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体质健康视角下我国青少年体育发展探析

2012-08-02葛振营

山东体育科技 2012年6期
关键词:体质青少年运动

葛振营

(青岛科技大学体育教学部,山东青岛 266061)

近年来,青少年体质监测结果显示:我国青少年形态指标(身高、体重、胸围等)呈上升趋势,而体能指标(耐力、速度、爆发力、肺活量等)出现下降。1993年,中日少年探险夏令营中,中国孩子的体力和意志力明显不如日本孩子。1995年调查发现,日本青少年的营养水平、生长发育、力量素质和速度素质均好于中国。2005年,中日两国大中小学生相比,中国学生在握力、50米跑方面均较大幅度低于日本学生。2006年,在中日韩学生攀登居庸关长城以及定向挑战对抗赛中,中国学生的体能仍然远远落后于日本学生。中国学生表示:“韩日学生体能比我们好,他们中途不用休息,而我们需要歇很久才能恢复体力。”2011年10月,俄罗斯地区少年队与北京小学生冠军球队踢了两场足球友谊赛,一场比分15:0,一场7:3。悬殊的比分引起国内媒体的广泛关注,我国青少年体质的普遍下降问题再次凸显。或许,青少年体质下降只是一个表象,是内在矛盾积累到一定程度后出现的必然现象,而内在矛盾的一个重要方面是青少年体育的开展不利。

1 概念界定

体质。中国体育科学学会在1982年的泰安会议上对体质做了明确的界定,认为体质是指人体的质量,它是在遗传性和获得性基础上所表现出来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心理因素、身体素质、运动能力等综合的、相对稳定的特征。

“青少年体育”。在中文中“体育”两字,包含了教育的含义,是教育的一部分。推而广之,青少年体育是青少年教育的一部分,所以青少年体育应当是针对改善身体状况和促进身体发育的教育过程。青少年体育的任务不仅是增强青少年体质,应当把青少年体育作为借助于体育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特殊部分或领域,既增强青少年体质,也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具体来说,青少年体育主要包括基本运动技能和基本身体素质两个基本部分,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突出以掌握运动技能来带动身体素质的发展,以技能教学带动体能发展,并逐步培养体育运动兴趣,并在兴趣的引导下,参与体育运动,增强体质[1]。

2 青少年体质下降原因简述

很多政府官员和学者从不同角度对青少年体质下降的原因进行过调查分析,基本观点总结如下: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司长杨贵仁在“2007学生体质健康上海论坛”讲话中指出,青少年体质下降主要有四方面原因:一是青少年身体活动量减少;二是学校教育不当;三是家长对孩子缺乏正确的引导;四是,青少年自身对健康缺乏正确的认识。此外,中国青少年体质下降还受其它因素的影响,例如,父母离异、黑色网吧、不良习气、色情暴力是影响我国青少年身体健康的最主要因素[2]。另外,还有相当一部分学者从运动处方、运动营养、运动健康促进等方面进行研究,认为运动处方不科学、膳食营养搭配不合理、运动健康知识匮乏等是青少年体质下降的影响因素。

3 影响青少年体育发展的原因分析

3.1 监管责任不明确

按照传统的归类方法,我国的体育可以分为两类,金牌体育和全民体育。金牌体育是以奥运争光计划为代表的竞技体育,以夺取金牌为最终目标。而全民体育是指大众广泛参与的,以健身强体为终极目标的体育。区别显而易见,前者容易被赋予功利色彩,而后者则多属于自愿参与。在官方分类中,将青少年体育置于全民体育之列,是全民体育的重点,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却未能得到重点“关照”,甚至经常被忽视。按照我国的体育管理体制,体育行政部门主管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但不直接监管青少年体育。国家体育总局设有竞技体育司和群众体育司。虽然在群众体育司中设有青少年业余训练处,但仅仅负责管理作为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那部分青少年体育(如图1)。青少年体育是由教育行政部门主管,而教育行政部门要承担德、智、体、美多方面的教育任务。由于缺乏资源,往往力不从心。好在2010年5月18日,国家体育总局正式组建青少年司,主抓青少年体育,统筹规划青少年体育发展,指导和推进青少年体育工作,但是由于刚成立,面临班子组建、机制理顺、考察调研等紧迫任务,管理成效显现尚需一段时间。

图1 青少年体育管理结构示意图

3.2 竞技体育视域下青少年体育的错位

表1 青少年体育发展路径

青少年体育是竞技体育的后备保障。世界范围内广泛推崇的青少年体育发展路径有四条(如表1),分别是美国路径——在普通学校培养体育人才的小学—中学—大学的训练体系,由教育部门管理;苏联路径——在体育院校设立附属竞技体校,由教育部门和体育部门共同管理,采用“亦读亦训”的半专业的训练体系,培养技巧类和难以市场化却易夺金项目的运动员;以德国、澳大利亚为参照系设计的社区单项体育俱乐部运动训练体系,由体育部门的单项运动协会和教育部门协商管理,在学校进行文化课学习,在俱乐部进行运动训练;中国模式——通过举国体制的改良,从运动技术学校半专业进入运动技术学院进行专业化的训练,由体育部门管理[3]。不可否认的是,改良后的举国体制,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其核心仍然是“金牌战略”。基于对竞技金牌的“执着”追求,竞技体育得到过度优先发展,占用了大部分的人、财、物等社会公共资源,制约了青少年体育和学校体育的发展,并间接导致青少年体质下降,而体育和教育行政部门却都不愿意为此负责,原因就是监管存在交叉,责任不明。

3.3 观念之争

3.3.1 动与静的争执

生命在于运动?还是生命在于静止?有的人爱动,有的人喜静。爱动的有健康的、长寿的,生命在于运动(与西方理念一致)得到印证。可也有运动导致身体不好的,甚至早夭的,似乎又说明了运动不利于健康(的确有人这样想)。喜静亦如此,有的健康,甚至很长寿,似乎又说明保持安静有利于身体健康。当然,有人提出异议,前面提出的“动静论”过于绝对,中国传统理念讲求“在动静平衡中达到健康”。但是,动静平衡的尺度在哪里?很难说清楚。所以,不少人宁愿吃营养品、补品,也不愿意参加体育活动[1]。这种生活习惯直接影响到青少年群体。实际上,以上对动与静的争执还缺少一环,即正确的运动对健康肯定是有利的。从道教和中医的角度可以回答动静平衡的问题,身体健康的精髓在于外动内静,身动心静。对于青少年群体而言,求心静似乎过于高级,与他们的成长规律不相符合,在内静难求的情况下,追求外动是比较明智,也是较为实在的做法。

3.3.2 体育之偏见

有相当比例的人一提起运动员,首先想到的不是身体健康,而是头脑简单,四肢发达。本能的认为,搞体育的都很笨,文化成绩很差。这其实是很肤浅的一种看法。从广义的人性视角看,每个人都有其天赋,只是这种天赋所表现的方面和形式有所不同而已。再者,仅仅以文化课成绩高低来判断一个人聪明与否有失偏颇。几乎可以说优秀运动员都很聪明,不聪明很难优秀。即使如此,仍很难转变人们对体育的偏见。再者,“应试教育”的普遍存在,更坚定了家长反对孩子习练体育的决心,从而导致青少年在最适合培养兴趣,参加体育锻炼的年龄段却无法选择自己喜欢的运动项目,丧失了培养运动习惯的最好时机,更谈不上终身体育观的培养,久而久之,体质必然下降。实际上,体育与青少年发展的其他发面如能处理好,相得益彰,青少年将会终身受益。

3.4 教育的功能缺失

对智育的过分追逐,势必削弱其他方面的关注和投入,应试教育的客观存在剥夺了青少年接受科学、系统的体育运动的条件。繁重的课业和巨大的升学压力,使青少年参与体育运动的时间不能保证,体育课被“挪用”、“借用”的现象普遍存在。课外活动被文化课学习代替,体育“理所当然”的被“隐身”。好在教育部门逐步意识到体育在教育中的缺失问题,并尝试试点开辟新路径,尝试将体育列为中考必考科目,占30~60不等的分值。导向很好,也很明确,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学校对升学率的无限追求和家长的殷切希望不谋而合,各种“体育冲刺班”、“体育速成班”、“魔鬼训练营”火热开展,用应试教育的办法对待体育锻炼,在多方的共同“努力”下,特别是某些中学校长的重点“关照”下,很多学生都可以拿满分,于是中考体育成了“鸡肋”,更糟糕的是,分数拿到之后,学生往往又停止了体育锻炼。这从根本上脱离体育运动的目的,更背离了体育考试相关文件出台的初衷。

当然,学校体育在青少年体育中的缺失也是青少年体育开展不利的原因之一。学校领导不重视、体育课程设置不合理特别是体育教师梯队建设和自身的教学能力存在问题等都影响到学校体育的开展。比如,在连续两年的“全国体育传统项目学校体育师资国家级培训班”中,来自全国的优秀体育教师,竟然有不少人在健美操、游戏课中因为身体不协调而受伤,更不可思议的是最多的一个班居然有20多人受伤,如何不让人担忧?另一方面,很多地方(特别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常年没有体育教师的培训,教师能力很难提高。需要补充的是,很多中学因担心学生体育课受伤承担责任,而停开运动项目。如北京地坛小学校长杨森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如今在他们的学校里因为家长的担心和反对,体育课上已经没有了双杠、跳马等传统项目课,而铅球课也因为出现过砸中学生脚的事故而取消。很多体育器械,也因为用不上,直接当废品卖了。

3.5 青少年体育在增强体质方面功能未得到重视

体育与文化、卫生等事业一样,都是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元素。青少年体育对增强青少年体质,促进青少年的全面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我国,教育经费在政府预算中的比例比较低,而这笔经费中分摊给体育的部分更少,而划拨给青少年体育的几乎到了可以忽略不计的程度。教育部门不重视,体育部门没经费,导致青少年体育发展缓慢。从另一个角度来讲,我国体质测试的目的是增强体质,促进身心健康。但在实践过程中,却把关注重心放在测试的结果上,仅仅着眼于大样本的青少年儿童或国民体质的整体评价,而不涉及个体评价,甚至测试对象本人都不知道自己的测试成绩,更不清楚测试成绩所代表的体质状况;在学生体质达标测试中,较为硬性的将运动素质的好坏与体质水平高低对等。这是很不科学的,因为运动成绩好,不代表体质健康状况一定好,所以在体质测试指标的取舍上,我们存在着一定的错误引导,不利于人们培养正确、合理的健康观念。

4 建议

4.1 政府需高度重视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全民健身条例》都明确了各级政府要把加强青少年体育工作摆上日程,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并给与重点支持。应当将青少年体育的发展纳入政府的年度考核指标,在编制预算的时候,建立政府领导下的发改委、财政、人事、教育、体育、卫生等部门和共青团组织等共同参加的联席会议制度,并从经费、评价体系、机制体制、政策导向等诸多方面予以考虑,真正领会中央意图,将文件精神落实到行动中,并扎实推进[5]。

4.2 保证学校体育开展质量

青少年体育的稳健发展,离不开学校体育的优先发展。体育课程是广大青少年学习运动技能,增长体育知识,培养终身体育意识的前沿。各级各类学校要认真落实国家对体育课程的规定和要求,保证体育课程的教学质量,同时不断进行体育教学改革以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和学生需求。要完善体育课程设置体系、教学评价体系等各个环节,把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开展好、运用好。同时,要发挥体育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身心的统一发展。广泛利用现有资源,发挥体育、教育的综合优势,在普及体育人口、增强学生体质的同时,为国家培养和选拔优秀的体育后备人才。

4.3 构建社会、学校、家庭三位一体的模式

如何把青少年从网络、电视和游戏中吸引出来走向运动场是一个艰巨而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学校和家长的共同努力。社会资源丰富,应该为学生参与体育运动提供必要的支持。如尽量多的免费开放运动场馆,给予学生免费或者优惠现场观看体育赛事的机会,让学生更多的体验和接触体育运动。学校应把体育看作是学校文化建设,培养学生文化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结合学校的传统文化、师资力量、硬件条件等选择可普及推广的运动项目,并定期开展各类比赛带动全体学生积极参与。家长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成才观和健康观,率先垂范,积极参加并带动孩子参与到体育运动中来,从小培养青少年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和文明的生活方式 。如有可能,对学生家长进行定期的培训,指导家长和孩子怎样通过体育互动,逐步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让运动成为家庭业余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4.4 加强对运动本身风险的评估与研究

体育运动的基本手段是身体练习,必然存在一定的运动风险,如何避免或者降低运动风险是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遗憾的是,国内对运动风险的评价和评估研究还很少,也缺乏足够的重视。在这种情况下,教育部门和学校应对运动的风险做一个充分的评估,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发育特点,推荐合适的运动项目,并允许保险业的介入。青少年对运动的风险和降低风险的知识有了充分的了解,运动伤害事故发生率就会大大降低。

5 结论

青少年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所在,培养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意志坚定、充满活力的年轻一代是历史赋予的神圣使命。青少年体育的卓越发展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因此,政府应高度重视,切实保证学校体育开展质量,构建社会、学校、家庭三位一体的模式,加强对运动本身风险的评估与研究,充分挖掘青少年体育在影响青少年思想、性格、道德等方面的教育潜质势在必行。

[1]姚颂平.青少年体育永远是阳光体育[R].2007学生体质健康上海论坛,2007.11.

[2]张元阳,黄玉全.影响我国青少年健康若干因素的调查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1):39 -41.

[3]平杰.体育强国视域下我国青少年体育的发展[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1,(1):48 -49.

[4]孙国芳,霍兴彦,于浩淼.我国青少年体育俱乐部评估制度化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8,(4):310-312.

[6]金玉.北美青少年体育运动的发展及启示[J].体育与科学,1998,(1):22.

[7]杜海燕,肖林鹏.美国青少年体质健康服务现状与启示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1,27(9):1 -6.

猜你喜欢

体质青少年运动
中医“体质”问答
中医“体质”问答
中医“体质”回答
关爱青少年的胡耀邦
青少年生活
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
青少年发明家
28天吃出易瘦体质
不正经运动范
古代都做什么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