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保定农村水电的建设与发展

2012-07-31王文广

中国水能及电气化 2012年9期
关键词:涞源县易县小水电

魏 萍,王文广

(1.保定市小水电管理站,河北 保定 071000;2.保定市王快水库管理处,河北 保定 071000)

保定市的山区、半山区相对较多,地处海河流域大清河水系中上游,境内蕴藏水能的河流主要有三条,即沙河、唐河和拒马河。这三条河流横穿阜平、曲阳、唐县、顺平、涞源、易县、涞水共七个山区县,水能资源较为丰富,水电理论蕴藏量38.8586万kW,技术可开发量18.9035万kW(均为5万kW以下的小水电资源)。

保定市水电规划建设工作始于上世纪五十年代末,经过近40年的建设,至上世纪末保定市7个山区县相继建成了西大洋水电厂、安格庄水电厂、官座岭水电站、紫荆关三级水电站等20余座小型水电站,初步形成水电供区农村电网,有效解决了山区群众缺电、少电问题。进入21世纪,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小水电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大力倡导发展小水电,建设农村电气化,实施小水电代燃料工程。随着国家经济转型步伐的加快和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保定市确立了“低碳保定,发展绿色能源”,以直接服务“三农”统领经济发展的新思路,大力发展农村水电事业。在国家政策的指导下,吸引社会资金进入小水电开发领域,促进了农村水电快速发展,农村水电在解决山区农村生活、生产用电问题的同时,也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1 水电农村电气化工程建设

保定市水电农村电气化县建设,始于1991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第二批水电农村初级电气化县建设的易县。2001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水利部下发了《关于“十五”建设400个水电农村电气化县的通知(水电〔2001〕486号)》文件,保定市的易县、唐县、涞源县和阜平县被国家列入“十五”期间水电农村电气化县建设规划,“十一五”期间上述4县再次被国家列入建设规划。

保定市紧紧抓住农村电气化建设这一难得的发展机遇,本着“与农民利益、地方发展、环境保护、生态建设相结合”的原则,确立“加强领导,科学规划;多方融资,突出重点;提升效益,服务农村”的可持续发展思路,发展目标从过去主要解决山区和农村用电问题,逐步转向不断提高农村电气化水平,增加农民收入,促进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实施退耕还林,保护天然林和生态环境。

1.1 加强领导,科学规划

保定市将水电建设作为重点产业加以培育。市、县政府重点开发流域内的水力资源,并及时总结和推广开发水力资源的成功经验,在各县形成了开发水力资源、发展电力产业的共识。成立了分别由主管副市长任组长和县长任组长的市、县两级水电农村电气化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县水利局,由水利局局长任办公室主任,为创建水电农村电气化县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证。加强水资源统一管理,对全市所有河流进行了统一规划,并根据全市经济发展状况,按照适度超前的原则,合理安排小水电的建设进程,有效地促进了全市小水电建设的有序发展。同时,严格基建程序,规范工程管理,使全市水力资源合理有序开发,全市未出现“四无”水电站现象。

1.2 多方融资,保障重点

以列入国家“十五”期间水电农村电气化县建设规划的易县、唐县、涞源、阜平四县的电气化建设和农网改造项目为重点,多方融资以保障重点工程建设。首先,积极争取国家资金投入。其次,发动群众集资办电,出台一系列集资办电优惠政策,调动群众办电的积极性,广泛筹集社会闲散资金参股建设农村小水电,使民间资本成为水电建设的主要资金来源之一。第三,电力部门与电站业主合资共建,筹资建设电网主网架。第四,积极争取银行贷款。

1.2.1 易县电气化县建设

保定市水电农村电气化县建设始于1991年,当年易县被国务院列为全国第二批水电农村初级电气化县。“八五”期间农村水电初级电气化县建设共投入资金18811.68万元,其中国家投资1703万元,市县投资768.2万元,企业自筹14648.3万元,用户自筹959.98万元,银行贷款732.2万元。完成了紫荆关五级水电站和一二级综合电站(即现在的紫荆关一级水电站)的建设,新增装机4890 kW,设计年发电量1913万kW·h。1995年7月河北省水利厅组织进行了预验收,1995年9月,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由省计委、省水利厅牵头,组织有关部门对易县电气化县建设进行了达标验收。易县作为国家“八五”期间全省唯一的初级电气化县,经过5年的建设顺利通过验收,也为保定市开展电气化县建设积累了宝贵经验。

表1 “八五”期间易县农村水电初级电气化县建设项目投资情况

2001年11月,易县被国务院列为全国400个水电农村电气化县之一。投入资金3200万元,经过5年建设,建成紫荆关六级电站,总装机3750kW。到2005年底全县总装机容量达到2.904万kW,设计年发电量为11035万kW·h。

“十一五”期间,完成投资1600万元,建成胶东沟口水电站(820kW)。到2010年底全县总装机容量达到2.986万kW,设计年发电量为11552万kW·h。

1.2.2 涞源县电气化县建设

涞源县水电农村电气化建设,以电源工程建设为重点,按照统一规划、梯级开发、优化配置的原则,对资源丰富、开发条件好的电源点优先建设。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广泛宣传,充分调动群众办电的积极性,吸纳民营资金投入水电农村电气化建设,经过不懈努力,“十一五”期间,先后建成窑蓬沟、独山城、新城和六十道沟4座水电站,新增水电装机容量2675 kW,年新增发电量1413万kW·h,完成投资3659万元。在建的龙门、龙家庄水电站,装机3390 kW,总投资3102万元,设计年发电量1859万kW·h。

近十年来,保定市累计投入资金1.33亿元,新建成水电站13座,完成总装机容量1.0415万kW,尤其是涞源县和易县,水电农村电气化建设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达到《水电农村电气化验收规程》(SL 296-2004)的要求,2010年年底通过“十一五”电气化县的审查验收。

1.3 提升效益,服务农村

1.3.1 推动电网建设进程

以完成电气化县建设的涞源县、易县为例,“十一五”期间,涞源在原有电网线路的基础上,新增35kV线路275km,新建10 kV线路293km。易县,新建35kV变电站1座,扩建增容变电站3座;新建35kV输电线路29km,新建10kV输电线路65km,改建196km;改造调整10kV配电变压器98台,新增799台,改造0.4kV线路529km。通过电网的建设与改造,形成了以110kV为骨干,35kV为辅,10kV辐射全县的供电网络。涞源县、易县通过加快电网的建设,全面完成了水电农村电气化建设的各项任务,并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1.3.2 取得显著经济效益

以易县为例,随着水电农村电气化建设的发展,其经济效益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易县工业及民营企业也得到了长足发展。2005~2010年期间易县国内生产总产值由29.94亿元增加到43.38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633元增加到3465元。二是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供电保证率的提高,提升了农业排灌的保证程度和农业抗灾能力,增加了农业产量,2005~2010年粮食产量由41.25万吨增加到46.35万吨。三是改善了投资环境,拉动了经济发展,而且吸引了民间资本和外来资金的注入。胶东沟口水电站采取了民营控股、国家参股的形式开发,共投入资金1600余万元。四是利税及财政贡献。通过水电农村电气化县的建设及小水电近几年的滚动发展,仅易县水电管理处已形成固定资产达1.5亿元,职工近500人的水电集团,已经成为县域经济的支柱产业和县级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

1.3.3 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

农村水电开发中,结合农田水利建设,在建设电站的同时考虑灌溉,适当增加引水渠的过流能力,并且规定灌溉优先,发电服从灌溉。由于电站的引水渠道为防渗渠,不但改善了农田的水利条件,也有效利用了水资源,提高了水的利用率,促进了种植业结构调整,从而有效地推动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2 小水电代燃料工程建设

小水电代燃料工程,是党和国家倡导的重要惠民工程和生态工程。国家水利部高度重视小水电代燃料工程,把小水电代燃料工程列为水利建设的“三大亮点”工程之一。河北省政府在“关于加快农村水电发展的意识”中将搞好小水电代燃料试点列为重要工作,要求扎实推进全省小水电代燃料试点实施工作。保定市最早开展小水电代燃料工程建设的是涞源县,该县龙门项目区作为国家级小水电代燃料项目试点区于2006年批复实施。保定市的涞源、阜平和易县3个县被列入《2009~2015年全国小水电代燃料工程规划》,2009年保定市7个山区县编制完成了《2009~2015年小水电代燃料工程规划》,通过市、县水利部门的积极争取,涞源县唐河项目区已获批立项,易县紫荆关、涞源县拒马河、阜平县大柳树3个项目区已上报待批。这4个小水电代燃料项目区建设,计划总投资6909.16万元,总装机19655kW,新建代燃料电站5座,改造老电站18座。该项目实施后,可解决7256户、24610人口的代燃料用电问题,保护退耕还林面积0.17万亩,保护森林植被面积10.83万亩。经过几年的建设,保定市实施小水电代燃料工程目前已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2.1 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

以涞源县代燃料项目为例,经过几年的建设,涞源县完成了装机容量2×100kW的鑫源代燃料电站建设,晟源代燃料电站正在建设中,龙家庄村86%的农户已实现了代燃料,经测算该村户均年用电量为1095度,新增发电量156万kW·h,全村保护天然林和森林植被0.72万亩,减少薪柴消耗768吨,减少煤碳消耗480吨,减少秸杆消耗76.8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438吨,减少排放其它有害气体45吨。小水电代燃料可以减轻农民负担,从根本上解决农民的燃料问题,从而使砍树烧柴这一消耗森林资源、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得到有效控制,使森林植被和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同时以电代柴减少了二氧化碳和其它有害气体的排放,对于减轻温室效应,净化空气都起到很好的作用。

2.2 农民生活质量明显改善

按照国家对代燃料用户的优惠政策,免费对低压线路进行改造,对进户线和户内线进行更新,使农民用电更加安全,并为代燃料农户配备厨房操作台、水池、电饭锅、电磁炉、电炒锅和电暖器。代燃料农户不再为砍柴付出大量艰苦劳动,也不再受烧柴的烟熏火燎之苦,从而提高健康水平;代燃料农户使用清洁卫生的电炊和电取暖,从根本上改变农村落后的生活习惯,加快农村传统生活方式向现代生活方式的转变,促进精神文明建设和农村社会全面发展。以涞源鑫源代燃料电站为例,该项目受益人口0.1243万人,项目区共改造用电线路311户,改造厨房311户,改造进村道路12km,代燃料农户的生活环境和生活质量发生了很大变化。

2.3 农民收入切实增加

以涞源县即将实施的唐河项目区为例,该项目区代燃料农户数为1142户,拟定装机容量3175kW,户均代燃料电站装机容量为0.85kW。项目区现在大部分居民仍以烧柴为主,冬季取暖以烧煤为主。据调查,以烧柴为主的村民占73%,以烧煤、用电和燃气为主的村民占27%。按每年每户烧柴2.64吨计算,项目区居民每年需烧柴2282吨,烧煤972吨,年平均每户生活燃料费支出852元。目前涞源县对代燃料农户采用统一居民用电电价0.52元/kW·h返还电费0.1元/ kW·h,小水电代燃料到户电价为0.42元/kW·h,以户均代燃料年用电量约1200kW·h计算,户均代燃料年支出504元,仅生活燃料费支出一项每户每年可节约348元。小水电代燃料解放了被砍柴烧柴束缚的农村劳动力,从砍柴烧柴中解放出来的农民每户每年平均节约上山砍柴工日近50 个,腾出时间外出务工、开展手工编织、搞特种种养、从事农副产品加工和开展特色旅游等,代燃料农户户均年收入可增加约5000元。

3 结语

通过实践探索,保定市在小水电建设方面积累了较丰富的经验,为全面推广农村水电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保定市小水电资源丰富,目前还有较大的开发潜力,具备实施扩大建设的资源条件和成熟技术。今后,在小水电建设方面还要进一步加大投入,研究新的发展思路,尤其是小水电代燃料工程更应该扩大其建设的规模和实施的范围。 “十二五”期间保定市小水电工程建设的重点:一是已被水利部列入“十二五”全国水电新农村电气化建设范围的唐县、涞源县、曲阳县的电气化建设;二是涞源县小水电代燃料唐河项目区的建设。加快推进农村水电建设的步伐,使广大农民受益更多,经济发展更快,生态环境保护更好。

[1]SL30-2009 水电新农村电气化标准[S].

[2]2009-2015 年全国小水电代燃料工程规划[M].北京: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2009.

猜你喜欢

涞源县易县小水电
涞源县西南部山区地热异常浅析
浅析涞源县大黄峪钼矿成矿远景
环京津贫困带背景下河北省涞源县扶贫实践
农村小水电
河北省易县国土空间开发利用研究
易县“十二项”扶贫攻坚模式成效分析
河北省山区乡村旅游扶贫现状及问题分析
涞源县南赵庄铅锌矿成矿地质条件
小水电
含小水电配网电压分析及治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