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市场需求的电子商务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研究①
2012-08-02德州学院计算机系段文秀
德州学院计算机系 段文秀
1999年全国高校第一次大规模扩招到今天,高校毕业生的数量在短时间内成倍剧增,大批毕业生涌入就业市场,使大学生就业成为社会问题。而另一方面,随着我国现代物流业的蓬勃发展,对物流人才的需求也大幅度增长。然而,我国的物流高等教育还处于初始阶段,物流企业的高管和人事部门对于物流专业毕业生的“眼高手低”感到郁闷。为了培养出适应社会市场需求的电子商务物流方向毕业生,我们德州市物流管理中心的人员通过问卷调查、参观访问、现场交流三种方式对于电子商务物流专业毕业生的工作现状、物流企业人才需求、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等问题进行了调研分析,提出了一种基于市场需求的电子商务物流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要求以物流人才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物流信息处理能力培养为主线,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构建立体化实践体系,建立按需培养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将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培养以不同的课程形式纳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1 子商务物流人才市场需求分析
此次我们德州学院的三位老师设计了“企业物流信息需求及人才需求调查问卷”,并广泛征求了物流教育领域多名专家的指导意见,德州市多家物流公司总经理对问卷提出了详细的修改意见,最后德州物流管理中心的李主任审定了问卷内容。本次调查所涉及的单位有83家企业,共收回103份调查问卷。走访和交流的物流企业有六家。调查的内容主要包括企业的运作现状、信息平台使用情况及人才需求情况。同时我们还和德州市商务局现代物流产业办公室相关人员进行了交流,了解了德州市现代物流的发展状况及2011~2013年发展规划。
2 德州市物流业信息化水平较低,从业人员中中高级人才缺口较大
目前,德州市物流从业人员约有6.1万人,仅占德州市总人口的1.07%,其中物流专业毕业的人员仅占10%左右[1],与物流业产业需求不对等,并且物流从业人员中,大部分从事的是运输、保管等低等级业务操作,中高级人才较缺乏。另外,物流企业的信息化水平较低,20%左右的企业没有使用任何信息管理系统,自有仓库的平均利用率不到50%。在调查的83家企业中,使用电子自动订货系统(EOS)的42家,占了51%,使用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与地理信息系统(GIS)的34家,占了41%,使用条形码技术(Barcode)的15家,使用电子数据交换系统系统(EDI)的14家,而对于先进的射频识别技术(RFID)和自动分拣技术(ASS)都仅8家,比例仅为10%。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这些企业对物流技术更新的愿望非常强烈,并计划在未来的一年内投资条形码、ASS、RFID等信息设备,但这些设备背后的信息处理、信息挖掘是这些企业高管比较关心和担心的问题。
3 德州市物流企业缺乏的人才类型
目前德州市物流企业较缺乏的是具有物流业基础知识、计算机、物流营销、成本控制、车辆GPS定位系统、英语、国际贸易、配货站设计、货运业务代理等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在这些复合型知识基础上,企业最看重的是市场开发能力、业务推广能力、成本控制能力和一定的物流方案设计及策划能力。高管希望员工给企业带来尽可能大效益的同时,能够帮助企业可持续发展。在现有业务岗位中,急需的是物流系统设计、物流信息管理和物流信息处理人员。企业希望自己招聘的物流专业毕业生能尽快适应职业要求,具有良好的服务意识和职业道德,有很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务实又善于创新。
通过调查分析,我们发现德州市物流企业还没有转变为真正意义上的现代物流。阻碍物流企业前进脚步的是物流中高级人才的短缺、高校物流教育与业界发展现实的脱离。
4 高校电子商务物流教育现状
电子商务物流方向是集计算机科学、市场营销学、管理学、法学和现代物流为一体的新型交叉学科,具有非常强的实践性,它不仅需要在理论上掌握计算机技术和商务技术,而且更注重在网络上的商务实践,它要求学生能够适应和进入电子商务实务环境,能够熟练操作和运作电子商务活动。而我国有些高校认为电子商务物流是“文科”性质的学科方向,在教学中重理论、轻实践,在教学计划中设置了大量的讲授课时,而实验实践课时非常少,这使得培养出来的学生走出校门后,真正能干活的人不多。通过与企业高管交流,他们对高校电子商务物流方向或专业毕业生的基本看法是:仅有书本知识,不能解决实际问题;知识结构不合理,没有反映出业界的发展现实;职业定位不清晰,能力知识宽而不精。
经过近10年的发展,我国本科物流教育体系还存在以下几个问题[2-6]:物流人才供需严重不对称(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脱节),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还较模糊,缺乏完善的课程体系,课程设计缺乏实践应用环节,师资力量薄弱等问题。
5 基于市场需求的电子商务物流人才培养模式
作为地方性本科院校,应响应“注重创新与创业能力培养、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目标要求,培养适应我省区域社会需要的高水平的复合型人才。
5.1 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大学生应该定位自己是一个普通劳动者”[7],作为一个劳动者,首先应该适应市场的需求,由此我们要培养适应市场经济需要,掌握管理和电子商务的基本知识与应用技术,具备物流方面的理论知识和业务技能,能够从事电子商务、物流实际工作且具有相关学科知识和一定的电子商务物流实际操作能力和研究能力,精通各种运输、仓储、配送业务与技术,善于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深谙现代物流运作规律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5.2 建立按需培养的课程体系
为能较科学地创建课程体系,我们采用了罗伯特·M·戴尔蒙提出的课程体系创建模型,如图1。该模型首先从学生、社会和学科三个方面对课程体系的编制需求进行分析和评价、对课程目标进行说明,然后是课程体系的编制、实施和评价,最后通过反馈回路,根据实施和评价中发现的问题对课程体系进行必要的调整,确保目标、教学和评价之间的相互协调。
图1 戴尔蒙课程体系编制模型
围绕人才培养目标,结合计算机系自身特点,我们采用“以信息流管理为主体的特色模式”,将电子商务物流方向课程分为公共基础、物流核心课程、信息处理核心课程、选修课程三大模块。在新的课程体系中,打破原有课程之间的界限,分别将物流、信息处理相关课程进行整合。新的课程体系如表1。
表1 按需培养的模块化课程体系
通过该课程体系,我们将物流方向毕业生应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培养以不同的课程形式纳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从而培养出企业需求的现代物流人才。
5.3 构建“立体化”实践体系
电子商务物流专业或方向的“实践”问题已经是物流教育者普遍关注的问题。“订单培养”、“顶岗实习”、“校企合作”是十分可行的方法,但这些方法大部分只是处于考虑或理论阶段,真正实施的较少,根本原因在于物流企业与高校没有找到双方利益的切合点。物流企业追求的是成本、效率、效益,希望物流方向或专业毕业生或实习生能够尽快地适应工作岗位;高校追求的是质量,而人才培养又是一个长期的工程,同时,高校教育受传统管理方式的影响,与企业实质性交流较少。通过本次调查,我们发现87%的物流企业愿意对德州学院物流人才培养给出建议和指导;58.2%的物流企业愿意接受德州学院物流方向学生到其单位参加实习或实训,30多家企业愿意为物流类人才提供工作机会和就业岗位。通过与企业高管交流,几乎100%的企业愿意与高校合作,综合来看,校企之间的交流可采取以下几种方式。
(1)物流方向学生每学期在企业实习2~4周,实习内容由企业和学校共同商定。企业通过实习降低本单位的劳动力成本,同时学生的实习成果由学校来鉴定。
(2)物流企业配备学生的实习环境,然后可在学校内推广其品牌、技术及产品。
(3)采用外包方式,物流专业学生可由学校和企业联合培养。
(4)对于实践性较强的课程,高校安排教师深入企业学习或就职,同时从企业、研究所或培训机构寻找合适的兼职教师,建立相对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对兼职教师加强教学方法、技巧的培训,对专职教师加强职业技术培训。学生的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同时由校内、校外两个老师来指导。
(5)按照全国大学生物流设计大赛的模式,德州物流企业每年公布设计案例,德州学院计算机系和企业共同组织。通过大赛,一方面解决企业的实际问题,另一方面快速提升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于表现突出的学生团队,继续参加全国大学生物流设计大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1]德州市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R].德州市商务局,2011(3).
[2]李良伟.我国电子商务物流模式创新研究[M].哈尔滨工程大学,2007(12).
[3]李菁菁.创新性电子商务物流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分析[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0(7).
[4]张红.高校应培养物流业的多层次人才[J].物流科技,2010(5).
[5]李莉.论我国物流人才的需求及培养——基于本科物流专业建设的视角[J].物流技术,2009.
[6]付杰.应用型本科院校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J].经济与教育,2010(3).
[7]祁鑫,梁鸿.基于市场需求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高等理科教育,2010(4).
[8]巩建闽,萧蓓蕾.基于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设计框架案例分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