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体育课运动负荷的控制与对策①
2012-08-10韦皖琴
韦皖琴
(安徽省阜阳市师范学校 安徽阜阳 236000)
运动负荷是人体运动过程中的一个参量。在体育课中,根据不同课的训练要求,采用正确的训练方法,合理控制一定的负荷量,对学生的健康成长,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1 什么是运动负荷
运动负荷,又称生理负荷,它是指人做练习时所承受的生理负担量,也是人体在运动活动中所承受的生理刺激。是描述人体行为动态过程的外部参量,其性质是一种过程量[1]。体育课负荷是指“学生在课中所受到的身心刺激及应激的值[2],是学生在体育课中身体承受各种合理教学活动的运动刺激而引起的生理反应程度,即学生在课中做身体练习所承受的生理负担,主要由练习数量和强度所决定,包括生理负荷和心理负荷两个方面内容。在体育教学中,运动负荷应该是一个系统,这个系统至少包括运动、疲劳、恢复、适应等一系列要素[3]。
2 体育课中实施适当负荷的必要性
2003年11 月教育部发布了2002年我国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结果。监测结果表明我国青少年学生的体质健康存在四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体能部分指标呈下降趋势。与2001年相比,我国学生的速度素质、爆发力素质,力量素质等继续出现下降。二是反映心肺功能指标的学生肺活量有所下降。三是超重及肥胖学生明显增多,已成为城市学生的重要健康问题。四是学生近视率为53.44‰[4]2004年全国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结果显示,我国中小学生部分身体素质,特别是爆发力、力量、耐力及肺活量等指标持续下降。影响学生的体质,造成学生身体素质下降的因素很多,但体育教学中学生缺乏一定的运动负荷是重要的原因之一。
3 怎样控制体育课中的运动负荷
在体育教学中,学生的生理负荷的安排是检查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使身体承受一定的生理负荷是保证体育锻炼对人体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要想合理的控制体育课中的运动负荷,必须要做到以下几点。
3.1 教师要认真的备课
在备课前要在对学生身体形态、生理机能、运动能力、健康状况等有所了解的基础上,在教学中按健康体质分组,同时掌握学生在从事运动项目练习的心率变化规律及不同类型课的练习密度。在详细了解学生身体健康状况的基础上进行有目的和针对性教学。因为学生有个体差异,所以要因人而异,合理安排运动负荷。同时,要根据课的内容、任务、类型制定生理负荷曲线,当然在体育实践教学中。
3.2 合理规划体育课的密度
体育课的密度是课中学生做练习的时间与课的总时间的比例;或学生实际练习时间与总课时的比例;用公式为:体育课密度=全课实际练习时间/全课总时间×100%。在相同的上课时间内,各次练习之间的间隔时间愈短,重复练习的次数愈多,运动密度就愈大。体育课密度要求最高在45%左右,一般情况下课的密度在30%~40%。[5]体育课密度的安排应根据课的内容、类型来组织实施。
3.3 根据心率来控制运动负荷
美国的莫尔豪斯博士讲过:“健身运动如果不跟脉搏配合的话,就是最精密的健身运动计划也不会生效”[6]因此心率是测定体育课的运动负荷量的理想参数,[7]因为肺通气量、氧耗量、能量消耗均随心率的增加而加大
一般来讲,中学体育教学应以有氧代谢为主,中等强度为宜。运动生物学的研究表明:当心率达到130次/分时,每搏输出量接近和达到正常人的最佳状态,故这种程度的负荷健身效果明显,日本学者小野三嗣在《中小学体育课中学生平均心率究竟多大适宜》一文中指出,一堂课中学生平均心率以130~170次/分为宜,130次/分以下属小运动量,达到170次/分就会感到非常的疲劳,如占1/2学生非常兴奋,运动量合适。我们可根据运动负荷价值阈来进行有效的指导,运动负荷价值阈是按照一定的心率来确定运动负荷的计量标准,它科学地解决了体育教学中安排、调节运动负荷的客观标准。
3.4 用观察法来了解学生的运动负荷
在体育教学中利用测心率来控制体育课的负荷是一个很好的方法,但是在教学中是不可能总是用,因为它要阻碍课的连贯性、一致性。因此,我们可以用以下方法来观察和了解学生的负荷量的大小。
3.4.1 面色和排汗
通过运动、血液循环增强,面色红润,运动高潮时产生断续排汗。课结束时有微汗,这说明密度和运动强度是合理的。如课中始终面色变化不大,不出汗,说明运动量太小,如面色很红或以紫,大量出汗不断,说明了运动量过大。
表1 不同的体育课对练习密度和运动负荷的不同要求
3.4.2 兴奋性表现
在正常的体育教学的情况下学生不感到太疲劳、精力集中、心情兴奋、结束后还有继续运动的兴趣证明运动量刺激较为适当,如表现为情绪低落,有畏难情绪,注意力不集中,动作迟钝,说明运动量过大。
3.4.3 呼吸的反映
呼吸的外部反映可体现出心肺功能,如在课的高峰时,呼吸急促,有胸闷,难受现象(极点除外)结束时呼吸频率很快,也说明运动量过大。
3.5 合理安排负荷的高峰期出现
体育课的运动负荷不仅包括量和强度,而且还包括运动负荷高峰出现的次数和时间。运动负荷高峰期的出现、时间要根据教学任务来安排。按一次体育课的结构来看,正常体育课的生理负荷的安排,应该根据人体生理和功能活动变化的规律,生理负荷量的高峰,应控制在基本部分的中期偏后为宜;准备部分的生理负荷量不宜太大,以免体力消耗过多;结束部分的生理负荷量应明显下降。但是,如果是游戏教学运动负荷应成齿峰形,表现为多峰,出现的早,结束也稍晚而强度低,如果是竞技项目教学,运动负荷应成常峰形,高峰期应出现在课的中后部。
3.6 根据课的类型安排运动负荷
体育课有着不同的形态和样式,而不同类型的体育课对运动负荷的需要也不相同。体育课有着传习课和探究课、班级教学和自主教学的区别,不同教学形态的体育课对练习密度和运动负荷的要求也不尽相同,因此对不同的体育课对练习密度和运动负荷的安排如表1所示。
4 结语
体育教学要重视运动负荷和科学地安排运动负荷是必须重视的,也是必须坚持的。在新课改中,我们关注一些新的学习方式和注重整体教学效果是对的,但不能牺牲体育课的运动负荷为代价。如果体育课没有一定的运动负荷,学生就无法掌握运动技能,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基本活动能力也就得不到发展,体育学科也就失去了自身的本质属性和特点。这些牺牲课的运动量和运动密度的作法不符合《体育与健康标准》与体育课程改革精神,而且也违背体育学科的特性与体育教学的根本的特点。体育教学过程本质就是进行运动技术学习和进行相应的身体素质锻炼的过程。因此,体育课必须要有一定的运动负荷,才能让学生健康成长。
[1]王广虎,胡健.运动负荷与生理负荷的定位与解析[J].成都体育迷院学报,1998,17(4).
[2]金钦昌.学校体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3]李文博.体育运动心理学[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0.
[4]吴衍忠.浅析体育课与运动负荷价值阈[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1(4).
[5]吴耀明.对体育课密度作为体育课评价指标的思考[J].体育师友,2004(4).
[6]夏菊锋.中学161节体育课的生理负荷量与教学内容关系的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2006.
[7]凌启平.用平均心率评定体育课运动负荷为宜[J].武汉体育学辽学报,19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