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麦条纹病侵染研究

2012-08-14郑果王春明洪流吕和平

大麦与谷类科学 2012年3期
关键词:病指大麦校正

郑果 王春明 洪流 吕和平

(甘肃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甘肃 兰州 730070)

大麦主要有啤酒大麦、饲用大麦、食用大麦,因其粗蛋白和可消化纤维均高于玉米,是牛、猪等家畜、家禽的好饲料。近年来,随着国内外大麦加工业迅速兴起和发展,市场对大麦的需求迅速增加,大麦种植面积也有所扩大,随之而来的种植中的问题如大麦条纹病等也有所加重。有研究表明,大麦条纹病的初侵染源主要是种子带菌,感病品种的种子带菌率多在8.7%~18.7%之间[1]。病菌主要以菌丝体在大麦、青裸的种皮内越冬、越夏,当种子播种以后,休眠菌丝开始活动,从芽鞘侵入幼芽,依次穿透各层嫩叶组织,最后侵入穗部。病部产生大量的分生孢子,大麦扬花期间,病菌孢子随风雨或露滴传到花器上,孢子萌发,菌丝进入内颖与种皮之间或种皮内,有时也存在于种皮和蛋白质层中;元麦 (裸大麦)的菌丝潜伏在果皮与种皮之间,或深人到蛋白层中。菌丝体在种子内以休眠菌丝体的形式能存活5~10年,甚至可达16年之久。因此种子带菌是重要的初侵染源,种子处理可以控制该病的蔓延发展[2,6]。土壤中的病残体有一定的致病力,可成为来年的初侵染来源之一[3]。据报道,大麦条纹病再侵染现象在甘肃河西地区极为常见[4]。本研究针对大麦条纹病初侵染源和再侵染问题进行了田间试验和长期调查。

1 材料和方法

1.1 供试材料

试验地点:甘肃省永昌县东寨镇上四坝村二社,大麦种植已连茬三年,大麦条纹病比较严重。大麦品种为甘啤4号。大麦条纹病病原菌为永昌县东寨镇分离纯化、经过鉴定的禾内脐蠕孢菌(Drechslera graminea)。经室内PDA培养长满皿底后,与试验土均匀混合,每平米混入3培养皿。灭菌土为本试验地耕作层土壤,经室内高压灭菌2 h而成。种子用1%石灰水,25℃下浸泡3 d消毒,洗净晾干备用[5]。

1.2 试验处理

初侵染源试验设7个处理,每处理3个重复,每重复面积1 m2。处理1:种子不处理,土壤灭菌处理;处理2:种子不处理,土壤灭菌后拌菌;处理3:种子不处理,土壤不灭菌;处理4:种子消毒,土壤不灭菌;处理5:种子消毒,土壤灭菌处理;处理6:种子消毒,土壤灭菌后拌菌。共设21个小区,集中布置于大田中间,小区间间隔20 cm,每小区30 cm深处铺上地膜,再填上处理过的土,四周用塑料薄膜隔开。

1.3 试验方法

1.3.1 初侵染源试验

播种时期和播种量与大田一致,前期进行出苗率调查,观察长势,后期定期进行发病率调查,调查方法[4],每小区随机调查20株,每株按0、1、3、5、7、9等级别分级统计。

调查分级标准:0级:不发病;1级:植株上有零星病斑;3级:1~3片叶感病,病叶面积占叶片的15%以下;5级:3~5片叶感病,病片面积占叶片的15%~30%之间;7级:叶片全部感病,病叶面积占叶片的30%~50%,抽穗且穗健康;9级:整株发病,病叶面积占叶片的50%以上,不抽穗或穗部受害。

根据以下公式计算大麦条纹病的病情指数和防治效果:

1.3.2 再侵染源调查

在试验田,大麦播种后,定期调查条纹病发病情况,从条纹病初发期,标定3处田间发病中心株,每5 d调查一次发病情况,记录天气情况和浇水日期,综合分析大麦条纹病发生及再侵染情况。

大麦条纹病调查分级标准同上。

2 结果分析

2.1 初侵染源试验结果

本试验从种子消毒处理和种子不消毒处理2个因素对比分析,种子处理后,大麦条纹病病指为0.56~3.15,发病率为5%~11.67%,而种子不处理的病指为11.3~14.67,发病率为25%~35%。该结果表明,种子带菌是大麦条纹病的主要初侵染源,种子消毒处理,能很好的控制大麦条纹病的发生发展。

处理1(种子不处理、土壤灭菌)的校正病指和发病率分别为10.76和20%,处理3(种子不处理、土壤不处理)的校正病指和发病率分别为11.85%和26.67%,用病指比较,种子带菌占整个初侵染源的90.8%,用发病率比较,种子带菌占整个初侵染源的75%,这表明种子带菌是主要的初侵染源。

处理4(种子消毒,土壤不处理)的校正病指和发病率分别为0.37和0,与处理3(种子不处理、土壤不处理)的校正病指和发病率 (11.85和26.67%)比较,土壤中残存的大麦条纹病病菌,也是大麦条纹病的初侵染源,但整个初侵染源中所占比例很小。

处理1(种子不处理、土壤灭菌)的校正病指和发病率分别为10.76%和20%,处理2(种子不处理,土壤灭菌后拌菌)的校正病指和发病率分别为14.07%和30%,处理6(种子消毒,土壤灭菌后拌菌)的校正病指和发病率分别为2.59%和6.67%,表明土壤中大麦条纹病病原菌数量的增加,能显著增加大麦条纹病的初侵染量,加重大麦条纹病的发生发展。

表1 田间不同处理的病指和发病率统计

表2 各处理的校正病指和发病率

2.2 再侵染调查分析

通过田间试验对比发现,经过种子处理的大麦田,条纹病发生十分轻微,发病率和病指一般低于31%和6.9,而未经过种子处理的大麦田,条纹病比较重,发病率和病指分别为78%~100%和35~45.1。在种子处理田和未处理田相邻处,未处理田条纹病重度发生时,明显会向处理田传播扩展,造成种子处理田两端条纹病发生程度的显著差异,该结果表明大麦条纹病存在着再侵染现象。

大田调查结果显示,大麦田间早期出现的苗枯型和锁穗型症状,基本上都是初侵染源造成的。后期气候干燥少雨时,大麦条纹病不会出现蔓延扩展现象,只表现轻微叶部条斑症状,白穗型症状也比较少,不易发生再侵染现象。当后期气候阴湿多雨尤其5~6月份出现长期阴雨天时,田间会围绕发病中心株出现大量的条斑叶枯型症状,并会迅速向四周蔓延,同时在腊熟期会出现大量白穗型。这说明大麦条纹病再侵染程度主要取决于初侵染程度和气候条件。

3 结论与讨论

3.1 初侵染源试验结果得出,种子带菌是大麦条纹病的主要初侵染源,种子消毒处理,能很好的控制大麦条纹病的发生发展。土壤中残存的大麦条纹病病菌,也是大麦条纹病的初侵染源,但在整个初侵染源中所占比例很小。土壤中大麦条纹病病原菌数量的增加,能显著增加大麦条纹病的初侵染量,加重大麦条纹病的发生发展。

3.2 大麦条纹病存在着再侵染现象,该结果与曹远林研究结果一致[4]。大麦条纹病再侵染现象的发生程度主要取决于初侵染量和气候条件。当初侵染量比较大、气候阴湿多雨时,再侵染现象比较严重,会造成大量的叶枯和白穗症状,并为下一年积累更多的初侵染量。该结果与Jackson,L.F的研究报道基本相符[7]。

[1]孙连奎,张桂珍,周敬宵.对大麦条纹病发病规律及传播途径的探讨 [J].大麦科学,1992(4):26-27

[2]Johuston,R.H.,Metz,S.G.,Riesselman,J.H.Seed Treatment for Control of Pyrenophora Leaf Stripe of Barley[J].Plant Disease,1982,66:1122-1124

[3]雄奴塔巴.大麦条纹病发生特征及防治措施[J].西藏农业科技,2005,27(4):15-18

[4]曹远林.大麦条纹病的初侵染和再侵染的研究 [J].甘肃农业大学学报,1995,30(3):163-167

[5]方中达.植病研究方法 [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8.32-153

[6]A.Porta-Puglia,G.Delogu,G.Vannacci.Pyrenophora graminea on Winter Barley Seed:Effect on Disease Incidence and Yield Losses,Journal of Phytopathology[J],1986,117(1):26-33

[7]Jackson,L.F.,Webster,R.K.Inluence of Environment on the Spread of Barley Stripe Disease in California[J].Plant Disease,1988,72:406-408

猜你喜欢

病指大麦校正
2021年稻瘟病防控药剂有效性监测试验报告
我的大麦哥哥
Global interest in Chinese baijiu
劉光第《南旋記》校正
绩溪县水稻纹枯病发生特点及防治意见
玉米锈病防治药剂筛选试验
在Lightroom中校正镜头与透视畸变
机内校正
空心病
大麦若叶青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