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农村建设中农村体育建设文献综述研究

2012-08-10贾翔翔陈天虹

当代体育科技 2012年28期
关键词:农村体育建设

贾翔翔 陈天虹

(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体育部 江苏徐州 221140)

本研究利用CNKI数据库(中国期刊网)平台,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博士论文数据库、全国优秀硕士论文数据库范围内,截止到2011年12月,以“农村体育、新农村建设”为主题,查阅相关的研究论文共359篇;并对所查阅的文献资料进行归纳整理。发现对农村体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一下几个方面。

1 农村体育发展史研究

对农村体育发展史的研究,是我们认识农村体育的前提,只有了解农村体育发展的历史,才能更好的认识当前农村体育所处的发展阶段,才能把握农村体育今后发展的方向。当下对农村体育发展史具有代表性的研究如表1所示。

三者对农村体育发展阶段的划分在前三个阶段都趋于一致,只是在第三个阶段的表述上,卢文云与李会增所提炼的“兴盛”发展阶段中的引号涵义,与夏成前笔下“浮与沉”中浮沉辨证都异曲同工的体现了文化大革命时期农村体育的发展特点。三者在阶段划分的差异之处在第四阶段,卢文云与李会增二者以1992年为划分四、五阶段的时间节点,而夏成前等以1985年为划分的时间节点,前两位选择1992年的依据皆为“1992年初,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全面进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时期,我国体育事业也全面进入发展阶段。”后者划分依据是1984年12月20日,国家体委颁布《关于加强县级体育工作的意见》,《意见》中提到:“优先发展经济比较富裕和体育基础较好的乡镇体育,是带动和加快全县体育工作前进步伐的一个重要环节。”而小城镇体育文化的发展,也必然带来农村体育文化事业的繁荣。

2 农村体育的理论研究

文章《新农村建设下的农村体育发展思考》[4],中指出,“农村体育弱”是在“物质文化范畴”与“制度文化范畴”上进行的可观察、可测量、可评价的事实判断。农村体育发展的外部环境存在某些“弱中之强”也同样能够得到证实。作者研究指出:能否充分利用农村体育的现存优势来逐步解决农村体育所蕴含的诸多问题,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下农村体育发展的基本思路。提出确立农村体育发展的新思路、找准农村体育与文化的契合点、实施以农村学校体育为主导的区域体育协调战略等有关措施。天津体院的马桂霞从我国特有的二元社会结构角度[5]指出:我国要大力发展农村体育必须具备以下条件:经济要发展、思想观念要转变、管理和社会指导工作要提高、学校教育要加强。

表1 农村体育发展阶段划分比较

3 农村体育的功能研究

农村群众体育具有教育、娱乐、健身等功能是获得学者们普遍认可的。近年来对于农村体育所具有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功能也有所阐述。如《全民健身纲要》中明确提出,“……体育在提高人民整体素质,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方面发挥着越来越显著的作用”[6]。农村体育可以大大促进和提高亿万农民的体质,更大的挖掘潜在的农业生产力;农村体育能够促进物质文明建设和农村经济发展,其作用也越来越重要;农村体育可以强化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周志俊的调查结果显示,有74.5%的人认为体育有健身功能、57.9%的人认为有医疗卫生功能、 57.3%的人认为有政治功能、50.7%的人认为有娱乐功能[7]。夏洁的《农村体育与社会主义新农村》一文研究认为: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70%以上,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也始终是中国经济建设和发展的根本性问题。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里全面分析了当前农业和农村的具体形势,深刻阐述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意义。随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的不断深入和开展,广大农民群众的生活方式也即将发生很大的变化,“生活奔小康,身体要健康”已经逐渐成为共识,农民参与健身的需求将会大幅度提高。构建全新的农村体育体系,也将随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不断开展而得到进一步的完善[8]。

4 农村体育发展对策的研究

《新农村建设中发展“新农村体育”的必要性、制约因素及对策》一文,作者王健等人为了更好地认识和发展现阶段的农村体育,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新农村体育”作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了文献资料法、调研法、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对于发展“新农村体育”的必要性以及制约其发展的因素等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必要性体现在:发展新农村体育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建体育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塑造社会主义新农村下新型农民的必要途径。制约其发展的主要因素有:经济发展因素、主体因素、政府投入力度因素、农民文化素质及农村贫困文化因素等。针对上述的制约因素,作者提出相关的措施:大力促进“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的实施,要建立农村体育长期发展的有效的机制,另外还要多方面培育农村体育的主体力量等[9]。周卫东在《苏北地区农民体育健身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中研究表明:农民健身的思想意识淡薄、农村社会体育指导员人才缺乏、经费不足、体育场地设施简陋或缺乏、农村学校体育建设的力度不足等等都是制约江苏北部地区农民体育健身发展的主要原因。推进苏北农村地区农民体育健身可持续发展的具体对策是:一是强化农民体育健身的意识;二是要加快农村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的建设;三是要多方面多渠道筹集体育活动经费;四是要建立健全相关的体育法规体系;五要加强农村学校体育建设[10]。

5 农村学校体育的研究

农村学校体育是农村体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关农村学校体育的研究主要涉及到以下几点:农村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情况;农村学校体育场地设施、体育器材情况;农村学校体育课课程设置、教学、教材方面;农村学生身体素质基本状况和体育观念;农村学校学生课外体育活动和课余训练情况;农村学校体育师资配备情况等。王保亮在《新形势下农村学校体育的发展》[11]中指出:近年来,我国青少年学生尤其是农村中小学生的体质状况呈逐年下降的趋势,更应该引起各级主管部门及相关人员的关注和重视。文章以文献资料为基础,从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出发,阐述了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形势下我国农村学校体育发展中存在的各类问题,提出了以促进农村学生健康为目的的农村学校体育发展的对策,并进一步提出要以农村学校体育为主要切入点,加快新农村体育文化建设的建议。

6 结语

由于前人所处历史时期的局限性,他们对农村体育发展阶段的划分与认识也必然带有“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生在此山中”的意境。现在我们站在新世纪的2012年能更清楚的认清农村体育发展的阶段特征,结合表1农村体育研究的成果分析,可见夏成前的划分更具有体育特征。然李会增第六阶段的划分,在今天得到验证,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给农村体育的发展带来了无限生机。

[1]卢文云,熊晓正.建国以来我国农村体育发展的历史回顾与启示[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28(4):455~457.

[2]李会增,赵晓红,王向东,等.对新农村体育发展的几点思考[J].中国体育科技,2007,43(4):3~9.

[3]夏成前,田雨普.新中国农村体育发展历程[J].体育科学, 2007,27(10): 32~39.

[4]黄爱峰.新农村建设下的农村体育发展思考[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6,30(6):14~19.

[5]马桂霞.二元社会结构与农村体育发展[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1993(1):31~35.

[6]国务院.全民健身计划纲要[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6:151~158.

[7]周志俊.安徽省农村乡镇体育的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1(5):28~29.

[8]夏洁.农村体育与社会主义新农村[J].达州新论,2007(2):41~43.

[9]胡庆山,王健.新农村建设中发展“新农村体育”的必要性、制约因素及对策[J].体育科学,2006,26(10):21~26.

[10]周卫东.苏北地区农民体育健身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世纪桥,2007(12):153~154.

[11]王保亮.新形势下农村学校体育的发展[J].体育世界,2008(6):15~16.

猜你喜欢

农村体育建设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党的政治建设怎么抓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人大建设》建设人大的故事
我们的“体育梦”
新农村 新一辈
体育一家人
体育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