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箱理论”视阈下阳光体育开展审视与立体式阳光体育长效发展模式构建
2012-08-02孙亮亮
汪 静,孙亮亮,张 驰
(1.西华大学体育学院,四川成都 610039;2.四川文理学院体育系,四川达州 635000;3.西华师范大学 体育学院,四川南充637002)
从2007年实施至今,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已经走过五个年头,阳光体育运动已完成了第一轮的教育使命。因此,对第一轮的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情况进行一个阶段的总结既有必要,也很重要。必要性在于能站在客观立场上审视当前阳光体育的开展现状,找出第一轮阳光体育运动开展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重要性在于总结过去,建构学校阳光体育长效发展模式,以推进新一轮阳光体育开展的进一步深入。为客观公正地展现当前阳光体育运动开展的现状,避免主观推测,本研究借用系统科学的黑箱原理分析讨论阳光体育运动开展的现状与问题,从而指出阳光体育发展模式构建的必要性与紧迫性,并打破传统单一的学校发展模式,将阳光体育发展模式延伸到家庭和社会,构建包括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在内的,时空上相互联系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立体式阳光体育长效发展模式。
1 黑箱理论分析五年来阳光体育开展
1.1 黑箱理论简介及其对本研究的意义
黑箱亦称“黑盒”或“黑匣”。它是指由于条件的限制,对内部构造还不清楚,只能通过外部观测和试验去认识其功能和特性的系统。例如,人的大脑、密封仪器等,都可以看作是黑箱。我们把外部对黑箱的影响称为黑箱的输入,把黑箱对外部的反应称为黑箱的输出。所谓黑箱理论,就是通过考察系统的输入、输出及其动态过程,而不通过直接考察其内部结构,来定量或定性地认识系统的功能特性、行为方式。
对本课题而言,运用黑箱方法进行研究分析,其意义有两点:第一,尽管阳光体育运动开展是一个可以弄清楚的行动系统,但是,由于其运行中涉及到的问题众多,我们完全可以将其看做是一个“黑箱”,不去考察其内部的运行,直接从输出情况效果来进行综合分析,这一问题分析的程序将显得简单清晰和易行。第二,虽然影响阳光体育开展的因素众多,但是这些问题不是单独存在的,各因素之间有相互的联系,汇集源头上的一点或几点,这就需要从源头上找问题,也就是阳光体育开展的“输入端”,这使得思路更为清晰[1]。
1.2 对阳光体育开展“输出端”现状分析
所谓阳光体育“输出端”(如图1)指当前阳光体育开展的总体情况、状态表现。当前,阳光体育运动的工作范畴主要包括: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体育教学和课外活动、舆论宣传氛围、组织领导四方面内容。本研究按照此标准,将阳光体育输出端界定为以上四方面内容,并进行调查和分析。
图1 阳光体育“输入”与“输出”模型
1.2.1 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方面
贯彻《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工作,建立和完善《标准》测试记录体系、通报制度等是阳光体育运动最基础的工作,对《标准》实施情况的好坏直接影响到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本研究随机选取13所小学、12所高中和10所高校作为调查对象,其中仅有20所学校严格按照《标准》进行测试与统计上报;有12所学校有专用的阳光体育测试场地、器材,且其中大部分为高校;中小学场地与设施严重不足。最应该指出的是,近几年来学生体质健康指标下降的现状与《标准》测试数据逐年“完美”之间的不对称越来越明显,出现这样现象的原因不外乎:为了完成上级的任务、学校的评优和升学率等三方面因素的影响。这样每年体质健康数据的“完美”具有了“必然性”,作为阳光体育的“重头”——《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已形同虚设。
1.2.2 教学与课外体育活动方面
在被调查的中小学及高校三个层次中,大多数高校都能完成国家规定的体育教学时数,但是由于目前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和高考指挥棒的存在,高中对阳光体育课程的开展不容乐观,开展时数达不到国家规定。在开展形式上各层次的学校由于师资、场地、器材等限制,开展都较为机械和死板。高校在开展形式上都是固定的选项课,可供学生选择的范围狭窄;中小学体育课的开展形式大部分以“放羊式”、“填鸭式”教学为主,这些都很大程度上压制了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对课外阳光体育开展情况的调查显示,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对课外体育活动的参与程度呈下降趋势。从参与时间上看,高中生能达到每天锻炼一小时的仅占14.3%;大学生群体中占45.2%,且随着年级的增长下降趋势明显,大四学生参加课外锻炼达到一小时的仅占9.2%。目前,仅有5所高校能将课外体育纳入教学计划,形成制度,其他被调查学校都不能达到。
1.2.3 营造舆论宣传氛围方面
在“学而优则仕”、“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大环境下,与阳光体育运动相关的舆论氛围不能够形成与发展,正确的阳光体育理念不能广泛传播。据调查,目前学校对阳光体育运动的宣传、传播较少,被调查的35所学校中,仅有45.7%的学校对阳光体育的开展宣传相对重视,但这部分高校也存在缺陷,他们对阳光体育的相关要求:“健康第一”、“达标争优、强健体魄”、“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等口号不甚了解;相关的奖惩与表彰机制尚未形成,很难唤起学生、家庭及社会对体质健康的关注。
1.2.4 组织领导方面
调查显示,由上级管理部门落实到学校过程中,对阳光体育运动的重视程度各有不同。在被调查的35所学校中,仅有40%的学校能将阳光体育工作列入学校年度、学期工作计划,并制定相关的发展文件,但相关阳光体育专项活动经费、专门的奖惩制度并不完善。通过调研阳光体育运动开展“组织领导方面”的问题,可以提出学校能否重视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主要在于学校领导是否重视体育运动。在关于阳光体育重大活动及其建立阳光体育运动联动机制方面,很多学校领导片面地认为组织好学校运动会为实现的主要手段。
1.3 对阳光体育开展“输入端”三个问题的分析
是什么原因造成以上“输出”的现状?本研究认为,“输入端”的影响是最根本的源头,造成“输出端”现状的本源有三点:传统文化影响、“阳光体育运动”政策主客体和“阳光体育运动”推广问题。
1.3.1 传统文化强势与体育文化的弱势问题
传统文化不仅对个人观念能产生作用,其对社会群体的影响也更为重大。如前所述,长期以来,孔夫子“学而优则仕”、“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等传统文化思想的存在,形成的“重文轻武”观念严重。在高考指挥棒的指引下,学校片面和单一地追求升学率,学生、家长、学校不断把高考压力前置:重点高中、重点初中,甚至延伸到了小学和幼儿园。而对于应试教育的最大受害者——学生来说,时间是一种稀缺资源。学校、社会和家庭都不自觉地把文化的学习摆在首要地位,留给体育活动的时间少之又少。
在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乃至学校体育课程的教学中,学校长期把重点放在了组织形式和运动项目的内容、运动负荷和强度上,这些都为应试教育服务,却都忽视了体育的文化属性。体育不仅仅表现在其物质属性上,更应该展现其文化的属性。由于学校、社会和家庭普遍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又因体育文化自身宣传发展不足,造成了当前学校、社会和家庭对对体育文化属性认识不足,仅仅认为体育就是身体的运动的“生物性发展”,最终导致体育文化建设落后的局面[2]。当前“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之所以出现了“表层推进——根基不牢——效果不佳”的现状,与学校、社会和家庭对体育文化认识的缺失有密切关系。
1.3.2 “阳光体育运动”政策主客体问题
“阳光体育运动”政策主体存在诸多问题。首先,表现在政策主体的缺位。前面已分析,政策主体应包括的单位和部门等,但是从实际执行看,政策的主体党政部门占据了主角,而政策直接执行部门——学校以及在政策执行中处于关键角色的社会、家庭等却未在其中,这不免造成了政策实施的表面性、形式性,得不到学校、社会和家庭最直接的支持;其次,表现在政策制定的笼统性和主体执行不力。政策规定“一刀切”的情况严重。例如,规定的“在统一的时间里,全国的亿万中小学生统一锻炼三小时”、“学生每天长跑距离参考小学生 1 000米、初中生 1 500米、高中生2 000米”等,由于不同地域、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不同,不可能达到一个统一的标准。
我们认为政策能否有效执行不仅仅在于政策制定者的制定明智和执行者的努力推行,更在于政策执行所指向对象的情况和这一对象对本政策能否正确解读、认同[3]。社会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使当代青少年学生更多的关注现代化的高科技产品:电脑、智能手机、电视等等。游戏、电影和派对占据了他们的余暇时间,导致他们很难走到运动场上酣畅淋漓的进行体育运动。不良的生活方式造成了当代青少年体质的严重下降。学校、家庭和社会对此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1.3.3 “阳光体育运动”推广问题
在政府大力推行下,“阳光体育运动”得以迅速开展。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多地区出现了“开始轰轰烈烈,开展断断续续、坚持越来越少”的尴尬局面[4]。因此,需要反思当前“阳光体育运动”的推广问题。我们不否认当前环境下场地、器材、设施、经费投入等客观因素的影响。但是,我们更应该认识到当前阳光体育自身推广体系的问题。当前阳光体育的推广主要分三大模块:学校体育、家庭体育、社会体育,三部分相互间缺少有机联系与融合。
首先,学校体育模式过于强调学生在学校期间的阳光体育开展,仅仅从完成学校规定的教学任务出发进行单一安排,不考虑学生走出校门后应该怎样,不能充分利用家庭教育的连贯性和社会教育的多样性,忽视与家庭、社会的联系;其次,家庭体育对活动的目的、内容过于随意,活动的量与活动的时间带有即兴性,而且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家庭与家庭之间的沟通减少,不利于家庭与家庭之间的体育活动,这不免造成了家庭体育发展的封闭性,这与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的开展相比缺陷明显;第三,社会体育活动人员年龄、性别、健康状况的不同层次性和复杂性,活动的场地、活动的内容、健身指导员等不能固定,有很大的随机性,且体育运动过程中的安全性不能保证。所以,只有将三者有机结合,才能保证阳光体育运动的有效推广。
2 立体式阳光体育长效发展模式构建
2.1 构建的理念
基于当前推广模式的陈旧、单一的现状,拟建构以学校、家庭、社会为主体的立体式阳光体育长效发展模式,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面的阳光体育资源,从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个维度出发,使阳光体育运动无论在时间上和空间上都能得到持续、有效地开展;发挥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面的合理,最终能更好贯彻阳光体育运动开展的指导思想,实现阳光体育教育途径的最优化,使学生真正能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地感受到“体育阳光”。
2.2 构建的依据
首先,终身教育思想提倡学生的发展不能仅仅依靠学校教育,家庭与社会教育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也扮演了重要角色,阳光体育教育的开展亦是如此[5];其次,大教育观提出,现代教育的发展不再是仅仅局限于学校,更多的向家庭及社会延伸,现代大教育观的提出也为模式构建提供了理论依据;第三,以学生全面发展为中心的教育观念认为,现代教育地发展应以学生得到全面发展为中心,社会教育、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补充和依托,同时也指出了学生的发展不应仅仅局限于智力的发展。
2.3 框架构建与运行
本研究所构建的立体式阳光体育长效发展模式框架主要包括科学决策系统、协调运行系统、评价监督系统、运行保障系统和舆论宣传系统五大部分,五个系统各司其职,又相互衔接,共同保障模式的协调发展(如图2)。
图2 学校、家庭、社会立体式阳光体育模式构建与运行
1)科学决策系统:包括学校家庭社会体育管理委员会及其管辖的学校家庭、社会家庭、学校社会体育协调委员会。学校家庭社会体育管理委员会主要负责阳光体育年度计划与规划,并指导协调运行系统实施;学校家庭、社会家庭、学校社会体育协调委员会具体指导学校、家庭、社会的阳光体育运动开展;2)协调运行系统:主要由组织部门、策划部门、服务部门和总务部门构成,接受科学决策系统的领导和指导,负责学校、家庭及社会相关阳光体育活动的开展;3)评价监督系统:主要包括社会公众评价监督和专门部门评价监督两大部分。两大监督模块互相不影响,形成各自的相关的评价监督指标及其评价监督模式,对立体式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和监督;4)运行保障系统:包括物质保障、制度保障和人才保证三大部分,广泛筹集各方面的资源,综合利用,从根本上保证整个阳光体育运行框架可持续运转;5)舆论宣传系统:包括学校舆论宣传、家庭舆论宣传和社会舆论宣传,主要负责宣传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理念和阳光体育作用于学生的良好作用,消除人们对体育的偏见,引起人们对阳光体育运动开展的重视。
3 对立体式阳光体育长效发展模式的相关讨论
3.1 立体式阳光体育长效发展模式体现了阳光体育教育观念的变革
首先,表现在教育目标的综合化。新模式突破了传统的学校阳光体育教学中单一的追求“身体健康”的目标,更注重联系家庭和社会综合的学生心理及社会适应性发展目标;其次,表现在教育途径多元化。新模式打破了传统单一的学校模式,教育途径延伸到家庭和社会,建立了三方共同协调发展的立体多元教育途径[6];第三,表现在教育过程的民主化。立体式阳光体育长效发展模式的构建,注重多方交流合作,平等的讨论相关问题,体现了教育过程的民主化,能够很大程度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3.2 立体式阳光体育长效发展模式反映了阳光体育推广模式的创新
首先,体现在功能的整体性。学校、家庭与社会三者相互融合、相互推动发展,共同为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开展提供合力。五大功能系统共同构成立体式阳光体育长效发展模式这一整体框架;其次,体现在时空的衔接性,从横向上看立体式阳光体育长效发展模式能在时间上通过三条渠道将校内外有序地衔接。从纵向上看,是由大学体育四年阳光体育学习——毕业后体育——终身体育三个环节组成,实现了时间上的顺序性和连续性;第三,体现了目标的统一性。家庭体育、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虽说三方面各司其职,但三者又都是为了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与社会相适应这一目标的实现。
3.3 立体式阳光体育长效发展模式展现了阳光体育管理制度改革
首先,体现在一体化组织机构的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体育管理委员会及其管辖的三个部门作为决策管理机构,主要负责阳光体育年度计划与规划,具体指导学校、家庭、社会的阳光体育运动开展及交流;其次,体现在机构的规范性。本模式设置了五个相关的系统,每一系统各司其职,又相互配合,实现模式的规范化运行,并逐步实现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参与的局面;第三,体现在整个模式构建及运作的条理性。五大系统及系统下的各部门各负其责,既独立又协作提高了机构的运行效率。
4 小结
以“黑箱理论”为视角,从“输出端”的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教学与课外体育活动、营造舆论氛围、组织领导等四个方面进行了调查研究,调查结果显示五年来阳光体育活动的开展情况不容乐观。从“输入端”究其本源,认为是由三个方面的问题造成的,分别是:传统文化影响与体育文化的缺失问题、“阳光体育运动”政策主客体问题、“阳光体育运动”推广问题。基于目前阳光体育开展的现状,建立了综合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面资源的立体式阳光体育长效发展模式。立体式阳光体育长效发展模式的建立体现了阳光体育教育观念的变革,反映了阳光体育教学模式的创新,展现了阳光体育教育管理制度的改革。
[1]唐炎,郭礼,李翠兰,等.从事实出发:运用“黑箱”理论对体育新课程改革的审视[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7,(10):58-61.
[2]杨小帆,史兵,胡柏平.“阳光体育运动”推进不力的原因及解决对策[J].体育学刊,2011,(3):95 -97.
[3]冯欣欣,王晓春,荆俊昌,等.论阳光体育运动政策系统存在的问题及其完善[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10,(2):52-55.
[4]杜世全,盛治进.安徽高校“阳光体育运动”开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0,(11):98-100.
[5]孙明利.阳光体育长效机制的构建及保障[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2):154 -155.
[6]宋亚军,李向东.对我国“学校、家庭、社区”体育教育一体化网络模式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3):363-365.
[7]徐昊,傅钢强.“阳光体育运动”内涵、地位及意义的再阐释[J].山东体育科技,2009,31(2):61 -63.
[8]陈雁飞.我国“阳光体育运动”初始阶段的现状与推进策略[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1,27(5):75 -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