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治PM2.5切不可“空谈”
2012-08-02桑士达
□文/桑士达
空气,人类须臾不可或缺;空气质量,关乎人民的生存质量。随着公众环境意识的增强,PM2.5成了当下民众关注的一个热点。在今年各级“两会”上,代表、委员要求加大PM2.5治理力度的呼声强烈。
国内外防治PM2.5的实证
PM2.5,是指空气中飘浮大量的直径小于2.5微米颗粒物笼罩天空而形成的灰霾天气。它是一种区域性复合污染,成分包括数百种大气化学颗粒物质,为“由于人类活动导致的城市区域近地层大气的气溶胶污染现象”,工业排放、建筑粉尘、燃料和机动车废气等是其主要来源。目前,我国存在着4个灰霾严重的地区: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四川盆地和黄淮海地区。
PM2.5被公认为灾害性天气:一是地面能见度降低,影响通行安全;二是导致气象变异,使区域气候反常;三是损害人体健康,PM2.5因其能被人体吸入粘附在呼吸道和肺叶而引起鼻炎、支气管炎等病症,还易使空气中传染性病菌的活性增强导致传染病增多。PM2.5已成为世界许多城市面临的环境难题,引起各国和国际卫生组织关注。上世纪中叶,英国、美国在工业化城市化中部分城市曾遭遇灰霾肆孽,发生过“伦敦烟雾”和“洛杉矶烟雾”事件,为此进行了长达数十年的治理才重现“蓝天碧云”。上世纪90年代,200多位科学家开展了国际大气科学PM2.5专项调查,对亚太地区日益加剧的灰霾忧心忡忡,称其为“亚洲棕色云”,倡导有关国家和地区及早应对。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PM2.5亦有加重的趋势。据中国环境监测总站2008年起对9个大城市监测表明,PM2.5超标状况均较严重,2011年入选年度十大国内和国际环境新闻。在2011年中国—东盟博览会林业产品及木制品展会上,南宁一家林业企业以每瓶18元的价格推销在大森林里采集的新鲜空气;内地一些城市的口罩和空气清新机成为热销品。这些皆是百姓出于无奈。在中央的重视下,近年各省市防治PM2.5各有实招——
北京市打响治理PM2.5攻坚战。常住人口超2000万的北京市实施以降低PM2.5为重点的大气污染控制措施,开展了工业结构调整、生态环境治理、启用国V排放标准、大面积植树造林、治理扬尘、锅炉煤改气和加强京津冀地区联防联控等专项整治行动,特别是狠抓500万辆机动车尾气污染问题,全市空气质量得到明显改善。
上海市防治PM2.5措施扎实。借鉴国际经验修订《上海市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开展以降低PM2.5为目标的大气污染治理——加速淘汰“三高”落后产能、加快燃煤电厂脱硝和高效除尘工程建设、全面实施加油站油气回收、强化机动车控制和重污染车辆淘汰、加大扬尘和秸秆焚烧治理、完善PM2.5自动监测网络建设等,有效提升了空气质量水平。
南京市启动治理PM2.5的“蓝天计划”。上世纪60年代南京城区每年的灰霾天气仅几天,而到2008年灰霾笼罩已近200天。南京组织开展了《南京市灰霾天气成因、对策与预警技术研究》,通过采取污染源控制、清洁能源替代等措施,目前南京市区的灰霾天气得到较大改观。
重庆市实施防治PM2.5的“蓝天行动”。经监测数据显示,2011年重庆市实现“蓝天”324天,恢复到上世纪60、70年代的空气质量水平,过去灰蒙蒙的色彩又回复蓝湛湛的天空。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国内外防治PM2.5的经验可资借鉴。浙江省委、省政府一直高度重视环境保护,连续实施“811”生态文明建设推进行动,在提升空气质量方面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但防治PM2.5尚任重道远。据省气象部门对11个设区市的跟踪检测表明,近30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灰霾天气频繁出现,2000年全省平均灰霾日数为50.4天,而今杭州市2010年灰霾日数飙升到129天,2011年则为159天!灰霾引发公众普遍关注,成为浙江2011年十大天气事件。
加大PM2.5防治力度
2011年12月20日召开的第七次全国环境保护工作会议,对大气污染防治提出了更高更严的要求。夏宝龙省长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加强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狠抓清洁水源、清洁空气、清洁土壤专项行动。”坚持以人为本,以民生为重,在深入开展“811”生态文明建设推进行动中,必须高度重视并以有力措施防治PM2.5。
——加强绿色GDP理念的宣传和贯彻。新鲜的空气、干净的水、绿色的食品,是人们赖以生存和健康的三大基本要素。PM2.5污染加重导致空气质量下降,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一些地方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忽略了对生态环境、空气质量的严格保护。亟需各级领导干部牢固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对GDP与政绩观有科学的认识。深入贯彻绿色GDP理念,坚定不移地走绿色和可持续发展道路,必须缜密审视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破坏、资源损耗之间的关系,认真实行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以追求经济、社会、生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来取代追求单纯的GDP。这于治理包括PM2.5在内的环境污染,是最根本的“治理”。
`——加大PM2.5源头的治理力度。节能减排是治理PM2.5的重中之重,亦是治本之策。(1)通过调整经济结构加大节能减排力度。深化工业结构调整,加快制造业优化配置,在提升先进生产能力中加速淘汰落后生产能力;严格环境准入,进一步降低能源消耗强度和单位GDP的污染物排放量,特别是加快城市周围重污染企业的技术改造和“关停并转迁”。(2)通过优化能源结构节能减排。进一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加快发展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大幅度提升清洁能源比重。(3)通过重点治理汽车尾气减少污染。现在,机动车排放对城市污染“贡献率”达50%以上,是PM2.5的主要污染源。2011年全省机动车保有量达1214万辆,列全国第六位,同年日均增3142辆。要在推广并严格实施国家新的机动车排放标准的同时,严格控制机动车尤其是私家车的数量,提倡购置小型、节能、低碳汽车。
——大力倡导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积极倡导全社会节俭、文明、适度、合理的消费理念,让节约电、少开车成为广大群众的自觉行为。一是坚持“公交优先”。加快发展城市公交车、尤其是快速便捷的现代交通工具,让更多市民可方便安全地乘坐。二是倡导绿色出行。鼓励民众多用自行车、少乘汽车,推广城市公共自行车并进一步合理布局。三是降低小汽车空载率。用经济和行政手段鼓励机关车辆和出租车、私家车拼载多载;对一人拥有两辆以上私家车的车主须多缴费税;加快机关单位公务用车改革,省级机关要率先做好。
——进一步推进城区绿化工作。“森林让城市更美好”,打造宜居环境还须大幅提升城市森林覆盖率,林业与绿化部门宜对城市进行以森林为主的生态系统改造,作为深入推进“森林浙江”建设的重要抓手,把全面提升城市生态功能作为一项硬任务;要充分发挥社区和公务机关、商店居家在植树种草栽花中的作用,协力推进城区立体绿化、道路绿化、屋顶绿化、居室绿化,共同创建高标准、多色彩的“森林城市”、“绿色街巷”、“花园社区”,出现更多的“建筑绿艺墙”、“空中大花园”,让更多的城区绿化发挥吸霾除尘、净化空气及美化环境等功能。这方面,努力推进生活品质城市建设的杭州当先走一步,做出样板。
——积极开展PM2.5防治研究。一是开展城市PM2.5的成因和对策研究。推进科学治理的政策法规建设,明确各级政府和部门责任,制定防治规划和应急方案,建立灰霾指数预报和灰霾天气预警机制,增加PM2.5防治经费;环保部门尤须加强防治PM2.5的对策研究,配备专门力量,加大工作力度;城建和卫生部门须重视PM2.5致病的防范和治疗工作。二是加快城市PM2.5监测体系建设。北京市已于今年1月22日开始公布PM2.5监测数据;环保部部署年内长三角主要城市都将开始公布PM2.5监测数据,今年环杭州湾地区首先公布PM2.5监测数据,浙江省其它设区市和重点县城也当尽早开展并向社会公开发布包括PM2.5和臭氧在内的污染物监测信息,使市民能够知悉生活区域的空气质量状况。三是建立PM2.5评价考核机制。借鉴国际国内经验,需抓紧修订《浙江省环境空气质量标准》;按照政府是管理主体、企业是防治主体、公众是监督主体的定位,建立健全包括PM2.5在内的环境评价、监管和考核制度,并列入政府及环保部门工作目标责任制。四是加强区域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时下,PM2.5污染已呈区域性、复合性、扩散性的特征,需要相关城市联防联控、同心协力地综合治理。浙江省应积极主动地与周边省份特别是长三角区域主要城市商酌建立应对PM2.5污染的工作机制,与毗邻省市统一行动、同防共治,一起为控制大气污染、改善空气质量、提高天空亮度贡献力量。
“空气关乎民生”应该成为各级政府的执政理念。防治PM2.5不能一蹴而就,需要一个较为长期的过程,但空气不“空”,防治PM2.5不可“空谈”。让我们严密关注生态环境,让“蓝天白云”不致成为现代社会的一种奢望,让“无污染空气”不会成为下一代人的“稀有品”,让百姓的生活因清新的空气而更健康、更具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