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精神疾病病人进行社区干预和防治的应用研究
2012-08-14邵志梅李乃萍温从美
邵志梅 李乃萍 李 浒 温从美
精神疾病由于具有病程长、治愈率低、复发率高等特点,许多慢性期、恢复期病人均居家接受治疗,因此,精神病人的社区干预和防治工作显得十分重要。本研究探讨护理干预和防治对精神疾病病人病情发展、社会功能恢复等方面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干预组选取2010年6月~2011年5月盐城市亭湖区新洋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慢性精神病人、恢复期精神病人157例,病人家属338人。对照组选取同样时间段内盐城市亭湖区黄海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慢性精神病人、恢复期精神病人157例,病人家属338人。病人中男184例,女130例。情感性精神病96例,精神分裂症218例。两组病人病情、性别、年龄、病程、受教育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病人家庭成员情况也相当,无统计学意义。均具有可比性。
病人入组标准:(1)符合CCMD-3诊断标准(中国精神疾病诊断学标准第三版)。(2)与家属生活在一起,有接受精神卫生教育的能力。病人与家属知情同意。排除标准:(1)既往有严重身体疾病或脑器质性疾病或随访中严重器质性疾病。(2)不愿或不能在规定时间内持续合作。(3)药物或酒精依赖者。
家庭成员入组标准:(1)在家中为护理精神疾病病人的主要成员。(2)初中以上学历,有较好的接受精神卫生知识教育的能力。(3)有足够的参与接受卫生知识宣教的时间。
1.2 方法
1.2.1 干预组 精神科医务人员每月到精神病人家中访问一次,病人出现情况随时与医务人员联系,及时给予答复。每月为精神疾病病人家庭成员举办一次精神卫生知识宣教。
1.2.2 对照组 不进行社区干预
1.2.3 调查方法及评定标准 采用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DSS)、CCMD-Ⅲ诊断量表等测试精神疾病病人的疾病恢复情况及病情复发率;采用自制表格调查精神病人的服药依从性、精神病人家庭成员的精神卫生知识知晓率。评定标准:(1)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DSS)[1]。主要用于社区中生活的精神病人。量表从职业和工作、婚姻职能、父母职能、社会性退缩、家庭外的社会活动、对外界的兴趣和关心等10个项目评定病人的社会功能缺陷程度,评分越高,提示病人的社会总体功能缺损越严重。(2)采用自制表格调查精神病人的服药依从性。依从性(compliance)是指病人对治疗及治疗行为的遵从程度[2]。完全依从:完全遵从医嘱或护理人员的用药指导,正确自愿的服用药物;按照护理人员提出的家庭护理措施开展自我护理。部分依从:部分遵从医嘱服用药物或在督促下能按要求服药;对护理人员提出的家庭护理措施需督促或不能完全遵照执行。完全不依从:完全不按医嘱和护理人员的用药指导服用药物或拒绝服药,不开展自我护理,拒绝家人的护理帮助。疾病复发界定:符合CCMD-3关于精神分裂症的诊断标准。(3)精神病病人家庭成员的精神卫生知识知晓率。绝大部分知晓:85分及以上;部分知晓:60分及以上;几乎不知晓:60分以下。
1.2.4 干预内容 (1)与精神病病人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取得病人及其家属的信任。(2)了解病人病情,向病人讲解精神疾病诊断、治疗、护理、预防、康复及精神药物等相关知识,帮助病人掌握必要的精神科护理方法。(3)指导病人用药,解答病人提出的有关医疗及护理方面的问题。(4)加强心理护理,开展认知疗法,疏导病人情绪。(5)加强社会技能训练,指导病人进行社会康复。(6)对精神病病人的家庭成员及社区内一般居民开展精神卫生知识宣教。
1.2.5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3.0软件,计量资料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等级资料采用两独立样本的Wilcoxon秩和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1 两组病人入组1年来,SDSS测评结果及疾病复发情况比较(表1)
表1 两组病人SDSS测评结果比较
表1显示,入组1年来两组病人SDSS分值及疾病复发情况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
2.2 两组病人1年内服药依从性比较(表2)
表2 两组病人1年末服药依从性情况比较(例)
表2显示,两组病人服药依从性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
2.3 两组病人家庭成员精神卫生知识知晓率比较(表3)
表3 两组病人家庭成员精神卫生知识知晓率比较(例)
表3显示,两组病人家庭成员精神卫生知识知晓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
3 讨论
有研究表明,社区干预可以在更自由环境和更少代价的情况下减轻病人症状,减少复发和痛苦,提高病人生活质量,增强个体化社会功能[3]。本研究通过两组社区精神病病人SDSS、1年内疾病复发率、服药依从性以及病人家属精神疾病知识知晓率等比较,两者具有显著性差异。
3.1 社区干预和防治改善了精神病病人的社会功能 精神疾病由于病程迁延,常严重影响病人的社会功能和劳动能力,尤其是社区病人,停止住院期间的系统治疗后常擅自中断治疗,反倒加重了病人社会功能的伤害。针对此种情况,我们对病人进行了社交技巧训练、社会技能训练、职业康复训练等,针对病人的不良行为给予矫正,并实施自信社区治疗计划,使病人掌握健康的生活和社交能力,使其受损的社会功能逐渐得以恢复。
3.2 社区干预和防治降低了精神病病人的病情复发率 精神疾病具有治愈率低、复发率高、病程长等特点,维持治疗有利于病人疾病的康复,而社区干预正是延续和维持治疗的有效手段。通过系统的社区干预和精神疾病防治,增强病人对疾病的认识能力,提高病人对治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效地降低病人疾病的复发率。
3.3 社区干预和防治提高了精神病病人的服药依从性 在精神疾病的治疗中,药物治疗起关键性作用,所以药物依从性的优劣对治疗效果和预防起着决定性的作用[4]。有文献报道[5],系统的健康教育能提高病人的治疗依从性,降低复发率。本研究正是通过开展系统的社区干预,定期向病人和家属讲解药物治疗知识,进行用药指导,开展健康知识宣教等,强化了病人治疗依从行为,使其更好地遵从医嘱,从而提高了病人的服药自觉性。
3.4 社区干预和防治提高了病人家庭成员精神卫生知识知晓率 社区干预和防治更需要精神病病人家庭的大力支持,指导精神病人家庭成员掌握精神疾病相关知识和应对技能是社区护理人员的职责之一。我们通过定期组织精神病病人及家属开展健康教育,宣传精神疾病相关知识,不定期上门解释病人家属提出的精神疾病防治及护理等问题,有效地提高了精神病人家庭成员精神卫生知识的知晓率。
总之,对精神病病人实施系统的社区干预和防治,可以提高病人应对生活事件的能力,保证精神药物的系统维持治疗,提高病人家属对病人的应对技能,有效降低精神疾病的复发率。产生该结果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几方面:一是系统的社区干预改善了病人的认知功能,保证了病人精神病药物治疗的维持和巩固。二是社区干预帮助病人和家属更好地掌握和了解精神疾病知识,及时发现病情改变先兆,提高病人和家属的应对技能及生活和社交能力。三是社区干预给予精神病病人及其家属有力的社会支持,减少了某些不良刺激。因此,加强和完善社区精神卫生服务、建立精神卫生三级服务网络实有必要。
[1]张明兰,温从美,程兆萍,等.社会综合心理干预对精神分裂症病人社会康复效果的影响[J].中国临床研究,2010,23(11):1062.
[2]张喜梅,肖春玲,朱凤艳.精神分裂症病人的生活质量及影响因素[J].国外医学精神病学分册,2004,27(1):150 -152.
[3]梁春莲.美国精神疾病的社区治疗[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1998,8(1):50 -52.
[4]汤瑞娟,左平霞.住院精神病人服药依从性分析与护理干预[J].中国民康医学,2005,17(6):330.
[5]刘诏薄,彭 勃,康财栋.基于临床路径理论的健康教育模式对精神分裂症病人康复效果的影响[J].中国健康教育,2007,23(4):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