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西医结合治疗肺结核临床观察

2012-08-07杨亦德浙江省台州市立医院台州318000

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2年2期
关键词:阴转率毒副阴虚

杨亦德 侯 伟 金 茜 梁 勇 浙江省台州市立医院 台州 318000

王胜圣 吉林省中医药科学院

据WHO《2008年全球结核病控制报告》估计,我国结核病发病人数位居全球第二位,是全球22个结核病高负担国家之一[1]。西医抗结核化疗方案,存在着毒副反应大,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依从性下降,从而影响抗结核化疗方案的实施,导致耐药结核杆菌的流行。本院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肺结核方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10年1月—2011年1月本院肺结核门诊诊断初治肺结核患者,入组85例。随机分成治疗组43例,男32例,女11例,年龄19~62岁,平均42.4岁;病程1~12个月,平均4.9个月;肺阴虚证25例,阴虚火旺证14例,气阴两虚证4例。对照组42例,男33例,女9例,年龄19~64岁,平均47.1岁;病程1~12个月,平均6.1个月。两组性别、年龄、病程等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肺结核诊断参照《中国结核病防治规划实施工作指南(2008年版)》的诊断标准[1],中医证候诊断参照《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医病证部分》(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2008年)的诊断标准[2],肺阴虚证:主症:干咳、盗汗、手足心热;次症:痰中带血或血点、胸部隐隐作痛、口燥咽干、咳声短促、咯少量黏痰、皮肤干灼;舌红少津,脉细或细数。阴虚火旺症:主症:呛咳气急、午后潮热、盗汗;次症:时时咯血色鲜红、骨蒸、五心烦热、形体消瘦、口渴、心烦、失眠、胸肋痛、痰少质黏或痰黄稠量多、口燥咽干;舌红而干,苔薄黄或兼见剥苔,脉细数。气阴两虚症:主症:气短声低、午后潮热、自汗与盗汗并见;次症:咳痰清稀或痰中夹血血色淡红、咳嗽无力、畏风怕冷、神疲乏力、纳呆、面色明光白;舌光淡,边有齿印,脉细弱而数。

1.3 病例纳入、排除标准 ①符合西医初治继发性肺结核诊断标准;②符合中医肺阴虚、阴虚火旺、气阴两虚证辨证标准;③入选病例均以胸片证实肺内有活动性结核病变;④年龄18~65岁;⑤肝肾功能正常,空腹血糖<6.0 mmol/L;⑥了解参加本课题的意义及临床实验中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同意参加试验并已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不符合上述纳入标准者,过敏体质或对方案中任何一种药有过敏史者,合并肝、肾、代谢、自身免疫性疾病,内分泌、血液、神经系统疾病,恶性肿瘤,长期服用免疫抑制剂等患者,妊娠或哺乳期妇女,精神病患者等,慢性纤维空洞性改变者,进行标准化疗方案规律用药疗程>1个月者,同时参加其他临床研究者。

2 治疗方法

两组均给予2HRZE/4HR方案,药物统一由吉林省中医药科学院购买、提供。异烟肼片(H):0.3 g/d,顿服;利福平胶囊(R):体质量<60 kg者,0.45 g/d,顿服,体质量≥60 kg者,0.6 g/d,顿服;吡嗪酰胺片(Z):1.5 g/d,顿服;乙胺丁醇片(E):体质量<67 kg者,0.75 g/d,顿服,体质量≥67 kg者,1.0 g/d,顿服。治疗组在2HRZE/4HR方案抗结核治疗基础上加中医辨证治疗,肺阴虚证加滋阴润肺免煎颗粒(规格:20g/袋)1次1/2袋,1天2次,口服;阴虚火旺证加肺泰胶囊(规格 0.5g/粒),1次 5粒,1天 3次,口服;气阴两虚证加双百口服液(规格10 mL/瓶),1次20 mL,1天3次,口服。两组均治疗6个月。

2.1 观察指标 ①临床体征、症状改善情况;②X线胸片疗效;③痰菌阴转率(包括涂片阴转率和培养阴转率);④记录出现的毒副反应,监测肝、肾功能、血常规。

2.2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3 治疗结果

3.1 疗效标准

3.1.1 中医证候疗效评价 改善率=(治前总积分-治后总积分/治前总积分)×100%。治愈:临床症状、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改善率≥90%。显效: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改善率70%~89%。有效:临床症状、体征均有好转,改善率30%~69%;无效:临床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甚或加重,改善率<30%。

3.1.2 X线疗效评价 明显吸收:病变吸收≥1/2原病灶;吸收:病变吸收<1/2原病灶;不变:病变无明显变化;恶化:病变扩大或播散。

3.2 中医证候疗效 治疗组43例中治愈41例,显效2例,总有效率100%;对照组42例中治愈32例,显效1例,有效3例,总有效率85.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3 痰菌阴转率 治疗后两组的痰菌阴转率均明显提高,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痰菌转阴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痰菌阴转率比较 例(%)

3.4 X线胸片表现 治疗组43例中明显吸收34例,吸收9例,总有效率100%;对照组42例中明显吸收24例,吸收16例,不变2例,总有效率95.2%,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5 不良反应 治疗组43例中出现不良反应6例,不良反应发生率13.95%;对照组42例中出现不良反应14例,不良反应发生率33.3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毒副反应均以中度为主,经对症处理后,毒副反应均消失。

4 讨论

现有的抗结核药物是结核病化学治疗(简称化疗)的基础,而结核病的化学治疗是人类控制结核病的主要手段。结核病的治疗需多种抗结核药物联合不间断用药半年以上,在治疗过程中患者可能出现各种不同程度的药物不良反应,甚至因不良反应不得不停药或换药,乃至危及生命,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化疗工作的实施,且有产生耐药结核病的隐患[3]。因此,减少药物不良反应,可以提高结核病化疗疗效,减少耐药结核杆菌的产生。

肺结核属中医“肺痨”范畴,是以潮热、盗汗、咳嗽、咯血、倦怠乏力、身体逐渐消瘦为临床表现的肺部慢性消耗性传染性疾病[2]。文献[4]报道,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不仅能促进痰菌阴转、空洞闭合、病灶吸收,而且可缓解抗结核药的毒副作用,迅速改善肺结核症状,进而提高疗效。

李中梓在《医宗必读·虚痨·传尸痨瘵》中提出:“补虚以补其元,杀虫以绝其根”,一直被认为是近现代中医药治疗肺痨的准绳。笔者应用抗结核化疗方案杀“痨虫”,针对肺结核“肺阴虚、阴虚火旺、气阴两虚”进行辨证施治。结果显示,中西医结合治疗能够明显减少毒副反应,发生毒副反应轻,能提高痰菌的转阴率,有助于降低耐药结核杆菌的产生。

[1]卫生部疾病防控制局、医政司、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国结核病防治规划实施工作指南(2008年版)[S].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9:1-2,25-27.

[2]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医病证部分(2008年)[S].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14-16.

[3]屠德华.试论耐药结核病的发生[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7,30(6):403-405.

[4]康雁翔,康永.中西医结合治疗肺结核概况[J].山西中医,2008,24(2):58-60.

猜你喜欢

阴转率毒副阴虚
核苷(酸)类似物联合聚乙二醇干扰素功能性治愈慢性乙型肝炎研究进展
阴虚体质的人炎夏要会调理
补肝汤治疗肝肾阴虚型慢性乙型肝炎效果分析及对患者中医证候积分的影响
大剂量MTX治疗小儿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毒副反应分析
注射用胸腺肽α1联合环丝氨酸治疗对耐多药肺结核患者痰菌阴转率及血清T细胞亚群、γ-干扰素水平的影响
高病毒载量慢性乙型肝炎给予恩替卡韦与干扰素序贯治疗的效果观察
胸苷酸合成酶变化与结直肠癌5-氟尿嘧啶化疗敏感性及毒副反应的关系
2型糖尿病阴虚体质者的中医症状临床研究
恩替卡韦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对HBV-DNA阴转率的影响
老年糖尿病阴虚类证候与垂体一甲状腺轴关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