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云服务”环境下的图书馆数字资源共享平台建设研究*——以安徽省党校图书馆为例

2012-08-11

图书馆研究 2012年6期
关键词:云服务党校数据库

毛 丹

(中共安徽省委党校图书馆,安徽 合肥 230022)

1 引言

近年来,物联网、云计算、Web2.0等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为图书馆职能与服务理念的更新带来了不小的冲击。作为云计算技术最终的用户实践,云服务带来的一个重大变革就是使图书馆的数字资源服务由依赖计算机软硬件设备为中心转向以提供多元化信息为中心。这一应用的实现,使得设备、资源与经费都无法与公共及高校图书馆相比的党校系统图书馆,可以借助构建云共享服务平台,将分布在互联网中党校系统内外图书馆的资源和服务整合成为新型一体化的、可控的、交互式数字资源共享体系。

2 安徽省党校图书馆数字资源共享工作历程及发展障碍

安徽省党校系统图书馆的数字化建设始于1999年,历经十余年先后建成了局域网、书目数据库、图书馆门户网站及全省党校系统VPN专网,建设了具有党校图书馆特色的专题数据库。经过长期的发展摸索,安徽省党校图书馆数字资源共建共享工作已经初显成效,但同时,仍存在发展瓶颈障碍:

(1)硬件设备配置不足。安徽省委党校图书馆硬件设备配置为十二台曙光服务器,其中虚拟化服务器三台、数据库服务器四台、资源服务器五台,Web服务器和VOD视频点播服务器各一台,光纤交换机六台,计算机三十余台。地市级党校图书馆设备装置更加不足。

(2)业务系统软件兼容性差。安徽省委党校图书馆自2005年至今使用清大新洋图书馆管理软件系统,并在全省党校图书馆范围内推广应用。这虽然在预算经费内实现了全省党校图书馆小范围内的数字资源共享,但要实现与全国党校系统图书馆乃至全国其他公共图书馆与图书高校馆的采编数据以及党校自建党史党建等特色数据库的共享,还有相当大的困难。

(3)数字资源数据库缺乏。安徽省委党校图书馆目前只购买了爱迪科森网上报告厅、国研网、龙源电子期刊、博看网及中国知网期刊全文数据库的部分子库,另有方正中华数字书苑、读秀学术中文搜索等试用数据库资源,没有购买外文数据库。数据库资源的不足使其不能完全满足全校工作人员的科研需求。

(4)网络数据安全问题多。随着安徽各级党校图书馆信息化、网络化建设进程加快,网络维护经费与技术人员的匮乏致使网络安全问题成为数字资源共建共享的一大阻碍。为了保证网络安全,各个党校图书馆不得不严格限制网络端口,这在防止病毒入侵的同时,也严重制约了各级党校图书馆之间远程数据的及时有效联系。

3 基于云服务的党校图书馆数字资源共享平台建设

虽然党校图书馆数字资源共建共享工作的开展困难重重,但云计算技术的出现无疑为解决这些问题带来了契机。数字资源云共享平台的构建使党校图书馆可以在节约更多人力与经费的基础上,灵活多变地选择、享有更多所需的信息资源与服务。具体说来,党校图书馆云共享平台的建设需要进行四个层次的架构:在构建多馆云服务联盟的基础上,进一步进行资源整合,同时辅以移动终端与网络社交平台进行共享虚拟社区建设作为服务补充。

3.1 建立图书馆云服务联盟,扩大云共享平台覆盖范围

依据党校图书馆目前的条件,可以分别建设党校系统所有级别图书馆共享公用云、各个省市级党校图书馆私有云以及党校图书馆、公共图书馆与高校图书馆的混合云共享平台。

在加入云共享联盟服务的党校图书馆中,由基础设施、专业技术和经费条件较强的中央党校图书馆建立面向所有省市级党校图书馆的公用云,通过封装技术将党校系统图书馆的不同服务器、存储系统和其他设施的资源统一起来,借助计算机虚拟化技术、分布式存储与处理技术等技术,将设备、存储和计算能力集中成为一个虚拟的资源池,以按需付费或租用的方式提供给各级云联盟成员馆用户使用[1],为云内下级各党校图书馆提供云服务设备的租赁及智能动态搜索引擎、数据挖掘、网格计算、网络存储的资源整合与自主选择定制服务,实现各成员馆资源利用最大化和共享成本最小化[2]。

联盟内的单个省级或市级党校成员馆,其内部还可建设按需提供云服务的专用私有云。如图1所示,各级党校图书馆私有云作为本地数据中心,通过构建本级主控服务器、硬件存储基础设施和应用系统,将事先开发好的各项应用软件及云共享平台下各成员馆异构数据库数据统一整合在自己的服务器上[3],再联系第三方云服务应用系统,实现有针对性的文献检索、科技查新以及参考咨询等云共享信息服务。第三方云服务商为各级党校图书馆提供具有统一认证标准与监控日志的资源开放端口,同时进行云内资源的安全性维护,为云内共享数字资源的安全性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与保障。

混合云则是适用于云共享平台之间的云共享模式。如图2所示,混合云可以实现对公共图书馆、高校图书馆与党校系统图书馆这些不同类型、不同区域或围绕不同主题建设的图书馆云共享平台的融合。2011年10月,安徽省图书馆在建设安徽省共产党党史党建数据库之前,安排专家前往安徽省委党校图书馆进行资源考察,希望实现省委党校图书馆自建党史党建专题数据库的资源共享。2012年5月,安徽省地方志办公室负责人到党校考察,与安徽省委党校图书馆达成自建数据库共建共享协议。实践证明,一旦建成公共、高校与党校混合云图书馆共享平台,党校图书馆在与其他图书馆共享自建特色省情与党史数据库的同时,也可以享有云共享服务范围内其他馆的采编数据、数据库等资源。例如CALIS数字图书馆SaaS服务平台提供的馆际互借SaaS服务、参考咨询、特色库加工、教参管理SaaS等服务,各云服务成员馆可按需租用部分或全部服务[4],提升本馆乃至整个党校系统图书馆的服务能力与水平。

3.2 通过数字资源整合,提升不同云共享平台之间的兼容性

不同类型云共享平台的初步建成后,还必须通过各项技术进一步整合各图书馆和云平台之间不同来源与不同通信协议的信息资源体系,最终向用户提供统一的云认证与服务界面,具有跨平台、跨数据库、跨内容的集成检索共享系统。

具体说来,云共享平台构建需要进行的资源整合内容包括:

(1)重组数据库资源。通过数据仓库整合技术,剔除云共享平台各数据库中的重复冗余文献信息资源,再通过无缝链接融汇各云共享平台数据库中的分散资源,从而实现不同服务器中信息资源的统一存储和深层次的数据挖掘,形成新的虚拟数字资源体系。

(2)规范资源检索算法。由于云共享平台是通过动态内容搜索引擎进行网络内容的采集与挖掘,由此统一规范多种逻辑检索运算符及其组合使用方法,提供全方位的综合高级检索方式成为必要。

(3)整合应用与管理系统。云共享平台系统整合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一个是对应用系统的重组接轨。具体包括:各云共享平台的OPAC资源系统,不同编目系统的MARC数据转换、交换与协作,FRBR协作等,都需要通过整合实现与云联盟共享平台内其他系统的兼容;另一个是对云平台管理系统的整合。由于云共享平台是跨数据库、跨系统的检索,这就需要为不同用户提供统一用户认证与登录、统一检索入口与统一结算的一体化综合信息服务管理系统[5],最终实现云联盟服务内“一网络、一账号、一系统”的资源共享平台。

(4)统一共享开放的端口标准。由于云共享平台中各成员馆原先采用的不一定是相同的数据组织与网络通信协议标准,因此构建共享平台后,需要进一步统一各成员馆数据库的访问与开放端口标准,实现用户集成检索的统一界面。

(5)汲取先进云计算技术。及时汲取、分享不同云平台之间的先进处理技术,包括云计算的虚拟化技术,实现海量存储的分布式数据管理技术,用于提高计算机集群计算能力的分布式处理技术、自动监控管理技术等,从而不断完成区域云共享中心与成员馆的技术升级[6]。

3.3 组织图书馆用户云共享信息社区,实现多层次的交互信息服务

图3 云共享信息社区空间模型

图书馆基于云服务建立共享信息社区,在尽可能充分积聚各种媒体信息的基础上,根据信息的使用频率对其进行有效区分,将利用频率高的信息存放到云端,一方面有利于数据的保存,另一方面方便更多读者用户同时使用同一资源。

与传统图书馆BBS论坛社区形式不同,云共享平台内信息社区的构建,使得图书馆服务与共享模式由传统馆员与用户之间“一对一”服务向“多馆员为一用户”服务方式转变,更加侧重于图书馆主观知识的开发应用,服务内容也由“资源提供”向“资源+交流+导航”过渡。如图3所示,借助于云共享社区的构建,社区内可以开辟社会人物和专家学者的联系专栏,根据用户需要建设包括虚拟教学平台、学科数据库、虚拟读书社区、学科交流平台、学科开放资源区、社区自我信息与空间管理等功能模块[7],每个用户可以无障碍地对多个经过整合的社区模块数据库进行一站式检索,同时享有多家不同类型图书馆的多名馆员及社会专家学者的咨询服务,用户的信息需求得以充分表达与及时满足。而图书馆员作为云共享信息社区的主要服务人员,也可以借助“云”服务,更广泛地采集用户需求,分析资源流向,通过与读者的信息交互,不断将个体用户的知识分享给更多信息用户群体,不断根据用户需求,完善服务信息的主动推送、Tag云以及RSS等阅读服务。同时,云信息共享社区也可以通过即时通讯业务、实时视频讨论会议等技术手段,为相同兴趣的读者用户、研究人员提供异地实时交流平台。

3.4 云服务、移动计算与SNS在图书馆资源共享平台中交融发展

网络环境与信息技术的发展不断改变人们利用网络的方式,通过云计算技术与WAP无线网络服务、无线流媒体技术的应用,云服务提供统一的移动通讯与数据传输方式,把云图书馆各项资源与移动终端用户的阅读服务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最终实现脱离设备和地点限制的无障碍阅读与信息资源获取。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和智能手机的普及,基于位置服务LBS(Location Based Service)与SNS(Social Networking Services)走向融合,传统的SNS网站延伸到移动互联网上并以智能手机为应用载体,形成基于位置服务的移动SNS,即LBS+SNS模式。该模式扩展了传统SNS网站只提供时间序列和行为轨迹的两维信息,增加了高度精确的位置信息,用户之间能够通过时间、地点和行为全方位地描述行为和需求,交互方式更加丰富。将这一技术应用于图书馆工作,出现了如基于位置的图书馆推送服务,该项服务在感知读者所在位置时,给读者推送其感兴趣的信息。当用户手持智能手机走到图书馆附近时,用户的终端会接收到图书馆的近期热门图书,新书通报,馆内活动、催还等服务信息;当用户走到某一书架范围内时,用户终端会接收到该架上的新书信息等[8]。此外,云共享平台的开放性,使得用户可以在移动终端,借助社会化网络服务SNS等技术,在享有个性化定制信息服务的同时,自由发布自己所掌握的信息资源,促进自身隐性知识的显性化与共享。

4 结束语

将云计算技术应用于图书馆,共建数字资源云共享平台,为党校图书馆在人力物力财力有限条件下的资源共享提供了崭新的工作思路与更广阔的发展前景。但目前,图书馆云服务与云共享平台的构建还处于探索阶段,在实践中仍面临着大量的技术难题和工程问题,如智能动态搜索引擎的开发、海量数据存储与挖掘等。只有切实解决了这些问题,才能使图书馆读者真正享有图书馆发展所带来的便捷信息共享服务。

[1]李硕,李秋实.云计算在图书馆联盟中的应用探讨[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1(5):36-38.

[2]刘乃强,武巍泓.构建图书馆SaaS模式知识服务云平台[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0(9):28-31.

[3]王红.“云图书馆”平台的架构与实现[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0(10):108-112.

[4]王文清,陈凌.CALIS数字图书馆云服务平台模型[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9(4):13-18.

[5]王长全,艾雰.云计算环境下的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整合与服务模式创新[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1(1):48-51.

[6]吕莉媛.基于复杂网络的图书馆数字资源整合[J].情报科学,2009(12):1811-1815.

[7]周群.基于Living Library的图书馆复合社区研究[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1(3):40-43.

[8]董晓霞,龚向阳,张若林,严潮斌.基于物联网的智能图书馆设计与实现[J].图书馆杂志,2011(3):65-68.

猜你喜欢

云服务党校数据库
央企党校党性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数据库
互联网背景下传媒业的转型
云服务环境中低碳型教育信息化模式研究
云服务环境下的高校协同创新研究
基于云服务的加密式门禁系统设计
数据库
数据库
中共第一所党校成立于何年何地?
数据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