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心源性猝死的临床常见原因分析

2012-08-03杨炳强

中国医药指南 2012年4期
关键词:心源性比率心脏病

杨炳强

(广西桂平市人民医院心内科,广西 桂平 537200)

心源性猝死(SCD)是指平素健康者、病情趋稳或处于疾病恢复状态下的心脏病患者,由于心脏的原因所引起的快速、非意料性的突然性自然死亡。目前,随着人们经济条件和生活条件的改善,因心源性猝死的人数也逐年攀升,并有扩大之趋势,给人类的健康和生命造成了严重的威胁[1]。本文旨在对我院2008年1至2011年1月期间收治的50例患者进行各方面的分析,以期寻找预防该病的有效方法,从而降低心源性猝死的发生概率。

1 资料与方法

我院于2008年1至2011年1月共收治50例心源性猝死患者,其中男性患者39例,女性患者11例,年龄在22~85岁,平均年龄为(60.8±4.8)岁,以上所有患者均符合世界卫生组织对心源性猝死的定义标准[2]。

2 结 果

2.1 年龄

经统计分析,心源性猝死疾病的发生率与年龄具有正态分布的关系,即以50~60岁为高发期,60岁之前随着年龄的增加,发病率逐渐上升,60岁之后,随着年龄的增加,发病率逐渐下降。具体情况见表1。

表1 心源性猝死与年龄分布的关系

2.2 性别

50例心源性猝死患者中,男性患者有39例,女性患者11例,男女比例为3.55∶1,说明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

2.3 猝死前所患疾病

50例患者中,有28例患者具有冠心病,比率为56%,其中有15例是急性心肌梗死,6例是不稳定型心绞痛,4例是陈旧性心肌梗死,3例是缺血性心肌病;6例患者具有高血压性心脏病,比率为12%; 1例具有心肌炎,比率为2%;3例具有扩张型心肌病,比率为6%; 2例具有风湿性心脏病,比率为4%;1例具有甲亢性心脏病,比率为2%;4例具有糖尿病并伴有心脏病,比率为8%;2例具有高度房室传导阻滞,比率为4%; 3例为平素健康者,比率为6%。

2.4 诱发因素

50例心源性猝死患者中,有38例患者经过询问调查,诱因比较清楚,其中16例是因为情绪不稳所致;8例是因为劳累过度所致;3例是因为饮酒过量所致;3例是因为用力排便所致;2例是因为运动太过剧烈所致;4例是因为心理压力太大所致;2例是因为发热所致;2例是钾离子的失衡所触发;其余10例患者的诱因则不明了。

2.5 地点

50例患者中,有36例发生于医院之外,比率为72%,其余14例发生于医院之内,比率为28%。

3 讨 论

3.1 年龄

经过以上的统计我们可以发现,心源性猝死疾病的发生率与年龄具有正态分布的关系,即以50~60岁为高发期,60岁之前随着年龄的增加,发病率逐渐上升,60岁之后,随着年龄的增加,发病率逐渐下降。这种情况的出现,一方面是因为60岁之前中老年人群患有冠心病及其他心脏病的人数随年龄增加呈上升趋势,因此,该病的发病率也同步增加;而60岁之后的人群因患脑血管疾病、肺部疾病、肿瘤等原因死亡比率升高,心源性猝死的发病率则较之前相应有所下降。

3.2 性别

本组调查中男女比例为3.55∶1,说明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这种情况的出现,一方面是因为男性患有冠心病的人数较女性多,另一方面可能与男性过度饮酒、劳累和心理压力过大有关。

3.3 猝死前所患疾病

通过对比可以发现,冠心病无疑是导致心源性猝死的主要病因,本研究中有56%的患者生前患有冠心病,目前,在全球范围内,尤其是欧美发达国家,冠心病是导致心源性猝死的最常见病因,而我国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条件的改善及生活方式的改变,其发病人数也逐年上升。长期高血压易引起患者左心室肥厚,使心室负荷加重,易发生心电活动紊乱,增大室性早搏和复杂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机率,使其也成为心源性猝死的一大病因,本研究中占12%。糖尿病患者体内长期代谢紊乱对全身血管具有显著的破坏作用,被认为是冠心病的等同危险因子,而且极具有隐蔽性,往往易被忽视而发生猝死的风险,本研究中比率达8%应与此有很大的关系。扩张型心肌病易引起室性异位心律的发生,使患者发生室颤及停搏现象,从而引发心源性猝死,本研究中占6%。然而为何平素看起来健康的人也会发生心源性猝死呢?这主要是由于动脉粥样硬化始发儿童时期而持续进展,通常在中年或者中老年出现症状。动脉粥样硬化在前二三十年进展非常缓慢,几乎处于静止状态,许多缺血性发作是在无痛和静息状态下发生的,所以这类患者往往缺乏症状表现或表现出来的症状未被认识而常被当作“健康人”,实质是隐性症状病人,随时有发病的可能。

3.4 诱发因素

根据目前的研究,一般认为情绪不稳、饮酒、劳累、剧烈运动、心理压力过大等是其诱发因素。①在心源性猝死的诱发因素中,精神因素起着非常重要作用。精神情绪紧张、过度激动可影响大脑皮质兴奋延髓的心血管中枢和缩血管中枢,使交感-肾上腺素神经张力增高,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异丙肾上腺素、多巴胺等释放增多,引起心率加快,血管收缩、血压升高,病变的心肌细胞不能适应突然增加的代谢负荷,导致急性心力衰竭而猝死。②剧烈体力活动或过度疲劳可使心脏负荷急速增加,对于患有潜在心脏疾病的人,可因血液循环剧变而引起急性心肌缺血或心功能不全而猝死。③便秘用力排便时,血压、心率及心脏负荷可达正常排便的4至5倍,因屏气用力使心房压力升高,造成舒张期过度充盈,诱发心力衰竭。④饮酒者由于乙醇抑制大脑皮层,皮质下中枢兴奋,引起心率加快,呼吸加深加快,心脏负担加重;同时由于乙醇干扰心肌能量代谢,影响心肌细胞钠-钾泵的功能,影响心肌细胞膜的稳定型,导致心肌损伤,产生心律失常,发生猝死。⑤电解质紊乱尤其是钾离子的失衡常是心源性猝死的重要触发因素。高钾血症K+对心肌的兴奋性有抑制作用,易导致心脏停搏于舒张期;低钾血症K+不足引起心肌细胞膜的的自律性和兴奋性增高直接导致心律失常而发生猝死。

3.5 危险因素

结合观察的病例和文献分析,心源性猝死的危险因素与性别、年龄、冠心病家族史、高血压与左室肥厚、心力衰竭、吸烟、肥胖和糖尿病、电解质紊乱、血脂代谢异常及生活方式等有密切关系。

3.6 预防措施

根据许海霞等[3]研究表明,心源性猝死患者的存活率很低,因此,对该病应采取积极预防为主,防治相结合的方针。首先,要加强冠心病、高血压性心脏病、扩张型心肌病等疾病知识的普及,及早预防和治疗。其次,要尽量避免各种诱发因素,如不要大喜大悲,限度饮酒,加强心理调节,保持适量锻炼,避免劳累,多食用润肠食物和药物,减少便秘的发生等。第三,定期体检,加大预防排查力度。如定期进行血脂、血压、血糖、心电图、高敏感C反应蛋白和EBCT等各项检查。最后,加强对社区进行心肺复苏知识、技能培训的普及和指导也是预防的重要策略。

[1]徐自清,李国英.心源性猝死的临床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08,35(3):34.

[2]王吉耀.内科学(上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230.

[3]许海霞,任开涵.心源性猝死原因分析[J].浙江预防医学,2010,22(2):38-39.

猜你喜欢

心源性比率心脏病
“心慌”一定是心脏病吗?
中医新解心脏病
重视先天性心脏病再次开胸手术
心源性猝死的10个“魔鬼时刻”
比率分析公司财务状况——以步步高及永辉超市为例
心源性呼吸困难的诊断新策略―肺部超声“彗尾征”
美皮康用于心源性水肿所致皮肤溃烂护理的疗效观察
千点暴跌 两市净流出逾7000亿资金
肺超声在心源性肺水肿诊疗中的应用价值
美拭目以待的潜力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