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度市场化 外资占优 自主汽车零部件逆境生存
2012-08-07撰文秦聪
撰文/秦聪
零部件合资无股比限制,中国汽车零部件整体失利。
中国汽车零部件市场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吸引着外资。
世界排名前20的汽车零部件供应商大多已进入中国市场,而2010年中国汽车零部件销售总额增长约44%,高于整车销售37%的增长率,达到1.644万亿元人民币,预计2011年销售总额将达到2万亿元。
这一现象的背后,是中国零部件企业正面临着来自全球各大零部件公司的挑战与国内同业间的残酷竞争。
目前中国汽车工业已被定为国家支柱产业,国家《汽车产业发展政策》鼓励汽车生产企业提高自主研发能力和产品创新能力,增强其核心竞争能力。而自主汽车零部件产业落后于整车发展水平,像是“瘸着”一条腿赛跑,想快也快不到哪里去。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秘书长董建平在第十届中国汽车产业发展高峰论坛上表示,中国自主汽车零部件所处的产业环境严峻,因为汽车零部件市场对内对外都是完全开放的,内外资都是享受国家同等的政策,也不会有特殊的优惠政策给自主汽车零部件企业。
政策难补“回头路”
“当年北京现代成立之时,我们想提供变速器,合资也可以,但是韩方坚持建独资变速器厂,由于没有相应的政策支持,我们只能作罢。”北京齿轮总厂厂长张伟说起往事,依然非常遗憾和痛心。
董建平表示,“汽车先进的性能都是由零部件的技术进步而获得的,零部件的技术没有突破,汽车就无法达到有关标准法规的要求;零部件是整车的上游,整车的生存和发展决定于零部件。”
在政策层面,国家相关部门对自主汽车零部件产业转型、升级方向和政策措施缺乏系统规划。更遗憾的是,目前在政策层面为自主汽车零部件产业寻求支持与保护,很难探讨到有效的办法。因为中国加入WTO谈判时,曾经希望对零部件尤其是发动机行业实行股比方面的保护,但未果。
另一方面,整车合资有政策规定,外资股比不能超过50%,但零部件没有这方面的规定,因此外资企业通过控股或独资零部件工厂来获取更大的利润。同时,外方控制着零部件的核心技术,也就控制着整车的关键技术和利润。
因此有专家认为,中国零部件产业没有合资股比限制政策,给中国零部件以及整个汽车产业带来了巨大的不利影响。
海外收购成“曲线救国”?
2011年,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发布的一份报告称,目前中国零部件企业重复建设严重,生产集中度不高。日本“3·11”地震造成一些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停产,由此造成中国许多汽车生产企业相继停产的波及效应说明,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落后30年”的状况依然未能改观。
董建平表示,零部件企业对技术来源的认识,存在三个误区。首先,以仿制代替技术创新;其次,依赖从外面购买;再次,不愿抓住“走出去”利用国际科研资源的机遇。
自主品牌零部件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急功近利,自主创新投入少。一些企业靠仿制简单汽车零部件实现出口,并满足于现状,连一些相对有实力的零部件企业也由于仿制的“迅速容易”,失去了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机遇。归根结底,仿制的做法无疑是无法实现可持续发展的。
而目前汽车产业的海外并购,随着政策以及各路资金的配合,传达出了“国家意志”。王岐山副总理于近期的六省市进出口形势座谈会上强调,要加大重点零部件的海外并购,抓住当前时机“走出去”,收购国外的关键设备及零部件制造企业、专利技术和品牌。
然而,有收购能力的自主零部件企业寥寥无几,在借用国际资源的形式上,还可以“走出去”,与国外研发机构合作,比如长安汽车在都灵设立研发机构,与IDEA公司就联合开发CV9系列乘用车签订技术;在底特律招揽海外精英,打造国际化研发团队。
汽车两万种零部件大致分为三类:一类是机械件;一类是电子;还有一类是机电。现在自主汽车零部件在机械件的部分如果能摒弃“抄袭”之风,尚还有一些竞争力与提升空间,但在汽车电子产品上则是“全线溃败”。
目前,国际汽车零部件产业巨头将现代电子技术与汽车零部件制造结合起来,比如利用电子芯片控制发动机进排气技术,使得汽油的雾化燃烧更充分,排放更清洁,更省油,功率更大;利用各种电子传感器控制汽车行驶中的制动、姿态,使得汽车的行驶更平顺,更安全。
反观自主汽车零部件制造,最简单的电动后视镜、电动车窗、倒车雷达都无法达到国际水平,就更别提高端的电控系统。比如变速器,自主汽车品牌几乎无法生产,合资汽车品牌里目前能生产的四速变速箱,也谈不上很先进。目前国内的汽车电子产品,比如ABS、安全气囊,要么是进口,要么是外资控股或独资企业在中国生产。而且不光是汽车产品,放眼中国整个电子行业,整体实力比较弱。
因此,中国自主汽车零部件产业想要发展,就必须实现对汽车电子技术的突破,特别是电子控制技术更是制约的瓶颈。政策应考虑鼓励自主汽车零部件企业在汽车电子方面的投入,实现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转变,并强调整个电子行业技术提升与汽车电子实力增强的交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