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2012-08-15刘艳琴
刘艳琴
中共河南省安阳县委党校 河南安阳 455100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发挥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当前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课题。这里所说的“创新”,对学生而言,不是指发明创造,而是指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产生新的思路、新方法和新的见解。
一、树立创新意识,发展创新思维
语文教学改革虽然正逐步深入,但教法程式化[思维刻板化、考试技巧化等现象仍较普遍,教学中与“高考”有关的知识传授和解题技能的训练成了教学的主要内容,而培养个性、发展能力等教学内容则常常被忽视,更谈不上对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培养了。
英国教育学家斯宾塞曾说过:“应当引导学生自己讨论,自己推论,给他们讲的应尽量少些,而引导他们去发现的应尽量多些。”“尽量少”与“尽量多”道出了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性。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情境,根据教材内容和特点选择能激发兴趣、启发思维的教学手段,引导他们大胆进行设想,勇于说出自己不同的观点。
在文学作品教学中,教师要告诉学生不能满足于一般的感受和现成的结论,要多问几个“为什么”,要用自己的思考对课文进行质疑问难。
如学《皇帝的新装》这一课,有的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和鼓励下,积极思考,提出对“骗子”应重新进行评价:“骗子”固然可恨,但他们骗的对象是皇帝;皇帝更可恨,因为他的财富不是自己劳动所得。“骗子”也许是“绿林好汉”中,把骗得的物品分发给穷人。又如学《古代英雄石像》这一课,有的学生说对“石像”要重新定义:石像是人们的精神支柱,是榜样,不应“倒塌”,更不应混同于一般的“小石子”。这个观点也许与作者的本意相悖,但也不无道理。
在作文教学中,老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突破常规,拓展思路,在作文的立意、构思及语言表达方面打破传统的思维模式,对习以为常的事物和见解,力求从多角度、多侧面去思考。如“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这句话,可以进行反向思考:良药裹上糖衣,也同样利于病,不是更好吃吗?即使是“忠言”,如果以婉转的言语表达出来,那么不是更能使人心悦诚服吗?不是比“逆耳”更“利于行”吗?又如“狐假虎威”的“狐”“善假于物”,值得称颂;“班门弄斧”的“弄斧者”敢于挑战权威,令人钦佩;“人言可畏”的“人言”并不可畏,面对“人言”,要不断完善自己;“艺高人胆大”此言不假,但也要小心“大意失荆州”,“艺高”更须谨慎。同时,在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时,要告诉学生,思考问题要合乎情理,力求创新但不可脱离实际。
二、开展创新活动,培养创新精神
开展创新活动可以有不同的形式和做法。
从阅读教学方面来说,可以加强听、说训练,如听新闻广播,听声情并茂的朗读,听音乐,听故事,甚至听风声、听雨声,并将所听到的内容写成文字,然后加以口述;可以是长期性的课前3分钟口头表达训练,也可以组织辨论会、演讲赛,让学生在听、说中去感受创造的乐趣。
从写作教学方面来说,可以进行不同形式的写作训练,或一题多做,一事多写;或尝试写诗,写童话,写小说,写剧本。总之,要以行之有效的教学活动去启发他们的心智,开发不同个性的学生身上所隐含的创新潜能,激发他们创新的欲望和自信。
从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方面来说,可以开展“五个一”活动,即每日记一篇日记,每天记一句格言,每周写一首诗,每月写一篇文章,每学期读一本名著,使学生在活动中形成一种顽强的意志,这种意志正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