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种药剂防治水稻褐飞虱效果的对比研究
2012-08-14仇玉章张国兵
仇玉章 张国兵
(盐城市盐都区大冈镇农业技术推广综合服务中心,江苏 盐城 224043)
2012年9月中旬后期,盐都区水稻田部分田块褐飞虱虫量急骤上升,对水稻生产构成严重威胁。为了更好地掌握高密度虫口下水稻褐飞虱的防治技术,筛选出合理的防治药剂,我们进行了几种药剂的防效对比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试验药剂:25%吡蚜酮WP(江苏安邦电化有限公司),10%烯啶虫胺AS(江苏连云港立本农药化工有限公司),25%噻嗪酮WP(江苏健谷化工有限公司),350 g/L吡虫啉SC(江苏剑牌农药化工有限公司)。试验作物:淮稻5号。
1.2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位于盐都区大冈镇新利村七组。试验水稻于5月8日落谷旱育,6月16日移栽,27万穴/hm2,试验时处于水稻褐飞虱发生高峰期。
表1 几种药剂防治高虫量水稻褐飞虱效果试验统计
1.3 试验设计
试验设8个处理:A:吡蚜酮纯品112.5 g/hm2;B:烯啶虫胺纯品90 g/hm2;C:噻嗪酮纯品300 g/hm2;D:吡虫啉纯品75 g/hm2;E:吡蚜酮纯品112.5 g/hm2+吡虫啉纯品75 g/hm2;F:烯啶虫胺纯品90 g/hm2+吡虫啉纯品75 g/hm2;G:噻嗪酮纯品300 g/hm2+吡虫啉纯品75 g/hm2;CK:清水喷雾为对照。试验采取随机区组排列,每小区面积66.7 m2,每个处理3次重复,各小区用塑料薄膜隔开。
1.4 试验实施
9月22日施药一次,各处理对水600 kg/hm2用背负式电动喷雾器常规喷雾,田间灌5cm水层,并保持5 d。试验期间无阴雨天气。
1.5 调查
施药前调查田间虫量,药后1、3、7、14 d调查防治效果,每处理采取五点取样法调查,每点调查20穴,计算水稻褐飞虱活虫数。
1.6 计算公式
虫口减退率(%)=(施药前活虫数-施药后活虫数)÷施药前活虫数×100
校正防效(%)=(处理区虫口减退率-对照区虫口减退率)÷(100-对照区虫口减退率)×100
2 结果与分析
2.1 安全性
水稻未出现药害情况,表明供试药剂对水稻安全。
2.2 防治效果
不同药剂对水稻褐飞虱的防效见表1。单剂防治效果:吡蚜酮、烯啶虫胺好于噻嗪酮,噻嗪酮好于吡虫啉;复配剂防治效果:吡蚜酮+吡虫啉、烯啶虫胺+吡虫啉好于噻嗪酮+吡虫啉;同等比较,复配剂的防治效果优于单剂。
3 小结
试验结果表明,吡蚜酮防治水稻褐飞虱长效性好;烯啶虫胺防治速效性好,长效性略差;噻嗪酮防治效果一般;虽然吡虫啉在单独使用时效果不佳(或水稻褐飞虱已对其产生抗性),但当其与吡蚜酮复配使用时体现出较好的速效性,增效作用明显,而与噻嗪酮复配使用时增效作用不明显;在水稻褐飞虱大量发生时,可采用吡蚜酮+吡虫啉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