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药抗心衰合剂治疗气虚血瘀阳虚水泛型充血性心力衰竭临床研究

2012-07-28

中国医药导报 2012年3期
关键词:温阳利真武汤充血性

李 华

湖南省娄底市骨伤医院内科,湖南 娄底 417000

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是一种仍在被研究的具有复杂病理生理过程的,表现多样的临床综合征,是多种心血管疾病的最终转归。近年来,治疗心衰的药物研究进展缓慢,非药物治疗以及器械治疗的研究较多,而中医中药在该领域的的研究逐渐增多,并且取得了不错的成果,具有极大的潜力[1-2]。本研究使用温阳利水合剂联合西医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9年1月~2010年1月在我院住院及门诊治疗的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70例,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各35例。在实验组中,男15例,女20例;年龄40~79 岁,平均(63.24±8.49)岁;心功能(NYHA 分级标准)Ⅱ级9例,Ⅲ级14例,Ⅳ级12例;高血压病15例,冠心病7例,风湿性心脏病5例,心肌病3例,先天性心脏病2例,其他疾病3例。在对照组中,男18例,女17例;年龄40~76岁,平均(61.64±9.03)岁;心功能(NYHA 分级标准)Ⅱ级 10 例,Ⅲ级13例,Ⅳ级12例;高血压病14例,冠心病10例,风湿性心脏病3例,心肌病2例,先天性心脏病3例,其他疾病3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心功能分级及原发病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 按照Framingham标准[3]进行诊断。

1.2.2 中医诊断标准 符合中医喘证、胸痹、饮证、心悸、水肿等诊断,辨证属于心肾阳虚型;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第一辑)》[4]中心衰“心肾阳虚证”标准。主证:①心悸,喘息不能平卧,短气乏力,动则气喘,形寒肢冷;②舌体淡胖,或有齿印,舌苔蒲白,脉沉细无力或迟。次证:尿少水肿,腹胀便溏,面色灰青。具备主证2项及次证中1项即诊为该证。

1.3 方法

1.3.1 对照组 采用西药基础治疗。给予低盐饮食,卧床休息,必要时输氧等,采用最新的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的《慢性心力衰竭诊断治疗指南》中的治疗方法[5],两组患者均给予统一的心衰标准治疗。其中所有药物选择要求同厂家,同批号。

1.3.2 实验组 在西药基础治疗用药的基础上给予中药温阳利水合剂联合治疗,15 d为1个疗程,两组治疗2个疗程后判定疗效。温阳利水合剂方药:制附子6 g、党参10 g、茯苓12 g、白术 15 g、赤芍 15 g、葶苈子 12 g、生姜 4 g、泽泻 12 g、丹参30 g、大腹皮6 g。由专门的煎药机煎煮,由专人负责,煎药时间相同,制剂标准统一,每日1剂,早晚两次分服。15 d为1个疗程,两组治疗2个疗程后判定疗效。

1.4 疗效评判标准

显效:心力衰竭达到1级或心功能提高2级以上;有效:心功能提高1级,但不及2级;无效:心功能提高不足1级;恶化:心功能恶化1级或1级以上。总有效=显效+有效。

1.5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17.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表示,组间对比采用χ2检验,心功能比较采用秩和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实验组在心功能级别改善方面效果好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495,P<0.05)。实验组心功能分级改善总有效率为91.4%,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1.4%,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29,P < 0.05)。见表 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例)

2.2 两组不良反应比较

实验组心律失常2例,胃脘不适4例;对照组心律失常3例,胃脘不适4例,头昏1例,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3 讨论

心力衰竭是心脏因疾病、过劳、排血功能减弱,以至排血量不能满足器官及组织代谢的需要。改善患者心功能和生存质量、延长其生命已成为治疗的主要目的。西医认为心力衰竭的发生主要与初始的心肌损害及心脏负荷过度有关。治疗方法包括健康教育、体育锻炼及合理饮食等。西医对心力衰竭的药物主要为减轻患者心脏的负荷、增加心排出量的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β受体阻滞剂及醛固酮等。治疗也可行人工心脏起搏术及心脏移植术等。

宋代赵估所编的《圣济总录·心脏门》一书中最早提及中医心力衰竭一词,慢性心力衰竭应归属为中医“心悸”、“怔忡”、“喘证”、“水肿”、“痰饮”等病证范畴。 中医普遍认为心力衰竭与心、肺、脾、肾等脏器有关,其本虚邪实、虚实错杂可因先天不足或他病及心或因君主自病心体受损而发病,病机多为心(阳)气亏虚为本,瘀血、水湿、痰浊为标。气、血、水三者又可相互为病、相互转化。治疗上多以益气温阳、化痰祛湿、活血化瘀为原则。

温阳利水合剂,乃由《伤寒论》中真武汤加减,是我院治疗心力衰竭的协定处方,方中附子温肾暖土,以助阳气,人参得附子温阳补气泉源有根,附子得人参阳得气载升运无穷;茯苓、白术健脾渗湿利水;葶苈子、泽泻健脾泻肺而利水饮;赤芍、丹参活血化瘀而祛瘀滞;大腹皮调畅气机既有气行则血行、气行则水化之功又使党参白术补而不滞。本方主为补虚、标本兼顾,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疗效较好。

两组患者治疗后心功能级别改善情况、心功能分级改善总有效率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心功能分级改善总有效率为91.4%,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1.4%。说明在医药治疗基础上加用温阳利水合剂优于单纯运用西药治疗。真武汤是温阳利水的代表方剂,出自《伤寒论》,因其具有温阳利水之效,故以镇北水神“真武”名之。真武汤为治疗脾肾阳虚、水气内停的主要方剂,用其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切中病机、方证相合。真武汤证的心下悸、四肢沉重、身目闰动、小便不利及水肿等症在心力衰竭中皆可见到[6]。现代药理研究证明,真武汤具有一定的强心、利尿作用,并能改善缺血心肌的血氧供求平,促进机体的血液循环,调节神经内分泌系统、增强免疫等作用[7]。商娅[8]运用加味真武汤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能够明显改善心功能,除了强心之外还能温阳利水和活血化瘀,同时又能扩张动静脉,从而减轻心脏的前后负荷,降低主动脉阻抗,故治疗脾肾阳虚型的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疗效满意。张铭熙[9]运用温阳利水活血法改善慢性心力衰竭,结果显示,中药温阳利水活血法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可明显减轻症状,改善心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两组患者在心功能级别上均有所改变,且实验组心功能级别改善方面效果优于对照组,显示温阳利水合剂对改善心功能方面确实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1]左玉芹.中药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临床观察[J].中国医药导报,2008,5(11):101-102.

[2]袁兴华.参麦注射液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导报,2010,7(2):61-62.

[3]叶任高.内科学[M].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57.

[4]郑莜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7-84.

[5]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慢性心力衰竭诊断治疗指南[J].中华心血病杂志,2007,35(12):1076-1095.

[6]殷建明,罗陆一.真武汤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探讨[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7,5(9):859.

[7]马宗超,唐智宏,张海.谈附子的药理及临床应用[J].时珍国医国药,2004,15(11):790.

[8]商娅.加味真武汤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30例[J].福建中医药,1997,28(2):13-15.

[9]张铭熙.温阳利水活血法改善慢性心衰患者生存质量的临床研究[J].中华中医药学刊,2007,25(2):412-413.

猜你喜欢

温阳利真武汤充血性
真武汤合血府逐瘀汤治疗冠心病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观察
真武汤合当归芍药散治疗持续性姿势-知觉性头晕验案
温阳利水方外敷对晚期肿瘤恶性腹水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
真武汤加黄芪联合西医常规疗法治疗心力衰竭合并频发室性期前收缩的临床观察
蒙药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肿胀的临床观察
温阳利水煎对慢性心力衰竭心肌重构钙调磷酸酶信号通道的影响*
心力衰竭患者治疗中应用中医温阳利水法的效果
温阳利水法在肝硬化腹水治疗中的应用
微量泵补钠在充血性心力衰竭并稀释性低钠血症中的应用
充血性心力衰竭发病机制的中医认识及其实践