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张岱《陶庵梦忆》之“精赏鉴”

2012-08-15司亚萍广西大学文学院南宁530004

名作欣赏 2012年2期
关键词:湘湖茶事张岱

⊙司亚萍[广西大学文学院, 南宁 530004]

《陶庵梦忆》是张岱的小品文集,1646年张岱写成此集,并为之作序,是年明王朝灭亡两年。《〈陶庵梦忆〉自序》中充满着赎罪意识,笔调异常沉痛,显露了张岱沉重的遗民心态;而正文却较为华丽,使得该书有夸耀富贵、粉饰太平之嫌。《〈陶庵梦忆〉自序》与正文风格的巨大反差深深吸引着笔者对其学习研究,笔者捕捉到一种带有浓重张岱个人痕迹的“精赏鉴”气息。“精赏鉴”见于《陶庵梦忆》之《闵老子茶》与《过剑门》两篇小品文中,此乃茶事高手闵老子与演戏高手马小卿分别做出的对张岱在茶事与戏剧两方面欣赏水平超群的评价。

《闵老子茶》①:周墨农向余道闵汶水茶不置口……日晡,汶水他出,迟其归,乃婆娑一老。方叙话,遽起曰:“杖忘某所。”又去。余曰:“今日岂可空去?”迟之又久,汶水返,更定矣。睨余:“客尚在耶!客在奚为者?”余曰:“慕汶老久,今日不畅饮汶老茶,决不去。”

汶水喜,自起当炉。茶旋煮,速如风雨。导至一室,明窗净几,荆溪壶、成宣窑磁瓯十余种,皆精绝。灯下视茶色,与磁瓯无别,而香气逼人,余叫绝。余问汶水曰:“此茶何产?”汶水曰:“阆苑茶也。”余再啜之,曰:“莫绐余!是阆苑制法,而味不似。”汶水匿笑曰:“客知是何产?”余再啜之,曰:“何其似罗 甚也?”汶水吐舌曰:“奇,奇!”余问:“水何水?”曰:“惠泉。”余又曰:“莫绐余!惠泉走千里,水劳而圭角不动,何也?”汶水曰:“不复敢隐。其取惠水,必淘井,静夜候新泉至,旋汲之。山石磊磊藉瓮底,舟非风则勿行,放水之生磊。即寻常惠水犹逊一头地,况他水耶!”又吐舌曰:“奇,奇!”言未毕,汶水去。少顷,持一壶满斟余曰:“客啜此。”余曰:“香扑烈,味甚浑厚,此春茶耶?向瀹者的是秋采。”汶水大笑曰:“予年七十,精赏鉴者,无客比。”遂定交。

这则材料显示出,张岱探出一个事实:闵老子是精于茶事的高手,不轻易给他人品尝其茶水,饮茶地点“明窗净几”,茶具高档、名贵、讲究,而且饮茶时故意设坎以试探来人品茗之水平。能够欣赏并看破闵老子对于茶事之精通,这恰恰说明了张岱亦精于茶事。明里是闵老子请作者品茗,暗里却是两人对茶事赏鉴水平高低的一次较量,对彼此精赏鉴水平的肯定同时也彰显着自身精赏鉴的能力,双方都看清了与彼此交友的价值,遂而定交。

《过剑门》②:南曲中妓,以串戏为韵事,性命以之…… 僮下午唱《西楼》,夜则自串……余旧伶马小卿、陆子云在焉,加意唱七出,戏至更定,曲中大咤异。杨元走鬼房问小卿曰:“今日戏,气色大异,何也?”小卿曰:“坐上坐者余主人。主人精赏鉴,延师课戏,童手指千, 僮到其家谓‘过剑门’,焉敢草草!”杨元始来物色余……

剑门关居于大剑山中断处,两旁断崖峭壁,直入云霄,峰峦倚天似剑;绝崖断离,两壁相对,其状似门,故称“剑门”,享有“剑门天下险”之誉。此处马小卿以“过剑门”喻张岱之赏戏,不仅显示出张岱对串戏要求的严格,还透露出张岱欣赏戏剧的水平之高。

《陶庵梦忆》中的其他文章虽然没有精确提到“精赏鉴”三字,但处处都蕴含着作者张岱乐于对事物或者人进行赏鉴的处世态度,《乳酪》③即是典型。张岱嫌弃商人的乳酪“气味已失,再无佳理”,于是亲自豢养一头牛,并从夜间开始接奶,一直到天亮;“用铜铛煮之,瀹兰雪汁,乳斤和汁四瓯,百沸之”,不仅讲究煮奶工具的材质,而且追求配料及其数量的精确,还严格控制煮沸的程度;“玉液珠胶,雪腴霜腻,吹气胜兰,沁入肺腑,自是天供”,品尝时还自我陶醉,视其为一种享受;还津津有味地介绍其他烹调乳酪之法,“用鹤觞花露入甑蒸之,以热妙”,“用豆粉搀和,漉之成腐,以冷妙”,“煎酥”,“作皮”,“缚饼”,“酒凝”,“盐腌”,“醋捉”,花样百出,令人咋舌。

《陶庵梦忆》内容非常丰富,不仅写到山川风景、亭台园林、风俗民情,还包括人物情状、戏曲杂艺、茶事饮膳、花木竹石等内容,大致可以分为人物小品、风俗小品及山水小品三类。张岱之“精赏鉴”在这三类小品文中都有体现。

在人物小品文中,张岱善用比较,能够深刻地看出人物外表与其内在性情的反差,人物身份地位与其言行举止的矛盾,尤其是对女性人物的观察。张岱对人物的观察没有受人物所处地位及经济实力等因素的影响,没有受当时世俗的普遍认识所限而忽略对人物的观察,更无歧视人物之念,而是把这些人物看做与自己平等的人,非常重视他们的真性情及其才艺上的真功夫,往往能够通过一些典型事件来表现该人物的特色。

《王月生》④中,王月生是名“朱市妓”,属于曲中妓都羞于为伍的烟花女子群体,但在张岱看来,“曲中上下三十年,决无其比也”。张岱对王月生的身份不但不避讳,还把她描绘得宛如大家闺秀,“面色如建兰初开,楚楚文弱,纤趾一牙,如出水红菱,矜贵寡言笑”,王月生有着大家闺秀般的矜持,而没有烟花女子的浓妆艳抹与轻浮言行;“善楷书,画兰竹水仙,亦解吴歌,不易出口”,“好茶,善闵老子,虽大风雨、大宴会,必至老子家啜茶数壶始去”,用书法、绘画、歌唱、茶事等才艺再次说明王月生的大家闺秀风范和才女气质。张岱还点明王月生不与普通人“嘲弄 侮”,随意嬉笑,看重并珍惜自己的才华,决不轻易示人,更不会放低姿态取悦彼“勋戚大老”、“富商权胥”,“月生寒淡如孤梅冷月,含冰傲霜,不喜与俗子交接,或时对面同坐,起若无睹者”,这些不仅显示了王月生高洁的人格,而且反衬出张岱对她的理解之深,王月生是个不折不扣的雅士,才艺高,品格淡雅纯正,性情真挚。

《朱楚生》⑤亦成功刻画了一位女性人物——女戏朱楚生。篇首作者一语点明朱楚生在科白上高超的艺术功底,“其科白之妙,有本腔不能得十分之一者”,连昆山老师细细摹拟“断不能加其毫末也”,张岱如若没有博览群戏又何尝敢做出如此评价呢?张岱更能读透朱楚生之“深情”。“楚生色不甚美,虽绝世佳人,无其风韵”,“楚楚谡谡,其孤意在眉,其深情在睫,其解意在烟视媚行”,作者能够透过朱楚生并不出众的外表,细微地观察朱之眉、睫,看出其清雅、高迈的风韵,并指出这种风韵的深层源泉即其“深情”。张岱认为,正是这种深情,所以朱楚生串戏才会“性命于戏,下全力为之”,曲白有误即订正并且反复练习,在串戏上精益求精。作者对待朱楚生如同知己,在楚生“摇 无主”之时看出楚生内心的不平静,虽然楚生因腼腆而搪塞过去,作者却深知楚生最终“劳心忡忡,终以情死”,作者对楚生充满理解与同情,这恰恰说明张岱对于朱楚生之“精赏鉴”。

《陶庵梦忆》写人物的名篇还有《濮仲谦雕刻》《祁止祥癖》《范长白》《姚简叔画》《柳敬亭说书》等,这些篇目中都蕴含着张岱“精赏鉴”的气息。

在风俗小品中张岱的“精赏鉴”多表现在从宏观上能还原节日之盛况,从微观上能细致地刻画出热闹气氛中的某些人物的表情动作等细节。通过布置的华丽盛大场面,张岱解读出彼时人们乐于铺张、热爱张扬、衷于娱乐的心理。

在《扬州清明》⑥里,作者写尽了扬州清明之盛况。“城中男女毕出,家家展墓”显示了人数之多,“日必展之”,“自钞关南门、古渡桥、天宁寺、平山堂一带,靓妆藻野, 服缛川”,场面拉得极长;“是日,四方流寓及徽商西贾、曲中名妓,一切好事之徒,无不咸集”,简笔描绘,彰显其观察细致;张岱还细微描写出各色人等玩闹瞬间时的情貌状态,“长塘丰草,走马放鹰;高阜平冈,斗鸡蹴 ;茂林清樾,劈阮弹筝。浪子相扑,童稚纸鸢,老僧因果,瞽者说书,立者林林,蹲者蛰蛰。日暮霞生,车马纷沓。宦门淑秀,车幕尽开,婢媵倦归,山花斜插,臻臻簇簇,夺门而入”,其描写带有韵致,如同电影播出一幕幕场景一般。通篇观之,俨然一幅色彩鲜明、人物神态各异的图画。

《葑门荷宕》⑦写了苏州六月二十四日荷花节的节日盛况,此篇同样是大处小处都描绘得非常出色。作者通过敏锐的观察力从整体上把握大场面,“士女倾城而出,毕集于葑门外之荷花宕。楼船画舫至鱼蠡小艇,雇觅一空。远方游客,有持数万钱无所得舟”,把节日之气势通过“倾城”、“毕集”四字烘托出来。“余移舟往观,一无所见,宕中以大船为经,小船为纬,游冶子弟,轻舟鼓吹,往来如梭”,“舟中丽人皆倩妆淡服,摩肩簇舄,汗透重纱”,把节日的熙攘场面写得如同身临其境一般。更为精彩之处在于,张岱把袁石公“不可名状”的男女之杂的“灿烂之景”形象地表达了出来,“大约露帏则千花竞笑,举袂则乱云出峡,挥扇则星流月映,闻歌则雷辊涛趋”,几个比喻,形象、准确、精到,这些都无不说明着作者高超的“精赏鉴”功力。

在山水小品中,张岱的“精赏鉴”主要体现在能够用简明扼要的文字,准确把握某处山水之特性;张岱不单单描绘山水风景,还善于将风景名胜、历史掌故、风俗人情等元素巧妙地糅合起来,使某处山水风景有了奇异色彩。张岱在赏鉴山水风景时,往往投入其真性情,对物亦如同会友,细细品味,所以才会得出燕子矶为“佛地仙都”、焦山“静若太古”等个性心得。

《日月湖》⑧里,作者简要介绍了日月湖名称之由来,接着介绍了日月湖的特点,“二湖连络如环,中亘一堤,小桥纽之”,形象自然,毫不拖沓。提到“日湖有贺少监祠”,张岱插入一个关于贺少监的掌故,“季真曾谒一卖药王老,求冲举之术,持一珠贻之。王老见卖饼者过,取珠易饼。季真口不敢言,甚懊惜之。王老曰:‘悭吝未除,术何由得?’乃还其珠而去。”这一掌故与时人对季真八十而退的赞誉“急流勇退,今古传之”相悖,极易吸引世人眼球,引起他人思考,可谓新颖。“则季真直一富贵利禄中人耳,《唐书》入之《隐逸传》,亦不伦甚矣”,张岱对季真的评价可谓标新立异,或许能使人们对季真开始有新的认识和思考,而日月湖因此多了一层历史意义。

《湘湖》⑨中,作者将西湖与湘湖多处做比较,西湖的知名度比湘湖高,此时却成为湘湖的陪衬,多处比较中显示出作者的“精赏鉴”。在湘湖开凿的起因上,作者插入一个掌故,“任长者有湘湖田数百顷,称巨富。有术者相其一夜而贫,不信。县官请湖湘湖,灌萧山田,诏湖之,而长者之田一夜失,遂赤贫如术者言。”作者讲述了湘湖开凿历史的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湖里外锁以桥,里湖愈佳”,“盖西湖止一湖心亭为眼中黑子,湘湖皆小阜、小墩、小山,乱插水面,四围山趾,棱棱砺砺,濡足入水,尤为奇峭”,作者能看出常人不能领悟的湘湖之美。文章最后作者为西湖、鉴湖、湘湖所下的结论被他认为“此是定评,确不可易”,极为自信,“余谓西湖如名妓,人人得而 亵之;鉴湖如闺秀,可钦而不可狎;湘湖如处子,视 羞涩,犹及见其未嫁时也”,贴切的比喻显示出作者的赏鉴功夫非同一般。

综上,“精赏鉴”是张岱乐于对人或物做出评价并精于鉴赏、评价的处世态度及生活方式,它涉及的面极广,山水风景,奇石异花、名园轶事、名泉香茗、说书演戏、能工巧匠、建筑艺术等。张岱的赏鉴成果不是随意肤浅的评价,而是他尽力超脱世俗的看法进而细细品味得出的独到客观的结论,它表现出张岱非同一般的赏鉴功力。“精赏鉴”显示了张岱学识之广博,生活之精致,审美之高超。从更深层次看,“精赏鉴”还能反映出张岱孤高雅洁的品格,是认识张岱的一面镜子。探讨“精赏鉴”的内涵对于认识张岱及其《陶庵梦忆》都有着重要意义。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张岱:《陶庵梦忆》,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52页,第144页,第73页,第150页,第101页,第97页,第13页,第9页,第90页。

[1]张岱.陶庵梦忆[M].北京:中华书局,2008.

[2]胡益民.张岱研究[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

[3]宇文所安.追忆 [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

[4]陶立 .民俗学概论 [M].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7.

[5]乔亚.张岱论[D].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中国古代文学,2008年4月20日提交.

[7]苏爱琴.浅论张岱散文的文化内涵[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9月第20卷第9期.

猜你喜欢

湘湖茶事张岱
将湘湖文化融入初中美术水彩画的教学实践
我的湘湖情
“茶颜器式”之茶事与美育
武夷山茶事摩崖题刻
张岱的“痴”的疏狂与孤独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酒店管理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俞梁波:我与湘湖的二十年情缘
卷首语
一个人的梦
我看《湖心亭看雪》中的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