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下肢力量训练形式对原地纵跳成绩的影响
2012-08-10周菲
周菲
(运城学院体育系 山西运城 044000)
纵跳是典型的肌肉拉长-缩短运动形式,也是多数体育项目的基本动作。提高纵跳能力对促进运动技能发展、提高运动成绩起着重要作用。力量训练是提高肌肉力量和纵跳能力的主要途径。力量训练中通常采用不同形式的肌肉收缩方式,如等长收缩、离心+向心收缩、单纯向心收缩或单纯离心收缩、超等长等。以往研究表明,下肢力量训练能够有效提高下肢最大力量和爆发力。然而,在控制负荷总量一致的前提下,不同肌肉收缩形式的力量训练对纵跳能力影响差异性的研究尚不多见。为此,本研究试图在保证力量训练做功总量(近似)相等的条件下,考察下肢单纯向心及离心+向心收缩形式的力量训练对静止和反弹式纵跳能力的影响。从而对下肢爆发力或动作功率训练实践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与参考价值。
表1 研究对象基本情况(n=20)
表2 训练负荷量具体情况
表3 实验前后A、B两组纵跳高度的比较
1 研究对象
西安体育学院2010级社会体育系男生共20名,经了解这些学生以前均未受过专业训练,并对力量训练有强烈的兴趣。实验前,将他们随机分为两组,并对他们的年龄、身高和体重进行详细统计。实验分组对象基本情况见表1。
2 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通过在CNKI“中国期刊网”,维普资讯“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万方“数字化全文数据库”三个数据库网站,查阅近20年关于不同力量训练形式训练方法、训练效果以及训练对纵跳表现方面的文献等为论文的创作提供了理论依据。(2)访谈法。针对下蹲训练手段,以及不同肌肉收缩形式下的训练咨询有关专家、教师和教练,对下蹲角度、训练要领以及实验相关问题进行访谈。(3)实验法。将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实验A组10人,实验B组10人,实验为期8周,每周进行三次力量训练,分别为周一、周三、周五。实验A组采用单纯向心力量训练法。即指肌肉从拉长的状态中缩短以克服阻力而完成动作,也叫动力性练习法。向心收缩开始于一定的下蹲角度,如90°,随即爆发式蹬伸。实验组B组采用传统的离心-向心综合的力量训练方式。即在可控速度的负荷作用下,肌肉先被迫迅速进行离心收缩,紧接着转为向心收缩的训练方法。训练周期及负荷安排:训练分为2个月,即8周,每周3次,总共24次。在保持总量平衡的前提下负荷量分布见表2。(4)数理统计法。运用SPSS17.0软件对实验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和处理。并对各指标间的数据进行T检验,以期分析出两种训练方法对实验对象的影响程度。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实验前、后纵跳高度指标的变化与分析
从表3中可以看出:A组静止纵跳高度实验后比实验前提高了(0.01±0.01)m,提高了2.5%,反弹纵跳提高了(0.02±0.01)m,提高了3.17%;B组静止纵跳高度提高了(0.03±0.04)m,提高了4.8%,反弹纵跳提高了(0.03±0.29)m,提高了5.48%,和A组相比实验后提高的更多一些。因此得出:两组队员训练前后纵跳高度均有明显提高,B组成绩提高的更明显;同样的力量训练形式对静止纵跳和反弹式纵跳高度影响程度不同,对反弹纵跳影响程度较为明显。
3.2 实验前后静止纵跳高度指标的变化情况
由表3知,经过对A组静止纵跳实验前后进行T检验,得出P=0.013<0.05,具有差异性,但不显著。但是对B组静止纵跳实验前后进行T检验,得出P=0.056>0.05,不具有差异性。这说明B组队员实验前后静止纵跳成绩没有很大差异。由此推出:单纯向心力量训练对静止纵跳的影响程度更大。因此,力量练习的结构特点和肌肉用力方式与纵跳专项技术特点相似程度越高,迁移的效果越好。
3.3 实验前、后反弹式纵跳高度指标的变化情况
由表3知,A、B两组P值均等于0.01,说明两组实验前后均具有显著性差异。从动作上分析,离心、向心杠铃力量训练的动作与反弹纵跳在技术动作上更相似,所以,也同样证明了力量练习的结构特点和肌肉用力方式与纵跳专项技术特点相似程度越高,迁移的效果越好。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1)两种力量训练形式对静止纵跳和反弹式纵跳高度都有影响,只是影响的程度不同,其中,对反弹纵跳高度影响更大。(2)单纯向心力量训练的过程中肌肉用力特点和工作方式与静止纵跳动作特点相似性更高,迁移效果更好,因此单纯向心训练组对静止纵跳能力的影响更大。相反,离心+向心力量训练对反弹式纵跳的影响更大。
4.2 建议
(1)不同形式力量训练对提高纵跳能力各有影响,但是,纵跳能力的影响因素之多,应进一步探寻更重要的影响因素,找出更多训练方式和方法,来提高纵跳成绩。(2)发展静止(半蹲)纵跳能力要遵循专项化的要求,采用与专项动作在时间和空间上均相似的动作进行练习。
[1]王保成,杨汉雄.竞技体育力量训练指导[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1.
[2]李世明,刘学贞.纵跳理论研究进展[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27(1):65-67.
[3]张跃.测力台上SJ与CMJ测试用于肌肉生物力学性能研究[J].体育与科学,1998(5):102-106.
[4]刘卫民.提高纵跳能力的周期性训练模式[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5,21(3):93-95.
[5]韩峰,张爱军,朱立艳.论力量训练组间的间歇时间[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0,18(3):37-38.
[6]Robinson,J.M,M.H.Stone,Johnson,et al. Effects of different weight training exercise/rest intervals on strength,power,and high intensity exercise endurance[J].J.Strength Cond.Res,1995,9:216-221.
[7]韦恩·韦斯科特,托马斯·贝奇里.力量训练[M].陈钧,译.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