方”。少年有博者,以千金得之。归,发现其方,曰:“但止乞头。”道人亦善鬻术矣,戏语得千金,然也未尝欺少年也。⑨
这则劝赌的故事,十分精彩。可若没有在民间生活的体验能有这样的感受吗?向人民群众接近、学习,才会有生动的语言,深刻的体验,也才能衍生出幽默。
第二,苏东坡性格使然。除了天分之外,苏东坡的性格也造就了他的幽默艺术。宋朝的科举考试,措辞、用典都有极为严格的规定,但是,苏轼竟然胆敢在考卷中虚构上古圣贤对话(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要知道,倘若被考官发现不是出自经典著作,他的结局只有一种,那便是:名落孙山。这点他和晚唐的温庭蕴有一比,敢拿庄严的科举开玩笑,真是吃了熊心豹胆。
幽默诙谐,大概也是苏轼化解一生坎坷、磨难的灵丹妙药。比如他对于复杂的人际关系,幽默,绝对是处理其的好办法之一。有一次子由(苏辙)的朋友来找他帮忙,说白了就是到朝里找关系做官,这事儿难,推又不好推,于是苏轼就讲了个笑话来作譬喻,来客明白了,欣然离去。这不能不说是幽默的作用。
第三,被丰富知识熏陶的结果。苏东坡少负盛名。当年去参加科举考试,题目是《刑赏忠厚之至论》。考试须用典。东坡随意地写上:“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当时主考的是著名诗人梅圣俞,读到此有些丈二摸不着头脑,于是将糊了名的的试卷拿给当时的文坛领袖欧阳修。饱读诗书的欧阳修也觉得很奇怪:“这是出自哪本书?”梅圣俞有些纳闷,也只好说:“需要出处吗?”到了揭榜的时候,欧阳修看到苏东坡的姓名,这年轻人已经享誉中华大地了,只能感叹道:“这个青年才俊必然有他的出处。”等到答谢座主的时候,欧阳修询问该典故的出处。苏东坡回答:“需要出处吗?”无厘头的回答反而让欧阳修觉得这个年轻人豪迈,在欧阳修的奖掖下,年轻的苏东坡从此在文坛上占据了一席之地。
苏东坡的幽默是骨子里流露出来的,并没有矫揉造作。王蒙说,幽默是一种酸、甜、苦、咸、辣混合的味道。它的味道似乎没有痛苦和狂欢强烈。但应该说比痛苦和狂欢还耐嚼。苏东坡的幽默,是他的智慧结晶,也是他对现实的反抗,更是他的一种人生境界。可以这么说,苏东坡的幽默,也是造就他成为一代文艺大师,一代文艺通才的必备条件。苏东坡的幽默,融入了他对现实的思考,对人生的追求,面对黑白颠倒,是非混淆,邪恶当道的宋朝社会,幽默,是他的呐喊和博弈。
幽默是一种对生活的感受形式,这种形式需要健康的心理做基础。如果人在某个方面太贪,太过,都无法幽默。由此可以肯定地说,虽然苏东坡的一生,屡遭贬谪,多次受排挤打击和诬陷,但他因为有健康的心理,用幽默作为武器,化解了人生的困厄。这也是奠定他文学成就辉煌的基础。
① 周国平:《论幽默》,http://blog.sina.com.cn/zhouguoping.
② 苏东坡:《送程懿叔》,《苏东坡诗词》,吉林文史出版2004年版,第77页。
③ 游国恩等:《中国文学史》(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43—58页。
④⑤⑦⑧ 苏东坡:《东坡志林》,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21页,第52页,第73页,第109页。
⑥ 刘少泉:《苏老泉年谱》,眉山三苏文管所内部1981年版,第54—133页。
⑨ 苏东坡:《答刘沔都曹书》,《苏东坡文集》第49卷,中华诗词网http://www.zhsc.net/Item.aspx?id=55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