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评马少波的新编京剧《闯王进京》

2012-08-15贾冀川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南京210097

名作欣赏 2012年2期
关键词:李自成剧作新编

⊙贾冀川[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南京 210097]

作 者:贾冀川,博士,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1944年是李自成起义失败三百周年,这年3月19日至22日,郭沫若在重庆《新华日报》上发表了他的著名史论文章《甲申三百年祭》。文章发表后,毛泽东和中共中央高度重视,决定把这篇文章印发全党作为整风文件。

正是在这种政治和时代语境下,解放区出现了多部以李自成起义这段历史为题材的历史剧,马少波的新编京剧《闯王进京》是其中很有代表性的一部。而纵观马少波一生的戏剧创作,《闯王进京》可以说是马少波影响最大、成就最高的作品,是奠定他在戏剧史上地位的最重要的作品。

一、《闯王进京》的艺术成就

《闯王进京》所取得艺术成就是多方面的。首先,它塑造了一系列经典的人物形象。在所有的人物形象中,闯王李自成无疑是塑造得最成功的。在进京之前,李自成从谏如流、有勇有谋,是一个英明神武的决策者。当宋献策说他将来可以“主神器”时,他表现出令人惊讶的谦虚,表示“主神器”是小事,“顺民心,符民意”当牢记。对待刘宗敏不时提出的鲁莽之见,他也能通过斥责加以抑制。但是进京之后,李自成发生了很大变化,以前的为民请命意识被丢弃,现在要“追汉武学唐宗作一个有道明君”。他让百万大军屯于京师,要“歇兵犒赏”。对待日益败坏的军纪,他认为“才进京军民们难免纷扰,又何必为此事不依不饶”。对虎视眈眈的外患,他仅派降将唐通带三千人马去抵御。兵败辽东退出京城之后,他又听信牛金星的谗言,杀害李岩兄弟。此后,在惨痛的溃败面前,李自成三次表达了悔恨:第一次是在刘宗敏斥责他听信谗言杀害李氏兄弟时,他说:“唉!孤错了!”第二次是在刘宗敏临死前坦承误国之罪并叮嘱不要忘记前事,他唱道:“进京后昏昏然艰难尽忘,到此时大势去悔恨难当!”第三次是面对李岩的箭囊时,他哭着唱道:“箭囊犹在人不在,不由孤王泪满腮。……悔不该忠奸不分把你的金玉良言抛在了九霄外,悔不该爱才又忌才。”应当说,他在三次悔恨中,对失败原因的认识是不断深入的。这就是《闯王进京》中的李自成,一个具有丰富内心世界的人,一个具有复杂性格的矛盾综合体,一个失败的真英雄。

对于闯军失败负有不可推卸责任的刘宗敏,《闯王进京》也没有只是进行简单的脸谱化处理。在《群英欢会》一场,他当众舞刀展示武艺,并声称“有刀在手,可以走遍天下,横行四海,百姓自然马前拜服”,此时他胸无城府是一介有勇无谋的武夫。进京后,他拷打降官、纵容部下抢掠、强抢陈圆圆,并与牛金星沆瀣一气、狼狈为奸,陷害李岩与红娘子,这时他完全堕落成为大顺王朝的奸佞。但是,在闯军失败后,刘宗敏发生了蜕变。他与红娘子冰释前嫌,认识前非、承担责任。他拒绝降清,还要杀降清的牛金星为李氏兄弟报仇。在受重伤后,他在李自成面前坦承“误国之罪,百死莫赎”,“愿万岁把前事永记心上,愿万岁收民心重振家邦”。最后,他因伤重不愿连累李自成,而自刎身亡。尽管有种种不可饶恕的罪过,但刘宗敏在马少波笔下仍不失为一名刚烈、有气节、能够承认错误并承担责任的光明磊落的将军。其他人物形象,如李岩的深谋远虑、牛金星阴险狡诈、宋献策的八面玲珑等,也都刻画得很鲜明。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追随李岩、红娘子的老汉周广德,他忠肝义胆,在李岩被冤杀后欲刺杀闯王报仇。尽管他在听到闯王悔恨之言后放弃了刺闯,但从这个小人物身上,我们感受到闯军的将士离心、人心浮动,离覆亡已经不远了。

其次,作为一部历史剧,《闯王进京》对历史教训的反思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有关李自成起义失败的原因,毛泽东认为是“胜利时骄傲”①造成的,这当然对马少波产生了很深的影响。但是,如果只是将这种观念简单地在作品中予以演绎图解,那显然是不会创作出什么好作品的。马少波是在精心研究了明末李自成起义的资料后,经过选择提炼、去粗存精,努力从对历史真实面貌的描绘中引发出深刻的历史教训。李自成、刘宗敏、牛金星等农民起义领袖,马少波在剧作中都没有刻意地美化或丑化,而是努力在对人物形象的塑造过程中按照性格发展的内在逻辑将其历史进步性和局限性都充分地予以展现。在《闯王遗恨》一场,随着起义的失败,主要将领红娘子、刘宗敏先后死去,他们临终的告诫、嘱托显示了动人心魄的强大力量。而李自成的一悔再悔,甚至要自刎谢罪,到最后与周广德在清兵紧追不舍下且战且走时全剧结束,剧作在让人们对这场历史大悲剧唏嘘喟叹的同时,又给人以深沉的思考和刻骨铭心的鉴戒。这部剧作也由此达到了更高的历史真实。

意大利著名历史学家克罗齐说过,“一切真历史都是当代史”②,他强调的是历史的当代性,即历史只有引起现实人们的兴趣,打动他们的心灵,进而触动人们对现实、对未来的思索,才能在现时思想活动中复苏,也才能获得它的历史性。对此,马少波深有体悟,他认为历史剧应当“选取历史故事中和今天的时代脉搏比较容易合拍的题材”③,而正是由于三百年前明朝灭亡时“明、闯、清”鼎立的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与1944年的中国“国、共、日”并峙的政治现实有某种相似,从而激发了马少波对当下中国命运的思考。在实际地演出中,《闯王进京》从1945年的元旦开始在胶东党、政、军机关党校、抗日军政大学、部队、农村巡回演出六十多场,观众反响热烈。④

第三,《闯王进京》在戏剧情节的设置方面也显示出作者高超的编剧艺术。李自成起义前后持续了十余年,但《闯王进京》仅仅截取从崇祯十五年(1642)春到大顺元年(1644)十一月两年多所发生的主要事件予以集中展现。剧作从李岩和红娘子打算投奔闯王开始,接着是他们与闯王在西安会师,在会师的群英欢会上,李岩提出闯军的战略思想,受到李自成的赞赏,并被采纳;然而,进京后将相昏昏然,李岩与红娘子犯颜直谏不被采纳;这时,吴三桂降清,闯军兵败辽东;在撤退的路上,李自成听信谗言杀害李氏兄弟,导致闯军溃败;最后是闯王遗恨。仅仅用了十六场⑤,就为我们展现了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戏剧是危机的艺术,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闯王进京》在《群英欢会》一场展现了各人的不同主张,为日后的冲突埋下了伏笔。李岩深谋远虑,提出先进关中建立基业、收揽民心、养精蓄锐,然后攻占山西、进取京师。而刘宗敏却只迷信武力,轻视百姓,更不懂得战略战术。这种巨大分歧在敌强我弱需同仇敌忾时危害还不大,可形式一旦好转,其危害是致命的。进京后,正是因为重视民心向背,李、红二人才会坚决要求严格军纪,而也正因为轻视百姓,刘宗敏才会纵容部下抢掠,激烈的冲突由此展开。其间,还有李岩在招降吴三桂、提防满清与何时登基的战略上与李自成的冲突,再加上牛金星在中间的挑拨离间,矛盾冲突可谓错综复杂,但剧作却描述得有起有伏、张弛有序、有条不紊。在将相死的死、逃的逃、降的降,李自成英雄末路,已经无戏可写时,作者另辟蹊径让刺客周广德杀出,演出一场刺闯的好戏,平生出一场波澜,既出人意料又情理之中,不禁令人拍案叫绝。正如马少波先生自己说的,“戏剧冲突的发展,从大处说,应如江河东去,奔腾咆哮,有时惊涛拍岸,有时风平浪静,动静相衬,千姿百态。”⑥

此外,作为一部新编京剧,《闯王进京》在对京剧改革方面也做了很多有益的尝试。正如马少波先生自己在初版前言里说的:“我在1944年秋,试将明末李自成起义的这段历史编成京剧。在艺术形式方面,想探索一下改造京剧旧形式的门径。”⑦譬如,该剧借鉴了话剧的一些表现手法,以话剧的幕启、幕闭来间隔场次,剔除京剧的过场戏;大量运用散文式对话,避免唱词过多、独唱过长所导致的剧情推进缓慢、拖沓的缺点;在对话中介绍人物和剧情,取消京剧的上场念引子和“自报家门”。其他的还有诸如增加人物动作、服装、布景的写实成分,减少虚拟、写意元素,等等。这些元素使得新编京剧《闯王进京》在艺术上呈现出新的面貌。

二、《闯王进京》的京剧史意义

抗战爆发后,以京剧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戏曲面临如何为抗战服务的问题。在解放区,大批戏曲艺人积极投入到抗战中,演出了大量剧目,但遗憾的是这些剧目大部分是照搬、照演旧剧目,距离抗战现实较远。抗战爆发一周年之际,王震之根据《打渔杀家》的戏剧结构形式创作了新编京剧《松花江》,但这种拉郎配式的旧瓶装新酒的形式在实际演出中显得有些不伦不类。1942年延安文艺座谈会后,京剧改革在解放区出现了一个崭新的局面,大批新编京剧剧目搬上了舞台,马少波的《闯王进京》与《逼上梁山》《三打祝家庄》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正如王季思先生曾指出的:“马少波同志的新编历史剧,跟延安平剧院的《逼上梁山》《三打祝家庄》一样,是我国戏曲创作上有开创意义的产物。”⑧

与产生在解放区中心延安的《逼上梁山》《三打祝家庄》相比,马少波所处的胶东抗日根据地面积小、部队少、作战频繁,可以说马少波是在跟随部队战斗的间隙来进行创作的。《逼上梁山》《三打祝家庄》是延安平剧院的集体创作,而且受到党中央的大力支持,其中《逼上梁山》的主要作者杨绍萱还是京剧界的前辈,而马少波此时只是一个二十六岁初出茅庐的年轻人,他完全是凭借一己之力完成了这部新编京剧的创作。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闯王进京》能够取得这样的艺术成就是难能可贵的。

《闯王进京》从1944年10月创作完成到今天,已经六十多年了。在这六十多年的漫长岁月里,《闯王进京》在舞台上长演不衰。而今,在马少波先生逝世一年多后再去重读他的代表作《闯王进京》是别有一番意味的。

① 毛泽东:《学习和时局》,见《毛泽东选集》,人民出版社1969年版,第901—902页。

② [意]克罗齐:《历史学的理论和历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6页,英文原文:Every true history is contemporary history.

③ 《马少波剧作选》,山东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4页。

④ 《马少波剧作选》,山东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76页。

⑤ 《闯王进京》最早的版本由胶东新华书店出版,分为上、下两部,上部《闯王起义》十二场,下部《闯王遗恨》二十四场。1951年,马少波在更多保留原来下部场次的基础上进行了删改,成为一部可以在一个晚会上演完的十六场的本子。

⑥ 黄奇石:《胸中块垒 笔底波澜——谈马少波同志历史剧的忧患意识》《读马少波的历史剧》,见《马少波剧作研究》,黄河文艺出版社1989年版,第137页。

⑦ 《马少波剧作选》,山东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76页。

⑧ 王季思:《读马少波的历史剧》,见《马少波剧作研究》,黄河文艺出版社1989年版,第1—2页。

猜你喜欢

李自成剧作新编
新编报到等
剧作法可以模仿,但有一样东西学不来!
从心理传记学角度研究李自成人格的初步构想
“能吏”的“魄力”
关于哈罗德·品特剧作中沉默手法的研究与分析
故事新编
《亡羊补牢》新编
短暂的辉煌
刻舟求剑新编
李自成起义失败的教训再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