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00-2010年我国3~6岁幼儿体质动态变化的研究

2012-08-02刘元田

山东体育科技 2012年6期
关键词:胸围平衡木差值

刘元田

(山东省体育科学研究中心,山东济南 250002)

1 前言

幼儿是国家的未来,他们的体质与健康水平关系到国家的发展与强大。幼儿期也是一生体质水平形成的关键期,对成人后的体质水平有重要影响[1]。我国卫生部曾联合全国妇联、首都儿科研究所等单位,在1975年、1985年和1995年三次在九个城市对0~6岁儿童的生长发育水平和形态特征进行了调查研究。但是,由于这些调研的内容仅仅局限在形态指标方面,不利于全面了解我国学龄前儿童的体质现状和特征[2]。2000年、2005年和2010年我国进行了三次大规模的国民体质监测工作,在这三次国民体质监测对象中都涵盖了3~6岁的幼儿。由于经济社会发展,人们的生活环境、条件的变化,都将对幼儿的体质产生较大的影响[3],因此,研究不同时期、同一时期不同年龄段和不同时期同一年龄段幼儿的身体形态、身体机能和身体素质的特点及其发展规律有利于为科学指导幼儿健身、促进幼儿身心健康的良好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以2000年、2005年和2010年中国幼儿(3~6岁)身体形态、素质状况为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本研究关于幼儿(3~6岁)指标数据来源于由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2年出版的《2000年国民体质监测报告》[4]和人民体育出版社2007年出版的《第二次国民体质监测报告》[4]及国家体育总局官方网站发布的《2010年国民体质监测公报》[6]。

2.2.2 数理统计法

利用SPSS11.5统计软件对收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将2010年和2000年的体质指标监测数据进行了样本平均数的显著性t检验。

2.2.3 逻辑分析法

对于统计出来数据进行了横向和纵向的比较,运用逻辑分析原理分析幼儿体质动态变规律及其原因。

3 结果与分析

3.1 近十年我国3~6岁幼儿体质状况总体动态变化

2000~2010年我国3~6岁幼儿体质状况总体动态变化见表1~5。

表1 2000~2010年我国3~6岁幼儿达标合格率和体质综合指数动态变化一览表

表1数据显示,2005~2010年全国3~6幼儿达到《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以上标准的人数比例增长3.0个百分点,低于2000~2005年的5.5%;2010年幼儿体质综合指数为102.03,仅比2005年提高了0.06%,这一数字在2005年为101.97,比2000年提高了1.97%。这一变化说明,自2000年以来,我国3~6岁幼儿体质状况总体呈持续增长趋势,但增长速度已明显变慢。

表2和表3的结果表明,与2000年相比,2010年我国3~6岁男幼儿身高、坐高、体重、胸围四项形态指标和10米折返跑、双脚连续跳和立定跳远三项体能指标显著上升(P<0.05),表明幼儿下肢肌肉发育良好,同时得到了较好的锻炼,力量素质提高明显。网球掷远、坐位体前屈和走平衡木的成绩下降,表明幼儿上肢力量、柔韧素质和平衡能力未能得到有效锻炼,远未实现身体的全面锻炼。出现这种情况可能与幼儿游戏种类和数量逐渐减少有关。民间体育游戏诸如老鹰捉小鸡、丢手绢、滚铁环、滚轮胎、抬花轿、跳皮筋、掷沙包、套圈、跳绳、踢毽子、跳方格、炒豆豆等不仅是身体锻炼的主要手段,而且也是幼儿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手段[7]。我国学前体育师资力量薄弱,幼儿体育游戏时间相对较少,日运动量不足,上肢肌肉量和平衡灵活能力锻炼机会少,柔韧素质又不受重视,因此出现网球掷远、坐位体前屈和走平衡木的成绩下降的情况,这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3~6岁幼儿上臂部、肩胛部、腹部的皮褶厚度基本上呈下降趋势,说明在全社会的关注下,幼儿身体脂肪含量得到控制,有利于幼儿肥胖问题的防治。男幼儿所有组别的安静心率有所下降(P<0.05),说明心脏机能发育良好。

表2 2000~2010年我国3~6岁男幼儿体质指标平均数差值一览表

表3 2000~2010年我国3~6岁男幼儿体质指标平均数差值一览表(续表2)

表4 2000~2010年我国3~6岁女幼儿体质指标平均数差值一览表

表4和表5的结果表明,与2000年相比,2010年我国3~6岁女幼儿身高、坐高、体重、胸围四项形态指标和10米折返跑、双脚连续跳、立定跳远和坐位体前屈四项体能指标显著上升(P<0.05),表明幼儿下肢肌肉发育良好,力量素质和柔韧素质提高明显。网球掷远成绩略有下降,走平衡木的成绩明显下降,表明幼儿上肢力量和平衡能力未能得到有效锻炼提高,和男幼儿一样,女幼儿同样未能实现身体的全面锻炼。3~6岁女幼儿上臂部、肩胛部、腹部的皮褶厚度基本上呈下降趋势,说明在全社会的关注下,女幼儿身体脂肪含量得到控制。女幼儿所有组别的安静心率有所下降(P<0.05),说明心脏机能发育良好。

表5 2000~2010年我国3~6岁女幼儿体质指标平均数差值一览表(续表4)

3.2 近十年我国3~6岁幼儿体质形态指标动态变化

2000~2005年、2005~2010年我国3~6岁幼儿身高、坐高、体重、胸围形态指标增长百分比见图1~8。

通过比较可知,十年间全国幼儿(3~6岁)身高平均值普遍增高,增长幅度1.8~3.0cm之间,男略高于女,其中2000~2005年、2005~2010年增长幅度分别为1.0 ~1.9cm、0.8 ~1.4cm,男性增长幅度普遍大于女性,除了5岁女幼儿外,2000~2005年男、女身高平均增长百分比均比2005~2010年大(图1、图2),值得引起高度重视。

图3 2000~2010年3~6岁男幼儿坐高增长百分比

坐高与身高的变化趋势相同,比较可知,2000~2010年全国幼儿坐高平均值均有增高,这和身高平均值增长有相当大的关联度,增长幅度为0.9~1.5cm,男女相差不大,其中2000~2005年、2005~2010年增长幅度分别为0.8 ~1.0cm、0.2 ~0.5cm,男女之间没有明显差距,且2000~2005年比2005~2010年男女幼儿坐高平均增长百分比明显大。

图4 2000~2010年3~6岁女幼儿坐高增长百分比

数据表明,2000~2010年全国幼儿(3~6岁)体重平均值普遍增加,增长幅度为0.9~1.9kg,这与身高平均值增加密切相关,2000~2005年、2005~2010年体重平均值增长幅度分别为 0.6 ~1.1kg、0.1 ~0.8 kg,男女之间无明显差距,其中男、女幼儿体重平均增长百分比在2000~2005年间比2005~2010年间明显大。2000~2010年全国幼儿(3~6岁)身高、坐高、体重平均值变化趋势相同,表明指标之间相互关联,符合幼儿生长发育规律特征。

图7 2000~2010年3~6岁男幼儿胸围增长百分比

比较数据可知,十年间全国幼儿(3~6岁)胸围平均值有很大增加,增长幅度为0.8~1.5cm,男性普遍比女性大;全国幼儿胸围平均增长值在2005~2010年间比2000~2005年间增加大,与上述全国幼儿(3~6岁)身高、坐高和体重平均增长值的变化趋势相反,这说明身高、坐高、体重和胸围等形态指标的年增长速度并不一致,身高、体重最快,坐高次之,胸围再次之。

图8 2000~2010年3~6岁女幼儿胸围增长百分比

身高、坐高、体重和胸围及其派生指标是评价人体生长发育的重要指标,能够反映人体的横向和纵向及身体充实度生长发育的状况[8]。幼儿的身体发育有其自身规律,但遗传、家庭环境、生活方式、社会经济及生活习惯等因素对其发展的幅度快慢有着制约作用。在我国,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海拔、不同习俗等对幼儿的生长发育也具有影响[9]。2000~2010年全国经济快速发展,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为幼儿的生长发育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

3.3 近十年我国3~6岁幼儿体质素质指标动态变化

2000年、2005年、2010年我国3~6岁幼儿立定跳远、双脚连续跳、10米折返跑、网球掷远、坐位体前屈、走平衡木等素质指标平均数及差值变化见表6~11。

表6 2000年、2005年和2010年全国幼儿(3~6岁)立定跳远平均数及差值(cm)

表7 2000年、2005年和2010年全国幼儿(3~6岁)网球掷远平均数及差值(m)

立定跳远可以反映下肢爆发力,网球掷远可以反映上肢爆发力。表6、7数据表明:与2000年相比,2005年3~6岁男女幼儿立定跳远成绩均有显著提高,提高幅度男为2.8 ~5.4 厘米,女为 3.1 ~4.3 厘米;2010年3~5岁男女幼儿立定跳远成绩仍有明显提高,但提高幅度小于2000~2005年,男为0.9~1.6厘米,女为0.7~1.7厘米,2010年6岁男女幼儿立定跳远成绩比2005年出现下降,下降幅度男为0.7厘米,女为0.9厘米。与此相反,2000~2010年3~6岁男女幼儿网球掷远成绩出现整体下滑,2005年比2000年略有下降,2010年比2005年显著下降。以上数据变化说明我国3~6岁男女幼儿近十年参加体育游戏和体育活动以下肢力量为主,下肢力量素质得到良好发展,而发展上肢力量的体育游戏和体育活动种类数量较少,导致上肢爆发力连年下降。

表8 2000年、2005年和2010年全国幼儿(3~6岁)10米折返跑平均数及差值(s)

10米折返跑可以反映幼儿的速度素质,而坐位体前屈可以反映幼儿的柔韧素质。表8、9数据表明:与2000年相比,除5岁女幼儿以外,2005年3~6岁男女幼儿10米折返跑成绩整体有明显提高,2010年比2005年变化不大,只有3岁组男女幼儿和4岁组女幼儿略有提高。3~6岁男女幼儿2005年的坐位体前屈成绩明显好于2000年,2010年整体上差于2005年。这说明我国3~6岁男女幼儿的速度素质和柔韧素质在2005~2010年间未能得到很好的发展,面临的形势很严峻。原因一方面可能是3~6岁幼儿教育中存在重智轻体、过度保护等不科学的育儿理念和育儿方式,致使体质与健康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明显的差距[10],提高幼儿的体质与健康水平已迫在眉睫;另一方面也可能与幼儿活动安排不合理有关。研究表明,合理安排幼儿一日活动是促进幼儿营养合理摄入的辅助,同时能促进幼儿体格健康成长[11]。

表9 2000年、2005年和2010年全国幼儿(3~6岁)坐位体前屈平均数及差值(cm)

表10 2000年、2005年和2010年全国幼儿(3~6岁)双脚连续跳平均数及差值(s)

表11 2000年、2005年和2010年全国幼儿(3~6岁)走平衡木平均数及差值(s)

双脚连续跳主要反映幼儿的下肢肌肉力量和协调性,走平衡木可以反映幼儿的平衡能力。表10、11数据表明:与2000年相比,3~6岁男女幼儿双脚连续跳成绩在2005年、2010年呈现持续提高趋势,走平衡木成绩在2005年比2000年有提高,在2010年比2005年出现整体下降。以上情况表明,在下肢肌肉力量和协调性整体提高的情况下,幼儿平衡能力仍然出现下降,这与身体素质发展不平衡密切相关,走平衡木与网球掷远、坐位体前屈成绩的下降趋势基本一致,正好说明这一问题。这可能是由于电视的普及、交通方式的改变,幼儿在户外的身体活动减少有关;也可能是幼儿园开展体育游戏和体育活动还不够系统性和科学性,体育游戏和体育活动种类单一,不能够帮助幼儿实现身体素质的全面发展;还可能与农村留守幼儿体质下降有关[12],值得引起政府、学校、家庭的共同关注,全社会应该从关心孩子、关爱孩子的角度出发,保障留守幼儿的体质健康。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2000~2010年我国3~6岁男女幼儿平均身高、坐高、体重、胸围和立定跳远、10米折返跑、双脚连续跳成绩明显上升(P<0.05),走平衡木成绩明显下降(P<0.05),网球掷远成绩略有下降,幼儿身体素质发展的不平衡性可能与重智轻体、过度保护、运动不足、幼儿体育游戏和体育活动种类单一、安排不合理等因素引起,2000~2005年我国幼儿形态和素质指标提高的幅度远大于2005~2010年间。

4.2 建议

注重改变幼儿教育中重智轻体、过度保护、运动不足、幼儿教学内容“小学化”等不合理现象,丰富体育游戏和体育活动内容和种类,增加体育游戏和体育活动的系统性、科学性和趣味性,合理安排幼儿每天的活动内容,促进幼儿生长发育和体质健康均衡发展、全面发展。

[1]李卫平,等.国民体质健康科技指导手册[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9.

[2]中国国民体质监测系统课题组.中国国民体质监测系统的研究[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0.

[3]白杨,李颖.成都市3~6岁幼儿体质状况分析[J].四川体育科学,2006,(4):99 -104.

[4]谢佩娜.当前学生体质健康教育的三大认识误区及其超越[J].山东体育科技,2011,33(4):64 -68.

[5]国家体育总局编.2000年国民体质监测报告[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2.

[6]国家体育总局编.第二次国民体质监测报告[M].北京:人民体育大学出版社,2007.

[7]国家体育总局.2010年国民体质监测公报,2011-09-02.

[8]沙磊,王瑞静.青岛市肥胖幼儿发生率和肥胖幼儿体质现状的调查分析[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0,26(2):55 -58.

猜你喜欢

胸围平衡木差值
探讨假体凸度对假体隆乳患者术后胸围及罩杯的影响
红细胞压积与白蛋白差值在继发性腹腔感染患者病程中的变化
身体平衡木
汉字诗:旦
关注
成年酉州乌羊体尺长与体质量的关系
清丰县新旧气象观测站气温资料对比分析
幸而今天买了胸衣
平衡就是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