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女教师心理健康问题、原因及干预策略

2012-08-06李雪艳姜淑梅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年22期
关键词:心理工作教师

李雪艳,姜淑梅

(吉林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吉林 四平 136000)

教育部2010年教育统计数据显示,普通高校有专任教师1343127人,其中女教师624341人,占高校专任教师的46.48%.女教师群体已经成为高校教师队伍不可忽视的力量.高校女教师是职业女性中文化层次较高的群体,以其独特形象被赋予了较高的社会期望,然而在社会、事业和家庭的多重压力下,她们身心疲惫,出现了一系列心理问题.高校女教师是高等教育的中坚力量,扮演着老师、妻子和母亲的三重角色,她们身心的健康状况不仅影响自身生活质量和家庭和谐,也会给教学、科研工作带来一定的影响.因此,关注高校女教师的心理健康,不仅是她们自身的事,更是各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

1 高校女教师心理健康状况

今年来高校女教师自杀事件频出,或因抑郁症、或因家庭问题、或因工作问题.从各地对高校女教师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结果看,现状不容乐观.李宝峰对165名河南省高校女教师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具有轻度及其以上心理问题的高校女教师占29.1%(李宝峰,2001).赵艳丽对200名高校教师(男140,女60),用《卡特尔十六种人格因素》和《症状自评量表》进行测评,结果显示高校女教师和男教师相比具有较高的忧虑性和较低的心理健康水平(赵艳丽,2006).袁小平的研究对528名高校女教师职业心理素质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在心理承受力方面,承认有心理压力的受访者比例占有效样本的72.7%;在社会调控能力方面,41.1%的高校女教师认为自己与社会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疏离.(袁小平,2011).具体说来,高校女教师心理问题集中表现在以下方面:

1.1 心理甚感疲惫

常听到一些女教师发出这样的感叹:上课时我一句话都不想说,或者刚刚开学就期盼放假.一些女教师面对高等教育课程内容和结构的改革以及教学手段的更新,常常感到力不从心,心理负荷加重,个人成就感降低,对自己的评价呈现消极倾向,由此变得容易倦怠、疲惫,意志行动能力降低,注意力不集中,思维迟钝,对工作产生极度的厌倦感,长期精神不振,形成心理病态.同时生理上会出现失眠、头痛、头晕等症状,从而导致亚健康或出现各种身心疾病.

1.2 情绪不稳定

高校女教师在多重压力下,往往出现情绪衰竭.这类教师情绪与情感处于极度疲劳状态,情感资源干涸,工作热情丧失,自我评价降低,情绪波动大,表现出莫名的焦虑、压抑、担忧、受挫感、无助感以及缺乏安全感,对周围的人与事失去兴趣,麻木不仁,表现出消极和漠然的态度,觉得自己的工作毫无价值和意义,上课只是机械地重复,科研也只是无聊的游戏,工作敷衍了事,不思进取,应付差事,从而导致不认真组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单调,教学质量下降,对待学生也变得没有责任心,不关注学生发展的需要,师生互动差,师生关系冷漠等.

1.3 失眠比例提高

调查显示,高校中老年教师在躯体化、强迫症状、忧虑性方面比青年教师严重;而青年教师则在人际关系敏感、敌对、偏执和精神方面比老年教师严重,呈现明显差异;其中40岁以上女教师的失眠症占调查总数的70%以上,而且很多教师已多次在综合医院就诊,服用各种安眠镇静类药物,但疗效不显著.[1]

1.4 衰老提前出现

不少高校中青年女教师出现神疲力乏、皮肤干燥、郁郁寡欢或烦躁失眠等症状,部分人还会出现头痛、头晕、记忆力下降、工作效率降低等症状.这些生理上的不适又加剧她们的心理抑郁,变得敏感多疑,这是隐性更年期症状之一.据一项调查显示,某高校30岁至40岁的女教师中,27%的人存在不同程度的隐性更年期.40岁至55岁的女性中,近50%的女性提前出现更年期症状.[2]

1.5 处于心理亚健康状态人数较多

处于心理亚健康的人群从生理及社会功能来看:各项体检指标均为正常,也无法证明有某种器质性疾病,却又显得生活质量差、工作效率低、极易疲劳等.从心理的角度来看,没有明显的精神疾病和心理障碍,但情绪低落、反应迟缓、失眠多梦、记忆力减退、烦躁、焦虑等.处于亚心理健康状态的人群,如果不及时调整,有可能会导致心理障碍,甚至会出现行为问题.蔡先锋的研究,女教师中39.6%有各种轻度不良心理反应;8.98%有各种明显心理问题,且在S C L-90量表的各因子均分值都高于全国常模,揭示女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比普通人群差,其中,尤为严重的是人际关系敏感、抑郁和焦虑(蔡先锋,2008).

2 高校女教师心理问题根源

2.1 工作压力过重

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高校目前已成为竞争激烈的场所.教学、科研、继续攻读学位成为众多教师当前面临的主要任务,高校女教师从中感受到强烈的急迫感、危机感;生活节奏日益加快,对脑力和体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当前各高校在管理中普遍采用了聘任制、挂牌授课制、末位淘汰制、剥离分流、竞争上岗等制度,这会给高校教师带来较大的心理压力.由于各种原因,总体上来讲,女性在竞争中还不占优势,如某高校的统计数据表明,在该校305名女教职工中获正高职称的只有2人,比例不足1%,获副高职称49人,占24.5%.她们在教学上尚有一些优势,但在科研和学术上经受到严峻的挑战.有30%的女教职工认为目前被工作压力所困扰.特别是如果有的高校在职称评聘、干部任免中存在歧视女性的现象,不公平竞争使一些女教师心理压力不断增加.[3]

2.2 角色冲突

高校女教师面临的角色冲突主要表现在家庭角色与教师角色之间的冲突以及教师角色内的冲突两方面.一方面,女性性别角色要求她们照顾家庭,做好妻子、好女儿、好母亲;教师角色要求她们做好教师、研究者的工作.两副沉重的担子让高校女教师大量耗费脑力和体力,直接导致免疫力的下降,使身体处于亚健康状态.另一方面,高校教师须同时扮演许多角色.她们有教学、辅导、实验室工作、参加研讨会的义务,同时还要进行研究、做实验、收集研究资料、撰写论文和著书立说.教学和科研带来的众多角色和任务之间会冲突不断,例如,工作负荷大与时间精力、报酬的冲突,不良的教室气氛、较大的班级规模与多元化且较高的社会期待的冲突等.总的来说,角色的多样化、角色期待的多元化和角色任务的多重性使高校女教师群体面临着复杂的角色冲突.多重角色冲突容易导致困惑、焦虑等负面情绪,如果对冲突和困惑等处理不当,就会导致职业倦怠,甚至引发严重的心理问题.

2.3 高校隐性性别文化的存在

在高校,男女平等相对是贯彻较好的地方,但在实际中还存在着隐性的性别文化.诸如教师职位等级、办公室空间、工作领域以及决策权力等方面,均体现出性别差异.女教师往往被请求完成擦桌子、买咖啡、作会议记录这些事务,正是这些细微差异不断累积,产生滚雪球的效应,强化了男教师与女教师之间的差异.这样便于男教师进一步巩固自己的垄断地位,使得女教师无法真正融入到决策群体中,从而也导致其他方面发展的弱势,如高校女教师学术地位边缘化.[4]占优势的人更加占优势,反之处于劣势的人更加不利,这种“马太效应”制约高校女教师获取更多有利资源,阻碍她们的专业发展.高校隐性性别文化的存在是导致高校女教师发展不利,心理问题凸显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

2.4 人际关系压力

高校教师的工作具有较强的独立性,教师彼此间的交往受到限制,社交范围以校园师生为主,涉及面窄,教师个体大都具有较强的好胜心和自尊心.因此,教师对自己的内部特征和感受比较重视,坚持自己的行为标准和信念,重视对自己行为的观察和分析,因而人际交往能力则相对较差.比如一般女性遇到生活压力困扰时,多采用情绪应对策略,找一两个知心好友倾诉,缓解情绪,心里舒服了许多.但自我价值保护意识往往使高校女教师不愿轻易倾诉,从而失去了一个普通女人应对压力的常用技能的作用,而如果又不如男教师那样遇到问题时采取解决问题的策略的话,就很容易使她们面对压力,不知如何应对了.

3 高校女教师心理问题干预策略

3.1 教师个人增强自我防御机制

3.1.1 加强体育锻炼

健康的身体是健康心理的物质保证,高校女教师尤其是中老年女教师由于从事的工作是脑力劳动,而很多教师好静不好动,加上工作压力大,时间紧张,很少参加体育锻炼,致使一部分女教师身体素质较差,俗话说身心相系,这必然会影响到心理素质.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一方面可以增强体质,消除疲劳,使大脑得到休息,劳逸结合,另一方面也可有效缓解紧张、焦虑、郁闷、烦躁等不良情绪,减少职业倦怠的发生,减轻心理压力,保持充沛的精力和良好的心情投入到工作中去.

3.1.2 提高自身压力应对能力

高校教师要通过自身调节提高人文素养,做好职业规划.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或者借助旁人的帮助来客观地认识自己的长处和不足,结合自身的特点来确定自己的职业角色定位,对自己提出合理的期望.在面对压力的时候,要对压力有正确的认识,认清压力是每个人都会碰到的正常的心理现象,不是能力的欠缺或性格的薄弱,遇到困难时应该采取积极的应对方式,通过科学的饮食、健康的娱乐、定期的运动来适时地放松自己紧张的心态,增强自我调节的能力.

3.1.3 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高校女教师要注意克服人际交往的局限,确立合理的工作目标,培养多方面的兴趣爱好,积极主动地扩大人际交往,形成各种层次的朋友群体,学会与更多的人交流思想和情感,增进相互之间的沟通与理解,使烦恼和苦闷及时得到排解,增进心理健康.

3.2 家庭给予积极的支持与关爱

家庭生活中,男性应该多理解女性,平等地分担家务劳动,主动减轻女性的负担,让女性从繁重的家务劳动中解放出来,有条件的家庭还可以让出部分家务劳动由家政公司承担,让高校女教师能腾出时间和精力放在事业发展上.在子女的教育问题上,不应该认为高校女教师受过高等教育,就把教育孩子的责任全部理所当然地推给她们,应该共同培养孩子,营造一个和美的家庭,使女教师在一个被爱、被理解、被尊重的家庭氛围中生活,让她们身心愉悦地工作、学习,以实现自己的最大价值.

3.3 社会、学校予以重视

3.3.1 更多倾听高校女教师的声音,为高校女教师创造平等的发展机会

推进男女平等的事业是全社会的事情,但教育更应在这方面成为楷模和典范.因此,教育行政部门和各高校应该更重视倾听高校女教师的声音,尽量满足她们在个人发展方面的需求,关心她们在工作生活中所遇到的困难,认真听取她们对教育教学改革、学校发展的见解和主张.要有意识地培养和发展女性骨干教师,让更多优秀的女教师能够有机会进入学校的领导层并成为其他女性教师的代言人,使女性教师有发出自己声音的机会.

3.3.2 学校给予女教师更多的关注和支持

高校应该对女教师的职业发展心理给予足够的关注,多开设有助于女教师心理健康发展的辅导讲座和休闲活动,扩大她们的交际面,关心她们的生活,解决一些生活上和情感上的困难,为女教师释放心理压力,解决心理问题.在学校管理上,为女教师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她们的工作强度,要多激发她们的参与意识,培养其主人翁的责任感和成就感,激发其工作热情.多开展女教师的在职培训,增加其学习和实践的机会,针对不同职称的教师进行针对性教育,使之在教学、科研中不断提高业务水平与能力,缓解其工作压力,减轻焦虑程度.

3.3.3 建立良好的学术环境

能够在和谐、轻松、快乐的氛围中工作,本身就是一种幸福.因此要提高女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幸福感指数,可以从改善学术人际关系入手,第一,促进女教师与本校教师以及外校教师合作进行科研活动,使其在合作中开阔视野,体会到科研的乐趣.第二,发挥学术带头人的作用,组建学术团队.让大家都有机会参与到学术团队中,在学术团队的共同努力下合作进行科研,减少一个人孤军奋战所带来的疲劳感和孤独感.第三,建立青年女教师导师制.青年女教师职称低、科研经验少,尤其是申请高水平科研项目的经验不足,但是她们一般拥有较高的学历,较前沿的知识、研究方法,思维活跃.而老教师拥有丰富的科研经验、敏锐的视角,甚至有些老教师已经是某一研究领域的专家、泰斗,但老教师常常精力有限,建立青年女教师导师制,让经验丰富的老教师指导青年女教师进行科研活动,可以达到双赢的目的.[5]

〔1〕杨赳赳.综合干预对高校女教师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10(5).

〔2〕曾玲娟.新世纪的关注热点:教师职业倦怠[J].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校报,2002(11).

〔3〕郑学琴.高校女教师亚心理健康状况及自我修复策略.中国成人教育,2008(1).

〔4〕高耀明.高校女教师的生存状态分析——以上海为例.高等教育研究,2008(8).

〔5〕孙咏杰.性别差异视角下高校女教师发展现状的审视与思考——基于教育部2010年统计数据.文教资料,2012.6.

猜你喜欢

心理工作教师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最美教师
教师如何说课
心理感受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不工作,爽飞了?
选工作
让心理描写点亮全篇
圆我教师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